黃耆建中湯

功用溫中補氣,和里緩急。

正文

黃耆建中湯

來源

金匱要略》卷上。

異名

黃耆湯(《外台秘要》卷十七引《古今錄驗》)。

組成

黃耆4.5克 桂枝9克(去皮) 甘草6克(炙) 大棗12枚 芍藥18克 生薑9克 膠飴30克

用法

上七味,以水1.4升,煮取600毫升,入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每次溫服200毫升,日三服。

功用

溫中補氣,和里緩急。

主治

虛勞里急,諸不足,小腹急痛,臍下虛滿,面色萎黃,唇口乾燥,胸中煩悸,少力身重,骨肉酸痛,行動喘乏,食欲不振,病後虛弱,自汗盜汗。

加減

氣短胸滿,加生薑,腹滿,去棗,加茯苓4.5克。

方出《肘後方》卷四

名見《千金》卷十七:黃耆建中湯
【別名】黃耆湯
【處方】小建中湯加黃耆2兩,人參2兩。
【功能主治】男女因積勞虛損,或大病後不復常,若四肢沉滯,骨肉疼酸,吸吸少氣,行動喘惙,或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心中虛悸,咽乾唇燥,面體少色,或飲食無味,陰陽廢弱,悲憂慘戚,多臥少起。久者積年;輕者才百日,漸至瘦削,五臟氣竭,則難可振復。
【用法用量】黃耆湯(《聖濟總錄》卷一七九)。
若患痰滿及溏泄,可除飴。
【摘錄】方出《肘後方》卷四,名見《千金》卷十七

《金匱》卷上:黃耆建中湯

【別名】黃耆湯
【處方】小建中湯加黃耆1兩半。
【藥理作用】①抗潰瘍作用《藥學學報》(1965;7:440):以黃耆建中湯煎劑給大白鼠皮下注射10g/kg時,可防止結紮幽門所致胃潰瘍發生,並抑制胃液分泌,減少游離酸及總酸度,使胃液PH值上升。另以本方減去甘草的煎劑皮下注射,同樣也有抗潰瘍作用,但作用較弱。說明黃耆建中湯除甘草外,尚有其他抗潰瘍的成分。②中樞鎮靜作用《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60;3:208):加味黃耆建中湯(本方加當歸)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明顯的鎮靜作用,可使小白鼠自由活動減少。但沒有催眠和中樞的鎮痛作用,對平滑肌的正常運動有抑制作用,尤其在異常興奮狀態下更為顯著,有較弱對抗由組織胺引起的胃酸增高現象。認為本方的主要作用是對中樞神經的鎮靜及對胃腸平滑肌的解痙作用,抗酸作用可能不是主要的。
【功能主治】溫養中氣。主虛勞病,陰陽氣血俱虛,里急腹痛,喜溫喜按,形體羸瘦,面色無華,心悸短氣,自汗盜汗。現用於胃、心、肺等慢性消耗性疾患。
【用法用量】黃耆湯(《外台》卷十七引《古今錄驗》)。本方改為丸劑,名“黃耆建中丸”(見《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南昌方)。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蔥。
【各家論述】①《金匱要略論注》:小建中湯本取化脾中之氣,而肌肉乃脾之所生也,黃耆能走肌肉而實胃氣,故加之以補不足,則桂、芍所以補一身之陰陽,而黃耆、飴糖又所以補脾中之陰陽也。②《金匱要略心典》:里急者,里虛脈急,腹中當引痛也。諸不足者,陰陽諸脈並俱不足,而眩、悸、喘、喝、失精、亡血等證相因而至也。急者緩之必以甘,不足者補之必以溫,充虛塞空,則黃耆尤有專長也。③《金匱要略方義》:此方乃小建中湯加黃耆而成。黃耆為補氣扶弱之品,得飴糖則甘溫以益氣,得桂枝則溫陽以化氣,得白芍又有益氣和營之效。綜合全方,其補虛益氣之功優於小建中湯。
【臨床套用】①虛勞《臨證指南醫案》:汪,三九。此勞力傷陽之勞,非酒色傷陽之勞也。胃口消憊,生氣日奪,豈治嗽藥可以奏功?黃耆建中湯去姜。《種福堂方》:何,三一。臍流穢水,咳嗽,腹痛欲瀉。詢知勞動太過,陽氣受傷。三年久恙,大忌清寒治嗽,法當甘溫以治之。黃耆建中湯去姜。
②咳嗽《南雅堂醫案》:診得脈左細右虛,咳嗽日久,吸短如喘,肌表微熱,形容漸致憔淬,慮成內損怯症,奈胃納漸見減少,便亦帶溏,若投以寒涼滋潤之品,恐嗽疾未必能治,而脾胃先受損傷,豈雲妥全,昔賢謂上損過脾,下損及關胃,均稱難治,自述近來背寒忽熱,似慮先理營衛為主,宗仲師元氣受損,甘藥調之之例,用建中加減法。桂枝1錢,白芍藥3錢,炙甘草8分,炙黃耆1錢,飴糖2錢,加大棗3枚,同煎服。
③吐血《臨證指南醫案》:許,四八。勞倦傷陽,形寒,失血,咳逆,中年不比少壯火亢之嗽血。黃耆建中湯。
④傷寒《印機草》:病經一月,兩脈虛浮,自汗惡氣,此衛虛陽弱。人身之表,衛氣主之。凡所以溫分肉,肥腠理,司開闔者,皆此衛氣之用,故《經》曰:陽者衛外而為固也。今衛氣一虛,則分肉不溫,腠理不密,周身毛竅,有開無合,由是風之外入,汗之內出,其孰從而拒之,用黃耆建中湯以建立中氣,而溫衛實表也。桂枝、生薑、芍藥、甘草、大棗、飴糖、黃耆。
⑤泄瀉不食《得心集醫案》:胡曉鶴孝廉尊堂,素體虛弱,頻年咳嗽,眾稱老癆不治。今春咳嗽大作,時發潮熱,泄瀉不食,諸醫進參、術之劑,則潮熱愈增,用地黃、鹿、膠之藥,而泄瀉胸緊尤甚。延醫數手,無非脾腎兩補,迨至弗效,便引勞損咳瀉不治辭之。時值六月,始邀予診,欲卜逝期,非求治也。診之脈俱遲軟,時多歇止,如徐行而怠,偶羈一步之象,知為結代之脈,獨左關肝部弦大不歇,有土敗木賊之勢。因思諸虛不足者,當補之以味,又勞者溫之,損者益之,但補脾腎之法,前轍可鑑,然舍補一著,又無他法可施,因悟各髒俱虛之脈,獨肝臟自盛,忽記潔古雲,假令五臟勝,則各刑已勝,法當補其不勝,而瀉其勝,重實其不勝,微瀉其勝。此病肝木自盛,脾土不勝,法當補土製肝,直取黃耆建中湯與之。蓋方中桂、芍,微瀉肝木之勝;甘、糖味厚,重實脾土之不勝;久病營衛行澀,正宜姜、棗通調,而姜以制木,棗能扶土也;用黃耆補肺者,蓋恐脾胃一虛,肺氣先絕。連進數劑,果獲起死回生,但掌心微熱不除,且口苦不寐,咳瀉雖止,肝木猶強,原方加入丹皮重瀉肝木之勝再勝而安。
⑥潰瘍病《廣西中醫藥》(1981;4:45):用黃耆建中湯略作加減,治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43例,治癒22例,好轉17例,無效4例。用藥最長者為55天,最短者為25天,平均30.3天。《湖北中醫雜誌》(1982;3:21):用黃耆建中湯或黃耆建中片(黃耆、炙甘草、白芍、雲苓各9g,肉桂1g,煅瓦楞3g,製成浸膏片)治療72例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治癒55例,好轉1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8%。平均潰瘍癒合天數為28.9天。
⑦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早搏《江蘇中醫雜誌》(198O;6:15):顧某某,男,41歲。1967年運動時突發心速,數分鐘自行緩解,後每年有多次類似發病。EKG示: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每發心率均>200次/分,發病前先有頻繁早搏。1978年4月初診,予益氣建中,養心益陰之黃耆建中湯合生脈散主之,治療一月余,諸症緩解,一般良好,患者要求配成丸藥,乃將前方15帖劑量,飴糖煉丸,日服2次,每次6丸,以作較長時間調治鞏固,半年後隨訪未再復發。
⑧自汗盜汗《江蘇中醫》(1965;4:31):范某某,男,18歲。患者身體素弱,形體蒼瘦,面(白光)欠華,近來眠則遍身汗出,衣衫皆濕,脈濡細,此衛陽失固之候,治擬扶正實表。予生黃耆4錢,川桂枝1錢,大白芍4錢,炙甘草1錢,老生薑1錢,大紅棗4錢,糯稻根須3錢。上方連服5劑。汗泄得止。
小兒慢性支氣管炎《上海中醫藥雜誌》(1984;1:22):張某某,女,6歲。1977年12月10初診。咳嗽、喉鳴時輕時重反覆發作4年余。兩月前感寒而發,發燒、咳嗽、喘鳴,某醫院診為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給予青、鏈黴素及麻杏石甘湯等,藥後燒退,咳喘不愈,來院求診。擬黃耆建中湯加半夏、白朮,服6劑後諸症緩解,囑以原方加紫河車粉,3日1劑,計進28劑停藥觀察,追訪3年未見復發。
【摘錄】《金匱》卷上
證治要訣類方》卷一

黃耆建中湯
【處方】黃耆2錢,白芍2錢,肉桂7分,人參1錢,甘草5分。
【功能主治】陽明病汗多或反無汗,如蟲行皮中狀者。痘瘡遍身起發,惟四肢不起者;痘瘡發熱腹痛,大便自利者。
【用法用量】水1盞半,煎7分,加生薑3片,大棗1枚,煎8分,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證治要訣類方》卷一

《傷寒全生集》卷二

黃耆建中湯
【處方】黃耆、芍藥、桂枝、膠飴、甘草、陳皮、白朮。
【功能主治】汗多亡陽,尺脈虛弱者。
【用法用量】加生薑,水煎服。
元氣虛甚,加人參;熱,加柴胡。
【摘錄】《傷寒全生集》卷二

《百一》卷四引陸彥安方

:黃耆建中湯
【處方】黃耆3分(去蘆),白朮3分,枳殼3分(湯浸,去瓤),前胡3分,杏仁2分(去皮尖),柴胡2分(銀州者),人參2分,白茯苓2分,甘草2分,當歸2分,川芎2分,半夏2分(湯洗7次),黃芩2分,白芍藥2分,羚羊角2分,生地黃2分,麥門冬(去心)2分。
【製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虛勞有熱,胸中煩,手足熱,心怔忡,口苦咽乾,咳嗽潮熱等。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十七味大建中湯”。
【摘錄】《百一》卷四引陸彥安方

《醫方考》卷一

:黃耆建中湯
【處方】黃耆1錢半,桂1錢半,白芍藥3錢,甘草1錢。
【功能主治】傷寒汗後身痛,脈遲弱者。
【各家論述】黃耆、甘草之甘,補中氣也,然桂中有辛,同用之足以益衛氣而實表;芍藥之酸,收陰氣也,桂中有熱,同用之足以利榮血而補虛。此方以建中名者,建立中氣,使其生育榮衛,通行津液,則表不虛而身痛自愈矣。
【摘錄】《醫方考》卷一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黃耆建中湯
【處方】黃耆、人參、桔梗、白芍藥、甘草各等分。
【製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里虛,腹中痛。
【用法用量】加生薑3片,大棗兩枚,水1盞,煎5分,去滓,溫服。
【摘錄】《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嵩崖尊生》卷八

:黃耆建中湯
【處方】黃耆1錢5分,桂1錢5分,白芍3分,甘草1錢。
【功能主治】血氣不足,常自汗。
【用法用量】入黑砂糖,煎服。
【摘錄】《嵩崖尊生》卷八

《痘學真傳》卷七

:黃耆建中湯
【處方】人參1錢,黃耆1錢,甘菊花1錢,白芍藥2錢,桂枝5分。
【功能主治】痘自7-8朝以後,內毒已解,而餘毒未盡,如中虛腹響,肢冷汗出,精神倦者。
【各家論述】參、芪、菊、芍獨補中州,用桂枝以溫走四肢。
【摘錄】《痘學真傳》卷七

《外台》卷十七引《必效方》

黃耆建中湯
【處方】黃耆3兩,桂心2兩,人參2兩,當歸2兩,芍藥3兩,生薑8兩,膠飴8兩,大棗30枚。
【製法】上切。
【功能主治】虛勞。下焦虛冷,不甚渴,小便數。
【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7味,取3升,去滓,下飴烊銷,分3服。
若失精,加龍骨1兩,白蘞1兩。
【注意】忌生蔥。
【摘錄】《外台》卷十七引《必效方》

中藥方劑之黃耆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黃耆生地湯
黃耆散
黃蓍丸
黃蓍羌活飲
黃蓍酒
黃耆解肌湯
黃耆豆湯
黃耆貼
黃耆赤昆湯
黃耆酒
黃耆防風湯
黃耆鱉甲湯
黃耆鱉甲飲
黃耆白朮湯
黃耆白芷湯
黃耆益氣湯
黃耆竹葉湯
黃耆粥
黃耆糯米湯
黃耆紫草人參湯
黃耆羌活飲
黃耆芍藥湯
黃耆茯神湯
黃耆茵陳散
黃耆葛根湯
黃耆薤白湯
黃耆補中湯
黃耆補氣湯
黃耆大補腎湯
黃耆姜苓湯
黃耆平補湯
黃耆建中加當歸湯
黃耆當歸丸
黃耆托里散
黃耆搜風湯
黃耆木蘭散
黃耆束氣湯
黃耆汁
黃耆浸酒
黃耆煎
黃耆煮散
黃耆理中湯
黃耆五味子散
黃耆五味散
黃耆人參湯
黃耆人參牡蠣湯
黃耆六君子湯
黃耆內消湯
黃耆十味散
黃耆十四味丸
黃耆四君湯
黃耆四物湯
黃耆固真湯
黃耆地骨皮散
黃耆地黃丸
黃耆膏
黃耆補胃湯
黃耆芩術湯
黃耆當歸湯
黃蓍六一湯
黃耆十補湯
黃耆衛元湯
黃耆甘草湯
黃耆九物湯
黃耆補肺湯
黃耆茯苓湯
黃蓍湯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
黃耆柴胡湯
黃耆桂枝五物湯
黃耆六一湯
黃耆桃紅湯
黃耆內托散
黃耆飲
黃耆湯
黃耆建中湯
黃耆鱉甲散
黃耆當歸散
黃耆茯神散
黃耆益損湯
黃耆丸
黃耆補血湯
黃耆赤風湯
黃耆白朮散
黃耆柏子仁散
黃耆五味飲
黃耆茯苓散
黃耆肉桂柴胡酒煎湯
黃耆八珍湯
黃耆防風飲子
黃耆膏子煎丸
黃耆葛花丸
黃耆內托湯
黃耆當歸人參湯
黃耆除熱丸
黃耆煎散
黃耆白芷膏
黃耆牛膝散
黃耆必安丹
黃耆雞首煎
黃耆羌活丸
黃耆外托散
黃耆五兩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