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鴛珍珠湯

鴛鴛珍珠湯

鴛鴦珍珠湯,由偏口魚肉500克。 雞蛋清20克、香菜梗20克。精鹽5克、紹酒15克、熟豬油20克、清湯150克。醬油10克等烹飪而成;是一道集美味、營養於一體的菜餚。該菜湯清色艷,魚丸白晶,形象生動。

鴛鴛珍珠湯
珍珠湯珍珠湯

特點

湯清色艷,魚丸白晶,形象生動。

原料

偏口魚肉500克。 雞蛋清20克、香菜梗20克。精鹽5克、紹酒15克、熟豬油20克、清湯150克。醬油10克。

製作過程

1、將偏口魚肉去皮洗淨,在冷水中浸泡10分鐘,撈出用刀背砸成細泥放入碗內,加精鹽、紹酒、雞蛋清、熟豬油和水攪勻成魚料子(以能在水中漂起為宜)。

2、炒鍋內放水燒至五成熱時,將魚料捏成直徑1厘米的九子下鍋汆熟撈出放湯碗內。

3、將蛋清打成蛋泡糊,取羹匙2個,匙底抹少許熟豬油,將蛋泡做成兩個鴛鴦形上籠旺火蒸熟取出。

4、湯鍋內加清湯旺火燒沸,加精鹽、醬油、撇去浮沫,加香菜梗,淋上芝麻油澆在湯碗內,把“鴛鴦”輕輕推入湯碗內即成。

營養價值

比目魚

比目魚比目魚

又名鮃、牙片魚、偏口、蝶魚、雅片魚、牙鮃魚、左口、比目魚、鴉片魚、大地魚。
鮃魚硬骨魚綱鮃科,是比目魚的一類。體側扁,不對稱,兩眼都在左側。口前位,下頜有突出。前鰓蓋骨邊緣游離。有眼的一側皮膚呈暗灰色或有斑塊紋,無眼的一側皮膚為白色。鮃魚種類繁多,廣泛分布於熱帶或溫帶的海洋中。我國沿海各地也多有生產。主要可供作鮮食或製成罐頭及鹹乾製品。魚肝可提制魚肝油。特別是牙鮃品種是我國黃海渤海的名貴魚類,和比目魚的其他品種一樣是季節迎時風味名菜佳肴。

營養價值
鮃魚能肉質細嫩而潔白,味鮮美而肥腴,補虛益氣,但不宜多食,有動氣作用。
用法用量
牙鮃在烹調中適合燒、清蒸、油炸、扒,還可做魚肉丸子。牙鮃在西餐中也被廣泛使用,可用於煎、炸、烤、煮等類菜餚。
食用功效
鮃魚味甘,性平,無毒;能補虛益氣。

相關歷史

其實古人對比目魚的認識是有誤的。《爾雅·釋地》中說:“東方有比目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吳都賦》中又說:“雙則比目,片則王余。”(注曰:“比目魚,東海所出。王餘魚,其身半也。俗云:越王鱠魚未盡,因而以其半棄於水中為魚,遂無其一面,故曰王余也。”)古人之所以稱其為“比目魚”就是因其“狀如牛脾,鱗細,紫黑色,一眼,兩片相合乃得行,故稱比目魚。”前面已經說了,比目魚確實是一側有眼,一側無眼的怪魚,但並非只有一隻眼,而是兩隻眼貼近在一邊,說它“兩片相合乃得行”更是大錯特錯了,兩條魚怎么能夠合攏到一起呢?不同類的比目魚的眼睛位置也不相同,鮃科的兩眼長在左側,鰈科鰨科的兩眼卻長在右側。
在我國古代,比目魚是象徵忠貞愛情的奇魚,古人留下了許多吟頌比目魚的佳句:“鳳凰雙棲魚比目”、“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等等,清代著名戲劇家李漁曾著有一部描寫才子佳人愛情故事的劇本,其名就叫《比目魚》。
【漁父詞】
(其二)作者:薛師石鄰家船上小姑兒。相問如何是別離。雙墜髻,一灣眉。愛看紅鱗比目魚。
【減字木蘭花】
(贈何藻)作者:石孝友新荷小小。比目魚兒翻翠藻。小小新荷。點破清光景趣多。青青半卷。一寸芳心渾未展。待得圓時。罩定鴛鴦一對兒。海曲沾恩澤,還生比目魚。軒轅承化日,群鳳戲池台。芳沼徒游比目魚,幽徑還生拔心草
【爾雅】
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西方有比肩獸焉,與邛邛岠虛比,為邛邛岠虛,齧甘草,即有難,邛邛岠虛負而走,其名謂之蹷;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中有枳首蛇焉。

趣聞

魚國里沒有秩序,魚們早已不滿意了。沒有一條魚關懷別的魚,它左右游泳,想怎樣就怎樣,有些魚想聚在一起,它從中間闖過去,或者擋住它們的路,力氣大的魚用尾巴打擊力氣小的魚,要它游開,或者把它打傷。它們說:“如果我們有個魚王,在我們這裡執行法律,那就好了。”於是大家商量。選那個在潮水裡游得最快,能夠幫助弱者的魚來做魚王。它們在岸邊排隊,鯨魚用尾巴做一個記號,大家看到信號一起用力游。鯨魚像箭一樣地去了,同它一起的有青魚、海底魚、鱸魚鯉魚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魚。比目魚也跟在一起游著,希望達到目的。
忽然有魚叫喚道:“青魚上了前!青魚上了前!”那扁平的、猜忌的比目魚落在後面很遠,急躁地喊道:“誰在前面?誰在前面?”回答是:“青魚,青魚。”那妒忌的叫道:“是赤條條的青魚嗎?是赤條條的青魚嗎?”從此,比目魚就受到懲罰,口是歪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