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蔥

鴉蔥

鴉蔥,是植物界、被子植物門的一種植物。 別稱“羅羅蔥、谷羅蔥、兔兒奶、筆管草、老觀筆”。菊科,鴉蔥屬,多年生草本,高10-20cm,植株無毛。根粗,直立,根頸處常分枝形成地下直立或斜上升的根狀莖,分枝或不分枝,外被深褐色的殘存葉柄所成粗纖維。莖單生或數個叢生,直立或外傾。多分布華北、華東各地。

基本信息

植物簡介

【拉丁學名】:Scorzonera austriaca Willd.
【形態特徵】:菊科鴉蔥屬,多年生草本,高10-20cm,植株無毛。根粗,直立,根頸處常分枝形成地下直立或斜上升的根狀莖,分枝或不分枝,外被深褐色的殘存葉柄所成粗纖維。莖單生或數個叢生,直立或外傾。基生葉多數,橢圓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12cm,寬2-8mm,頂端漸尖,有的外彎,全緣,平或略皺曲,基部漸窄成不明顯的柄,葉柄基部漸寬成鞘狀,白色,抱莖,莖生葉苞片狀,1-3枚,卵狀三角形或披針形,長1cm,或更小。頭狀花序單生於莖頂,總苞鍾狀柱形,長15-18mm,總苞片4-5層,外層小,三角狀卵形,長約5mm,內層條狀披針形,頂端漸尖,膜質邊緣較寬,無毛,舌狀花黃色,乾時淡紫紅色,長約16mm,舌片長約8mm,深色脈紋清楚,前斷齒裂。(未熟)無毛,或於上端冠毛之下有一圈毛,平坦或有小疣;冠毛淡黃褐色,長約8mm,羽毛狀,上部1/3粗糙。花期6-7月。
鴉蔥為菊科植物鴉蔥(少立菜)濱鴉蔥(羊角菜)S.mongolicaMaxim. 的嫩葉。
鴉蔥每百克嫩葉含水分78 克,蛋白質3.1 克,粗纖維3.2 克,胡蘿蔔素 6.54 毫克,尼克酸1 毫克,維生素C51 毫克,還含有菊糖、膽鹼等成分。鴉蔥具有消腫解毒的功效。治五痞七傷、療瘡癰腫。

中藥材·版本一

【拼音名】:Yā Cōnɡ
【別名】:羅羅蔥、谷羅蔥、兔兒奶、筆管草、老觀筆
【來源】:菊科鴉蔥屬植物鴉蔥Scorzonera glabra Rupr.[S. austriaca Willd.],以根入藥。春夏秋均可採挖,除去莖葉,洗淨泥土,鮮用或切片曬乾。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消腫。外用治疔瘡,癰疽,毒蛇咬傷,蚊蟲叮咬,乳腺炎。
【用法用量】: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或搗汁擦患處。
【備註】:(1)同屬植物下列2種亦同等入藥:蒙古鴉蔥Scorzonera mongolica Maxim. Var. putjatae C. Winkl.;狹葉鴉蔥(草防風)Scorzonera radiata Fisch.。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材·版本二

【出處】:《救荒本草》
【拼音名】:Yā Cōnɡ
【別名】:土參黃花地丁(《南京民間藥草》),人頭髮、老鶴咀子(《江蘇藥材志》)。
【來源】:為菊科植物羅羅蔥、鴉蔥等的根。夏、秋採挖。
【原形態】:
①羅羅蔥: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無毛。具圓錐形塊狀根,根頸部密被枯葉殘留的纖維狀維管束。基部葉叢生,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2~30厘米,寬6~20毫米,先端漸尖,基部窄狹成柄,全緣或邊緣略呈微波狀,無毛,具脈3~5條;葉柄基部邊緣稍擴大成鞘。花莖單一,具鱗片狀葉數枚,或具小而無柄的莖生葉;頭狀花序大形,單生於莖頂;總苞片多層,長2.5~3厘米,外層苞片三角狀卵形至長三角狀披針形,內層苞片披針形,邊緣薄膜質,無毛;花托平坦;花全部舌狀,黃色,兩性,舌片窄披針形先端平截,有5齒;雄蕊5;雌蕊1,柱頭2歧。瘦果無毛或有微毛,長筒形;冠毛白色,具羽狀鋸齒。花期4~5月。 生山坡草地。分布華北、華東各地。
②鴉蔥:形態與上種近似,葉長圓形至披針形,邊緣通常波狀彎曲。頭狀花序總苞片5列。分布東北、西北、華北等地。 同屬植物蒙古鴉蔥,分布內蒙古、陝西、寧夏等地。亦同等入藥。
【性狀】:乾燥根呈長圓柱形,長可達20厘米以上,直徑6~10毫米;表面棕黑色,有縱橫皺紋,上部具密集的橫皺紋,根頭部殘留眾多棕色毛須(葉基纖維束與維管束)。質較疏鬆,斷面黃白色。氣微,味微苦澀。
【化學成份】:含橡膠、菊糖、膽鹼。
【性味】:
①《江蘇藥材志》:味微苦澀。
②《寧夏中草藥手冊》:微苦,寒。
【功能主治】:《江蘇藥材志》:消腫解毒。治五癆七傷,疔瘡癰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爛敷。
【附方】:治療瘡及婦女乳房腫脹:鴉蔥根打爛敷,(《南京民間藥草》)

中藥材·版本三

【出處】:出自《救荒本草》
【拼音名】:Yā Cōnɡ
【英文名】:root of Austrian serpentroot
【別名】:鴉蔥、土參黃花地丁、人關發、老鶴咀子、谷羅蔥、兔兒奶、筆管草、老觀筆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鴉蔥、朦朧古鴉蔥、叉枝鴉蔥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Scorzonera ruprechtiana Lipsch. Et Krasch. [Scoraonera austriaca Willd.; S.austriaca Willd. Subsp.glabra Lipsch. Et Krasch.]2.Soorzonera mongolica Maxim.3.Scorzonera diuaricata Turcz.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1.鴉蔥 多年生草本,高15-25(-50)cm。根圓柱形,根頸部具多數殘存纖維狀殘葉鞘,黑褐色。莖無毛,直徑3-6mm,常在頭狀花序下膨大。基生葉寬披針形至條橢圓狀卵形,基部漸狹成有翅的葉柄,長20-30(-40)mm,無毛,邊緣平展;莖生葉2-3枚,下部的寬披針形,上部鱗片狀。頭狀花序,單生枝端,大,長3.5-4.5cm,總苞寬1.2-1.5cm;外層總苞片寬卵形,無毛,內層橢圓形;舌狀花黃色,兩性,結實。瘦果,長10-13mm,無毛,有縱肋;冠毛污白色,羽狀。花期4-5月,果期6-7月。
2.蒙古鴉蔥 多年生草本,高6-30cm。灰綠色,無毛。根垂直,圓柱狀,粗或細,單頭或多頭;根頸被纖維狀硬鞘,褐色或乳黃色,內面有厚或薄綿毛。莖多數,上部分枝,直立自基部鋪散。葉肉質,灰綠色,粗澀,具不明顯的3-5脈;基生葉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基部收縮成短柄,柄基擴大成鞘狀;莖生葉無柄,條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單生莖端或分枝頂端,狹圓錐狀,長1.8-2.8cm,果期達3.5cm,寬3-7mm;總苞片無毛或有微毛,外層卵形,內層長橢圓狀條形;舌狀花黃色,乾時紅色。瘦果,長7mm,有縱肋,上部有疏柔毛;冠毛白色,羽狀。花期5-9月,果期7-9月。
3.叉枝鴉蔥 多年生草本,高約50cm。根狀莖被鞘狀或纖維狀撕裂的殘葉。全株黃綠色或灰綠色,有白粉,通常自根狀莖上部發出多數鋪散或直立的莖;莖叉狀分枝、少分枝、不分枝或僅花序莖有分枝。葉條形,長3-12cm,寬1-3(-5)mm,無毛,先端反卷彎曲或不反卷彎曲,上部葉漸小。頭狀花序,單生頂端,有4-5個舌狀花;總苞圓柱形,寬約5mm,被白色短柔毛;總苞片3-4層,外層卵形,內層長橢圓狀披針形;花全部舌狀,黃色,兩性,結產。瘦果,無毛無喙;冠毛羽狀。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
1.生於山坡草地。
2.生於鹽鹼地或河邊濕地。
3.生於山坡向陽地及河谷礫石地。
【資源分布】:
1.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及華東等地區。
2.分布於內蒙古、河北、山西、甘肅、青海、山東等地。
3.分布於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地。
【性狀】:性狀鑑別 乾燥根呈長圓柱形,長可達20cm以上,直徑6-10mm;表面棕黑色,有縱橫皺紋,上部具密集的橫皺紋,根頭部殘留眾多棕色毛須(葉基纖維束與維管束)。質較疏鬆,斷面黃白色。 氣微,味微苦澀。
【化學成份】:鴉蔥根含橡膠,菊糖(inulin),膽鹼(cho-line)。葉含鎳(Ni)、鉻(Cr)、鈷(Co)、鈣(Ca)、鎂(Mg)、鐵(Fe)等微量元素。
【性味】:微苦澀;寒
【歸經】:心經
【功能主治】:消腫解毒。主五癆七傷;疔瘡癰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爛敷。
【附方】:治疔瘡及婦女乳房腫脹:鴉蔥根打爛敷。(《南京民間藥草》)
【各家論述】:《江蘇藥材志》:消腫解毒,治五癆七傷,疔瘡癰腫。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