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鄂

高鄂

高鶚(約1738━約1815年),清代文學家。字蘭墅,一字雲士。因酷愛。

人物簡介

高鄂 小說《紅樓夢》,別號“紅樓外史”。漢軍黃旗內務府人。祖籍鐵嶺(今屬遼寧),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熟諳經史,工於八股文,詩詞、小說、戲曲、繪畫及金石之學亦頗通曉。詩宗盛唐,詞風近於花間派,論文則“辭必端其本,修之乃立誠”,強調以意為主。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為順天鄉試舉人。六十年進士。歷官內閣中書,內閣侍讀。嘉慶六年(1801年)為順天鄉試同考官。十四年,由侍讀選江南道監察御史。十八年,升刑科給事中。在任以“操守謹、政事勤、才具長”見稱,為官兩袖清風。

作品

高鶚除有《紅樓夢》後40回續書外,另有詩文著作多種,《清史稿·文苑二》著錄有《蘭墅詩抄》,楊宗羲《八旗文經》著錄《高蘭墅集》,今俱佚。現存《蘭墅十藝》(稿本)、《吏治輯要》及詩集《月小山房遺稿》、詞集《硯香詞·簏存草》等。
高鄂的續作,許多紅學專家和讀者都不很喜歡。紅學耆老周汝昌先生的觀點是,高鄂本是在清廷授意下為了歪曲《紅樓夢》真正的內容和積極的反抗精神而故意續寫的,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主要是因為高鄂的續寫中,很多地方明顯地對當朝有歌功頌德的痕跡,很多人物的結局也基本背離了曹雪芹的原意;而且這種說法另有一種客觀事實支持:如果曹雪芹的原著是被禁和遺失的,那前八十回幾乎不可能保持得那么完整,而且遺失的後四十回也太巧合了。所以有可能是為了在原著的結局中太深刻地揭露了社會現實,而導致朝廷暗中把它替換掉,並找了當時的名士來寫一個完全不同的結局,以便體現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等等。漢人的文字,本來就是清朝政府最忌諱的,興起了多少次文字獄,掀起了多少腥風血雨;恐怕就是因為《紅樓夢》的影響太深太廣,朝廷知道無法完全取締,只得用偷梁換柱的方法移花接木,以便達到他們想要的效果
當然,事實也有可能不像周先生猜測的那樣。也有可能高鄂就僅僅是個愛好《紅樓夢》的續寫者,只是他並非曹雪芹的知音,因此續作並不很盡如人意,僅此而已。關於這個,張愛玲曾有佳話流傳,據說張女士年僅八歲左右時就能讀懂《紅樓夢》,並且當時立即斷定後四十回絕非曹雪芹原著,因此她把高鄂批評得體無完膚。這至少從側面說明了,就算高鄂不是清廷的槍手,也並不能算是一個令人滿意的續作者
二百年來,多少人把看不到《紅樓夢》後幾回的氣撒到高鄂身上,其實,《紅樓夢》這部千古奇書的續書有很多種,能弄成這樣也算了不起了,儘管有些太不盡如人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