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姓

鄂姓

鄂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名列第272位。出自姞姓,以國名為姓。黃帝的姞姓子孫封在鄂國(今河南省南陽市北),夏商時為諸侯國。商末,鄂侯在朝中為大臣,與西伯姬昌、九侯並列為三公。商紂看中了九侯的女兒,娶為妃子。但九侯的女兒性情端莊,不願陪伴紂王作那些荒淫無恥的勾當,紂王一怒之下,殺死了九侯父女,還把九侯做成肉醬。鄂侯見九侯死得冤枉,便同紂王拒理力爭,結果也被殺死。後來鄂侯的子孫後代以國名為姓,稱為鄂姓。

基本信息

簡介

鄂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72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鄂姓溯源

源於姞姓

鄂姓鄂姓
出自黃帝姞姓子孫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在遠古時期,即有黃帝的姞姓子孫分封居於鄂地(今河南南陽北部),夏、商時期為皆諸侯方國,侯爵,因稱鄂侯。為有別於春秋時期晉國鄂邑(今山西鄉寧),史家稱其為“西鄂”。殷商王朝末年,西鄂侯在朝中勢力很大,世為重臣,與西伯侯姬昌、九侯等並列為商王朝的三公,其在史籍《史記·殷本紀》中有記載:“紂以西伯昌、九侯(鬼侯)、鄂侯為三公。”當時,荒淫暴虐的商紂王看中了九侯的女兒,強娶為妃子。但九侯為人正直,女兒也性情端莊,根本就不願意陪伴紂王作那些無恥荒淫的勾當,紂王在惱怒之下殺死了九侯父女,還把九侯的屍體剁成醢糜(肉沫),烹製成肉餅,分賞給在朝中臣子和在肉丘酒池中嬉戲遊樂的人們吃。

西鄂侯見到九侯死得冤枉悽慘,便昂然進諫,與紂王拒理力爭,結果也被殘暴的紂王殺害,其屍還被紂王下令製成胾脯(肉干)。商王朝的人民為三公之中的二公連續慘死而悲痛嘆息,對紂王的殘暴而憤怒不滿。

九侯、西鄂侯的慘死,是西伯侯姬昌下決心籌劃滅商的主要動力。在西鄂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國名稱為姓氏者,稱鄂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姞姓鄂氏族人皆尊奉西鄂侯為得姓始祖,正確姓氏讀音作è(ㄜˋ)。

源於姬姓

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頃父之子嘉父叛逃之地,屬於以地名為氏。據史籍《名賢姓氏言行類稿》的記載,在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姬頃父之子姬嘉父叛晉,奔至鄂邑(今山西鄉寧),自稱鄂侯。這在史籍《左傳》有記載:周桓王姬林二年(晉莊伯姬翼六年,公元前718年),晉國的“翼九宗、五正、頃父之子嘉父逆晉侯於隨,納諸鄂,晉人謂之鄂侯。”

當時,姬嘉父不滿晉莊伯之政,在隨國與翼九宗、五正等人一起反叛了晉國,而後奔至鄂地立足,自稱鄂侯。這導致了晉國一時之內亂,公子驕乘機將晉莊伯趕下台,自立為晉國君主,是為晉哀侯。此後,晉國人都稱姬嘉父為“鄂侯”。

在姬嘉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自封之爵號為姓氏者,稱鄂氏;也以其地名為姓氏者,稱嘉氏,皆世代相傳至今。一部分姬姓鄂氏族人尊奉姬嘉父為得姓始祖,正確姓氏讀音作è(ㄜˋ),後與晉哀侯一系合譜。

源於姬姓

出自春秋時期晉哀侯姬光的原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晉哀侯姬光(姬驕,公元前717~前709年在位)在為公子時,曾被封居於鄂邑(今山西鄉寧)。

周桓王姬林十年(晉哀侯八年,公元前710年),晉國軍隊侵占陘庭之田(今山西翼城),陘庭向晉曲沃武公姬稱求援,晉曲沃武公率兵進入陘庭,聯合陘庭的武裝力量同晉國對抗。第二年(公元前709年)春天,彼此間展開一場大戰。晉曲沃武公親乘戰車,以大將韓萬馭車、梁弘為助手,一舉戰敗了晉國王室軍隊,直追到汾河邊上,俘虜了晉哀侯。

晉哀侯做了俘虜後,晉國人當即扶立他的兒子姬緡為晉國新君,史稱“晉小子侯”。曲沃武公見到所俘虜的晉哀侯已經失去要挾晉國王室的作用,就下令手下大夫韓萬把晉哀侯殺掉了。

在晉哀侯的支庶子孫中,有以先祖原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鄂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鄂氏正宗。姬姓鄂氏族人大多尊奉晉哀侯姬光為得姓始祖,正確的姓氏讀音作è(ㄜˋ)。

源於羋姓

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君主熊渠給二子熊摯紅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史記·楚世家》中的記載,在西周晚期周夷王姬燮執政時期(公元前894~前879年在位,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885~前878年在位),周王室已經很衰弱,諸侯們或不朝,或相伐,亂成一片。而此時的荊國君主熊渠則力持政通,積極發展經濟、軍事,甚得江漢間民和,使荊國勢力逐漸強大起來。不久,熊渠為了擴張勢力,興兵伐庸國(今湖北竹山一帶)、楊粵國(散布在古揚州的越族),一直攻擊到鄂地(鄂州,今湖北武昌),使荊國勢力牢牢控制了江漢平原。之後熊渠聲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於是自稱荊王,並封其長子熊康為句王(今湖北江陵),次子熊紅為鄂王,三子熊執為越章王(今安徽淮南)。

熊渠是古荊國第一個、也是西周時期第一個敢於自己稱王的諸侯國君主,他將荊國勢力一直擴展到長江南岸和中下游地區,為後世燦爛的荊楚文化構建了基本框架,為以後楚國雄霸南方,問鼎中原,並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有別於春秋時期晉國的鄂邑,後來史家稱荊國之鄂地為“東鄂”。這在史籍《史記·楚世家》中也有明確記載:“渠中子紅為鄂王。<九州島記>曰:鄂,今武昌。<輿地記>曰:今鄂州武昌,楚之東鄂也。”

在楚國君主熊渠的二兒子熊摯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封國名稱為姓氏,稱鄂氏,世代相傳至今,正確姓氏讀音作è(ㄜˋ)。

源於巴郡蠻

出自漢、唐時期古巴國巴郡蠻,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戰國末期至先秦時期,著名的西南地區巴郡蠻族七姓中就有鄂氏。所謂巴郡蠻七姓,就是秦、漢時期稱之為板楯蠻七姓的南方少數民族,漢史中稱之為“賨”,其姓氏皆屬於漢化姓氏。

巴郡蠻長於狩獵,勇敢善戰。在秦昭襄王贏稷執政時期(公元前307~前251年在位),原居於旬陽(今陝西安康)廩君蠻的一支白虎蠻族不滿秦國的統治而起兵造反,巴郡蠻曾協助秦昭襄王鎮壓了這次叛亂,征戰立功,首領歸義宗邑候。

按當時七姓部族勢力的大小,分別為羅氏、朴氏、督氏(度氏)、鄂氏、夕氏、襲氏、樊氏,顯見鄂氏一族的勢力處於中溜地位,其族在後世成為壯族鄂氏族人的先民,詳實情況,還有待進一步考證。賨族鄂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è(ㄜˋ)。

源於姜姓

出自南宋時期民族英雄岳飛,屬於以先祖爵號為氏。岳氏,出自遠古東夷部落首領、聖賢伯夷的後代。伯夷是炎帝的後裔,是炎帝神農氏之裔共工氏的侄孫,曾擔任過顓頊帝的大祭司,後因祭祀天神的緣故,產生了“太岳”這一官職,伯夷為第一任太岳。

太岳,即華山,因炎帝之裔崇拜天神,以為山高接天能通天神,而華山在其眼中為第一高峰、山神,故稱之為太岳。此後,伯夷所統領的東夷部落就稱太岳部。他們每遷一地,都不忘崇拜山嶽的傳統,於是以其四個兒子就以太岳部為中心,分別掌管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山巒,稱“四岳”,負責四方神山的祭祀,以後演變成為官職,由部落首領擔任,掌管四方諸侯。

四岳都是伯夷的子孫,他們協助堯帝治理部落聯盟,擔任秩宗,主次尊卑及郊廟祭典,典三禮,很有政績,並拒絕了堯帝的美意,不肯接受帝位的禪讓,而是讓位給了舜,之後還積極幫助大禹治水,功績卓著,在原始的禪讓制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後裔子孫皆稱岳氏。

到了兩宋之際,岳氏族人中出了一位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岳飛,公元1103~1142年,字鵬舉,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人(今河南安陽湯陰菜園鎮程崗村),是著名的戰略家、軍事家、抗金名將,家喻戶曉。

南宋高宗趙構紹興十一年(金熙宗完顏·曷刺馬即完顏亶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農曆12月29日,當朝宰相秦檜在宋高宗的授意下,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及其長子岳雲一併害死於都城臨安大理寺獄中的風波亭(今浙江杭州錢溏門)。

當時,岳飛的五子岳震年僅七歲,與弟岳霆同時居江西九江廬山下沙河家中,父兄遇害的噩耗傳來,家人聞變擁其兄弟二人過長江,改姓鄂氏,潛於鄂東尋陽大河之濱(今湖北黃岡黃梅),後遷聶家大灣。

二十年後的宋紹興三十二年(宋孝宗趙慎元年,公元1162年),宋孝宗繼位後為平復民心,下詔為岳飛昭雪、復官。到了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宋孝宗追賜岳飛諡號為“武穆”。

南宋寧宗趙擴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宋寧宗面對殘破山河,追悔當年先皇由於迫害岳飛,造成了如今偏安江南之黯局,遂再次下詔,追封岳飛為“鄂王”。

到了南宋理宗趙昀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宋理宗改岳飛諡號為“忠武”,賜太師。“忠武”,是南宋時期朝廷對武將封賜級別最高的諡號,是所有武將終生追求的目標。

其時,落居在鄂東尋陽地區(今湖北黃岡黃梅)的岳氏族人中,有改以鄂王岳飛的爵號為姓氏者,繼續稱鄂氏,以永遠悼念先祖鄂王岳飛;而大多數族人則恢復岳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姜姓鄂東黃梅鄂氏與豫北湯陰岳氏同宗同源,皆尊奉伯夷為血緣遠祖,岳飛為得姓始祖,正確的姓氏讀音作è(ㄜˋ)。

源於蒙古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黑龍江志稿》的記載:

⑴.蒙古族的鄂恩濟特氏,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卦爾察(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烏蘇里斯克)。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ngite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者。

⑵.蒙古族的鄂濟特氏,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Git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者。

⑶.蒙古族的鄂禮克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rik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者。

⑷.蒙古族的鄂拉本氏,世居巴顏鄂隆(今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raben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者

⑸.蒙古族的鄂拉坤氏,世居巴顏鄂隆(今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lakun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者。

⑹.蒙古族的鄂密特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市永固鎮一帶)、上都河(今內蒙多倫上都河流域)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mit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者。

⑺.蒙古族的鄂謨克氏,世居巴顏和羅(今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mok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張氏者。

⑻.蒙古族的鄂秦氏,世居葉赫(今吉林省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cinHala。改漢字單姓為鄂氏、秦氏等。

⑼.蒙古鄂里木蘇氏,源出蒙古舊巴爾虎部落,世居巴爾古(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rimusu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者。

蒙古族族鄂氏正確的姓氏讀音皆作è(ㄜˋ)。

源於鄂溫克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鄂溫克族的阿嚕氏,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ru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郭氏者。

鄂溫克族鄂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è(ㄜˋ)。

源於滿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八旗通志》、《黑龍江志稿》記載:

⑴.滿族鄂通氏,亦稱鄂屯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奧屯氏(奧敦氏),滿語為EtungHala,漢義“強盛”,世居鄂通(今黑龍江鶴崗梧桐河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鄂氏、曹氏等。

⑵.滿族鄂岳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斡準部,以部為氏,滿語為EyoHala,漢義“地窖”,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哈達(今遼寧開原)、錫伯里城(今地待考),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鄂氏、趙氏、陶氏等。

⑶.滿族鄂綽羅氏,亦稱鄂爾綽絡氏,滿語為EcoloHala,世居瓦爾喀(今俄羅斯濱海地區)、蘇完(今吉林雙陽)、卦爾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鄂氏、榮氏等。

⑷.滿族鄂濟哩氏,滿語為EgiriHala,世居卦爾察(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烏蘇里斯克),所冠漢姓即為鄂氏。

⑸.滿族鄂索羅氏,亦稱額素禮氏、鄂索囉氏,滿語為EsoloHala,世居啟爾薩(今吉林永吉啟爾撒河)、吉林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鄂氏。

⑹.滿族鄂爾格氏,亦稱厄爾葛氏、額爾德氏,以地為姓,滿語為ErgeHala,漢義“清早”,世居黑龍江鄂爾格村(今黑龍江北岸流域),後多冠漢姓為鄂氏、喬氏等。

⑺.滿族鄂謨拖氏,亦稱鄂穆它氏,滿語為EmotoHala,世居尼馬察(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鄂氏。

⑻.滿族鄂木綽氏,亦稱鄂穆綽氏,滿語為EmucoHala,世居瓦爾喀佛訥赫村(今黑龍江寧安)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鄂氏、羅氏等。

⑼.滿族董鄂氏,亦稱棟鄂氏、東古氏、東果氏、東峨氏、董額氏、董古氏,滿語為DonggoHala,源出冬古河之名,後為部落名,最後成為姓氏。冬古河之名,最早見於明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明廷敕諭建州左衛都督凡察“安插爾等於三土河及婆豬江迤西冬古河兩界間同李滿住居處”的敕文中。冬古河即今天桓仁滿族自治縣境內的大雅河上游支流黛龍江。董鄂氏人先人,原居圖們江上的瓦爾喀(今吉林琿春),其族源出自是北宋宗室趙氏的後裔。金國時期時被擄至北境,以“久處變為土著成了女真人”,隨建州左衛西遷而到達明廷為之規定的範圍之內。在冬古河上定居,遂以地為姓,稱棟鄂氏。隨著人口每每繁衍,而自成一部,稱董鄂部。董鄂部屬於建州女真,是建州左衛的一個部,後來成為著名建州五部中的的強部。清朝中葉以後多稱鄂氏、董氏、棟氏等。

⑽.滿族張佳氏,亦稱章佳氏、張家氏、齋佳氏,屬於海西女真,以地為氏,滿語為JanggiyaHala,世居長白山俄穆和都魯、費雅郎阿(今遼寧新賓)、馬爾墩(今遼寧新賓上夾馬爾敦村)、章佳(今遼寧新賓老城東北章京河畔)、宜漢阿拉(今遼寧新賓)、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蒙古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歸化城、土默特。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張氏、尹氏、章氏、杭氏、車氏、英氏、寧氏、桂氏、那氏、鄂氏等。其鄂氏鼻祖為滿清著名詩人、軍事家張佳·鄂穆圖(章佳·鄂穆圖)。

⑾.滿族富察氏,滿語為FucaHala,是以地命名的姓氏,其氏族甚繁,散處於沙濟、葉赫……長白山及各地方。富察氏先世旺吉努,滿洲鑲黃旗人,世居沙濟地方,後金初年率族眾投歸,清太祖努爾哈赤將族眾編為半個佐領,由其統領。遠在金、元時期,富察氏的氏族姓氏為蒲察氏,並為金國時期的女真大姓,亦是金國時期的望族。蒲察氏原始居住地在黑龍江中下游地區,在隨著歷史上女真人的數次大規模遷徙而逐步南遷,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其遷徙途中遺留下多處氏族居住過的遺址,在宗族譜書中所記注的費要和屯即“蜚悠城”即是其中的一處(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在明朝中期以前,富察氏的先人在遷徙中,曾經居住在今日吉林省伊通縣境內的阿什河、斡泯河流域。後有錫伯族、蒙古族引為姓氏者,蒲察氏在金國時期曾冠漢姓為李氏。清朝中葉以後,富察氏大多冠漢姓為富氏、傅氏、察氏、全氏、鄂氏等。其鄂氏鼻祖為滿清初期著名將領、江寧將軍鄂克遜

⑿.滿族西林覺羅氏,滿語為SiringioloHala,是女真覺羅氏大家族的一支,世居佛阿拉城(今遼寧新賓永陵鎮)、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洪納河郭羅薩哈察(今黑龍江漠河)、庫倫達布堪外闡(今俄羅斯庫爾河上游)、尼馬察(今黑龍江穆稜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汪秦(今吉林汪清)、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長白山區等地,清朝中葉以后冠有漢姓趙氏、羅氏、石氏、鄂氏等。其鄂氏鼻祖為滿清早期著名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兼守太傅西林覺羅·鄂爾泰。滿族鄂氏的正確姓氏讀音皆作ào(ㄠˋ),不讀è(ㄜˋ)。

源於達斡爾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記載:

⑴.達斡爾族鄂嫩氏,滿語為EnunHala,其分支有阿謝金氏(AxieginHala)、鄂斯爾氏(EsurhuHala),世居雅克薩城、阿薩津城、額蘇里城(皆今黑龍江呼瑪西北部黑龍江北岸),所冠漢姓即為鄂氏。

⑵.達斡爾族額諾氏,亦稱鄂嫩氏、鄂內氏、斡難氏,世居黑龍江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no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鄂氏、敖氏、吳氏等。

⑶.達斡爾族鄂爾特氏,亦稱鄂爾克特氏、額爾德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黑龍江地區。後有蒙古族、滿族引為姓氏者,蒙語為,滿語為Erket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鄂氏、傅氏等。

⑷.達斡爾的鄂濟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烏喇(今吉林永吉)、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松花江與黑龍江沿岸。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egiHala,漢義“森林”。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鄂氏、敖氏、陳氏、黃氏等。

⑸.達斡爾族鄂蘇爾瑚氏,亦稱鄂斯爾,世居木魯(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蘇赫基諾一帶)、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卓秦(今黑龍江寧安)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surhu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鄂氏、何氏等。

⑹.達斡爾族鄂拉氏,亦稱敖拉氏,世居烏拉(今吉林永吉)、黑龍江北岸等地。後有鄂溫克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laroraHala。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鄂氏、張氏者。

達斡爾族鄂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è(ㄜˋ)。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裕固族、土族、土家族、苗族、白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鄂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鄂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得姓始祖

西鄂侯、姬嘉父(晉鄂侯)、姬光(晉哀侯)、鄂王(熊摯)、鄂王(岳飛)、張佳·鄂穆圖、富察·鄂克遜、西林覺羅·鄂爾泰。

各支始祖

岳飛:公元1103~1142年,字鵬舉,著名戰略家軍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將。岳飛在軍事方面的才能被譽為宋、遼、金、西夏時期最為傑出的軍事統帥、連結河朔之謀的締造者,是兩宋以來最年輕的建節封侯者,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北宋崇寧二年出生於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人(今河南安陽湯陰菜園鎮程崗村),南宋紹興十一年農曆12月29日,宰相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及長子岳雲毒死於臨安大理寺獄中的風波亭,南宋紹興三十二年詔復官,南宋淳熙五年賜岳飛謚曰“武穆”,南宋嘉定四年追封“鄂王”。南宋寶慶元年改岳飛諡號為“忠武”,賜太師。岳飛被害時,其五子岳震年僅七歲,與弟岳霆時居江西九江廬山下沙河家中,父兄遇害的噩耗傳來,家人聞變擁其兄弟二人過長江,改姓鄂氏,潛於鄂東尋陽大河之濱(今湖北黃岡黃梅),後遷聶家大灣(今湖北武漢黃陂區六指鎮)。湖北鄂氏尊岳飛、岳震、岳霆為始祖。

遷徙分布

鄂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四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二百六十六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則排序為第二百七十二位門閥,多以為郡望

鄂氏最早出自姞姓,得姓於商末周初,是以國號為姓的氏。有學者認為鄂氏應當出於春秋時期,根據史籍《名賢姓氏言行類稿》上記載,鄂氏出於晉鄂侯,他的子孫以爵號為姓。而史籍《史記·楚世家》記載,楚國熊渠的第二個兒子紅被封為鄂王,他的後代就以先祖爵號“鄂”為姓氏。史籍《姓氏考略》上則說,楚王的弟弟鄂君被封於武昌東鄂,子孫就以國為氏,稱為鄂氏。

“鄂”是湖北省的簡稱,在春秋時期屬於楚國的領土,稱為鄂邑,隋、唐兩朝並被置為鄂州。古代的鄂州就是今湖北省的武漢市武昌地區,包括今武昌區、洪山區、青山區。南宋初期,民族英雄岳飛被宋高宗及宰相秦檜謀殺,其後岳飛之子岳震與弟岳霆改姓鄂氏,潛於鄂東尋陽大河之濱(今湖北黃岡黃梅),後遷鄂州黃陂(今湖北武漢黃陂區六指鎮),建聶家大灣,由此鄂州成為全國鄂氏族人的發祥地與望族居郡。

後世的歷史過程中,又有許多些少數民族在明、清時期漢化為鄂氏。今河北省的張家口市、廊坊市永清縣、秦皇島市昌黎縣,河南省的鄭州市、南陽市桐柏縣、內鄉縣、安陽市湯陰縣、信陽市息縣,山東省的濟寧市魚台縣,甘肅省的張掖市,湖北省的武漢市、黃岡市黃梅縣、羅田縣,雲南省的麗江市,貴州省的望謨縣、都勻市,福建省的福州市、龍巖市連城縣、長汀縣、泉州市,廣東省的廣州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遼寧省的瀋陽市、大連市、莊河市、撫順市山城子、丹東市鳳城市、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葫蘆島市、錦州市北鎮市,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北京市的密雲縣,天津市的寶坻縣,重慶市的奉節縣,台灣省的台中市等地,均有鄂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武昌郡:春秋時期屬於楚國的領土,稱為鄂邑,隋、唐兩朝並被置為鄂州。三國時期曹魏、孫吳兩國各置江夏郡。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三國吳孫權分江夏、豫章、廬陵三郡之地,設定武昌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不久改名江夏郡。曹魏時期江夏郡的治所在上昶(今湖北雲夢)。晉朝滅孫吳後,還治舊地,晉朝太康初年又改為武昌郡,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長江以南,嘉魚、鹹寧、通山等縣以東和江西九江、瑞縣等市縣地。南北朝時期宋國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轄區縮為今武漢及其附近一帶。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

博陵郡:東漢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縣,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縣)。東漢建安末期改為博陵郡。三國時期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重新改為博陸縣。西晉時期改置為博陵國,治所在安平(今河北安平),其時轄地在瀛州、深州境,即今河北安平、深縣、饒陽、安國等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北魏又改為博陵郡。隋、唐兩朝時期有定州博陵郡,但並非晉朝時期的博陵舊地,而是在今河北定縣一帶地區。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堂號

武昌堂:以望立堂,亦稱鄂州堂、江夏堂、上昶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亦稱扶餘堂、襄平堂、遼陽堂、凌東堂.

博陵堂:以望立堂,亦稱安平堂。漢朝時沛人鄂秋,從漢高祖定諸侯有功,得爵關內侯,封地在博陵。後來在漢高祖大封功臣的時候,一時位次不好決定。鄂秋說:蕭何是萬世功,應居第一。這意見很稱劉邦心意,因此封鄂秋為安平侯,博陵從此稱“安平”。鄂秋的子孫後代嫡支堂號稱安平堂,庶支堂號稱博陵堂。

進賢堂:資料有待補充。

懷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家譜文獻

鄂氏六修家乘,(清)耿榮安編輯,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無錫市新建檔案館。

鄂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譜牒文化研究委員會會長朱炳國處。

滿族棟鄂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手寫本。現被收藏在吉林師範大學圖書館八旗譜牒館。

字輩排行

廣西壯族鄂氏字輩:“松培忠誠意志祝新邦”。

湖北武漢鄂氏字輩:“紀志茂學德勝天開運”。

江蘇泰興鄂氏字輩:“鳳熙文子士世惟正大光明忠厚傳家”。

遼寧莊河鄂氏字輩:“程洪福廣俊文明繼仕新慶忠兆憲德永喜慶長春”。

資料有待補充。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自鄂國;望出武昌:全聯典指鄂氏的源流和郡望。功膺上賞;系出侯封:上聯典指西漢初期的鄂秋,以謁者隨劉邦平定諸侯有功。分封功臣時,他向漢高祖劉邦建議:“楚漢對峙時,蕭何固守漢中,立下萬世之功,應該是第一功臣。”漢高祖說:“你能舉薦賢人,就當受上賞。蕭何雖然功高,有了你就更賢明了。”於是,封他為安平侯。下聯典指鄂氏來源於商代鄂侯,當時,他與鬼侯、文王並稱為“紂之三公”。

六言通用聯

滿洲文學先導;漢朝開國功臣:上聯典指清朝大學士鄂穆圖,崇德舉人,嘗燕馬通讀書,好為詩,開滿洲文學之先,有《北海集》。下聯典指漢朝安平侯鄂秋,劉邦立國封功臣,鄂秋位置未定,他不思高官厚祿,首舉蕭何有萬世之功,當封第一。劉邦聽其言,又封鄂秋為安平侯。

七言通用聯

受漢祖進賢之賞;表關中給餉之功:全聯典指漢朝時期的鄂秋,以蕭何常守關中,轉給饋餉,曰:“此萬世之功也。”當第一。高祖曰:”進賢受上賞,何功雖高,得鄂益明。”

八言以上通用聯

公正超人,漢帝加封而不靳;業績在世,蕭相得言以益明:全聯典指漢朝安平侯鄂秋事典。

鄂姓名人

鄂千秋:(公元?~前190年待考),沛人(今江蘇沛縣)。著名漢朝開國功臣。劉邦立國後嘉獎功臣,鄂千秋不思高官厚祿,首舉蕭何有萬世之功,當封第一。劉邦聽其言後很高興,說道:”進賢受上賞,何功雖高,得鄂益明。”於是封鄂千秋為安平侯。

鄂穆圖:(公元?~1662年待考),滿族,字麟閣,號遇羲,張佳氏;長尼和樂人。著名清朝大學士,滿族鄂氏鼻祖之一。鄂穆圖是後金崇德初年的秀才,後中舉人。他為皇太極講譯書史。清順治初年,授秘書院侍讀,奉命編纂清太祖、清太宗兩朝實錄。又譯著有滿文《通鑑》、《詩經》、《尚書》等。鄂穆圖通兵法韜略,奉命隨多鐸等進攻關中、江南、福建、湖廣,出謀畫策頗多。以功授宏文院侍讀學士,遷中和殿大學士禮部侍郎。在清順治末年,他隨清軍進攻雲南,在班師途中病逝。鄂穆圖好為詩,開滿洲文學之先,著有《北海集》傳世。

鄂克遜:(公元1641~1729年),滿族,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著名清朝大臣、將領,滿族鄂氏、傅氏鼻祖之一。其父鄂通武,事清世祖。康熙時期征俄羅斯有戰功,超授騎都尉,授拜他喇布勒哈番。後來鄂克遜襲職,率軍討吳三桂,功勳殊烈,累加世職三等輕車都尉,授江寧將軍。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鄂克遜病逝,終年八十八歲,諡號“武襄”。

鄂爾泰:(公元1677~1745年),滿族,字毅庵,西林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著名清朝大臣,滿族鄂氏鼻祖之一。西林覺羅·鄂爾泰先人投歸努爾哈赤,為世管佐領。祖父圖彥突官戶部郎中,父親鄂拜為國子祭酒。鄂爾泰一生最主要的政績,就是在西南地區搞改土歸流。

鄂恆:(生卒年待考),滿族,字松亭,伊爾根覺羅氏。著名清朝官吏。清朝時期官至陝西知府,著有《求是山房集》。

鄂棟臣:(1939~),江西廣豐人。著名大地測量學家。

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現任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主任。

從1984年10月起參加中國首南極考察隊開始,先後五次遠征南極科考,四次赴北極並曾到達北極點考察。1991年起兼任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主任。

曾任中國南、北極考察隊副隊長、黨委副書記等職,是全國唯一同時參加過“四首次”者:參加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建立長城站、參加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建立中山站、參加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赴北冰洋考察、首次中國北極黃河站科學考察。

主持負責中國十七年南、北測繪科學考察和測繪科研攻關項目。

1986年7月~1999年7月,擔任了十四年武漢測繪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

鄂莫嵐: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極地研究專家。

鄂俊泰:遼寧瀋陽人。著名公路工程專家。

鄂基瑞:安徽和縣人。著名現代文學研究專家,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鄂華男:(1932~),湖北荊門人。著名現代作家。在南開中學念書時就開始發表作品。

1953年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1956年後以《自由神的眼淚》系列國際題材小說馳名文壇。196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正式成為專業作家。現為吉林省文聯副主席,一級作家。是第四屆全國文聯委員,第四、五屆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第五、六、七屆吉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

鄂鎖令:(1934~),達翰爾族;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基礎教育家。1958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數學系。現任齊齊哈爾市三十七中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鄂允文:(1934~),滿族,原名鄂元驤;北京人。著名現代影視劇作家。

鄂梅蓮:(1950~),女,達斡爾族;內蒙古莫力達瓦旗人。著名舞蹈藝術家。

1968年畢業於內蒙古藝術學校舞蹈科。內蒙古舞協會員,興安盟中級藝術系列評審委員會委員。興安盟歌舞團教研室主任、三級編導。

1988年參加了內蒙古文化廳文藝於校聯合舉辦全區舞蹈編導教研班,並創作了舞蹈作品。1989年參加國防科工委平台基地文藝匯演。

1990年在興安盟文化處舉辦的首屆全盟烏蘭牧騎舞蹈培訓班,主要擔任講授舞蹈編導課。同年參加內蒙古舞蹈比賽,1991參加國防科工委平台基地文藝匯演,1992年參加北京國防科工委錄像文藝比賽,1994年參加了文化部少數民族文化司、內蒙古文化廳聯合舉辦的內蒙古自治區舞蹈編導培訓班。1994年參加瀋陽鐵路局文藝匯演。

近年來創作了數十部舞蹈作品,有群舞《草原情》、《美酒哈達獻親人》、《軍人的風采》、《歡樂的牧場》、《神聖的炮手》等作品。

多年來創編大量作品,如《歡慶》、《天使的祝願》、《蒙古人》、《燭光里的媽媽》等二十餘部作品,同時還擔任舞蹈教學工作。

鄂竟平:(1956~),河北樂亭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副部長。

197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2月參加工作,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水工專業大學畢業,教授級高工。

1973年2月,吉林省梨樹縣白山公社插隊;1975年9月,吉林省水電學校學生;1977年8月,吉林省水利設計院幹部;1979年9月,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水工專業學生。

1983年8月,先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水電部、水利部辦公廳部長秘書、計畫司幹部、計畫司計畫處副處長、計畫司計畫處處長、計畫司副司長。

1993年6月,先後任海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主任、黨組書記

1997年5月,任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

2001年5月,任水利部黨組成員、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

2003年8月起,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副部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