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坦鄂謨克姓

阿勒坦鄂謨克姓,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明時期土默特蒙古阿勒坦鄂謨克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介紹

阿勒坦鄂謨克[阿勒坦鄂謨克、阿爾談鄂謨克、鄂謨克,讀音作ā lè tǎn è mó kè(ㄚ ㄌㄜ� ㄊㄢˇ ㄜ� ㄇㄛ� ㄎㄜ�),滿語為Altanemok Hala、Emok Hala]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蒙古族

出自元、明時期土默特蒙古阿勒坦鄂謨克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阿勒坦鄂謨克氏,亦稱阿爾談鄂謨克氏,源出蒙古“黃金家族”的孛兒只斤・阿勒坦及其所屬烏珠穆沁部落,原屬於土默特萬戶蒙古、世居土默特(今內蒙古土默特旗)、貝加爾湖地區。後有鄂溫克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ltanemok Hala。
孛兒只斤・阿勒坦的後裔分衍有阿勒坦鄂謨克氏族,其後還有兩個重要的分支,即鄂謨克氏、珠爾吉特鄂謨克氏,皆是以先祖名字為氏族或部落稱謂,後為姓氏,世居巴顏和羅(今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後亦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mok Hala。

烏珠穆沁部

亦是蒙古民族古老的部落之一。成吉思汗第十六世孫孛兒只斤・圖羅博羅特由杭愛山(今蒙古西北部)徙牧戈壁以南,傳到他的第三個兒子孛兒只斤・翁滾都拉爾開始稱所部為“烏珠穆沁”,蒙古語為“葡萄山人、摘葡萄者”,因為他們原在阿爾泰山脈葡萄山一帶駐牧,故名。
公元十七世紀,後金大汗佟・努爾哈赤執政年間,烏珠穆沁部落首領道爾吉與察哈爾蒙古的林丹汗極端不合,時有衝突,後率所部遷到克魯倫河(今蒙古國克魯倫河)一帶駐牧,其間分衍有阿勒坦鄂謨克氏族部落。後金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烏珠穆沁部落歸附於後金政權,以抵抗察哈爾蒙古的吞併。
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烏珠穆沁部被分割為烏珠穆沁左翼、烏珠穆沁右翼兩個旗。左翼旗的扎薩克(執政王爺)分駐在鄂爾虎河(即冗魯骨河、蘆河,今內蒙古烏拉蓋河)河畔的奎蘇陀羅海(今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烏拉蓋鄉),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後劃歸錫林郭勒盟。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烏珠穆沁部扎薩克鄂謨克・道爾吉王率部兵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蒙古人民革命軍烏蘭夫將軍(達爾扈特・雲澤)所部發生衝突,慘敗後率一半左翼旗族人遷移至克魯倫河附近駐牧至今。
蒙古族、鄂溫克族、滿族阿勒坦鄂謨克氏、鄂謨克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張氏。

郡望

巴顏和羅: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西烏珠穆沁旗(簡稱西烏旗)位於內蒙古中部、錫林郭勒盟東部,是一個以高平原為主體的地區這裡東鄰草原煤城霍林郭勒,南連紅山文化發祥地赤峰,西接草原重鎮錫林浩特,北通中蒙邊界嘎達布其口岸,是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文化習俗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保留著蒙古族傳統的宮廷文化、祭祀文化及遊牧文化等。“烏珠穆沁”系蒙古語,漢譯為“葡萄山人、摘葡萄者”。據歷史記載,西烏珠穆沁旗在元朝時期隸屬於喀爾喀蒙古部族之地,蒙古族烏珠穆沁部落原在公元十三世紀生活在新疆北部蒙古國邊界的阿爾泰山脈葡萄山一帶,至公元十七世紀中葉遷至西烏珠穆沁旗之地。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烏珠穆沁部落首領阿勒坦鄂謨克・道爾吉恢復其“烏珠穆沁”的名稱。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烏珠穆沁部被分割為烏珠穆沁左翼、烏珠穆沁右翼兩個旗。左翼旗的扎薩克(執政王爺)分駐在鄂爾虎河(即冗魯骨河、蘆河,今內蒙古烏拉蓋河)河畔的奎蘇陀羅海(今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烏拉蓋鄉),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後劃歸錫林郭勒盟。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烏珠穆沁部扎薩克鄂謨克・道爾吉王率部兵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蒙古人民革命軍烏蘭夫將軍(達爾扈特・雲澤)所部發生衝突,慘敗後率一半左翼旗族人遷移至克魯倫河附近駐牧至今。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在此成立了東部聯合旗(烏珠穆沁右冀旗、烏珠穆沁左冀旗和浩沁特右冀旗),1956年改稱為西烏珠穆沁旗並一直沿用至今。2000年,西烏旗轄十二個蘇木(鄉)、三個鎮,一個國營林場,一個國營牧場,旗政府所在地巴彥烏拉鎮是全旗政治、經濟、文化、交通、通訊中心。2006年,西烏旗將原有的十五個蘇木鎮調整為六個,即巴拉嘎爾高勒鎮、巴彥花鎮、吉仁高勒鎮高日罕鎮、浩勒圖高勒鎮和巴彥胡舒蘇木,撤銷了巴彥烏拉鎮、烏蘭哈拉嘎蘇木,將其所轄區域整建制和巴拉嘎爾蘇木的八個嘎查,合併設立為巴拉嘎爾高勒鎮,為旗政府所在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