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

周汝昌

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本字禹言,號敏庵,後改字玉言,籍貫天津鹹水沽。筆名:念述、蒼禹、雪羲、顧研、玉工、石武、玉青、師言、茶客等。其祖父是天津八大家東門外天成號韓家賬房先生,後自立門戶,故家道不俗。就學於北京燕京大學西語系本科。周汝昌自二十幾歲,雙耳失聰。他是研究《紅樓夢》的著名考證派新紅學家,有紅學著作多種,其中《紅樓夢新證》影響很大。另在詩詞、書法等領域所下功夫甚深,貢獻突出,曾編訂撰寫了多部專著。2012年5月3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基本信息

簡介

周汝昌周汝昌

周汝昌,是中國著名紅學家,他是繼胡適等人之後,新中國研究《紅樓夢》的第一人,享譽海內外的考證派主力和集大成者。1991年開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治學以語言、詩詞理論及簽注、中外文翻譯為主;平生耽吟詠、研詩詞、箋注、賞析、理論皆所用心,併兼研紅學。有20多部學術著作問世,其中《紅樓夢新證》是第一部、也是其代表作。

生平

1918年4月14日,周汝昌生於天津城外25公里的鹹水沽鎮。

1939年,周汝昌考入燕京大學西語系。

1941年,日本製造珍珠港事件後,占領了燕京大學,把教授從燕京押送到山東省集中營,學生則被遣散,周汝昌回家自學。

1947年複試回燕京大學西語系完成學業。

1953年9月,周汝昌在四川大學外文系任教,並且在棠棣出版社發布新書《紅樓夢新證》 ,此書被譽為“紅學史上一部劃時代的著作”,也奠定了周汝昌在紅學上的地位。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周汝昌因罪名是“周揚文藝黑線的黑標本”和“現行反革命”。被下放到湖北省鹹寧向陽湖看守菜地,並與楊霽雲被安排在一起抬糞。

1970年8月,周汝昌被周恩來調回北京,公函上說道:“今奉中央周總理辦公室專電至湖北軍區司令部:調人民出版社周汝昌回京工作……”。

1980年,赴美國出席“首屆國際紅樓夢研討會”;

1984年受國家委派赴蘇聯考察列寧格勒藏本《石頭記》

1986年8月至1987年8月,周汝昌應美國魯斯基金會之邀以威斯康星大學訪問教授身份赴美一年,他在威斯康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紐約市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4所大學及亞美文化協會講解《紅樓夢》。

2008年,90歲的周汝昌又被請上央視《百家講壇》評點四大名著。提出新觀點,《西遊記》和《紅樓夢》都是“求真”“求誠”。

2012年5月31日,據周汝昌女兒周倫玲訊息,周汝昌先生於凌晨1點59分在家中去世,終年95歲。

周汝昌是我國著名紅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他是繼胡適等諸先生之後,新中國研究《紅樓夢》的第一人,享譽海內外的考證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周汝昌自幼喜文慕學,絲竹粉墨,無所不涉。學程至為坎坷,中經多種災難。周汝昌國中畢業於覺民中學,高中先就讀於南開中學,後畢業於天津工商學院附中(今天津實驗中學),而後就學於北京燕京大學西語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先後任燕京大學西語系教員、華西大學與四川大學外文系講師、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部編輯、是第五至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和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韻文學會、中國楹聯學會、中國大觀園文化協會顧問,中國曹雪芹學會榮譽會長、《紅樓夢學刊》編委等職。1991年開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10年成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首批終身研究員。
周汝昌治學以語言、詩詞理論及簽注、中外文翻譯為主;平生耽吟詠、研詩詞、箋注、賞析、理論皆所用心,併兼研紅學,已有60多部學術著作問世。其中《紅樓夢新證》是第一部、也是其代表作,這是紅學史上首部文史哲綜合大型學術論著,無可否認是紅學方面一部劃時代的最重要的著作(周策縱先生語)。

1980年赴美國出席“首屆國際紅樓夢研討會”;1984年受國家委派赴蘇聯考察列寧格勒藏本《石頭記》;1986-1987年,獲美國魯斯基金,赴美國訪學講學一年並任威斯康辛大學客座教授;2002-2008年,數次登上百家講壇,講授唐詩宋詞鑑賞、解讀《紅樓夢》以及中國四大名著等。

少年才俊

1918年4月14日,周汝昌降生於距天津城25公里的鹹水沽鎮。祖父名周銅,捐過清朝“同知”,父親周景頤,為光緒年的末科秀才,可謂書香門第。但伴隨他成長的年月不是軍閥混戰,就是外寇入侵。如他所言,“從9歲(虛歲)進入國小直到大學畢業,經歷了記不清的失學、停課、逃難、淪陷……這中間我被歷史環境所迫而虛耗的寶貴光陰竟達11年之多,足夠上3次大學畢業了……”

生於亂世又為一介家無藏書的村童,周汝昌竟有著與生俱來的強烈求知慾和過目不忘的聰慧。他從小就醉心文學藝術,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隻字,他都如獲至寶絕不放過。對得到的任何一本書更是精讀細敲如嘬骨髓,寫讀後感、找錯字……蠅頭小字將書眉空白處填個嚴嚴實實。就連坊間婦女們的縫、連、繰、挑、納這些針線活兒,也讓少年周汝昌感覺很新奇。另如彈弦唱戲,初染就能令那些個“角兒們”瞠目結舌。1941年4月4日,燕京大學禮堂盛況空前,京劇《春秋配》傾倒觀眾,劇中小生李春發的飾演者正是學生周汝昌。周氏小生一招一式之美,一音一字之妙,深為梨園票友所推崇

進入國小後,他接受外語之快令人稱奇,原版的英文課本在他眼裡毫無障礙,就讀天津南開中學時,他的英文水平可與老師論伯仲。就在他躊躇滿志準備進大學深造時,抗戰爆發了,學業再次擱淺。1939年,周汝昌得知尚未被日本兵侵占的燕京大學招生,遂以英語免試資格投考該校的王牌西語系。但好景不長,1941年日本侵略者在製造珍珠港事件的同時又舉兵占領了燕京大學,強行把教授們從北京押往山東的集中營,學生被遣散。

寧願停止學業也不屈從敵偽勢力安排的周汝昌回到家裡,繼續以書為師,直到抗戰勝利後的1947年,才又經過複試繼續回燕大西語系完成學業。而此時的燕大教授陣容已遠非昔日可比,曾給他講過兩次課卻讓他一生敬重的顧隨教授也已流亡他校。於是,周汝昌開始了與顧隨先生長達20年的筆墨問學。畢業時,他的論文英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著作《文賦》令中外教授舉座皆驚。老師破例請學生周汝昌吃飯,並告知其論文一字未改全票通過。

似《文賦》這等涵蓋廣博且文字艱深的駢體文,即便翻譯成白話文也十分不易,何況是譯成英文。這年正值燕大開辦中文系研究院,周汝昌在教授們的舉薦下應考,成為被研究院錄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此後,他又把《二十四詩品》譯成英文介紹到歐洲,也把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以《離騷》的文體翻譯成中文。

投身紅學

本已在詩詞、書法、戲曲、翻譯等領域頗有建樹的周汝昌,怎么又步入了“研紅”道路?原來,周汝昌少年時就常聽母親講《紅樓夢》的故事,後來又從母親手裡看到古本《石頭記》。然而促其真正步入“研紅”之路的一個重要因素,當數胡適先生的影響。
1947年,時在燕京大學讀書的周汝昌收到一直進行《紅樓夢》版本研究的四兄周祜昌自天津寄來的一函,說他新近看到亞東版《紅樓夢》卷首有胡適之的一篇考證文章,其中有敦誠與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摯友的新論說,他囑去燕大圖書館周汝昌查證。

周汝昌遍查燕大圖書館,終於在敦敏詩集中發現了那首《詠芹詩》。興奮之下,周汝昌將這一發現撰寫成文,並在《天津民國日報》副刊發表。看到文章的胡適之當即覆信周汝昌,自此,胡、周書信往來切磋討論《紅樓夢》,成為現代紅學史上的一段佳話。據周汝昌回憶,圍繞《紅樓夢》胡適先生曾給他7封書信,除1封遺失外,另外6封均已於前幾年公之於眾。

那是1948年夏初,正在撰寫《紅樓夢新證》的周汝昌帶著討教《甲戌本石頭記》的疑問,應胡適先生之邀從西郊學校進城,首次叩開位於王府井大街東廠胡同一號的胡宅大門,拜訪胡適先生。讓周汝昌意外的是,胡適先生居然慷慨地將珍貴的孤本《甲戌本石頭記》借與他拿走細看,後又托時在燕大授課的小說專家孫楷第將自己珍藏的《四松堂集》乾隆抄本和有正書局石印大字戚序本拿給他研究。對此,周汝昌曾不止一次感嘆道:胡先生能平等對他,還對他愛護有加,其人品和學問少有人比。

因為研究紅樓夢,他從四川大學的外文系調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任編輯,也由於這本書,他在政治運動中被批判成了“資產階級胡適派唯心主義”的“繁瑣考證”典型代表,有“紅”變成“黑”:1968年被關進牛棚,差不多一年後,被下放到湖北鹹寧。

2005年,周汝昌出版了20餘萬言的《我與胡適先生》,書中首次詳細介紹了二人圍繞《紅樓夢》所進行的學術探討,評說了胡適先生與紅學的淵源和貢獻。

重返研究

文革期間,周汝昌也遭受了衝擊。他自己曾回憶那段不平常的歲月:

1968年,作為“周揚文藝黑線上的活標本”,我被關進了“牛棚”。1969年中秋那天,我下放到了湖北鹹寧“向陽湖幹校”。

1970年8月下旬的一天,我的命運改變了。那天,我正拄竹竿趟水上堤,幹校的一個小頭目攔住我說:因工作需要,調你回京。從今天起,停止勞動。這幾日你收拾東西,準備好了,哪天走,告訴我們,辦手續。我簡直不敢相信,因為幹校正大批地往裡進人呢!

文革後周汝昌、毛淑仁夫婦與回京的三個女兒

我其實沒什麼東西好收拾的,但跟小頭目說:一星期之後走。我想享幾天鬆快的滋味,也想和這11個月所走過的小路、竹林、菜地……告告別。因為再不會來了。我到小賣部買了總也捨不得買的兩瓶水果罐頭——一梨一桃,在一棵老樹根旁坐了,一邊吃,一邊跟身旁的老樹告別。

啟程那天是個陰天,我頂了一頂破草帽,到總部辦手續。打開公函一看,天啊!“今奉中央周總理辦公室專電致湖北軍區司令部:調人民出版社周汝昌回京工作……”
我的“黑人”身份一下子轉變了。

中外講學

自1974年離開從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之位調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後,周汝昌紛繁的學術研究中又增加了一項工作:應中外大學和研究機構之邀講說《紅樓夢》。即便是在步入90歲高齡後,只要身體允許,他從來都是不講任何條件地樂而往之。

1986年8月至1987年8月,周汝昌應美國魯斯基金會之邀以威斯康辛大學訪問教授身份赴美一年。周汝昌除研究著述外,還為威斯康辛、普林斯頓、紐約市立和哥倫比亞4所大學及亞美文化協會講解《紅樓夢》,演講內容精彩紛呈,給聽眾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此外,周汝昌還用英語在北京給40多家外國駐華使館官員講解過《紅樓夢》,當時場面同樣如磁鐵聚沙。

情注蘭亭

周汝昌曾這樣表露他一生的學術追求:“我這一生是個大雜燴。我一生要做的有兩個大主題,一是把陸機的《文賦》翻譯成英文,這個完成了。但第二個卻半途而廢了,那就是把中華文學論藝術論的經典之作《文心雕龍》50篇,逐字逐句地重新考證梳理。”

雖然限於目力身體等條件,重證《文心雕龍》成為周汝昌無法實現的一大憾事,但此前完成的另一重要主題《蘭亭序》的研究,總還是讓老人有些慰藉。他曾多次對筆者慨嘆,自己用於研究《蘭亭序》和書法的工夫一點兒不比《紅樓夢》少,研究成果受到啟功、徐邦達、王學仲三大鑑定書家的肯定。由此擴之,1980年香港率先出版了他上世紀70年代寫於“避震床”上的《書法藝術答問》,繼而北京連續再版,印行數十萬冊仍不能滿足讀者需要。

在這本類似講義的《答問》中,周汝昌從用筆講起,再到“八法”“三分”的結構,尤其是指陳書史書家得失的筆墨,多是聞所未聞的見解。對書聖右軍碑帖真偽優劣的評判,更是如數家珍。他認為,“《蘭亭序》的筆法最豐富,但是看壞摹本不行。明陳鑒本最好,最能啟發人,它保存的原有筆法成分最多、最近真相。”

自謙不是書法家的周汝昌,幼少時即醉心歐楷筆法,20歲後又致力於唐人寫經,深研《蘭亭》後,得右軍真脈,平生作書多行草,其“橫逸飛動、筆筆不苟、使轉敷暢、作草如真”的周體法書,在眾多書家中以勢明法合意美之筆、英風俊骨之墨神采煥然,只是受目力所限,70歲後便極少動墨了。這也是周汝昌書法作品存世稀少的原因

文心詩情

周汝昌從國中時期(15歲進入覺民國中)便熱衷於古典詩詞的創作,周汝昌自述:

“覺民三年,我的“文學事業”已經發端。不但作詩填詞,都自己摸路而行(當然那是很幼稚可笑的),而且開始寫“文章”,竟獲一個報紙發表。記得得到的報酬是一冊書。

進入高中後(南開中學),此時的文學活動主要方面之一即:研習宋詞。但這些刊物已不易尋檢,如今僅僅覓得小詞數首,於是就選錄兩篇附於文內,以見一斑,作為“憑證”可也:

浣溪沙

樓下頻番見個人,輕簾薄霧看難真。鈿車去後恨香塵。檐亞已無雲幻彩,欄回漸有月雕痕。閒挑寂寞倚黃昏。
瑤華
遼空似洗,鞋軟塵微,識前番新霽。攀鄰閒訪春寓處,見說西城桃李。輕衫側帽,便何用、魚書先寄。

惟只愁暗織濃陰,密綴漫枝青子。

酸眸不到南阡,早半畝香泥,一溪紅水。花應有恨,如訴與、薄倖尋芳遲矣。暈銷粉臉,問幾載、人須相似。對四圍淺浪輕風,十里麥畦翻翠。”

後來周汝昌考入燕京大學後,與諸多名家顧隨、張伯駒、錢鍾書等都有唱和,其詩詞功底頗得各位先生賞識。錢鍾書曾回信於周汝昌:”得一英才如此,北來不為虛矣!“,並另有回信贊其押韻”如土委地“。

之後周汝昌在詩詞研究方面也多有建樹,自1959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范成大詩選》後,其古典文學和詩詞的研究專著便一部接著一部:《白居易詩選》、《楊萬里選集》、《詩詞賞會》、《詩詞賞會二集》、《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講唐詩宋詞》等陸續問世。尤其是《千秋一寸心》,在讀者中獲得了一致好評。

伉儷情深

1940年周汝昌二十三歲時和十七歲的毛淑仁結為連理。毛淑仁表字芝仙,曾號岫眉。結婚那時,華北正處於日寇侵華的苦難歲月。
周汝昌在懷念妻子的文章中,對妻子的賢惠、聰穎的感激之心、讚賞之語躍然紙上,使人若感同身受,不由得生起對這位女子的敬仰。

周汝昌在自傳中曾說:

“我一生寫作多得賢妻毛淑仁的臂助,尤其是當時條件之艱辛,其功更不可泯滅。賢妻素喜書法,我每寫字幅,她皆能評定,得出優劣,不失毫釐。他不僅內助辛苦,病時還為我抄錄資料,以解我目壞難讀小字之困。

丁丑二月二十日是淑仁七十四壽辰,我給她寫了一首詩,其詞雲:
老妻淑仁七旬晉四壽詞

與君結璃時,君才十六齡。君似花初展,我亦鬢方青。
五十八載過,相對白髮明。大病而能活,浩劫幸猶生。
兒女皆長大,花木皆欣榮。何須羨富貴,即此慶昌興。
艱難與辛勞,助我著述清。我本書生子,庸弱百無能。
何以為君壽,賦詩心內情。仲春二三月,萬物滋芳馨。
願君長安泰,年年壽酒傾。

如今,淑仁已不在了。六十載糟糠夫妻,患難伴侶,所歷萬言難述。她是一個善良仁厚的慈悲為懷者,一生勞瘁,助我為文寫字,縫衣做飯。在危難中表現出無畏的護我申冤的高尚精神。我平生的這點學術成就,其中包涵著她的辛勤甘苦,這種無形跡的貢獻,是我難以忘懷的。

老驥伏櫪

周汝昌是在怎樣一種身體狀況下完成那一部接一部的鴻篇巨著呢?

從青年時雙耳就逐漸失聰的他,戴著助聽器還得別人在耳邊高聲吐字,左眼因視網膜脫落,1975年就已失明,右眼則需靠兩個高倍放大鏡重疊一起方能看書寫字,寫字則是是在比一般標準稿紙大一倍的“稿紙”背面任意書寫,那似紅棗般大的字如牛耕田般不停歇地在圓桌上誕生。沒過幾年,手稿上的字已經大過核桃,而且常常串列重疊,只有多年做助手的女兒倫玲認得父字,將其在電腦上敲出存儲。後來周汝昌右目僅存的那一絲視力也不復存在,創作方式不得已而改成了口述,女兒倫玲一個人忙不過來,幼子建臨提前退休加入進來協助姐姐專事錄音記錄。

2002年,周汝昌曾對採訪他的記者說過這樣一段話:“我雖然84歲了,經歷了大悲、大喜,但我很留戀人間事。像我這樣的人積累一點東西不容易,我現在寫作的精力非常旺盛,幾乎每天寫幾千字的文章,我女兒簡直打不過來。我現在靠半隻眼睛拚命乾,就是因為我還有沒做完的工作,我積累了幾十年,不就是要把成果留給後人嗎?”

一身布衣的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對中華文化、對學術真理,堅守不渝、窮追不棄。“我極愛重的是不受其他因素干擾的、不被人為利用的真正學術研究……不了解這一切,很難理解我為何後來走上了紅學道路,為何持有如此這般的學術觀點,為何又如此地執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誣陷、排擠、攻擊,而無悔意,也不怨尤。”

後事從簡

我國著名紅學家、古典文學專家、詩人、書法家周汝昌先生於2012年5月31日凌晨1點59分於家中去世,終年95歲。周汝昌是繼胡適等諸先生之後,新中國研究《紅樓夢》第一人。

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對中華文化、對學術真理堅守不渝、窮追不棄。據周汝昌女兒周倫玲表示,按照父親遺願,不開追悼會,不設靈堂,讓他安安靜靜地走。

紀念文集

《琳琅滿紙憶前時》:懷念周汝昌先生

本書為著名紅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詩人、書法家周汝昌先生紀念集,收錄了周汝昌先生去世後社會各界對周先生的追憶緬懷文章、輓聯、悼詩以及唁電、唁函,並附周先生學術生平簡表。再現了周汝昌先生“情痴”一生所具包容寬厚之人格魅力、堅韌純真之學術精神、卓越不凡之學術貢獻。本書已於周汝昌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2013年5月17日)。

捐贈手稿

周汝昌紀念館落戶恭王府子女現場捐贈珍貴手稿。

2013年5月22日,在周汝昌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將籌建周汝昌紀念館。

主要著作

紅學專著

周汝昌周汝昌

《紅樓夢新證》(40萬字),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三月內連銷三版,後增訂至80萬言,197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曹雪芹》(14萬字),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後增訂至20萬字的《曹雪芹小傳》,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

《恭王府考》(12萬字),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獻芹集》(40萬字),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石頭記鑒真》(20萬字),1985年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

《紅樓夢與中華文化》與周祜昌合著,(18萬字),1989年工人出版社與台灣東大圖書公司分出;

《紅樓夢的歷程》(11萬字),1989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恭王府與紅樓夢》(20萬字),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曹雪芹新傳》(23萬字),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

《紅樓藝術》(19萬字),199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紅樓夢的真故事》(27萬字),1995年華藝出版社出版;

《紅樓真本》(12萬字),1998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

《周汝昌紅學精品集》(184萬字),1998年,華藝出版社出版;

《風流文采第一人》(25萬字),1999年東方出版社出版;

紅樓十二層》(28.6萬字),2005年書海出版社出版。

學術專著

《范成大詩選》(22萬字),1959年、199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白居易詩選》(20萬字),與他人合著,1962年作家出版社、199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楊萬里選集》(28萬字),1962年中華書局、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書法藝術問答》(8萬字),1980年香港中華書局、1982年文化藝術出版社分出;

《詩詞賞會》(20萬字),1987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東方赤子·大家叢書·周汝昌卷》(28萬字),1999年華文出版社出版;

《當代學者自選文庫·周汝昌卷》(54萬字),1999年安格教育出版社出版。

其他成果

《石頭記人物畫》 (題詩40首),1979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歲華晴影》(23萬字),1997年上海東方出版社中心出版;

《胭脂米傳奇》(18.5萬字),1998年華文出版社出版;

《硯霓小集》(30.8萬字),199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脂雪軒筆語》(18萬字),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外,主編了《紅樓夢辭典》 、《中國當代文化大系·紅學卷》;校訂過新版《三國演義》、《紅樓夢》、《唐宋傳奇選》,並撰序文;為《中國古代文學詞典》、《唐宋詞鑑賞詞典》、《詩詞曲賦名作鑑賞大詞典》、《中國歷代短篇小說選》、《詩詞典故詞典》。《〈紅樓夢〉世界語版》等撰寫了序文;另有大量學術論文、序跋與專欄文章發表於各地報刊。

評價

胡適在1954年在給吳相湘的信中說:“你在那信里大稱讚周汝昌的書,我完全同意。此君乃是我的《紅樓夢》考證的一個最後起、而最努力最有成績的徒弟。”

劉文莉:“周先生是一位學者,一位中華文化大家。他不僅在詩詞方面,金石研究上,繪畫和書法上,都有了不起的成就。而《紅樓夢》,不過是他的興趣使然偶爾進入的一個領域。”

周汝昌被稱為胡適的得意門生,但其觀點與胡適有些不同甚至對立。

專家分類導航

專家就是對某一事物精通,或者說有獨到的見解的人。我們稱他(她)是這一領域的專家。專家有兩類,一是有膽識戰略專家,二是有突破能力的業務專家。

發明家英國發明家美國發明家中國發明家
探險家工程師演說家旅行家
林學家美食評論家各學科中國專家

中國著名的紅學專家

簡介:《紅樓夢》主題的研究、人物的研究;對《紅樓夢》作者生平的研究;對《紅樓夢》版本的研究,《紅樓夢》與其它古典名著的相互影響等等,都可稱為紅學。
周汝昌| 胡文彬| 馮其庸| 曹立波| 鄭鐵生| 俞平伯| 周思源[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 王夢阮| 胡適| 呂啟祥| 顧平旦| 杜春耕| 梁歸智|沈瓶庵| 蔡元培| 王國維| 張愛玲| 闞鐸| 壽鵬飛| 王崑崙| 張天翼| 李希凡| 藍翎| 林冠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