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背大麻哈魚

駝背大麻哈魚

駝背大麻哈魚分布於太平洋北部,我國境內僅見於圖們江和綏芬河。主要特徵和大麻哈魚相同。背部和尾鰭有較大黑斑。生殖季節雄性頭後明顯隆起呈佝僂狀。名貴珍稀魚類之一。降海洄游型魚類,每年6~7月份見於圖們江支流琿春河下游。幼魚在江中棲息時間較短,於翌年4~5月份開始降河。是我國鮭蹲魚類中最為稀少的一種,已瀕於絕跡。

基本信息

簡介

駝背大麻哈魚俗名:羅鍋子

駝背大麻哈魚又名細鱗大麻哈俗稱粉鮭,全長76厘米(有說90厘米),鰓耙26~32根;幽門盲囊105~210個。腹鰭的起點位於背鰭之後;具較大的脂鰭;尾鰭淺叉形。鱗細小,側線鱗147~205枚。
體背部及尾鰭具黑色大斑;降海前的幼鮭沒有其它大麻哈魚所特有的幼鮭斑。
分布於北太平洋沿岸和美洲大陸(北緯72~27度),性成熟後進入太平洋北部沿岸的河流產卵繁殖。我國產於綏芬河及圖門江。該魚還先後被引進到德國和伊朗,並偶然得到與大麻哈的雜交後代,這些後代是可育的。

產地產季

駝背大麻哈魚駝背大麻哈魚

駝背大麻哈魚分布在北太平洋的東、西兩岸。中國以烏蘇里江、黑龍江、松花江為最多,門江、琿春河、密江、綏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台灣省的大甲溪也有分布。其捕撈季節為9-10月份,魚群體長一般為53-81厘米,重為1-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10公斤左右。中國江河的大麻哈魚有3種:普通大麻哈魚(O.keta)、馬蘇大麻哈魚(O.masou)和駝背大麻哈魚(O.gorbuscha)。

洄游進入我國黑龍江、圖們江等水系,烏蘇里江較多,9~11月份為生產旺季。烏蘇里江盛產大馬哈、鯉、鰱、鱖、鯽等魚,是中國最大的大馬哈魚產區。大力加湖上通濃江,下聯黑龍江,水產資源豐富,縣境荒地多,土質肥沃,適種小麥、水稻、大豆、玉米和穀子,現已開墾5萬公頃,仍有近27萬公頃宜農荒地可供開墾。撫遠鎮位於黑龍江畔撫遠山麓,依山臨江,景色壯麗,形勢險要,為重要邊城。城東城子山有遼金“莽古塔”古城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駝背大麻哈魚分布在北太平洋的東、西兩岸。我國以烏蘇里江、黑龍江、松花江為最多,圖們江、琿春河、密江、綏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台灣省的大甲溪也有分布。其捕撈季節為9-10月份,魚群體長一般為53-81厘米,重為1-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10公斤左右。

生活習性

駝背大麻哈魚駝背大麻哈魚

駝背大麻哈魚為冷水性溯河產卵洄游魚類。原棲息於太平洋北部,在海洋里生活了3-5年後(通常4齡達性成熟)才在夏季或秋季成群結隊進入黑龍江作生殖洄游,根據溯河時間可分為兩個生物群,夏型和秋型;上溯進入中國境內的僅為秋型。大部分在下游產卵,到達上游產卵的僅為少數。它們沿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辭辛勞,每晝夜可前
駝背大麻哈魚進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淺灘峽谷還是急流瀑布,都不退卻,衝過重重阻擾,直到目的地。成魚進入淡水生殖期間後便不攝食。駝背大麻哈魚對產卵場的條件要求很嚴,環境要僻靜,水質澄清,水流較急,水溫5-7℃,底質為砂礫地。產卵期為10下旬至11月中旬。產卵前雄魚用尾鰭拍打砂礫,借水流的衝擊,形成一個直徑為100厘米左右,深約30厘米的圓坑,稱為“臥子”;雌魚產卵於臥子內,同時雄魚射出精液。雌魚並以尾鰭反覆撥動砂礫,將卵埋好。產卵後雌雄魚長期徘徊於產卵場周圍。它們由於經過長途而艱辛的洄游,洄游其間又不再進食,加之築“臥子”產卵,體力消耗殆盡,產卵後的駝背大麻哈魚,體色黑暗,體質消瘦,遍體是傷,已經失去食用價值。因此產卵後7-14天即死亡,艱苦地完成了繁衍後代的任務。終生只繁殖一次,壞卵量在4000粒以上。受精卵孵化出的仔魚喜歡潛伏在石礫間黑暗的地方,長至50毫米左右,便開始降河下海,沿途攝食小型浮游生物或死去的母體;到達海口時,逗留一段時間,即向遠岸遷移;到達性成熟時再歸入淡水河川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駝背大麻哈魚為兇猛性的肉食性魚類,幼魚時吃底棲生物和水生昆蟲,在海洋中主要以玉筋魚和鯡等小型魚類為食。
駝背大麻哈魚的生活習性非常有趣,正象黑龍江漁民所說:“海里生,江里死”。駝背大麻哈魚是一種海河洄游性魚類,它棲息於北太平洋肥育、生長。當它達到性成熟時,為了繁殖後代,一定要歷盡千辛萬苦,進入江河,上溯到產卵場生殖。在中國江河中產卵的駝背大麻哈魚,每年秋季(9-10月)來臨時,成群結隊渡過鄂霍次克海,繞過庫頁島,溯黑龍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不斷前進,每晝夜前行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淺灘峽谷或急流瀑布,它從不退卻,衝過重重阻撓和越過層層障礙,直至游到目的地,找到合適的產卵場所。駝背大麻哈魚在前進中為了越過瀑布或障礙物時,以其尾部竭力擊水,借高速游泳而向前上方斜躍出水面,跳往空中高可達2-2.5米。由於它善於跳躍,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躍之意,並沿化為英語Salmon。
駝背大麻哈魚經過長途跋涉,且在洄游時不攝食,依靠體內儲存的營養物質維持生命,因而長途旅行,忍飢挨餓和生殖期間體力的消耗,大多數親魚瘦弱而多傷病,尤其是雄魚,更是體力消耗殆盡。因此生殖後不久,雄親魚便相繼死無,完成了它畢生繁衍後代的任務。大部分雌魚仍然返回海洋,得到豐富的食物,恢復常態。而受精卵經2個月的發育孵化,仔魚潛伏在石礫間黑暗處,待翌年4月開江後,幼魚已長至500毫米左右便開始降河下海,先在沿海逗留一段時間後再向外海遷移。待長成性成熟後再返回出生地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

介紹

主要特徵和大麻哈魚相同。背部和尾鰭有較大黑斑。生殖季節雄性頭後明顯隆起呈佝僂狀。
名貴珍稀魚類之一。降海洄游型魚類,每年6-7月份見於圖們江支流琿春河下游。溯河初期雄性少數個體有較明顯的佝僂狀,雌魚生殖腺不發達。2齡性成熟。卵徑5.8-6.1毫米,卵紅橙色,懷卵量平均約1700粒。產卵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產卵場水質清澈,砂礫底質,水深0.4-1米,流速0.47-0.94米/秒,水溫6-13℃。幼魚在江中棲息時間較短,於翌年4-5月份開始降河。是我國鮭鱒魚類中最為稀少的一種,已瀕於絕跡。

駝背大麻哈魚駝背大麻哈魚

系冷水性魚類,在大洋深處、半鹹水和淡水都可以生活,在200米的深水層也可以發現。適應溫度範圍0~21攝氏度,最適水溫為10~18攝氏度,低於8攝氏度或高於20攝氏度都會影響其攝食生長。其對水體的溶氧要求較高,一般應達到6毫克/升以上。在淡水到鹽度10‰的水體中均可良好生存和生長。以小雜魚及水生昆蟲為食,幼魚主要攝食浮遊動物及底棲動物。
在其分布區內又在數個地方群體,例如黑龍江中的駝背大馬哈來自太平洋的沿岸,堪察加各河中的大部分則從白令海經過北千島群島而來,所以其大小不一。黑龍江駝背大馬哈的平均長度為44厘米;堪察加的為49厘米,並且雄性比雌性要長得大些。

產卵

2~4齡性成熟。到達性成熟後,便開始洄游到河中產卵。產卵場比大馬哈的要離海近得多。在洄游過程中,它們逐漸完成精卵的發育,來到產卵場時,精卵已經成熟,並被上了婚禮裝,特別是雄魚,兩頜顯著擴大,背部明顯隆起;口裂變形,下頜呈鉤狀,吻端向上翹起,使上下頜不能併攏。背部顏色漸趨深,體側呈現棕綠色的斑塊。
每年仲夏,黑龍江駝背大馬哈便開始產卵,夏末達到盛期;在堪察加,產卵期要比黑龍江稍遲。臨近產卵期的細鱗大麻哈側線色彩鮮艷,尾鰭擺動游於水底。雄魚相互咬斗,追逐雌魚。
黑龍江雌魚懷卵量平均約1700粒;在堪察加,其平均產卵量10000粒左右,產卵場水質清澈,砂礫底質,水深0.4~1米,流速0.47~0.94米/秒,水溫6~13攝氏度。產卵時,先在礫石底質的河床上建起一坑狀巢,然後將卵產於其中。卵紅橙色,卵徑約6毫米。
產完後,便用沙石將卵埋藏起來。儘管如此,魚卵還是大量地被兇猛魚類如紅點鮭所吞食,而且由於產卵巢被後到的魚在產卵時又挖掘起來,以及封凍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最後能孵化成仔魚的已經微乎其微。

駝背大麻哈魚卵駝背大麻哈魚卵

卵孵化期為110~130天。幼魚一般在年底孵出,一直等到第二年的春天,都在產卵巢中生活。幼魚離開產卵巢後,便開始向海中洄游,並在那裡育肥長大。最大年齡為3齡。
駝背大馬哈隸屬大馬哈屬。從漁獲量來看,無論亞洲沿岸還是美洲沿岸,駝背大馬哈在本屬中均占據首位。但在我國卻是最少的一種,瀕臨絕跡。
駝背大馬哈,全長2米。吻部色深;尾鰭布滿黑點。
分布於北太平洋,東至阿拉斯加的育康河(YukonRiver),南至中加州的薩克拉門托河,西至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及日本北部。在美國,現在已移殖到北美五大湖區和一些大型水庫。
駝背大馬哈是為了產卵才游入江河的。當它們處於魚苗和幼鮭階段時在江河生活1~2年,待到2~3歲便游回海洋。它們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生活在海水中的,有時可長達5年之久,最後再游回它們出生的河流產卵,完成生兒育女的使命。

洄游產卵的秘密

秘密一

駝背大麻哈魚在海洋里生長4年左右之後,會不顧路途遙遠,千里甚至萬里迢迢準確洄游到它誕生的淡水江河中產卵。由於駝背大麻哈魚數目之眾,並且它們的這一旅行是單程的(一般產卵後都死在江河中),所以洄游會把他們在海洋中吸收的大量的物質和能量帶回到內陸,養活了內陸許多的生物,比如北美灰熊就是一種十分依賴駝背大麻哈魚的動物,北美的駝背大麻哈魚洄游區域內就有200多類物種把駝背大麻哈魚當做賴以生存的食物,這一區域的森林裡80%的氮是由駝背大麻哈魚從海洋帶進來的。所以,大洄游實現了大自然內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

秘密二

駝背大麻哈魚之所以要洄游,那是因為駝背大麻哈魚的卵只能在淡水中生存。當然,應該還有其他原因,但目前仍然是迷。

秘密三

駝背大麻哈魚如何穿越浩瀚的海洋準確回到出生地至今仍是一個謎。最新研究顯示,駝背大麻哈魚的大腦中有一種鐵質微粒,像指南針一樣,能夠幫助它們在地球上準確找到前進的方向。

秘密四

駝背大麻哈魚洄游至江河,由於突然接觸淡水,它們的腎臟和其他器官要適應突然缺鹽的環境,對它們是一個生死考驗。一般情況下,它們進入江河後會停止進食,甚至停止喝水,它們奮力向上游奔去,靠的是體內貯存的能量。

秘密五

駝背大麻哈魚做好產卵準備時它們的體色會發生明顯變化,變得非常鮮艷,比如北美駝背大麻哈魚就會變成紅色(參見形態特徵目錄下的圖片)。當然,這一變色過程不是一下就完成的,而是從洄游至江河性激素大量分泌時就開始的。

秘密六

駝背大麻哈魚的魚籽是鮮艷的紅色的,且直徑有7毫米,相對一般魚籽來講是非常大的,所以是做魚子醬的上等原料。

秘密七

駝背大麻哈魚在江河中逆流而上,往往會遇到很多高落差的水流,如瀑布,這時,駝背大麻哈魚會跳過去,這是駝背大麻哈魚經過六百萬年的進化而來的能力。它們這一跳,有時相當於一個人跳過了4層樓的高度。由於它善於跳躍,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躍之意,並衍化為英語Salmon。

秘密八

一般太平洋駝背大麻哈魚洄游產卵後都會死去,而大西洋駝背大麻哈魚則不然,他們是年復一年的洄游產卵。但是太平洋駝背大麻哈魚的被腐蝕的屍體滋養了江河,為它們成長中的孩子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產量及套用

最早的商品駝背大麻哈魚產自美國薩克拉門托河和湍急的哥倫比亞河。在19世紀初,這種魚在大圓桶中鹽脯後遠銷至倫敦、智利和夏威夷

駝背大麻哈魚駝背大麻哈魚

在正常年景,美國漁民捕撈6000~8000噸駝背大馬哈,占美國太平洋鮭魚總產量的2%。其中半數以上由鉤釣捕撈船捕撈。駝背大麻哈捕撈季節從春末持續至秋初。冬季在阿拉斯加出產少量鉤釣駝背大麻哈。
駝背大麻哈因其高含油量而成為價值最高的太平洋野生鮭魚。鮭魚洄游得越遠,含油量越高。駝背大麻哈之王當屬育康駝背大麻哈,這種大鮭魚在60天內(停止進食的情況下)不停洄游3000多千米到達加拿大育康區產卵。洄游如此之遠之快,需要有足夠多的能量:育康駝背大麻哈最大40千克,含油量高達25%。

駝背大麻哈魚駝背大麻哈魚

駝背大麻哈的高油成份意味著它的魚片和魚塊可以熏制、燒烤、炒、並加一點佐料後即可食用。用它製成西式菜餚如烤駝背大麻哈魚排和意大利麵條、烤醋駝背大麻哈魚塊、爐烤茴香駝背大麻哈,都成為西餐中的精品。
少量阿拉斯加駝背大麻哈具有白色肉質。它們的售價以往通常較低,但目前由於一些美食家尋求一種特別的口味,使它們的售價提升。

現狀

本世紀興建的眾多水力發電大壩和其他設施造成駝背大麻哈產量急劇下降。

駝背大麻哈魚駝背大麻哈魚

雖然可以用網箱養殖,但養殖駝背大麻哈比養殖大西洋鮭魚難度大得多。儘管養殖成就可觀,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和紐西蘭僅出產不到1萬噸駝背大麻哈,而養殖大西洋鮭魚產量可高達50萬噸。駝背大麻哈在美國沒有養殖。
駝背大麻哈隸屬駝背大麻哈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