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背大馬哈魚

駝背大馬哈魚

名貴珍稀魚類之一。降海洄游型魚類,每年6-7月份見於圖們江支流琿春河下游。溯河初期雄性少數個體有較明顯的佝僂狀,雌魚生殖腺不發達。2齡性成熟。卵徑5.8-6.1毫米,卵紅橙色,懷卵量平均約1700粒。產卵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產卵場水質清澈,砂礫底質,水深0.4-1米,流速0.47-0.94米/秒,水溫6-13℃。幼魚在江中棲息時間較短,於翌年4-5月份開始降河。是我國鮭鱒魚類中最為稀少的一種,已瀕於絕跡。

駝背大馬哈魚簡介

駝背大馬哈魚駝背大馬哈魚

俗名::羅鍋

居住地:產地及產期:分布於太平洋北部,我國境內僅見於圖們江和綏芬河。

主要特徵:和大麻哈魚相同,背部和尾鰭有較大黑斑,生殖季節雄性頭後明顯隆起呈佝僂狀。

生活習性和繁殖情況:駝背大馬哈魚在其分布區內又在數個地方群體,例如黑龍江中的駝背大馬哈魚一部分是來自太平洋的沿岸,堪察加各河中的大部分則是從白令海經過北千島群島而來的,所以其大小不一,黑龍江駝背大馬哈魚的平均長度為44厘米,堪察加的為49厘米,並且雄性比雌性要長得大些。駝背大馬哈魚在海中主要攝食魚類和甲殼類,食慾特別旺盛,生長也很快,2~4齡可達到性成熟。
到達性成熟後,駝背大馬哈魚便開始洄游到河中產卵。在堪察加的各河中,8月上旬為游盛期;黑龍江的洄游高峰在7月中旬。在洄游過程中,它們逐漸完成精卵的發育,來到產卵場時,精卵已經成熟,並被上了婚禮裝,特別是雄魚,兩頜顯著擴大,背部明顯隆起(駝背大馬哈魚的名字便由此而來),體色改變。每年7月底,黑龍江駝背大馬哈魚便開始產卵,8月份達到盛期;在堪察加,產卵期要比黑龍江的駝背大馬哈魚稍遲。產卵時,先在礫石底質的河床上建起一坑狀巢,然後將卵產於其中,產完後,便用沙石將卵埋藏起來。儘管如此,駝背大馬哈魚的魚卵還是大量地被兇猛魚類如紅點鮭所吞食,而且由於產卵巢被後到的魚在產卵時又挖掘起來,以及封凍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最後能孵化成仔魚的已經微乎其微。駝背大馬哈魚的產卵量極少,在堪察加,其平均產卵量僅10000粒左右,孵化期高達110~130天。幼魚一般在同年的12月份孵出,一直等到第二年的春天,都在產卵巢中生活。幼魚離開產卵巢後,便開始向海中洄游,並在那裡長肥長大。
駝背大馬哈魚是名貴珍稀魚類之一。降海洄游型魚類,每年6-7月份見於圖們江支流琿春河下游。溯河初期雄性少數個體有較明顯的佝僂狀,雌魚生殖腺不發達。2齡性成熟。卵徑5.8-6.1毫米,卵紅橙色,懷卵量平均約1700粒。產卵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產卵場水質清澈,砂礫底質,水深0.4-1米,流速0.47-0.94米/秒,水溫6-13℃。幼魚在江中棲息時間較短,於翌年4-5月份開始降河。是我國鮭鱒魚類中最為稀少的一種,已瀕於絕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