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鮭

王鮭

王鮭,又稱大馬哈魚,屬鮭魚的一種,是鮭形目、鮭科魚類。也稱三文魚,是深海魚類的一種,為常用的食品之一。系世界名貴經濟魚類,為我國黑龍江及其支流烏蘇里江、綏芬河和圖們江的特產,在黑龍江漁業中占有重要的經濟地位。現今大麻哈魚的世界資源儲量呈下降趨勢生活在大西洋及太平洋,在美洲大湖及其他湖亦可找到。王鮭(Oncorhynchus tshawytscha),有時又稱為奇努克鮭,是美國資源最少的一種鮭魚,但又是五種太平洋鮭魚中個體最大,價格最貴的品種。王鮭在北太平洋地區分布廣泛,東至阿拉斯加的育康河(Yukon River),南至中加州的薩克拉門托河,西至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及日本北部。在美國,王鮭在從阿拉斯加白令海邊的育康河至中加州均可捕撈。

基本信息

簡介

王鮭 王鮭

王鮭(Oncorhynchustshawytscha),有時又稱為奇努克鮭魚(chinooksalmon)、大馬哈魚、王大馬哈魚、春Tyee大馬哈魚、黑嘴大馬哈魚,是鮭魚的一種,鮭科,有淡色細點的北太平洋食用魚類,學名為Oncorhynchustshamptscha,可長至40公斤,通常為5-10公斤。是美國資源最少的一種鮭魚,但又是五種太平洋鮭魚中個體最大,價格最貴的品種。

在秋季繁殖,沿北美育康(Yukon)河洄游上溯逾3200公里(2000哩)。春季幼魚孵出數星期後即入海。

王鮭在北太平洋地區分布廣泛,東至阿拉斯加的育康河(Yukon River),南至中加州的薩克拉門托河,西至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及日本北部。在美國從阿拉斯加白令海邊的育康河至中加州均可捕撈。

雖然王鮭重量可達成40公斤以上,但商品魚平均大小在9公斤左右。個體較其他太平洋鮭魚大兩倍以上。更多時間生活在海中,有時可長達5年之久,而其它鮭魚只有到3年。它因其高含油量而成為價值最高的太平洋野生鮭魚。某些水域的王鮭含油量高達20%(不同水域的鮭魚含油量根據其洄游至產卵地的距離遠近而不同。洄游得越遠,含油量越高)。

最先以商品魚銷售的王魚是產自加利福尼亞薩克拉門托河和構成華盛頓州與俄勒岡州交界的湍急的哥倫比亞河的大王鮭。在19世紀初,這種魚在大圓桶中鹽浦後遠銷至倫敦、智利和夏威夷。本世紀興建的眾多水力發電大壩和其他設施造成王鮭產量急劇下降。

形態特徵

1
大馬哈魚一般體長60厘米左右而側扁,略似紡錘形;頭後至背鰭基部前漸次隆起,背鰭起點是身體的最高點,從此向尾部漸低彎。頭側扁,吻端突出,微彎。口裂大,形似鳥喙,生殖期雄魚尤為顯著,相向彎曲如鉗狀,使上下頜不相吻合。上頜骨明顯,游離,後端延至眼的後緣。上下頜各有一列利齒,齒形尖銳向內彎斜,除下頜前端4對齒較大外,余齒皆細小。眼小,鱗也細小,作復瓦狀排列。脂鰭小,位置很後。尾鰭深叉形。生活在海洋時體色銀白,入河洄游不久色彩則變得非常鮮艷,背部和體側先變為黃綠色,逐漸變暗,呈青黑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8-12條橙赤色的婚姻色橫斑條紋,雌魚較濃,雄魚條斑較大,吻端、頜部、鰓蓋和腹部為青黑色或暗蒼色,臀鰭、腹鰭為灰白色。到了產卵場時,體色更加黑暗。

生活習性

王鮭 王鮭

大馬哈魚棲息於北太平洋肥育、生長,當它達到性成熟時,為了繁殖後代,會進入江河,上溯到產卵場生殖。

大麻哈魚性成熟較早,個別的在3齡即成熟,絕大部分於4齡成熟。一生中產卵一次,產卵後便死亡。雄略多於雌。懷卵量不大,4齡魚平均懷卵量約4500顆左右。當魚群進入產卵地時,雄魚便游向雌魚,互相摩擦,當有第三者介入時,雄魚即進行驅逐,然後進行排卵受精於窩內,產卵後雌魚復以尾鰭撥打石礫,以此來復蓋受精卵。卵大,成橘紅色。受精卵經過一冬低溫孵育。到翌年春天,冰雪融化,胚胎孵出,在產卵地逗留約一個月,卵黃被吸收完畢後,開始索食,約於7月隨江水歸入大海。

在中國江河中產卵的大馬哈魚,每年秋季(9-10月)來臨時,成群結隊渡過鄂霍次克海,繞過庫頁島,溯黑龍江而上,每晝夜前行30-35公里游到目的地,找到合適的產卵場所。大麻哈魚在前進中為了越過瀑布或障礙物時,以其尾部竭力擊水,借高速游泳而向前上方斜躍出水面,跳往空中高可達2-2.5米。

生長繁殖

在秋季繁殖季節,沿北美育空(Yukon)河洄游上溯逾3,200公里(2,000哩)。春季幼魚孵出數星期後即入海。

絕大多數王鮭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淡水魚,因為它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海里。所有的鮭科魚類都在淡水中產卵,大部分為洄游型魚類,即在淡水中出生,入海發育成熟,成年後游回出生地產卵。少數品種終生生活在淡水,比如白魚和哲羅鮭。也有一些可以適應淡水和洄游兩種生活方式,即陸封型與洄游型。從分類上來說,它們是同一種魚,區別是前者沒有機會下海,或者是因為長時間的隔離,已經放棄洄游的生活方式,成為淡水亞種,比如著名的山女鱒(cherry salmon);還有一些因為人工養殖形成的陸封群體,比如五大湖放流的銀鮭(coho salmon)和王鮭。

王鮭是19世紀70年代美國內戰結束不久被引進五大湖的。然而受氣溫高、河流環境不合適、產卵地不足等條件的限制,王鮭自然繁殖的數量不足以維持種群,慢慢都死掉了。1966年,密西根、紐約和威斯康星為控制大湖的灰西鯡(alewife)的數量,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幫助下再次將王鮭引入,效果不錯。目前,五大湖的王鮭群體靠各州每年放流魚苗維持

分布範圍

大馬哈魚的生活習性非常有趣,正象黑龍江漁民所說:“海里生,江里死”。大馬哈魚是一種海河洄游性魚類,它棲息於北太平洋肥育、生長。當它達到性成熟時,為了繁殖後代,一定要歷盡千辛萬苦,進入江河,上溯到產卵場生殖。在中國江河中產卵的大馬哈魚,每年秋季(9-10月)來臨時,成群結隊渡過鄂霍次克海,繞過庫頁島,溯黑龍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不斷前進,每晝夜前行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淺灘峽谷或急流瀑布,它從不退卻,衝過重重阻撓和越過層層障礙,直至游到目的地,找到合適的產卵場所。大麻哈魚在前進中為了越過瀑布或障礙物時,以其尾部竭力擊水,借高速游泳而向前上方斜躍出水面,跳往空中高可達2-2.5米。由於它善於跳躍,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躍之意,並沿化為英語Salmon。

大麻哈魚分布在北太平洋的東、西兩岸。中國以烏蘇里江、黑龍江、松花江為最多,圖們江、琿春河、密江、綏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台灣省的大甲溪也有分布。其捕撈季節為9-10月份,魚群體長一般為53-81厘米,重為1-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10公斤左右。中國江河的大馬哈魚有3種:普通大馬哈魚(O.keta)、馬蘇大馬哈魚(O.masou)和駝背大馬哈魚(O.gorbuscha)。

產地產季

大馬哈魚分布在北太平洋的東、西兩岸。中國以烏蘇里江、黑龍江、松花江為最多,圖門江、琿春河、密江、綏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台灣省的大甲溪也有分布。其捕撈季節為9~10月份,魚群體長一般為53~81厘米,重為1~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10公斤左右。中國江河的大馬哈魚有3種:普通大馬哈魚(O.keta)、馬蘇大哈馬魚(O.masou)和駝背大哈馬魚(O.gorbuscha)。
洄游進入我國黑龍江、圖們江等水系,烏蘇里江較多,9~11月份為生產旺季。烏蘇里江盛產大馬哈、鯉、鰱、鱖、鯽等魚,是中國最大的大馬哈魚產區。

產卵秘密

秘密一

大馬哈魚在海洋里生長4年左右之後,會不顧路途遙遠,千里甚至萬里迢迢準確洄游到它誕生的淡水江河中產卵。由於大馬哈魚數目之眾,並且它們的這一旅行是單程的(一般產卵後都死在江河中),所以洄游會把他們在海洋中吸收的大量的物質和能量帶回到內陸,養活了內陸許多的生物,比如北美灰熊就是一種十分依賴大馬哈魚的動物,北美的大馬哈魚洄游區域內就有200多類物種把大馬哈魚當做賴以生存的食物,這一區域的森林裡80%的氮是由大馬哈魚從海洋帶進來的。所以,大洄游實現了大自然內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

秘密二

大馬哈魚之所以要洄游,那是因為大馬哈魚的卵只能在淡水中生存。當然,應該還有其他原因。

秘密三

大馬哈魚如何穿越浩瀚的海洋準確回到出生地至今仍是一個謎。最新研究顯示,大馬哈魚的大腦中有一種鐵質微粒,像指南針一樣,能夠幫助它們在地球上準確找到前進的方向。

秘密四

大馬哈魚洄游至江河,由於突然接觸淡水,它們的腎臟和其他器官要適應突然缺鹽的環境,對它們是一個生死考驗。一般情況下,它們進入江河後會停止進食,甚至停止喝水,它們奮力向上游奔去,靠的是體內貯存的能量。

秘密五

大馬哈魚做好產卵準備時它們的體色會發生明顯變化,變得非常鮮艷,比如北美大麻哈魚就會變成紅色(參見形態特徵目錄下的圖片)。當然,這一變色過程不是一下就完成的,而是從洄游至江河性激素大量分泌時就開始的。在產卵後,大馬哈魚會因體力不足而死去。

秘密六

大馬哈魚的魚籽是鮮艷的紅色的,且直徑有7毫米,相對一般魚籽來講是非常大的,所以是做魚子醬的上等原料。

秘密七

大馬哈魚在江河中逆流而上,往往會遇到很多高落差的水流,如瀑布,這時,大馬哈魚會跳過去,這是大馬哈魚經過六百萬年的進化而來的能力。它們這一跳,有時相當於一個人跳過了4層樓的高度。 由於它善於跳躍,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躍之意,並衍化為英語Salmon。

營養價值

大馬哈魚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肉味十分鮮美,大馬哈魚一般體重3.5千克,最大超過了5千克。
大馬哈魚的體形如紡錘,口大嘴長,腹部呈銀白色,成魚體側有10~12條橙赤色的橫斑。由於其繁殖習性的不同,分春、秋二型。進入我國的屬秋型,故又稱秋鮭,通常比一般的大馬哈魚要大得多,最大的個體達7.5千克。

價格

王鮭價格高低由其大小規格和含油量而定。規格越大,價格越高。王鮭之王當屬育康王鮭,這種大鮭魚在60天內(停止進食的情況下)不停洄游2000多英里到達加拿大育康區產卵。洄游如此之遠,如此之快,需要有足夠多的能量:育康王鮭含油量高達25%,而其他鮭魚含油量只有在收成好的年份里,在從6月中旬至7月上旬的一個捕撈季節里可捕撈10萬條育康王鮭。

少量(低於3%)阿拉斯加王鮭具有白色肉質,這是因為這種王鮭不能吸收可使王鮭呈現紅色肉質的天色色素。白王鮭通常售價較低,但由於一些美食專家尋求創造一種特別的口味,使它們可以與紅王鮭相同的價格出,售。

養殖

雖然可以用網箱養殖,但養殖王鮭比養殖大西洋鮭魚難度大得多。儘管養殖成就可觀,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和紐西蘭僅出產不到1萬千噸王鮭,而養殖大西洋鮭魚產量可高達50萬噸。王鮭在美國沒有養殖。

物種溯源

相傳唐王東征時來到黑龍江邊,正逢白露時節,被敵人圍困,外無援兵內無糧草,正當唐王一籌莫展之時,一大臣奏道:“何不奏請玉皇大帝,向東海龍王借魚救飢?”玉帝便令東海龍王派一條黑龍帶領鮭魚前來鎮守這條江,人馬得到魚吃,力量倍增,大獲全勝。馬原來是不吃魚的,自此馬便開始吃魚了,但也只是吃鮭魚。所以便把鮭魚叫作“大馬魚”。

許多年後,又是白露時節,有一個叫什爾大如的部落首領所率人馬被敵人追到烏蘇里江邊,前無進路,後有追兵,糧草又斷,十分危機,此時一謀士便向什爾大如獻策言道:“何不仿照唐王東征時向東海龍王借魚以解燃眉?”黑龍聞知,復率鮭魚來到烏蘇里江邊,什爾大如得救,便率部在沿黑龍江、烏蘇里江一帶定居下來,這些人的後代,便是今天的赫哲人,所以每到白露前後,便有大批的鮭魚來到黑烏兩江。赫哲人稱“大馬魚”為“達烏依瑪哈”,後經演變,就把鮭魚叫做“大馬哈魚”。

兇猛排名

第九名:王鮭(大鱗大馬哈魚)

在阿拉斯加的凱耐半島,一位釣手同王鮭(Chinoodsalmon)搏鬥了36小時,當時有一些電視攝像師在場,想攝下這項新世界紀錄,但結果是線斷魚逃。“釣這種魚就像在打仗一樣,阿拉斯加的戶外活動愛好者兼作家克里斯·巴汀說道:“它衝撞起來就像火車頭一樣,能一口氣拉走數百英尺的釣線,然後便潛到水底攢力氣,如果在它試圖休息時你的釣具不能牽動它,你也許得等上一天,而要是你的釣具經不住考驗,你最好還是呆在家裡別出來。”王鮭是為了產卵才游入江河的。當它們處於魚苗和幼鮭階段時在江河生活一兩年,待到長成兩三歲的成鮭便游回海洋。它們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生活在海水中的,最後再游回它們出生的河流產卵,完成生兒育女的使命。

自然生長的王鮭分布在南到加利福尼亞,北到北極南邊的這一大片地區。現人們已成功地將它們移殖到北美五大湖區和一些大型水庫中,但王鮭之王仍只在阿拉斯加才有,那裡的河流里有許多60磅的大傢伙。1985年5月17日,拉斯·安德生在凱耐河創造了97磅4盎司的世界紀錄。

王鮭能游多快?巴汀說:“當受到鯨的追逐時,它們由於游得太快停不下來而常常飛落到海灘上。”王鮭上鉤後會耍各種花樣力圖掙脫,它們能像二戰時的日本的神風隊那樣以身體撞船,能撞扁鋁質船體,能破壞木製船頭,它們能跳到船上、岸上,能輕易地破壞質量不是太好的釣具。阿拉斯加的王鮭長的這么大,也許是因為在寒冷的、流速很快的水中作長途遷徙需要非凡的耐力和力量,巴汀說:“阿拉斯加王鮭身上的脂肪比任何別的地方的魚都要多,在育空河,王鮭能夠在60天裡不吃任何東西遊上2000英里。”由於長時間不進食並且長途跋涉,築臥子巢,精疲力盡,在排卵後7-14天內魚親一般會在原地死去,完成了繁殖後代的使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