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嶺石刻群

風吹嶺石刻群

風吹嶺石刻群在饒平縣拓林鎮東l.5千米的風吹嶺。困嶺高面海,一年四季風聲颯颯,往東眺望,滄海萬頃,水天浩渺,風吹嶺石刻群風吹嶺石刻群閩粵的高峰島嶼如泥丸入海,甚為壯觀,歷代顯官名士紛迭至此觀覽,吟詩作賦於此,於今留下了許多摩崖石刻。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風吹嶺石刻群饒平縣拓林鎮東l.5千米的風吹嶺。困嶺高面海,一年四季風聲颯颯,往東眺望滄海萬頃水天浩渺
風吹嶺石刻群風吹嶺石刻群
閩粵的高峰島嶼如泥丸入海,甚為壯觀,歷代顯官名士紛迭至此觀覽,吟詩作賦於此,於今留下了許多摩崖石刻。有明萬曆九年(1581年)閩廣副總兵晏繼芳題的“閩廣達觀”,以及來自湖北、四川、貴州、吉林、江西等地文人墨客題刻,有“海闊天空”、“水天一色”、“閩粵一覽”、“玉柱天關”、“天風海濤”等。1981年列為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風吹嶺東麓有明崇禎年間的“雷震關”遺蹟。今還留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季春柘林寨事都司曹立的石碣、上鐫“盤詰奸細”、“緝獲盜賊”大字,正楷陰刻。
位於風吹嶺中段的蝴蝶山坡天然岩石上鐫著明崇禎七年仲秋修築風吹嶺大路的碑文。諸家書法遒勁秀拔,各具一格,在書法藝術研究上有一定價值。1981年被列為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原創]詩歌

風吹嶺石刻群
風吹嶺石刻群風吹嶺石刻群

岩山巨石生,
颯爽立風擎。
墨客詩書盛,
遊人賞識名。
雲川流水遠,
日月曌空明。
萬載風流事,
群雕石刻情。

風吹嶺摩崖石刻群

風吹嶺,位於饒平柘林古鎮之東約3華里處。嶺高,面海,一年四季風聲颯颯,故名曰風吹嶺。
風吹嶺石刻群風吹嶺石刻群

往東眺望,滄海萬頃,水天浩淼,閩粵的高峰島嶼如龍如虎,甚為壯觀。歷代顯官名士至此,吟詩作賦題書於此,於今留下許多摩崖石刻。現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萬曆五年丁丑季夏(公元1577年)閩粵副總兵晏繼芳題刻的"閩廣達觀"大字正楷,陰刻、每個字大一米見方。
明萬曆二十四年丙申歲(公元1596年)楚雍吳世重、成都莊誠鐫的"海闊天空"大字,正楷,陰刻,字大40*27厘米。
明崇禎三年庚午(公元1630年)季春長白張昌祚的"閩粵一覽"石刻;正楷陰刻,字大48*32厘米。
盧陵王一乾的"玉柱天關"大字,正楷,陰刻,字大見方;還有"天風海濤"、"觀海"(此石已毀)等石刻。諸家書法遒勁秀拔,各具一格,在書法藝術研究上有一定價值。
風吹嶺東麓有明崇禎年間的"雷震關"遺蹟。今還留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季春柘林寨事都司曹立的石碣、上鐫"盤詰奸細"、"緝獲盜賊"大字,正楷陰刻。
位於風吹嶺中段的蝴蝶山坡天然岩石上鐫著明崇禎七年仲秋修築風吹嶺大路的碑文。

精美照片

風吹嶺石刻群風吹嶺石刻群

風吹嶺石刻群風吹嶺石刻群

風吹嶺石刻群風吹嶺石刻群

風吹嶺石刻群風吹嶺石刻群

風吹嶺石刻群風吹嶺石刻群

風吹嶺石刻群風吹嶺石刻群

小建議

風吹嶺石刻群用幅來算的話總數估計20處左右,其實也不是很多,只不過集中而已。如對書法或古文無濃厚興趣的朋友建議不去遊覽,畢竟此地算是農村的荒山,加上人煙稀少,不熟悉野外活動經驗的朋友不游也罷。

民風民俗

中元節是佛道二教共同的節日,也是與儒家相通的節日。道教以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為地官判別人間、鬼城善惡的日子。道士要在這一天舉行儀式為人間囚徒和陰間孤魂餓鬼解脫罪惡。佛教則以佛祖釋跡牟尼在這一天投胎、四月八日出世,而稱七月十五日為寄生節,因而要在這一天報母恩,故也稱報恩節。又傳說佛門弟子目連救母,也在這一日施孤魂祭餓鬼,念孟蘭盆經而使其母得以解脫,演而為施孤普渡的習俗。即所謂盂蘭盆會或孟蘭勝會。佛道兩家都在這一日建醺做功德法會。潮俗在中元節要祭祀祖先。七月十五這一天,一般由善堂或父母會等組織善信備辦三牲?@品到義?V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舉行孟蘭勝會,搭孤棚(祭壇),陳列大量三牲?@品、酒飯、紙錢、尚、道士到來念經、主祭。祭品除上述食物外,還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還有活豬、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後,散發實物,或編號散發竹籤牌子,讓觀眾去搶,這就是所謂“搶孤”。
潮汕中秋風俗------------ 八月十五中秋節,有許多有趣的活動,如:拜月娘、盪鞦韆、游“月娘”、燃煙堆、燒瓦塔、觀神。盪鞦韆,預先在空曠的草地上搭起高達兩層樓的單雙座鞦韆和“十”字鞦韆。棚頂四周拉起一道道繩子,掛滿五顏六色的綢花彩帶。當銀盤樣的月亮(俗稱“月娘”)升上中天,穿著節日盛裝的少男少女便紛紛聚集到鞦韆前。按這裡的風俗,女的不能盪鞦韆只能觀看。能大顯身手的,就是小伙子們了。他們爭著盪鞦韆,比賽誰盪得高,轉得快。在圍觀者的歡聲笑語中,單座和雙座鞦韆向月娘拋出一道道彩虹,“十”字鞦韆騰空飛鏇箍著一個個花環。盪得最高轉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漢,從而獲得她們的愛情。等到來年元宵,有的已雙雙上街觀燈,成了恩愛的小夫妻了。天真無邪的童男童女們,自從訝訝學語,就纏著奶奶講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們金色的夢。於是到了中秋節,大人們就用竹子劈成材蔑,紮成了腳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邊紙糊成一輪滿月。中秋夜,孩子們就在“月娘"肚子裡點上蠟燭,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遊在朦朦朧朧的深巷中。老遠看去儼然是月娘落下凡間。金色的夢變成童男童女們捉得住摸得著的現實,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這天晚飯後,婦女們沐浴更新衣,忙著在能望見月娘的天井、門樓、廳前擺起桌子,紮上繡滿祥禽瑞獸富貴花卉的床裙,把洗乾淨的水果、雲片糕、月餅擺上去;男人在一旁用紅紙剪成各式各樣吉祥物,一一貼在糕餅、水果上面。一切停妥之後,就點上紅蠟燭,焚上高香,開始恭候月娘升上中天。入秋之後,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紅梨、鳳梨、香蕉、林檎、龍眼、楊桃、紅柿、牛心柿等競相上市,琳琅滿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節又被人們稱為“水果節”、“齋節”。月餅主要有二種:一種拌豬油稱作?U餅;一種拌花生油稱作清油餅。?U餅以潮州市郊意溪鎮烤制的為上乘。意溪鎮又以“范合盛”號的?U餅為最著名。范合盛號的綠豆沙,據說要盛於陶製大水缸埋於地下,“退火”至隔年方取上作餡。意溪?U餅皮薄而脆,餡滑膩清涼;包裝也很有特色,用陶缽盛 裝,上面用印有金字商號的大紅紙封口,顯得格外古樸,人人喜歡把意溪?U餅當作拜月的佳品。一到中秋前夕,除了商店,大街小巷到處擺攤設點賣?U餅,街上的行人,無論籃里盛的、袋裡裝的差不多都有?U餅。從前窮人省吃檢用也要買上幾塊,實在買不起的會感到羞愧難當,拜月娘時淚流滿面,再三請求月娘恕罪。供品除了水果、糕餅,還必須供蒸熟的芋頭。除了拜月娘,有的農村還要燒瓦塔、燃煙堆。早晨,孩子們起床之後,到處拾瓦片、磚頭,然後抬著、挑著、抱著送到長輩指定的曬穀場上集中,由富有經驗的大人把這些瓦片、磚頭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余,塔圍一人不能合抱,下面還留出塔門,只是上面沒有造塔剎。然後把各家各戶派來的稻草、劈柴、青金樹葉填進塔里。月上中天,當村里婦女們在案前對月禱祝、火化元寶時,一位長輩就在塔門點起了火,慢慢地,塔頂躥出了一串串火舌。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們不時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里撒食鹽,爆發出一陣辟哩啪啦的響聲,不一會,火舌變成了火龍直衝霄漢,映紅了半個天邊。孩子們繞著火塔又唱又跳,大人們喝茶吃糕餅,談古論今,直到瓦塔燒成了通體透明閃閃發光的金塔。至於燃煙堆,就是各家各戶把稻草、劈柴分別在村里幾個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結束時,也象燒瓦塔一樣把柴草堆點燃。中秋之夜用意溪?U餅、芋頭拜月娘,燒瓦塔,燃煙堆,都是這裡古老的傳統活動。據說它有一番不凡的來歷,這要追溯到元代。那時,潮州人把元兵稱作元番或胡人。傳說元兵攻進潮州城之後,為了鞏固其統治,實行聯戶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養一個元兵,只準養胖不準養瘦。還規定三家人晚上不得關門,任由元兵隨意上哪家睡覺。更不能容忍的是誰家娶媳婦,新娘頭天晚上只準與元兵同房睡覺。百姓受盡欺凌忍無可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戶戶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盤?U餅和一個蒸熟的芋頭。原來這是起義者事先安排好的,?U餅底下墊著一小塊四四方方的白紙,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漬出來,其實上面寫了個“殺”字,暗中傳遞訊息,約定拜完月娘請元兵吃?U餅時,一見“殺”字,男女老少一齊端起燭台、香爐、棍棒、菜刀痛殺元兵。結果―夜之間,十惡不赦的元兵全被斬盡殺絕。農村因為村落分散,為了便於統一行動,只好以燒瓦塔、燃煙堆為號。芋頭取“芋”字與潮州話的“胡”字諧音,拜芋頭是鼓舞百姓樹立砍下胡人頭顱打敗元兵的信心。直到現在,人們在中秋節還耍拜?U餅、芋頭;有些農村,各家各戶也還有自願抱出稻草、劈柴堆在一起,燃煙堆和燒瓦塔的習俗。
潮州風韻介紹---------- 潮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源遠流長,光輝燦爛。出花園的風俗,獨具韻味的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工夫茶、潮州菜、潮式涼果、陶瓷潮繡抽紗木雕玉雕建築等處處散發出悠揚的潮風潮韻。
出花園 潮州人為孩子舉行的一種成年儀式。民俗認為未曾成年的孩子一直是生活在花園裡的,孩子長到15歲,就得擇日舉行“出花園”儀式。拜神時供有三牲(魚、豬頭、三鳥),男孩供的三鳥是一隻公雞,象徵朝氣勃發,女孩供的是一隻母鴨,祈求將來能生兒育女。家裡要邀來親朋,盛宴接待。“出花園”的孩子要以大人相待,坐到席上的首位,象徵著孩子已成為家中的棟樑。潮劇 潮劇凝聚了潮州的民間音樂、民間文學和表演藝術的精華,吸取中原文藝的長處,兼收並蓄。潮劇在全國各劇種中獨樹一幟,在東南亞華裔中有一定的影響。潮樂 除了潮州戲曲音樂外,潮州民間音樂還有潮州鑼鼓樂、潮州弦樂、潮州廟堂音樂、潮州外江音樂、潮州說唱音樂。單鑼鼓樂就有潮州大鑼鼓、潮州小鑼鼓、潮州蘇鑼鼓潮州花燈鑼鼓和潮州鼓畔音樂等。潮州弦樂包括潮州弦詩樂和潮州細樂。弦詩樂以二弦為主奏樂器,曲調婉麗動聽;細樂則以琵琶、三弦、箏組奏,細緻優雅、韻味深長。潮州音樂常在各種慶典活動和紅白事儀式中表演;平時,則以農村閒間(厝屋)或老人間用以自娛。舞蹈 潮州民間舞蹈主要有舞獅、舞龍、舞鯉魚和英歌舞,常在民眾性的大型慶祝活動中表演。走五方(又名“走貢”)則是一種古老的宗教祭祀舞蹈,見於功德、道常現代的舞蹈吸納了國際流行的交誼舞、倫巴、迪斯科等,常在歌舞廳或團體活動中舉行。潮州歌冊 潮州歌冊從彈詞演變而來,是民間說唱文字中最流行的一種。表演時邊彈邊唱;文字多為七言,少數句式為四字句、五字句;內容以敘事為主,抒情、議論相結合;曲調相對固定。日常潮州歌冊多為婦女口頭表演,也可作作品欣賞。潮州歌謠 潮州歌謠俗稱“歌仔”、“畲歌”或“畲歌仔”。這種歌謠以方言口頭創作,長期流傳,是潮汕地區沿海居民和山里畲民與中原移民的民謠,經長期融合形成的民間口頭文學表現形式。潮州歌謠有羅織兒童趣語,表達美好願望,訴說民間疾苦,歌頌正義事物,諷刺邪惡現象等內容。流傳廣泛的潮州古老歌謠有《天頂一隻鵝》、《正月剪春蘿》、《月娘月光光》等。潮州歌謠多在民間兒童口頭誦唱。

吃在景區

鱟(飠果)-----------傳統小食。棉城為潮陽市的城區。先民以本地農副特產甘薯粉,和以大米及海鱟的肉和汁為主料製作而成。製法是將大米煮成稀粥冷卻,加入薯粉,鱟肉和汁,攪勻粘合,盛入蟠桃型的陶模內,再放上鮮蝦和豬肉碎,蒸熟後脫去??模,放進生油或豬油鍋里,用隔水浸炸方法炸至外表呈淺金黃色即成。吃時再蘸以辣椒醬摻醬油的醬料。其特點是外皮酥脆,內里熱透嫩滑,並具鮮、辣、香、鹹。鱟(飠果)是粉(飠果)中的精品,早在清康熙年間(1662~1722)就用以奉客。近代以來餡料更為講究,有的加上香菇、鰈脯、花生一起調製,氣味更香甜可口。回鄉華僑、港澳同胞常專點品嘗。
潮汕(月勞)糕------------潮汕(月勞)糕是一種風味獨特的糕點美食(月勞)糕群中,澄海蘇南(月勞)糕最為出色,它又白又潤,甜而不膩,是用糯米、白砂糖、豬油和芝麻等上等原料製作的。做時先把糯米細磨成粉未兒,配上白砂糖和豬油上盤,炊蒸而成,上面再均勻地撒上密密點點的芝麻。然後,將蒸成的(月勞)糕,切成圓的、方的、棱形的及指頭大的條條或其它各種形狀,裝入造型多樣美觀的盒子或陶缽等。(月勞)糕新鮮的時候色澤潔白,晶瑩透亮如琥珀,清香嫩滑,肥而不膩。再在(月勞)糕上灑幾滴果子露,甜中透香,越品越甘香、爽口。
在潮汕,流傳著一則傳說:明末清初之時,明朝出了一個大叛臣,賣主求榮,投降清朝當上大官。這叛臣的母親卻是個深明大義的人,十分痛恨叛國的兒子。有一天,她聽說這個兒子要來接她上京享受榮華富貴,十分生氣,便將家中遺留下來的稻米、糖、油等搬上一條小船,帶著二兒子到處漂泊。這二兒子十分孝順,為了母親順心,經常變換花佯做點心給母親吃,久而久之便發明了?U糕。
潮州魚蛋粉---------------潮州魚蛋粉本來是潮州美食,大約在光緒年間開始傳入廣州。時至今日,經營潮州魚蛋粉小食店已經在廣州遍地開花,但這種美食卻已經在潮州失傳多時了,問及現在的潮州人竟也不知道魚蛋粉為何物。
潮州魚蛋粉是以爽滑幼細的桂林米粉以大地魚、豬骨熬湯作為湯底,加上魚蛋、牛丸、炸肉卷、魚塊、薄脆、雲?住⒄ㄓ閆ぁ⑾蝕形?配料做成的,米粉入口香軟順滑,配料則各有各風味,若再佐以地道辣椒醬(油)就更加醒辣開胃。
據說在廣州的第一家潮州魚蛋粉是潮州人陳開及其女婿"大頭偉"(原名字不可考,只流傳其花名。)於光緒二十年間在第十甫開設的,開業不久便得到許多潮汕鄉里的光顧,同時也吸引了不少廣州人來嘗試,生意興隆得很。但因此也搶走了附近許多廣州傳統麵店的生意,引起同行的眼紅,並召集一夥人手執刀棍到陳開的鋪頭生事。豈知陳開本是潮州南枝拳和南枝棍法的高手,手持一棍就將那伙生事的人打得雞飛狗走。經過此次之後,就再也沒有人敢到陳開的鋪頭搞事了,而潮州魚蛋粉和潮州南枝拳(廣州人常叫潮汕人為"冷",故廣州稱南枝拳與南枝棍為"冷佬拳"和"冷佬棍"。)也從此流傳至廣州了。
小勞聽說現在廣州的潮州魚蛋粉店所用的材料都是來源於同一個生產商,故各店風味都是大同小異而已,小勞去得比較多的則是人民南路西濠口的一家和人民橋腳同福路口的一家。
特色小吃---------------魚餃是名小食。潮汕魚餃與其他餃類不同,取海鮮為原料製成餃皮,一般選料於鰻魚(學名海鰻),取其肉質細膩、鮮嫩。製作時用刀刮出魚肉,放在砧板上,剔淨魚刺和筋條,再用刀壓拍成魚茸,盛於木盆內加適量味素、精鹽拌勻成塊,撒上薯粉墊底,用滾面棒將魚茸塊碾薄,用刀切成三角形魚餃皮。以赤肉、白肉剁成肉茸,炒入方魚末、蔥白末、蝦米末、荸薺粒、芝麻油和魚露,拌勻成餡料,以餃皮加餡料捲成餃形。將上湯煮沸,放入魚餃滾10分鐘,配上香菜、芫荽、胡椒粉和芝麻油,即成湯菜。味道鮮美香爽,具有潮汕地方風味。
老婆餅----------起源自廣東潮州點心老婆餅,外皮烤成誘人的金黃色,裡頭一層層的油酥薄如棉紙,酥鬆得不得了,一咬下去碎屑便掉了滿地,每一口都嘗得到蜜糖般的香甜滋味!
老婆作的餅 受到老闆青睞!
相傳在廣州,有一間創辦於清朝末年的老字號茶樓,以各式點心及餅食馳名;某日,茶樓里一位來自潮州的點心師傅,帶了店裡各式各樣的招牌茶點回家給老婆吃,想不到他老婆吃了之後,不但沒稱讚店裡的點心好吃,甚至還嫌棄地說:“茶樓的點心竟是如此平淡無奇,沒一樣比得上我娘家的點心冬瓜角!”
這位師傅聽了之後心裡自然不服氣,就叫他老婆作出“冬瓜角”給他嘗嘗!老婆就用冬瓜蓉、糖、麵粉,作出了焦黃別致的“冬瓜角”;這位潮州師傅一吃,風味果然清甜可口,不禁稱讚起老婆娘家的點心!
隔日,這位潮州師傅就將“冬瓜角”帶回茶樓請大家品嘗,結果茶樓老闆吃完後更是讚不絕口,問起這是誰哪一間茶樓作的點心?師傅們說:“是潮州老婆作的!”於是老闆就隨口說這是“潮州老婆餅“,並且請這位潮州師傅將之改良後在茶樓販賣,結果大受好評!“老婆餅”因而得名。
疊出酥鬆的層次感
“老婆餅”的絕妙口感,來自於裡頭層層疊疊、薄如棉紙的油酥皮;“米哥烘焙坊”主廚劉哲男師傅說,要作出這份層次感相當費工夫,首先在材料上,要將水油麵團與油酥分開處理,將水油麵包入油酥,開再折起,如此重複兩次,利用水與油互不相溶的特性,作出酥鬆分明的層次感!師傅說整個過程中力道要均勻,千萬不能將麵皮稈破,兩種麵團和在一起,就會失去層次感!
至於香甜的內餡,傳統的潮州“老婆餅”包入的是冬瓜蓉,所以也稱為“冬茸餅”,傳入台灣後,甜餡內容改以單純的糖為主,清甜的香味一樣迷人可口!琳琅滿目的潮州小食-----------潮州隨處都有小食可吃。既有大館子,也有小食店鋪;既有街邊固定的小食攤檔,也有串賣深巷的小食販子。這些小食攤檔招惹顧客的方式也挺有趣。用口叫賣者,那聲音抑揚頓挫比唱潮州歌冊還動聽;扣著竹板、敲著木板者仿佛是演奏一串絕妙的木琴音樂。那行腔那板眼,老主顧們一聽就知道來了哪一家,賣的是什麼。大館子講究富麗堂皇;小館子講究古樸恬靜;攤檔打扮得花紅柳綠,簡直是一乘乘新娘出嫁的花轎子。
潮州人喜愛吃小食。年紀大的、有身份的總愛上館子;年輕的、打工的隨隨便便蹲在街邊便可大吃大喝起來;唯獨大姑娘、小媳婦她們總是羞答答捧著竹殼(盛小食的筍衣),提著花籃,兜在手帕里買回家慢吞細嚼,仔細玩味。
小食是潮州菜的一個門類,歷史悠久,品種豐富多彩,海內外享有盛譽。特點是:味尚清鮮,郁而不膩。以燜、燉、燒、(火局)、炸、蒸、炒、泡等方法製成各類小食。對湯菜、海鮮、甜食的製作,更有獨到之處:注重刀法、製作精巧、造型美觀、色調和諧,色、香、味、型俱美,
營養皆佳。例如:牛肉丸咬下去脆,嚼起來香,且極富彈性。據說,宴會上有個賓客吃時掉了一顆,轉身想找,丸子早已從地下彈回碗裡。製作這種丸子,可花功夫呢,要用最新鮮的牛肉,剔盡牛筋,再握住兩根鐵棒連續捶打一個小時,為了防止肉泥發熱,還得用電風扇或有個人不斷在一旁搖葵扇扇風。
魚餃和魚丸也是小食的佼佼者。魚餃用魚泥和蛋清擀作餃皮,豬肉泥為餡,包成一朵朵小巧玲瓏的白玫瑰花,吃起來既有魚的鮮美又有肉的香甜,皮爽餡松。魚丸,做法與牛肉丸相似,只是它的來歷不凡:相傳楚平王嗜魚成性,但又常被魚骨卡了喉頭而惱火,許多廚師因此成了刀下鬼。後來有個廚師在無意用刀背剁魚時,發覺魚茸和魚骨很容易便分開了。於是他靈機一動,把魚茸擠成魚丸,煮成了魚丸湯,竟意外地得到皇上的讚賞。這使魚丸的聲譽增色不淺。
潮州小食有許多還是分季節的。譬如:春天氣候乍暖還寒,宜吃多油的油炸春餅;盛夏炎熱,宜吃清淡、解渴、開胃、增進食慾的甜湯,如菱角湯、蓮子羹等;入秋鮮蚝肥美可烹製蚝烙;深秋北風乍起,魚肉不易腐爛,可吃魚生。入冬以後還食“蔗頭龜”。“蔗頭龜”,是一種繁殖於甘蔗根部的害蟲,大小如拇指,有足;用油爆炸後蘸精鹽吃,脆且殊香,也是從前民眾喜愛的一種小食。
達埠魚丸--------- 傳統名食。達埠為達濠舊稱,為潮汕沿海魚區之一,水產品豐富,海鮮加工食品多有特色,尤以魚丸一項著稱,保鮮遠銷港澳地區。
製作時,以選料於淡甲魚(??)等為上乘,經刨取其肉,然後選用絞、摔、拌、掏等多道細緻工序,並佐以味素、蛋白、精鹽等配料,掏成丸後還須經水浸漂,然後用文武火交替煮熟。
食用時再放入上湯、紫菜、香菜、味素、胡椒粉、芝麻油等調味品。潮汕美食傳四海---------世界上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菜館――這是記者最近在潮汕僑鄉採訪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
潮菜系指發祥於粵東潮州、汕頭地區的菜式。論“身份”,它只是中國八大菜系中粵菜的一個分支,在魯、川、粵等中國八大菜系各領風騷的時候,潮菜還是個默默無聞的“小角色”。但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潮菜卻異軍突起,風靡海內外。
如今在中國各大城市,潮菜烹飪講究、價格不斐,儼然成為“頂級美食”的代表;在潮籍華人較多的東南亞,潮菜已成為當地的主流菜系。近年來,在歐美國家漸漸也能吃上潮菜:奧地利維也納的潮菜館有80多家,紐約的潮菜高級餐館酒樓也有10余家。
汕頭市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陳漢初是研究潮汕美食的專家。他認為,潮菜的興起,在中國菜系中是一個特例:它發源、成型於潮汕平原,兼容並蓄、快速發展在海外潮人社會,伴隨中國對外開放進程,迅速崛起在全國各地。
相傳,南宋末代小皇帝遭元兵追襲,逃至潮州一座寺廟。一位老和尚用地瓜葉煮了一碗湯菜,為他解了飢餓。小皇帝便給這道湯菜賜名“護國菜”。直到今天,護國菜仍是潮州筵席中必不可少的保留菜。
護國菜的傳說,顯示了早期潮菜的菜式特點:取材廣泛,蔬果無論粗細,皆可入菜;烹飪精巧,突顯原味,風味自成一體。陳漢初介紹說,其實潮菜並不是“貴族菜”,其發源於平民社會,有很多代表菜式在潮汕地區就是地道的農家菜,比如潮菜中有許多“低賤”的用材,如番薯、芋頭、野菜,還有暢銷海內外的潮汕酸鹹菜等。
他告訴記者,目前知名的潮菜菜品有近300個。菜品加工方式依原料特點而多樣化,特別重視配醬調味,比如:蚝烙要配魚露、香菜、胡椒粉;生炊龍蝦要配桔油;白灼螺片要配梅膏醬和芥末醬,而魚露、桔油等也是潮菜所獨有的配料。
潮菜歷史,可追溯到古代閩越之時,與閩菜同源。潮菜初成菜系,是在清末民初時候。19世紀中葉,隨著汕頭開埠通商,潮汕一帶逐漸成為粵東地區商業中心。商業的繁榮促使潮菜專業廚師和專營酒樓大量出現,潮菜體系也隨之形成。 與此同時,潮州人成千上萬地前往東南亞等地,聚居成潮人社區,帶出去了潮汕地區的風俗習慣和飲食傳統。陳漢初認為,遍布世界各地的一千多萬潮籍鄉親,對潮州菜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說,潮菜走向海外後,一方面吸收了世界各地的烹調技藝,另一方面取材用料更加廣泛,使潮菜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他舉例說,潮菜在東南亞發展後,才開始運用魚翅、燕窩等食材。而經過潮菜師傅的代代相傳,它們已成為潮菜的代表,目前潮菜僅魚翅就有60多種做法。
潮菜的鼎盛發展階段是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港澳地區商人和海外華人華僑大批返回內地投資,在海外發揚光大的潮菜也回到了家鄉。汕頭市政協委員陳荊淮介紹說,潮菜的傳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它不是從原發地潮汕地區擴散到全國各地的,而是和香港的文化――如粵語歌曲、港式服裝等一起湧向內地的,各地最先開設的潮菜酒樓都是香港客商開設的。
目前,潮菜美食已成為潮汕地區的一個重要品牌。汕頭市已先後在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和台灣地區舉辦了美食節。在頻繁的對外交流中,潮菜繼續得到發展,也讓更多人領略了潮菜的好味道。潮州菜介紹----------- 潮州菜,簡稱潮菜。其烹飪具有嶺南文化特色,最大特點是借重海鮮、注重生猛清鮮。
主要烹調法有:(火文)、燉、煎、炸、灼、燒、炊(蒸)、炒、泡、扣、清和淋等10多種方法。其中文和燉使濃香入味,爆炒使爽脆香滑,炊、清、泡、淋能保持原汁原味。
潮州菜用料廣博,具有“三多”的特點:
一是水產品多。大半取于海族,魚、蝦、蚌、蛤等一直是潮菜的主要用料,可以烹製成許多名菜美食。
二是素菜式樣多且獨具特色。它是通過肉類烹製而成,上席時見菜不見肉,是素菜葷做,使它達到“有味使三出,無味使三入”的境地,讓青蔬軟爛不糜,飽含肉味,鮮美可口,素而不齋。名品有厚菇芥菜玻璃白菜和護國菜等數十種,是廣東菜系中素菜類的代表。
三是甜菜品種多且用料特殊。紅薯、芋頭、南瓜、銀杏、荸薺、蓮子、柑橙、鳳梨和豆類等植物固然常用,而肥豬肉、五花肉等葷料也可製成上等名餚。以植物做的甜膩相宜,代表作品有金瓜芋泥、清甜蓮子、羔燒白果、甜皺炒肉等。潮菜尤以烹製海鮮見長,如明爐燒荸、生炊龍蝦、炊鴛鴦膏蟹、紅燉魚翅、紅(火文)海參等,都以新鮮水產品為主要原料,味道清鮮,郁而不膩。又如清燉烏耳鰻、清湯蟹丸等,湯菜清燉鮮美,保持原汁原味。潮州菜的甜菜更具有特色,如甜皺炒肉,其皮起皺紋,肉軟爛甘香,甜味清濃。
潮州菜的製作注重刀工,拼砌整齊美觀。在講究色、味、香的同時,還有意在造型上追求賞心悅目。能用各種菜餚如竹筍、蘿蔔或薯類等,精工雕刻成各式各樣的花鳥之類,作為點綴或菜墊,形成一種彩盤藝術。
潮州菜還較講究調料,各樣菜餚上席時,必配上醬碟佐食,如生炊龍蝦必配橘油;生炊蟹必配薑末醋;乾燒雁鵝必配梅膏芥末;清燉白鱔、清燉水魚必配紅豉油。醬碟繁多,蔚為大觀。
潮菜的筵席自成一格。大席喜用12式菜色,其間還有兩湯菜及鹹、甜點心各一件,菜量少而精,花色豐富多采。倘若供喜酌,如生日、結婚、生兒滿月和店開張等吉慶喜宴,必有兩道甜菜,一道作頭菜,一道押席尾。頭道清甜,尾道濃甜,俗稱“頭甜尾甜”,寓意生活幸福,日子自始至終越過越甜蜜。宴席之間,為助消化、退肥膩和解酒,還要先後跟上數道潮州工夫茶。
這是潮汕飲食文化的獨特表現,隨著潮人在世界各地的分布和潮州菜館的普遍湧現,潮州菜在海內外日益受到青睞。
潮州20道名小食 分別是鴨母念、潮州墨斗丸、潮州手捶牛肉丸、糍殼、潮州春餅、蚝烙(酥)、高堂菜脯、姑蘇香腐、五香油橄欖、梅花餃、上湯牛肉、金都牌鹹菜皇、蓮香豬仔巢、糯米飯桃、鹹水、錦繡雀巢、蘿蔔酥、開元善素、香酥沙拉卷、香酥雞翅。
潮州23道名菜 紅燒大排翅、水晶龍蝦、明爐燒為、韓江花似錦、白灼大海螺、蝴蝶拼盤、滿園鮑菊、什錦冬瓜盅、鯉魚躍龍門、紅燜海參、金龜孵卵、芙蓉官燕、烏雞燉魚翅、滿園秋菊、金筍雪蛤羹、白果局鞭花、橙汁鰻魚、玉盞蟹黃燕、千禧麒麟魚、竹林藏奇珍、潮州烤鰻、潮州溪口滷鵝、茶香雞。

中國石刻藝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