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歌

畲歌

畲歌的豐富多彩,充分顯示畲民的智慧,其歌詞古樸自然,又清新活潑,充滿山林風味,反映了畲族的風情特色。

起源地

畲族起源於東夷,後來南遷至廣東潮州鳳凰山一帶,繁衍生息。鳳凰山是畲族的發祥地和第二故鄉。但是階段的壓迫,民族的歧視,又使他們不斷遷徙,顛沛流離。如唐高宗時代就爆發了一次較大規模的畲民起義。時間是在公元712年3月3日。這一天,畲民們載歌載舞,慶祝勝利,以後就形成“三月三”畲族歌節。畲民起義前後經歷45年,終被封建統治者所鎮壓。畲民多么希望有一方樂土,過著平靜安寧的生活。因此,在清朝中葉,就產生了《封金山》畲歌,以寄託畲民一種美好的願望。畲族“三月三”歌節與“食烏飯”之俗並舉。
畲民不但勤勞勇敢善良純樸,而且歷來熱愛生活,喜愛唱歌。無論是婚喪節慶,還是待客會友,都唱歌、對歌,可以說是源遠流長,跨入階級社會的門檻後,由於兵燹、民族壓迫與苦難而被迫南遷。其民歌起源於情歌,與春秋時期的“鄭聲”、漢晉時代的“樂府”、“子夜歌”和唐宋以來的“竹枝詞”、“畲田調”一脈相承。敘事歌、時政歌、勞動歌、小說歌、祭祀禮儀歌與識理鬥智歌等,是畲族民歌的發展。畲歌的豐富多彩,充分顯示畲民的智慧,其歌詞古樸自然,又清新活潑,充滿山林風味,反映了畲族的風情特色。

民間文學

畲歌系畲族的民間文學,傳唱內容廣泛,可以說無所不歌,俗不離歌。在苦難深重的舊社會,畲民們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過著饑寒交迫的貧困生活。漫漫長夜他們唱的是憂憤、抗爭之歌。一唱雄雞天下白,畲民們盼星星、盼月亮,迎來了共產黨這個各族人民大救星,使畲民翻身解放過上了幸福生活。他們心中有唱不完的歡樂幸福之歌。他們用高亢的歌喉,熱情謳歌偉大、光榮、正確的黨,歌頌社會主義新生活,高歌畲民在黨的民族團結政策沐浴下,走上了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康莊大道。畲歌曲曲頌黨恩。
讓我們在畲歌的海洋中擷取那一朵朵浪花吧。例如《黨的恩情比海深》、《山歌唱來別有情》、《贊三中全會》、《黨是日頭我是花》、《歌唱十五大》、《黨的政策暖心房》、《憶偉人》、《千歌萬曲向黨唱》、《中華崛起在今朝》、《社會主義好》、《慶香港回歸》、《民族團結歌》、《開放歌》、《改革歌》、《畲民跟黨永向前》、《歌滿青山情滿懷》、《畲民與黨心連心》、《歌唱三月三》等等。大量豐富多彩的新歌,在畲鄉廣為傳唱,在三月三歌節上達到高潮。你聽,抒情的歌詞,優美動聽的曲調,讓人們經久難忘。嘹亮的歌聲縈繞在畲鄉上空,餘音裊裊,不絕於縷。每屆的“橋竹柳新”三月三歌會,賓客用膳時熱情的畲家主人仨都拿桶盤,口唱敬酒歌,歌詞大意是歡迎遠方來的客人,多吃酒菜。客人們紛紛以紅包為贈。會堂內燈火輝煌,一排排,一對對男女歌手拉開架勢擺歌台,一唱一回,比睿鬥智,通宵達旦。他們出口成歌,此起彼伏,激情昂揚。女歌手唱得清婉嘹亮,男歌手出聲高亢雄渾,歌詞都“引物連類,委曲譬喻”,“語帶雙關,纖徐有情”,“自然合韻”。

演唱主題

畲歌系畲族的民間文學,傳唱內容廣泛,可以說無所不歌,俗不離歌。在苦難深重的舊社會,畲民們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過著饑寒交迫的貧困生活。漫漫長夜他們唱的是憂憤、抗爭之歌。一唱雄雞天下白,畲民們盼星星、盼月亮,迎來了共產黨這個各族人民大救星,使畲民翻身解放過上了幸福生活。他們心中有唱不完的歡樂幸福之歌。他們用高亢的歌喉,熱情謳歌偉大、光榮、正確的黨,歌頌社會主義新生活,高歌畲民在黨的民族團結政策沐浴下,走上了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康莊大道。畲歌曲曲頌黨恩。

種類

畲族山歌內容廣泛,包含歷史、文化、生產、生活、婚戀等各個方面。按其內容可分為歷史歌、小說歌、勞動歌、風俗歌、情歌、時政歌、時令歌、生活歌、地名歌、雜歌和新民歌等類 。

歷史歌

以敘述本民族歷史、社會重大事件和歷史人物為主要內容,因此又稱敘事歌。福州地區內廣為傳唱的有《祖宗歌》、《祭墓》等。此類山歌篇幅最長的為《祖宗歌》,共54段(畲族稱條)、216行、1512字,敘述畲族的歷史傳說和遷徙過程。

小說歌

小說類畲歌,主要是從漢族章回小說或評話本的內容改編而成,廣為傳唱的有《孟姜女哭長城》、《青白蛇》(即《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八仙過海》等。

勞動歌

畲歌中的勞動歌內容十分豐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廣為傳唱的有《做工歌》、《十二閒華》、《十月採茶》等;建國後新創作的有《十二生產》、《水稻連作好》、《插秧歌》、《合理密植產量高》、《矮腳品種增產多》等。勞動歌是畲族人民在長期生產鬥爭中的實踐總結,不但歌頌畲族人民勤勞勇敢的精神,體現勞動艱辛和豐收喜悅之情,同時以歌傳播科學知識和先進生產技術。

情歌 

情歌是畲歌中內容最為豐富的部分,它的比興、雙關的手法淋漓盡致地抒發男女之間的真摯感情,表達畲族男女愛情觀念。按其內容又可分為詰問、贊慕、相思、相愛等4個細類。詰問類有《十八少娘》等;贊慕類有《十斤花紐》、《生那怪好中郎想》、《十八好女賽花香》、《何人養得乃好女》、《未采一朵心不放》、《高東山頭出水涼》等;相思類有《地下燕子雙雙飛》、《十更情夢》等;相愛類有《郎變蝴蝶採花心》、《郎做青松娘做花》、《十夜眠》等等。

時政歌

此類山歌皆創作於清代及民國時期,歌詞充分揭露和控訴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反映畲族人民的艱辛生活。常見的有《年年無收鬧饑荒》、《長工歌》、《倒十可憐》等。由於受當時社會統治的限制,多為暗裡傳唱。

時令歌

又稱農事歌,把農時、農事編成山歌,廣為傳唱,如《二十四節氣農事歌》等。

地名歌

地名歌則以地名串編成山歌。如羅源縣的《十二忙》、《西洋歌》等。

風俗歌

福州地區畲族民眾的婚喪喜慶、祭祀等活動具有自己的獨特習慣和儀式,因而創作有《婚禮歌》、《入宅歌》、《蓋房歌》、《祭祀歌》等,此類畲歌多限地點和時間歌唱。

生活歌

以傳播人生哲理,勸人從善為主要內容。廣為傳唱的有《勸世歌》等等。
雜 歌 雜歌在畲歌所占比例大,有字歌、謎歌、對歌等等。這類畲歌有豐富的知識,能啟迪人們的智慧,如《歌探》。

新民歌

這類畲歌創作於建國後。歌詞皆為歌頌中國共產黨,歌頌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宣傳中共的各項中心任務,宣傳科學種田等新知識、新技術。廣為流傳的有《畲民救星共產黨》、《偉大恩人毛主席》、《翻身歌》、《土地改革歌》、《抗美援朝保家園》、《水稻連作好》、《合理密植產量高》、《矮稈水稻增產多》等。

曲調和唱法

曲調

連江、羅源畲族山歌曲調主要有“平講調”和“羅連調”兩種。“平講調”,又叫“平調”,唱時多一字一音,簡要明快,節奏感強。“羅連調”的特點是曲調固定不變,速度平緩而音程有較大起伏。每兩句為一個樂段,循環反覆。該調清晰動聽,在全國畲族山歌曲調中別具一格,也流傳於閩東的寧德、霞浦等縣。

畲族山歌受漢族古詩的影響比較深,絕大多數歌詞是七言四句,猶如一首七絕詩,尤似唐代的《竹枝詞》。在連江畲族地區七言四句二十八字稱一首,也有的稱“一條”;每句七字稱“一行”,有的一篇民歌以十幾首乃至上百首連唱,稱為“連”,相關內容的“連”又組成“套”。對歌時,首唱者要先唱二首(八行),然後由對方接唱。一般雙方各唱二首,也有各唱一首,或三首的。如一方被另一方難倒,無歌以對,也可以由勝者多唱、連唱。連江小滄、潘渡、長龍一帶畲族地區還流行三字頭或五字頭的山歌,有的第一句用三字頭,有的前二句用三字,後二、三句用七字;有的前二句用五字,後二句用七字;有的每首四句都用五字等。形式異常靈活,但多數是由四行組成一首(條),構成一個樂段。

畲族山歌同漢詩比較,在平仄、對仗等方面的要求不是很講究,但對押韻卻較嚴格。一般每首四句的第一、二、四句一定要押韻,而且要用畲語音韻。畲族人稱不押韻的山歌為“不平”。歌詞“不平”就唱不來,只有改編成畲語的韻腳,才能琅琅上口,鏗鏘優美,便於傳唱,便於記憶。在長篇的山歌中,各首(條)都可以用不同的韻腳,但韻的改變並不影響詞形式的改變。

畲族山歌有很強的音樂節奏感,歌唱時通常第一句頭兩字較為高昂,尾拉長;中間頓挫,尾收短;後一句平緩,歡快激揚。但各個時期、各個地區不同,唱法也不斷創新。在小滄畲族鄉附近,其一般調門如:

32——26|61656|2165|6165——|

男聲必須渾厚圓潤高昂,女聲必須清脆激揚柔軟。對歌時一唱一和,一問一答,連環緊湊,悅耳動聽,令人陶醉。

唱法

羅源、連江畲族地區青年男女唱山歌時,普遍喜愛用“假聲”發聲法,即成人的最高聲區。發聲時,聲帶不完全閉合,胸腔亦不起共鳴作用,有特殊的音色效果。但男子隨著年齡的增大,假聲便漸漸唱不出來,就認為是“沒聲”了。因此,一般男子三十歲以上假聲唱不出來時,就用“真聲”來唱,畲族地區稱為“平講”,即平常人的唱歌聲,音調較低。

畲族民眾在唱山歌時,一般都是清唱,很少有伴隨動作。唱歌形式除獨唱、對歌(也叫盤歌、盤詩)、齊唱外,尚有二聲部重唱。畲族人稱為“雙條落”(“雙音”)等。獨唱多半在山上一個人勞動或行路時唱。有時在自己村里,應親戚朋友的要求,把某一段歷史歌或小說歌,從頭演唱一遍。對唱是畲族歌唱中最主要的形式,也是畲族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對唱時,男的坐在一邊,女的在一邊,婦女們還特別愛擠在一起,即使不會唱的也同樣擠在一塊,以壯聲勢。“雙條落”是畲族多聲部的歌唱音樂,是一種帶有輪唱性質的二聲部,即由一個歌手先唱二個字或四個字,另一歌手緊接著再唱下去。這是中國民歌演唱中稀有的形式,唱起來氣氛熱烈緊張,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但這種唱法在連江畲族地區流傳的並不多

羅源畲族山歌唱法中的“雙條變”最具特色。“雙條變”即把每一首歌的一、二、四句末尾一、二字變換,又成一首,以此反覆吟唱,使對方進一步加深印象。

“雙音”是中國畲族民歌中唯一倖存的畲族二聲部民歌歌種,畲族優秀民間音樂文化中最高級、最複雜的音樂表現形式。它有以下幾大特色:

民歌有“演唱季”:畲族“雙音”唱法追求恬靜、纖嫩、清秀、古樸。演唱“雙音”不嚴格規定時間、場合,但必須在唱歌的季節,即農曆八月十五起至翌年三月初三止,尤其是正月、三月三、八月十五、九月九等節日,畲家人總是成群結隊走親訪友,以歌當話,還要舉行盛大的對歌會。

歌唱得好就是“長者”:父母是孩子學習民歌“雙音”的第一傳承人,畲家人將唱歌視為“傳家寶”而世代相傳。在畲族民間,還延續著一條俗成約定:只要你比我會唱歌,你就是我的“長者”,我就向你學畲歌,這裡的“長者”指能演唱“雙音”的歌者。

對演唱者條件要求高:所謂“雙音”,一定得兩個人配合演唱,配合得好與不好,是演唱好壞的第一個標準。後唱者要在先唱者唱後兩個字或四個字接唱,要與前唱者唱同樣的歌詞和近似而不完全相同的曲調。前唱者要和後唱者在曲末同時結束,形成曲中的錯落立體,讓人忽而覺得一首歌二人在唱,但是仔細捉摸卻又只聽出一個人的聲音。其次,就是演唱者的聲音一定要高亢嘹亮,而且不論是男女搭配還是兩女搭配,二人的聲音一定要互為補充,互相融合。畲族民歌音域雖然不寬,但歌唱進行中常見五、六度的大跳躍和細碎裝飾音。如果演唱者聲音條件不好,走調破音也是常事。

最後,就是歌詞,畲族民歌的歌詞來源極其豐富,賦比興的手法屢見不鮮,而且詞語的韻仄頗有音律之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