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

顧愷之

顧愷之(348—409)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顧愷之博學有才氣,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基本信息

個人概述

(圖)顧愷之顧愷之

顧愷之(約345-406)東晉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曾為醒溫及殷仲堪參軍,義熙(105-418)初任通直散騎常侍。劉裕北伐南燕,愷之為作《祭牙(旗)文》。多才藝,工詩賦、書法,尤精繪畫,嘗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獸、山水等。畫人注重點睛,自雲傳神寫照,正在阿堵(即這個,指眼珠)中。嘗為裴楷畫像,頰上添三毛,而益覺有神。在建康瓦棺寺繪《維摩詰像》壁畫,光彩耀目,轟動一時。後人論述他作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把他和師法他的地朝宋際探微並稱顧陸,號為密體,以區別於南朝梁張僧繇、唐吳道子的疏體。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畫雲台山記》,其中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對中國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存世的《圖》傳是早期的摹本,內容繪寫西晉張華所撰約束宮廷嬪妃的教誡。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被英軍從清宮劫去,現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所傳顧的另一作品《圖》,乃宋人所作。

他曾被當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痴絕”。 顧愷之的繪畫在當時享有極高的聲譽。謝安曾驚嘆他的藝術是“蒼生以來未之有也!”他封了一櫥自己的作品存在桓玄處,竟被桓玄從櫥後全部竊去,以致引起他的驚喜:“妙畫通靈,變化而去,亦猶人之登仙。”他曾為南京瓦棺寺繪壁畫募得巨款的故事,可見他的繪畫之吸引力,修建瓦棺寺時他認捐了百萬錢,就在廟裡用一個月的時間閉戶畫了一幅維摩詰,畫完之後,要點眸子,乃提出要求:第一天來看的人要施捨十萬,第二天來看的人施捨五萬,第三天的隨意。據說開門的一刻,那維摩詰像竟“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萬錢。 顧愷之的作品,據唐宋人的記載,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畫有一些佛教的圖像,這是當時流行的一部分題材。另外還有飛禽走獸,這種題材和漢代的繪畫有聯繫。他也畫了一些神仙的圖像,因為那也是當時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畫了不少名士們的肖像。

(圖)顧愷之顧愷之

顧愷之曾任參軍、散騎常侍等職。出身士族,多才藝,工詩詞文賦,尤精繪畫。擅肖像、歷史人物、道釋、禽獸、山水等題材。畫人物主張傳神,重視點睛,認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繪生理細節,表現人物神情,畫裴楷像,頰上添三毫,頓覺神采煥發。善於利用環境描繪來表現人物的志趣風度。畫謝鯤像於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畫人物衣紋用高古遊絲描,線條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春雲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暢。顧愷之的作品無真跡傳世。流傳至今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均為唐宋摹本。顧愷之在繪畫理論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晉勝流畫贊》 、 《論畫》 、 《畫雲台山記》3篇畫論。提出了傳神論、以形守神、遷想妙得等觀點,主張繪畫要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徵,重視對所繪對象的體驗、觀察,通過形象思維即遷想妙得,來把握對象的內在本質,在形似的基礎上進而表現人物的情態神思,即以形寫神。

藝術特色

工詩詞文賦,尤精繪畫。擅肖像、歷史人物、道釋、禽獸、山水等題材。畫人物主張傳神,重視點睛,認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繪生理細節,表現人物神情,畫裴楷像,頰上添三毫,頓覺神采煥發。善於利用環境描繪來表現人物的志趣風度。畫謝鯤像於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畫人物衣紋用高古遊絲描,線條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春雲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暢。顧愷之的作品無真跡傳世。流傳至今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均為唐宋摹本。

是

顧愷之在繪畫理論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晉勝流畫贊》、《論畫》、《畫雲台山記》3篇畫論。提出了傳神論、以形守神、遷想妙得等觀點,主張繪畫要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徵,重視對所繪對象的體驗、觀察,通過形象思維即遷想妙得,來把握對象的內在本質,在形似的基礎上進而表現人物的情態神思,即以形寫神。顧愷之的繪畫及其理論上的成就,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顧愷之著有《啟蒙記》3卷,另有文集20卷,均已佚。但仍有一些詩句流傳下來,如“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蘢,若雲興霞蔚”等,細緻生動地描寫了江南的秀麗景色,充滿詩情畫意。
東晉興寧年間(公元363—365年)顧愷之在金陵(今南京)瓦棺寺所畫的維摩詰像,有“清羸示病之容,憑几忘言之狀”,畫出了維摩詰的病容及病中與人對談時的特殊神色。這一幅維摩詰像,雖沒有流傳下來,但受到稱頌。同時,這一記載也說明中國流傳的佛教圖像,不是完全模仿外來的藝術。
是

另外,顧愷之曾在畫裴楷的肖像時,頰上加了三毫,據說他就是這樣簡單地藉助於細節,加強肖像的神態。也有記載,他故意把謝鯤畫在岩石中間,可見他曾企圖用環境來烘托人物的性格。而且我們知道他在揣摩如何表現嵇康的詩句的時候,他體會到:畫“手揮五弦”彈琴時的外形姿態,雖然是手的細小動作,也還是比較容易的;但是要畫“目送飛鴻”,想憑目光的微妙表現傳達出對於天邊雲際有所眷戀的、捉模不定的迷惘的心緒,則是比較難的。這些就都是顧愷之作為一個人物畫家,企圖細緻地描繪微妙的心理變化時,真正認識到了自己工作的界限。
另外,他也曾明白地談到“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提出了描繪眼睛是人物畫藝術中的最重要的技巧。以上都說明顧愷之代表了這一時期人物畫藝術的新發展。顧愷之的作品真跡,今已無傳。只有若干流傳已久的摹本。其中最精美的是《女史箴圖》(隋代摹本,現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和《洛神賦圖》(宋代摹本,故宮博物院藏),都很能說明顧愷之時代的畫風和藝術水平。《女史箴圖》可以算作一篇文章的幾段插圖。《女史箴》一文是西晉張華所作,他撰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據說是用以諷刺放蕩而墮落的皇后賈氏。其內容是教育封建宮廷婦女們如何為人,如何自保的一些人生經驗和道德箴條。顧愷之這一《女史箴圖》畫卷,描繪一系列的動人形象,從她們的身姿儀態中透露出了這些古代宮廷婦女的身份和丰采。畫家的筆墨是“簡澹”的。
《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
古人稱其勾勒輪廓和衣褶所用的線條“如春蠶吐絲”,也形容為“春雲浮空,流水行地”。在《女史箴圖》中保留了這些線條的聯綿不斷、悠緩自然、非常勻和的節奏感。《洛神賦圖》,古代有名的詩人曹植用神話隱喻著失落了愛情的感傷的詩篇《洛神賦》,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篇重要作品。曹植所愛的女子甄氏,在他的父親曹操的決定下,為他的哥哥曹丕奪去。甄氏在曹丕那裡,沒有得到穩固的愛情死得很慘,她死後,曹丕把甄氏遺留的玉鏤金帶枕給了曹植。曹植在回歸他自己的封地的路上經過洛水,夜晚夢見了甄氏來會他,悲痛之餘作了一篇《感甄賦》,塑造了洛神(傳說伏羲的女兒,在洛水溺死後為神)的動人形象,也就是被他美化了情人的形象,甄氏的兒子曹叡將它改名為《洛神賦》。《洛神賦圖》在古代曾被很多畫家畫過,而且有很多宋代摹本,都被認為是顧愷之原作的摹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兩卷,人物形象基本上類似,只在構圖上有景物繁簡的不同。那一景物較簡的,在風格上具有更多的六朝時代的特點。畫卷的開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從在洛
啊
水之濱遙望,那寄寓著他的苦戀的、美麗的洛水女神,出現在平靜的水上。畫面上遠水泛流,洛神含情脈脈,似來又去。洛神的身影傳達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無限惆悵的情意。這樣的景象正是詩人多情的眼睛之所見。曹植在原來的詩篇中曾用“凌波微步,羅襪生塵”來形容洛神在水上的飄忽往來。這兩句充滿柔情密意和微妙的感受的詩句,成為長期傳頌的名句,也有助於我們理解畫中的詩意。這一富有文學性的《洛神賦圖》,描寫了人的感情活動,所以在古代繪畫發展上有重要的地位。
《列女圖》(故宮博物院藏,宋人摹本)從圖卷的人物形象,動作,服裝構圖及風格上看,似是以魏晉之際的手筆為根據的。宋代版畫插圖本的《列女傳》曾經清代阮元翻刻,其每頁上端的插圖人物動態都與此圖卷相似,但增加了背景。也標為顧愷之圖,這一插圖與這一畫卷相印證,至少可以看出,魏晉之際(或漢魏之間)的繪畫藝術的一部分面貌,而助有於了解南北朝繪畫的歷史淵源。
南北朝的道教徒宗炳、王微的論述山水畫的文章也保留了下
顧愷之相
顧愷之相
來,可以看出也是從求仙訪道的思想出發的。早期山水畫的古拙的風格,我們從南北朝一些石刻以及敦煌壁畫中都可以得到相似的,進一步的認識顧愷之之所作人物畫,善於用淡墨暈染增強質感,運用“鐵線描”勾勒出勁挺有力的細線,人物五官描寫細緻入微,動態處理自然大方。並以人物面部的複雜表情,來隱現其內心的豐富情感;衣服線條流暢而飄逸,優美生動,充滿藝術魅力。晚年筆法如春蠶吐絲,似拙勝巧,傅以濃色,微加點綴,而神采飄然,饒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南朝陸探微、唐代吳道子等皆臨摹過他的畫跡。現今傳世的顧愷之作品摹本有歌頌曹植與甄氏愛情的《洛神賦圖》,和勸誡婦女德行的《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
(圖)《洛神賦圖》《洛神賦圖》

主要作品

(圖)《洛神賦圖卷》洛神賦圖卷

遺存著作

顧愷之著作有《啟蒙記》3卷,文集20卷,皆已失傳。其畫論由於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記錄而保存了3篇,即《魏晉勝流畫贊》、《論畫》、《畫雲台山記》。其中心組成部分有:傳神論、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等。“傳神”即重視精神狀態的表達。他認為“手揮五弦”儘管是很細緻和難於掌握,但比之“目送飛鴻”的精神狀態和內心活動的表達卻要容易。在畫論中明確提出“以形寫神”的概念,其目的是達到形神兼備。“遷想”是畫家觀察對象體驗生活中的揣摩、體會,以至構思,即想像思維的過程。“妙得”就是巧妙地把握對象內在的本質。“遷想妙得”要做到主客觀的統一和作者與表現對象及讀者相互間思想的交融。這些論點實為謝赫六法論的先驅。對後來的中國畫創作和繪畫美學思想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繪畫作品

畫跡甚多,有《司馬宣王像》、《謝安像》、《劉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鹹像》《晉帝相列像》、《司馬宣王並魏二太子像》、《桂陽王美人圖》、《蕩舟圖》、《虎豹雜鷙鳥圖》、《鳧雁水鳥圖》、《廬山會圖》、《水府圖》、《行三龍圖》、《夏禹治水圖》等。

顧愷之作品真跡沒有保存下來。相傳為顧愷之作品的摹本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女史箴圖》,絹本,淡設色,現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多數人認為是唐代摹本。內容系據西晉張華《女史箴》一文而作,原分12段,每段題有箴文,現存9段,自“玄熊攀檻”開始,到“女史司箴敢告庶姬”結束,是了解顧愷之繪畫風格比較可靠的實物依據。另外故宮博物院尚藏有宋人摹本一卷,藝術水平不如前者,但多出樊姬、衛女2段,也有研究價值。《洛神賦圖》,絹本,淡設色,今存宋摹本5種,分藏於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美國弗里爾美術館等處。內容根據三國時曹植《洛神賦》一文而作。此卷母本的時代,有的認為要早於顧愷之,或與東晉明帝司馬紹所作《洛神賦圖》有關。畫卷以豐富的山水景物作為背景,展現出人物的各種情節,人物刻畫,意志生動。構思布局尤為奇特,洛神和曹植在一個完整的畫面里多次出現,組成有首有尾的情節發展進程,畫面和諧統一,絲毫看不出連環畫式的分段描寫的跡象。圖中的山水部分,對了解東晉山水畫的特點,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列女仁智圖》,絹本,亦為故宮博物院所藏。內容系描繪《古列女傳》卷三《仁智傳》部分。今傳本只有10段,大約系南宋人所摹。此卷線條剛勁,似與文獻所載顧愷之畫“如春蠶吐絲”不合。

人物軼事

(圖)顧愷之顧愷之

“痴絕”顧愷之二三事

顧愷之的生平經歷,我們知道很少,只知道他最初曾在雄踞長江上流的將軍桓溫和殷仲堪的幕下任過官職,他和桓溫的兒子桓玄頗有來往。很受桓溫和謝安的賞識。晚年任散騎常侍,六十二歲去世。關於他的生平,保留下來一些小故事。他對一些世俗事物的率真、單純、樂觀、充滿真性情的生活態度,就曾經在若干傳說故事中被形容為“痴”。但也有一些是形容他的聰明的,所以曾有人說他身上“痴黠各半”。他不只是在繪畫藝術方面表現了卓絕的才能,也是一個擅長文學的人。他遺留下來的殘章斷句中,保存著形容浙東會稽山川之美的“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蘢,若雲興霞蔚”的名句。

他曾被當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痴絕”。 顧愷之的繪畫在當時享有極高的聲譽。謝安曾驚嘆他的藝術是“蒼生以來未之有也!”

相傳,有一年春天,他要出遠門,於是就把自己滿意的畫作集中起來,放在一個柜子里,又用紙封好,題上字,交給一位叫桓玄的人代為保管。桓玄收到柜子後,竟偷偷地把柜子打開,一看裡邊都是精彩的畫作,就把畫全部取出,又把空柜子封好。兩個月後,愷之回來了,桓玄把柜子還給愷之,並說,柜子還給你,我可未動。等把柜子拿回家,打開一看,一張畫也沒有了。愷之驚嘆道:妙畫有靈,變化而去,猶如人之羽化登仙,太妙了!太妙了!(《晉書.文苑。顧愷之傳》)

又有一次,還是他的那位“好”朋友桓玄,非常鄭重地對他說:你看,我手中拿的這片樹葉,是一片神葉,是蟬用來藏身的,人拿了它,貼在自己的額上,別人就立刻看不見你了。愷之聽了特別高興,而且特別相信。隨即把那片葉拿過來,貼在自己額頭上。略過了一會兒,桓玄竟然在他面前撒起尿來,愷之不以為怪,反而相信桓玄看不見他了,所以才有如此動作。

義熙三年(407),愷之做了散騎常侍,心裡很高興。一天晚上,在自家院子裡,看著明月當空,詩興大發,於是便高聲吟起詩來,他的鄰居謝瞻,與他同朝為官,聽到他的吟詠,就隔著牆稱讚了他幾句。好,這一稱讚不要緊,愷之一時興奮,忘了疲倦,一首接一首,一句接一句,沒完沒了地吟起來。謝瞻隔著牆陪著折騰了一會兒感到累了,就想回屋睡覺,於是就找了一個下人代替他和隔牆的那一位繼續折騰。人換了,調變了,愷之不知有變,就這樣,一直吟詠到天亮才罷休。

當眾點晴 妙捐百萬

中國古代東晉,在南京建造了一座佛教寺廟叫瓦棺寺,寺廟落成後,和尚請眾人捐施。一天,有位年輕人來到寺廟,在捐款薄上寫了個“百萬”的數字,人們都有很驚訝,因為數日來,在眾多捐施者當中,還沒有一個人捐款超過十萬的,大家以為這個小名叫“虎頭”的窮年輕人吹牛亂寫,所以和尚當即讓他把寫的數目塗掉,但是這位年輕人卻十分有把握地說:“別忙!你們先給我找一面空白牆壁。”於是,他就關起門來,在指定的空白牆壁上畫了一幅像唯獨眼珠沒有畫。這時,年輕人對和尚說:“第一天來看畫的人,每人要捐十萬錢給寺廟;第二天捐五萬錢,以後,捐助數目由你們規定。”等這位青年人當眾點畫維摩詰眼珠時,寺門大開,如同神光顯耀,滿城鬨動,人們爭相來寺觀畫。紛紛稱讚這幅畫畫得生動傳神。看畫的人絡繹不絕。沒有多久,百萬數目就湊足了。這位揮筆作畫者,就是東晉大畫家顧愷之。

作品欣賞

(圖)列女仁智圖列女仁智圖
(圖)洛神賦圖洛神賦圖
(圖)女史箴圖女史箴圖
(圖)女史箴圖女史箴圖

《斫琴圖》是宋代摹本之一。此圖雖不及《洛神賦圖》有名,也不及《洛神賦圖》更具代表性,但在風格特徵上仍凸現出顧愷之的千古一絕。這幅圖描繪的是古代文人學士制琴的場景。由於沒有具體的歷史故事背景,也沒有相關的文字說明,因此很可能是脫離文字的故事性而強調人物的各自特徵。從畫面上看,也確實難以找到故事發生的連貫性和時間的遷移性特點,只是呈現一個製作場面。各人製作的工藝雖有個同,但從畫面的空間布局上看,工藝流程的先後次序不明顯,而且人物之間的關係也缺乏確定性與連續性。在古代的長卷人物畫中,通常都注重故事的敷演,表達一定的倫理道德觀念。此畫恰在這一點上忽略不計。此畫在人物的神態表現上是頗為傳神的。如右上角的一文土獨坐於一長方席上,右手食指尖在木架絲線的中部輕輕地撥動,其目光下注卻又不駐於何物,整個臉部呈全神貫注傾聽狀,這正是調定音律時所特有的表情神態,此態可謂傳神矣。
1900年9月,薈萃歷代國寶的圓明園在大火中熊熊燃燒,硝煙中走出的載寶駝隊在身挎洋槍、手持利刃的八國聯軍押送下綿延數里、延時數月……中國繪畫史上無與倫比的東晉顧愷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圖》即在蒙難之列,在姜切的駝鈴聲中流落英倫……

《女史箴圖》 
"女史"指宮廷婦女,"箴"則為規勸之意。晉初惠帝時,賈后專權,極妒忌,多權詐,荒淫放恣。文人張華便以歷代賢記事跡撰文《女史箴》以為鑑戒,被當時奉為"苦口陳箴、莊言警世"的名篇

(圖)斫琴圖斫琴圖
。才華橫溢的畫家顧愷之便將此名篇分段,一段一段畫成畫,並將相在箴文題於畫側,中國歷史上的曠世名作《女史箴圖》由此問世。

《女史箴》計334字,全文如下:
茫茫造化,兩儀既分;散氣流形,既陶既甄;在帝庖犧,肇經天人;愛始夫婦,以及君臣;家道以正,王猷有倫。婦德尚柔,含章貞吉;婉女淑慎,正位居室;施衿結離,虔恭中饋;肅慎爾儀,式瞻清懿。樊姬感莊,不食鮮禽;衛女矯恆,耳忘和音;志勵義高,而二主易心。玄熊攀檻,馮媛趨進;夫豈無畏,知死不殺。班婕有辭,割歡同輦;夫豈不懷,防微慮遠。道罔隆而不殺,物無盛而不衰;日中則昃,月滿則微;崇猶塵積,替若駭機。人鹹知修其容,莫知飾其性;性之不猸,或愆禮正;斧之藻之,克念作聖。出其言善,千里應之,苟違斯義,同衾以疑。夫方如微,榮辱由茲,忽謂玄漠,靈鑒無象;勿謂幽昧,神聽無響;無矜爾榮,天道惡盈;無恃爾貴,隆隆者墜;鑒於小星,戒彼攸遂,比心螽斯,則繁爾類。歡不可以瀆,寵不可以專;專實生慢,愛極則遷,致盈必損,理有固然。美者自美,翻以取尤,治容求好,君子所仇,結恩而絕,實此之由。故曰翼翼矜矜,福所以興;靜恭自思,榮顯所期。女史司箴,敢告庶姬。

被英軍大尉基勇松盜往英國的《女史箴圖》高24.8厘米,長348.2厘米,橫卷。原有12段,因年代久遠,現存《女史箴圖》僅剩9段。專家認為自"茫茫造化"至"式瞻清懿"為第1段,畫有庖犧氏定夫婦君臣之制的事跡。"樊姬感莊,不食鮮禽"為第2段。畫楚莊王夫人樊姬為勸阻莊王沉溺於狩獵而不食鮮禽的故事。"衛女矯桓"至"而二主易心"為第3段,畫有齊醒公夫人衛姬不聽鄭衛之音、以感化好淫樂的齊醒公的故事。現存《女史箴圖》第1段"玄熊攀檻、馮媛趨進"應為第4段。馮媛是元帝的婕妤(帝王妃子),元帝遊園時,一隻大熊突然從圍欄里跑出來,情急之下,馮媛不顧個人安危衝到大熊跟前護住元帝。現存第2段畫漢成帝班婕妤辭輦的故事,插題箴文從"班婕有辭"至"防微慮遠"4名。班婕妤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才女,成帝對之寵愛異常。一

(圖)斫琴圖斫琴圖
次成帝遊興大發,要班婕妤同輦一游,班婕妤推辭說:"古代賢君出遊都有名臣在側,只有夏商周三代亡國之君才由宏妾陪同,今天你要學亡國之君嗎?"第3段畫岡巒重疊,一蹲虎伺一野馬,從山後轉山獐、免,山上日月左右相向,山下一人跪而張弩。插題箴文是"道罔隆而不殺"至"替若駭機"6名。意思是日月星奪、天下萬物莫不盛極而衰。勸誡人們(女史們)得意時莫輕狂,得寵時不傲慢。第4段畫兩位皇后核飾。插題箴文從"人鹹知修其容"至"克念作聖"。意思是:人們都只知修猸容貌,而不知修身養性比這更重要。第5段畫床幃間男女背坐,紅衣女子側坐一旁,仿佛發生了爭執,男子正欣被作倉猝而起狀。"至"同衾以疑"。規勸女子對夫君應善言相待,否則即使同 床而寢也會互相猜疑。第6段畫夫婦並坐,姜御2人旁侍,群嬰羅膝。畫意指日常生活中的一方一行都與自己的榮辱有關,勿以善小面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假如富貴了,也要不驕不躁。插題箴文是"夫言如微"至"則繁爾類"。第7段畫男女2人相向對立,男的打算離開,對女子舉手做相拒之勢。插題箴文是"歡不可以瀆"至"實此之由"。規勸女子不能刻意爭寵,而專寵必生傲慢,寵到極點之時便是被拋棄之始。第8段畫一妃端坐,有貞靜之態。插題箴文?quot;故曰翼翼矜矜"。至"榮顯所期"。意思是女子若想大富大貴,必須謹言慎行。第9段畫一女子優雅地站著正執筆而書,前有2姬相伴而行,作相顧而語之狀。插題箴文是"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兩句。宮廷女官在勸導嬪妃們慎言善行,普天下女子也可以此為鑑。末題有"顧愷之畫"4字。《女史箴圖》現有兩個絹本,一本現藏故宮博物院,專家認為是南宋摹本,另一本藝術性較強,專家認為可能為唐人摹本。原本為清宮所藏,遺憾的是國貧民弱,連累國寶受難,此摹本現存大英博物館(Tje British Museum,London,England)。

【《洛神賦圖》簡介】: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原《洛神賦圖》卷,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製(宋摹),絹本,設色,縱27.1cm,橫572.8cm。
這幅畫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若干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此《洛神賦圖》宋代摹本,保留著魏晉六朝的畫風,最接近原作。此畫是以魏國的傑出詩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賦》為藍本創作的。《洛神賦》以浪漫主義手法,描寫曹植與洛水女神之間的愛情故事。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發揮了高度的藝術想像力,富有詩意地表達了原作的意境。此長卷採用連環畫的形式,隨著環境的變化讓曹植和洛神重複出現。原賦中對洛神的描寫,如“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皎若太陽升朝霞”等,以及對人物關係的描寫,在畫中都有生動入神的體現。此畫用色凝重古樸,具有工筆重彩畫的特色。作為襯托的山水樹石均用線勾勒,而無皴擦,與畫史所記載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時代風格相吻合。
原作描述的是詩人情場受挫,未能與所愛的人結合,而通過神話寓言,在想像的空間中讓自己與洛水邊美麗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釋放自己對失去情人的傷懷和思念。此卷很好地傳達了原賦的思想境界,在畫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傳達的思想。它是書畫境中的另一種毫不遜色的《洛神賦》。 展開畫卷,只見站在岸邊的曹植表情凝滯,一雙秋水望著遠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嚮往。梳著高高的雲髻,被風而起的衣帶,給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飄飄欲仙的來自天界之感。她欲去還留,顧盼之間,流露出傾慕之情。初見之後,整個畫卷中畫家安排洛神一再與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終不奈纏綿悱惻的洛神,駕著六龍雲車,在雲端中漸去,留下此情難盡的曹植在岸邊,終日思之,最後依依不忍地離去。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還止的深情,最是動人。
全畫用筆細勁古樸,恰如“春蠶吐絲”。山川樹石畫法幼稚古樸,所謂“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體現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
此圖卷無論從內容、藝術結構、人物造形、環境描繪和筆墨表現的形式來看,都不愧為中國古典繪畫中的瑰寶之一。

評價

顧愷之知識淵博而有才氣,擅長詩賦、書法,尤其精通繪畫。工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當時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他的畫師法衛協而又有所變化,他的畫有敷染容貌,以濃色微加點綴,不求暈飾;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春雲浮空的特點。史有以曹不興、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精通畫論,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對我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影響很大。

野史逸聞


晉顧愷之,字長康,小名叫虎頭,晉陵人。顧愷之很有才氣,尤其擅長作畫。他的畫構圖勾線,塗抹寫意,沒有不絕妙的。謝安對顧愷之說:"你的書法,自從有人類存在以來沒有過你這樣的。"又說,"你的畫鬱鬱蒼蒼,也是從古以來所未有的。"

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說:"桓玄大司馬,每請顧愷之與羊欣講論畫書時,竟然一談就是一個通宵,連疲勞都忘記了。"

顧愷之曾經愛過鄰居的一位姑娘,將這位姑娘的畫像畫在牆上,用釘子釘在心上。這位姑娘馬上心疼,將這事告訴了顧愷之。顧愷之馬上拔走畫像上的釘子,這位鄰家姑娘心馬上不疼了。

他曾被當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痴絕”。顧愷之的繪畫在當時享有極高的聲譽。謝安曾驚嘆他的藝術是“蒼生以來未之有也!”

顧愷之曾經將一櫥櫃的畫暫時寄放在桓玄家裡,都是他最上品的畫從未面世過的,並貼上封條。後來桓玄聽說櫥櫃裡盛的都是顧愷之自己的上品畫作,便打開櫃將畫取走,並欺騙顧說他並沒有打開柜子。顧愷之不懷疑他柜子里的畫是讓人給偷走了。而是自我解釋說:"好畫能通神,幻化成仙飛走了。就象人修煉成仙一樣。(“妙畫通靈,變化而去,亦猶人之登仙。”)

他曾為南京瓦棺寺繪壁畫募得巨款的故事,可見他的繪畫之吸引力,修建瓦棺寺時他認捐了百萬錢,就在廟裡用一個月的時間閉戶畫了一幅維摩詰,畫完之後,要點眸子,乃提出要求:第一天來看的人要施捨十萬,第二天來看的人施捨五萬,第三天的隨意。據說開門的一刻,那維摩詰像竟“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萬錢。

還有一次,顧愷之想為殷仲堪畫一幅像。殷仲堪有眼疾,堅決辭謝。顧愷之說:"畫像上的你眼睛沒有病,我畫人物從來不點眼睛。若明點眼瞳,塗上一筆,便如同輕雲蔽日一樣,那不好。"顧愷之畫人物,多年不畫眼睛。有人問他不畫眼睛的原因,他回答說:"畫人物畫身體四肢畫得好與不好,沒有多大關係,傳神之筆,就在這不畫眼睛中呢!"
顧愷之給裴楷畫像,臉頰上加上三根毛,說:"裴楷長相俊,有鑑識,就畫在此處。看畫的人一定感覺這個人很不尋常。"嵇康贈給顧愷之四言詩一首,顧愷之將詩意繪成畫,常常指著這幅畫說:"畫上的這個人物,畫他揮手彈琴很容易,畫他目送歸飛的鴻雁就難了。"顧愷之又作一幅畫,畫的是謝幼輿站在山谷中。有人問他怎么這樣畫?回答說:"一山一谷,這個人適合將他放在山谷中。"顧愷之曾經為瓦棺寺北殿的牆壁上畫維摩居士像,畫好後維摩頭頂華光四射,月余不散。
當眾點晴妙捐百萬
《京師寺記》上記著說:"興寧中年,瓦棺寺剛建成住進僧人,設定法會,請朝中賢士,世間應人捐款贊助,當時的官員文士捐款沒有超過十萬錢的,唯有顧愷之捐資百萬錢。他家一向清貧,人們都認為他在說大話,後來法會上宣讀的捐款祝禱文上寫的數額付款時,顧愷之對僧人說:"請貴寺選一面空白牆壁,我去到那裡後,關好門戶,不許他人進入。顧愷之在寺里整整呆了一月有餘,在這面牆壁上繪一幅巨大的維摩詰畫像,將要畫眼睛時,顧愷之對僧人說:"這幅畫作好後,第一天來觀看的人,請讓他向寺里施錢十萬,第二天來觀看的施錢五萬,第三天來看的隨便施多少都可以了。到打開門時,壁上的維摩詰巨像,光耀整個寺院。前來觀看布施的人群堵塞寺門,擠滿了寺院,不到一會兒工夫,就集資上百萬錢。

文苑

原文
顧愷之,字長康,晉陵無錫人也,博學有才氣。人問以會稽山川之狀,愷之云:"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若雲興霞蔚。"愷之每食甘蔗,恆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漸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圖寫特妙,謝安深重之,以為有蒼生以來未之有也。每圖起人形,妙絕於時。嘗圖裴楷象,頰上加三毛,觀者覺神明殊勝。 尤信小術②,以為求之必得。人嘗以一柳葉紿③之,曰:"此蟬所翳葉也,取以自蔽,人不見己。"愷之喜,引葉自蔽,信其不見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傳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痴絕。
譯文
顧愷之字長康,是晉陵無錫人。顧愷之博學有才氣。人們問他會稽山川的模樣形態。顧愷之說道:"千山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彷佛雲興霞蔚。"顧愷之每每吃甘蔗,總是從尾部先吃直到根部。有人感到獨特,他說:"這樣越來越甜。" 顧愷之特別長於繪畫,畫得特別神妙,謝安非常注重他,認為是前所未有。他每次畫出人物肖像,總是妙絕一時,他曾為裴楷畫肖像,在面頰上加上三根毛,觀看的人感想模樣形態特別美。 顧愷之特別相信小法術,認為去求就確定能獲得。桓玄已經用一片柳葉欺騙他說:"這是蟬用來遮蔽本身的,拿來遮蔽本人,別人就看不見你。"顧愷之相信桓玄沒有瞥見本人,非常珍視那片葉子。 因而世上傳說顧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痴絕。

中國古代的十大傳世名畫

中國古代十大畫家

他們的畫瀟灑飄逸,深入人心。時而是對景物的深厚情感,時而是對時勢的不滿,時而又表現出自己內心的淒涼。讓我們走進他們的世界,認識他們。

六朝四大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