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

《洛神賦》,是著名的畫家顧愷之依據曹植《洛神賦》內容畫的作品,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繪是曹植與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卻無奈離去的情景。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洛神賦圖》在古代曾被很多畫家畫過,而且有很多宋代摹本,都被認為是顧愷之原作的摹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兩卷,人物形象基本上類似,只在構圖上有景物繁簡的不同。那一景物較簡的,在風格上具有更多的六朝時代的特點。畫卷的開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從在洛水之濱遙望,那寄寓著他的苦戀的、美麗的洛水女神,出現在平靜的水上。畫面上遠水泛流,洛神含情脈脈,似來又去。

基本信息

作品背景

《洛神賦圖》《洛神賦圖》

三國時代文學名家曹植(曹子建)的浪漫主義愛情名篇《洛神賦》。《洛神賦》原名《感甄賦》。其寫作牽涉到曹植與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間的一段錯綜複雜感情

作品簡介

據《文昭甄皇后傳載》:甄氏乃中山無極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間,她嫁給袁紹的兒子袁熙。東漢獻帝七年,官渡之戰,袁紹兵敗病死。曹操乘機出兵,甄氏成了曹軍的俘虜,繼而嫁曹丕為妻。

曹操的夫人劉氏生長子曹昂,早年歿(死)於宛城。次夫人卞氏生四子:曹丕篤厚恭謹曹彰勇而無謀曹植明機警,卻嗜酒放縱曹熊身體病弱

曹植天賦異稟,博聞強記,十歲左右便能撰寫詩賦,頗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讚賞。當時曹操正醉心於他的霸業,曹丕也援有官職,而曹植則因年紀尚小、又生性不喜爭戰,遂得以與甄妃朝夕相處,進而生出一段情意。曹操死後,曹丕於漢獻帝二十六年(公元229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魏國建立。甄氏被封為妃,並於次年鬱郁而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甄后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飯。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無。飯後,曹丕遂將甄后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凌波御風而來,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回到鄄城,曹植腦海里還在翻騰著與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於是文思激盪,寫了一篇《感甄賦》。四年後(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繼位,因覺原賦名字不雅,遂改為《洛神賦》。

由於此賦的影響,加上人們感動於曹植與甄氏的戀愛悲劇,故老老相傳,就把甄后認定成洛神了。

作者簡介

《洛神賦圖》《洛神賦圖》

顧愷之,曾為醒溫及殷仲堪參軍,義熙(105-418)初任通直散騎常侍。劉裕北伐南燕,愷之為作《祭牙(旗)文》。多才藝,工詩賦、書法,尤精繪畫,嘗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獸、山水等。畫人注重點睛,自雲傳神寫照,正在阿堵(即這個,指眼珠)中。嘗為裴楷畫像,頰上添三毛,而益覺有神。在建康瓦棺寺繪《維摩詰像》壁畫,光彩耀目,轟動一時。後人論述他作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把他和師法他的地朝宋際探微並稱顧陸,號為密體,以區別於南朝梁張僧繇、唐吳道子的疏體。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畫雲台山記》,其中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對中國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存世的《<女史?>圖》傳是早期的摹本,內容繪寫西晉張華所撰約束宮廷嬪妃的教誡。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被英軍從清宮劫去,現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所傳顧的另一作品《<洛神賦>圖》,乃宋人所作。他曾被當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痴絕”。顧愷之的繪畫在當時享有極高的聲譽。謝安曾驚嘆他的藝術是“蒼生以來未之有也!”他封了一櫥自己的作品存在桓玄處,竟被桓玄從櫥後全部竊去,以致引起他的驚喜:“妙畫通靈,變化而去,亦猶人之登仙。”他曾為南京瓦棺寺繪壁畫募得巨款的故事,可見他的繪畫之吸引力,修建瓦棺寺時他認捐了百萬錢,就在廟裡用一個月的時間閉戶畫了一幅維摩詰,畫完之後,要點眸子,乃提出要求:第一天來看的人要施捨十萬,第二天來看的人施捨五萬,第三天的隨意。據說開門的一刻,那維摩詰像竟“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萬錢。顧愷之的作品,據唐宋人的記載,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畫有一些佛教的圖像,這是當時流行的一部分題材。另外還有飛禽走獸,這種題材和漢代的繪畫有聯繫。他也畫了一些神仙的圖像,因為那也是當時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畫了不少名士們的肖像。這就改變了漢代以宣揚禮教為主的風氣,而反映了觀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藝術表現的新的目的,即:離開禮教和政治而重視人物的言論丰采和才華。這表示繪畫藝術視野的擴大;從而為人物畫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現人的性格和精神特點。在顧愷之的著作言論中,我們見到他反覆強調描寫人的神情和精神狀態。顧愷之和陸探微、張僧繇是南北朝時期三個最重要的畫家,代表了漢代美術得到迅速發展和成熟的人物畫藝術。

作品賞析

顧愷之學畫師從衛協,最善於圖畫人物,東晉的大名士謝安認為顧愷之的人物畫是前無古人的。後人評論其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其筆法如春蠶吐絲,輕盈流暢,遒勁爽利,稱為“鐵線描”;造型布局六法俱全,運思精微,襟靈莫測。與師承他的南朝宋陸探微、梁張僧繇,並稱“六朝三傑”。而“像人之美,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神妙無方,以顧為最”。與陸探微合稱“顧陸”,稱為“密體”畫派,以區別於南朝梁張僧繇、唐吳道子的“疏體”畫派。畫中甄妃的目光都蘊含著不同的情感,有的幾絲無奈幾絲哀怨,有的幾分嫵媚幾分嫻雅,有的幾許惆悵幾許依戀,有的則眉目含情,儀態萬千。

《洛神賦圖》在古代曾被很多畫家畫過,而且有很多宋代摹本,都被認為是顧愷之原作的摹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兩卷,人物形象基本上類似,只在構圖上有景物繁簡的不同。那一景物較簡的,在風格上具有更多的六朝時代的特點。畫卷的開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從在洛水之濱遙望,那寄寓著他的苦戀的、美麗的洛水女神,出現在平靜的水上。畫面上遠水泛流,洛神含情脈脈,似來又去。洛神的身影傳達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無限惆悵的情意。這樣的景象正是詩人多情的眼睛之所見。曹植在原來的詩篇中曾用“凌波微步,羅襪生塵”來形容洛神在水上的飄忽往來。這兩句充滿柔情密意和微妙的感受的詩句,成為長期傳頌的名句,也有助於我們理解畫中的詩意。這一富有文學性的《洛神賦圖》,描寫了人的感情活動,所以在古代繪畫發展上有重要的地位。

作品人物

畫中顧愷之巧妙地把詩人的幻想在造型藝術上加以形象化。例如;洛神曾多次出現在水面上,手持麈尾,衣帶飄飄,動態委婉從容。她似來又去,含情脈脈,表現出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惆悵的情境。曹植頭戴梁冠,身穿寬衣大袖,在打著華蓋的隨從者的簇擁下,有著貴族詩人的優雅風度。

這幅圖表現的主要是洛神的美貌、光彩以及她和曹植若即若離的關係。畫面上身穿紅色長衣,坐在洛水邊上的曹植,身後有三名侍者手持宮扇,二名侍者手捧詩書。曹植面對日益思念的洛神,流露出非常愛慕的神情。洛神“奇服曠世,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梳著高高的雲髻,手持麈尾,以依戀之情望著曹植,他們好似在互相交談.

作品評價

曹植在詩歌和辭賦創作方面有傑出成就,其賦繼承兩漢以來抒情小賦的傳統,又吸收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為辭賦的發展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洛神賦》為曹植辭賦中傑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義的手法,通過夢幻的境界,描寫人神之間的真摯愛情,但終因“人神殊道”無從結合而惆悵分離。

《洛神賦》全篇大致可分為六個段落,第一段寫作者從洛陽回封地時,看到“麗人”宓妃佇立山崖,這段類話本的“入話”。第二段,寫“宓妃”容儀服飾之美。第三段寫“余”非常愛慕洛神,她實在太好了,既識禮儀又善言辭,雖已向她表達了真情,贈以信物,有了約會,卻擔心受欺騙,極言愛慕之深。第四段寫洛神為“群王”之誠所感後的情狀。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賦的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寫別後“余”對洛神的思念。

作品成就

巧妙地把詩的幻想,在造型藝術上加以形象化,創造了詩、畫結合的傑出範例。

藝術價值

對《洛神賦》的思想、藝術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極高的評價,最明顯的是常把它與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諸賦相提並論。其實,曹植此賦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種濃厚的抒情成分,同時又具宋玉詣賦對女性美的精妙刻畫。此外,它的情節完整,手法多變和形式雋永等,又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因此它在歷史上有著非常廣泛和深遠的影響。晉代大書法家王獻之和大畫家顧愷之,都曾將《洛神賦》的神採風貌形諸楮墨,為書苑和畫壇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到了南宋和元明時期,一些劇作家又將其搬上了舞台,汪道昆的《陳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出。至於歷代作家以此為題材,見詠於詩詞歌賦者,則更是多得難以數計。可見曹植《洛神賦》的藝術魅力,是經久不衰的。

作品特點

《洛神賦圖》《洛神賦圖》

曹植在詩歌和辭賦創作方面有傑出成就,其賦繼承兩漢以來抒情小賦的傳統,又吸收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為辭賦的發展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洛神賦》為曹植辭賦中傑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義的手法,通過夢幻的境界,描寫人神之間的真摯愛情,但終因“人神殊道”無從結合而惆悵分離。

《洛神賦》全篇大致可分為六個段落,第一段寫作者從洛陽回封地時,看到“麗人”宓妃佇立山崖,這段類話本的“入話”。第二段,寫“宓妃”容儀服飾之美。第三段寫“余”非常愛慕洛神,她實在太好了,既識禮儀又善言辭,雖已向她表達了真情,贈以信物,有了約會,卻擔心受欺騙,極言愛慕之深。第四段寫洛神為“群王”之誠所感後的情狀。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賦的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寫別後“余”對洛神的思念。

其它作品

《洛神賦圖》《洛神賦圖》

畫跡有《秋江晴嶂圖》、《廬山圖》、《雪霽望五老峰圖》等名作,其中《雪霽望五老峰圖》被推崇為山水畫開創之作。現存《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均為唐宋人摹本。《女史箴圖》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國聯軍掠走,收藏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女史箴圖》。現存傳為原作的兩種摹本:一為唐代以前的摹本,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藏,絹本,水墨著色,縱25厘米、橫349厘米;一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南宋摹本。《女史箴》是西晉張華所作的同名文章,屬於教育宮廷婦女的道德箴言,據說本意是諷刺當時放蕩暴戾的賈后。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欣賞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皆為歷代不二至寶,高頭巨帙,歷經磨難流傳有序。至清乾嘉時期,陸續收入內府,遂與世隔絕。隨後歷經戰火紛繁,流散四海,如今皆為各大博物館鎮館之寶被束之高閣。《中國十大傳世名畫》都具有引首、題跋、歷代名家題記、收藏璽印等濃厚文化痕跡,向世人展示中國藝術瑰寶的真正魅力。

中國古代的十大傳世名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