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孢甲肟

頭孢甲肟

噻肟唑頭孢,又稱頭孢甲肟、倍司特克、頭孢塞肟四唑等。為半合成的第三代頭孢黴素,主要用於各種敏感菌所致的呼吸系、肝膽系統、泌尿生殖系、腹膜等部位的感染,並可用於敗血症和燒傷、手術後感染。

基本信息

簡介

頭孢甲肟 頭孢甲肟
別名:倍司特克、頭孢塞肟四唑、氨噻肟唑頭孢菌素、頭孢氨噻肟唑、氨噻肟唑、噻肟唑頭孢、鹽酸氨噻肟唑頭孢菌素
英文名稱:Cefmenoxime,Bestcall,Hemihydroichlride,CMX,SCE1365
藥物相互作用:與其它頭孢類抗菌素或利尿藥如速尿合用可使腎功能障礙加重。
藥品規格:注射劑:每瓶0.5g、1g。

作用用途

本品為半合成的第三代頭孢黴素。抗菌譜與其它第三代頭孢菌素類似,對革蘭陰性菌有高效,對各種陰性菌產生的β-內醯胺酶特別穩定,具有殺菌作用。對大腸桿菌、克雷白桿菌屬、沙雷菌屬、流感桿菌、腸桿菌屬及枸櫞酸桿菌屬等均有效。對綠膿桿菌的抗菌活性比頭孢哌酮及頭孢唑肟強,但對鏈球菌屬的抗菌效力不如第一、二代。臨床上主要用於各種敏感菌所致的敗血症、燒傷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膽囊炎、膽管炎、腹膜炎、腎盂腎炎、尿路感染、膀胱炎、盆腔炎、附屬檔案炎及手術後感染等。其主要副作用為過敏性皮疹,無特異性不良反應發生。胃腸道反應主要為噁心、嘔吐腹瀉。少數有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上升和血尿素氮升高。

副作用

①對該品過敏者禁用。②忌用於孕婦、早產兒、新生兒。③慎用於對青黴素頭孢菌素類有關敏史者。

劑量用法

肌注、靜注或靜滴
常用量1g~2g/日,分2~4次給藥。兒童每日40mg~80mg/kg,分次給予。2.成人1-2g/日,分2次靜注。對難治性或嚴重感染,可根據症狀增至4g,分2-4次靜注,兒童40-80mg/kg體重/日分3-4次靜注。對難治性或嚴重感染,可增至160mg/kg體重/日,分3-4次靜注。對骨髓膜炎可增至200mg/kg體重/日。
口服
成人一次0.25g,一日3次。嚴重感染患者劑量可加倍,但一日總量不超過4g。或遵醫囑。小兒按體重一日20~40mg/kg,分3次給予,但一日總量不超過1g。

注意事項

1.偶致過敏性休克及其它過敏症狀。2.其他不良反應有腎臟損害、血象改變、肝功能受損、菌群失調和出血傾向等。3.肌注可致局部刺激症狀,可用0.5%鹽酸卡波卡因注射液(或其他局麻藥)為溶劑以減輕刺激,但不要把此溶劑誤作靜脈套用。4.為了防止過敏反應的發生,用前應了解病人的藥物過敏史,必要時需用每毫升300ug濃度的藥液作皮試,陰性後方可套用。

不良反應

過敏反應。偶有急性腎功能不全或休克。粒細胞減少,嗜酸性細胞及血小板減少。肝功能損害。偶見偽膜性結腸炎。腹瀉。偶有噁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痛。咳嗽,呼吸困難,胸部X線異常。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大量用藥時可能引起痙攣。偶見口腔炎及鵝口瘡。偶可引起維生素K缺乏症及維生素B缺乏症。倦怠感,頭痛,發熱。

顆粒製劑

藥理作用

該品為廣譜半合成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對產頭孢酶金黃色葡萄球菌、A組溶血性鏈球菌、草綠色鏈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活性與頭孢羥氨苄相同,對不產酶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的抗菌作用較頭孢羥氨苄強2~4倍。對革蘭陰性桿菌包括對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的活性較頭孢氨苄強,與頭孢羥氨苄相仿,對奇異變形桿菌、沙門菌屬和志賀菌屬的活性較頭孢羥氨苄強。2.9~8mg/L的該品可抑制所有流感嗜血桿菌,包括對氨苄西林耐藥的菌株。卡他莫拉菌和淋病奈瑟菌對該品很敏感。吲哚陽性變形桿菌、沙雷菌屬、不動桿菌屬和銅綠假單胞菌均對該品耐藥。該品的作用機制是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該品為加矯味劑的顆粒。

動力學

該品口服後迅速從腸道吸收,分布於全身組織中。口服該品500mg的血藥峰濃度(Cmax)約為13.44mg/L,達峰時間(tmax)約0.56小時,血消除半衰期(t1/2β)為0.57小時。該品在中耳膿液中可達到足夠的濃度;在唾液和淚液中濃度高。該品的血清蛋白結合率約為25%。給藥量的約15%在體內代謝。該品主要自腎排泄,8小時內給藥量的約77%以原形自尿中排出,尿藥濃度高;約0.05%自膽汁排泄,膽汁中藥物濃度較血藥濃度低。血液透析能清除部分該品。

適應症

該品主要適用於敏感菌所致的呼吸系統、泌尿系統、耳鼻喉科及皮膚、軟組織感染等。

不良反應

1、多見胃腸道反應:軟便、腹瀉、胃部不適、食欲不振、噁心、嘔吐、暖氣等。
2、血清病樣反應較其他抗生素多見,小兒尤其常見,典型症狀包括皮膚反應和關節痛。
3、過敏反應:皮疹、蕁麻疹、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外陰部瘙癢等。
4、其他:血清氨基轉移酶、尿素氮及肌酐輕度升高、蛋白尿、管型尿等。

禁忌

對該品及其他頭孢菌素類過敏者禁用。

注意事項

1、該品與頭孢類或頭黴素(cephamycin)有交叉過敏反應,因此對頭孢類、頭孢衍生物、青黴胺及頭黴素過敏者慎用。
2、腎功能減退及肝功能損害者慎用。
3、有胃腸道疾病史者,特別是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性腸炎或抗生素相關性結腸炎者慎用。
4、長期服用該品可致菌群失調,引發繼發性感染。
5、對實驗室檢查指標的干擾:抗球蛋白(Coombs)試驗可出現陽性;硫酸銅尿糖試驗可呈假陽性,但葡萄糖酶試驗法不受影響;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鹼性磷酸酶和血尿素氮可升高;採用Jaffe反應進行血清和尿肌酐值測定時可有假性增高。
6、該品宜空腹口服,因食物可延遲其吸收。牛奶不影響該品吸收。新生兒的用藥安全尚未確定。
1、孕婦慎用。2、該品可經乳汁排出,故哺乳期婦女應慎用或暫停哺乳。老年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根據腎功能情況調整用藥劑量或用藥間期。

相互作用

1、呋塞米、依他尼酸、布美他尼等強利尿藥,卡氮芥、鏈佐星等抗腫瘤藥及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等腎毒性藥物與該品合用有增加腎毒性的可能。
2、克拉維酸可增強該品對某些因產生β內醯胺酶而對該品耐藥的革蘭陰性桿菌的抗菌活性。3、口服丙磺舒可延遲該品的排泄。

針劑製品

藥理作用

頭孢甲肟 頭孢甲肟
頭孢甲肟為第三代頭孢菌素,抗菌譜廣。除腸球菌屬、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屬外,該品對其他革蘭陽性球菌均有良好抗菌活性,肺炎鏈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對該品高度敏感。白喉桿菌、炭疽桿菌、李斯特菌和梭狀芽胞桿菌對該品也甚敏感。該品對部分大腸埃希菌、奇異變形桿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具有良好抗菌活性,但對金葡菌的抗菌作用較差。傷寒桿菌、志賀菌屬和奈瑟菌屬對該品敏感,其他腸桿菌科細菌、不動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耐藥。產酶淋球菌對該品耐藥;流感嗜血桿菌僅中度敏感。革蘭陽性厭氧菌和某些革蘭陰性厭氧菌對該品多敏感。脆弱擬桿菌耐藥。該品為白色或類白色的粉末或結晶性粉末;無臭。

動力學

肌內注射該品500mg後,血藥峰濃度(Cmax)經1~2小時達38mg/L(32~42mg/L),6小時血藥濃度尚可測得7mg/L。20分鐘內靜脈滴注該品0.5g,血藥峰濃度為118mg/L,有效濃度維持8小時。該品難以透過血-腦脊液屏障,腦脊液中不能測出藥物濃度。頭孢唑林在胸水、腹水、心包液和滑囊液中可達較高濃度。炎症滲出液中的藥物濃度基本與血清濃度相等;膽汁中濃度等於或略超過同期血藥濃度。胎兒血藥濃度為母體血藥濃度的70%~90%,乳汁中含量低。該品蛋白結合率為74%~86%。正常成人的血消除半衰期(T1/2a)為1.5~2小時,老年人中可延長至2.5小時。腎衰竭患者的T1/2a可延長,內生肌酐清除率為12~17ml/min和低於5ml/min時分別為12小時和57小時。出生1周內新生兒的T1/2a為4.5~5小時。該品在體內不代謝;原形藥通過腎小球濾過,部分通過腎小管分泌自尿中排出。24小時內可排出給藥量的80%~90%。丙磺舒可使血藥濃度約提高30%,有效血藥濃度時間延長。血液透析6小時後血藥濃度減少40%~50%;腹膜透析一般不能清除該品。

適應症

適用於治療敏感細菌所致的中耳炎、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膚軟組織感染、骨和關節感染、敗血症、感染性心內膜炎、肝膽系統感染及眼、耳、鼻、喉科等感染。該品也可作為外科手術前的預防用藥。該品不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對慢性尿路感染,尤其伴有尿路解剖異常者的療效較差。該品不宜用於治療淋病和梅毒。

用法用量

成人常用劑量:靜脈緩慢推注、靜脈滴注或肌內注射,一次0.5~1g,一日2~4次,嚴重感染可增加至一日6g,分2~4次靜脈給予。兒童常用劑量:一日50~100mg/kg,分2~3次靜脈緩慢推注,靜脈滴注或肌內注射。腎功能減退者的肌酐清除率大於50ml/分時,仍可按正常劑量給藥。肌酐清除率為20~50ml/分時,每8小時0.5g;肌酐清除率為11~34ml/分時,每12小時0.25g;肌酐清除率小於10ml/分時,每18~24小時0.25g。所有不同程度腎功能減退者的首次劑量為0.5g。小兒腎功能減退者套用頭孢唑林時,先給予12.5mg/kg,繼以維持量,肌酐清除率在70ml/分以上時,仍可按正常劑量給予;肌酐清除率為40~70ml/分時,每12小時按體重12.5~30mg/kg;肌酐清除率為20~40ml/分時,每12小時按體重3.1~12.5mg/kg;肌酐清除率為5~20ml/分時,每24小時按體重2.5~10mg/kg。該品用於預防外科手術後感染時,一般為術前0.5~1小時肌注或靜脈給藥1g,手術時間超過6小時者術中加用0.5~1g,術後每6~8小時0.5~1g,至手術後24小時止。

不良反應

該品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1、靜脈注射發生的血栓性靜脈炎和肌內注射區疼痛均較頭孢噻吩少而輕。2、藥疹發生率為1.1%,嗜酸粒細胞增高的發生率為1.7%,偶有藥物熱。3、個別病人可出現暫時性血清氨基轉移酶、鹼性磷酸酶升高。4、腎功能減退病人套用高劑量(每日12g)的該品時可出現腦病反應。5、白念珠菌二重感染偶見。

禁忌

對頭孢菌素過敏者及有頭孢過敏性休克或即刻反應史者禁用該品。

注意事項

1、對頭孢過敏或過敏體質者慎用。
2、約1%的用藥患者可出現直接和間接Coombs試驗陽性及尿糖假陽性反應(硫酸銅法)。早產兒及1個月以下的新生兒不推薦套用該品。該品乳汁中含量低,但哺乳期婦女用藥時仍宜暫停哺乳。該品在老年人中T1/2較年輕人明顯延長,應按腎功能適當減量或延長給藥間期。

過量處理

該品無特效拮抗藥,藥物過量時主要給予對症治療和大量飲水及補液等。

相互作用

1、該品與下列藥物有配伍禁忌,不可同瓶滴註:硫酸阿米卡星、硫酸卡那黴素、鹽酸金黴素、鹽酸土黴素、鹽酸四環素、葡萄糖酸紅黴素、硫酸多粘菌素B、粘菌素甲磺酸鈉,戊巴比妥、葡萄糖酸鈣、葡萄糖酸鈣。
2、該品與慶大黴素或阿米卡星聯合套用,在體外能增強抗菌作用。
3、該品與強利尿藥合用有增加腎毒性的可能,與氨基糖苷抗生素合用可能增加後者的腎毒性。
4、丙磺舒可使該品血藥濃度提高,血半衰期延長。

藥效

摘要:目的評價頭孢甲肟(抗生素)治療輕、中度急性下呼吸道細菌性感染的療效與安全性。方法多中心單盲隨機對照試驗設計,隨機分為3組:頭孢甲肟34例,頭孢甲肟33例,頭孢曲松鈉36例,3組的用量、用法、療程相同,每次靜脈滴注2.0g,每日2次,療程7-14天。結果療程結束時,頭孢甲肟與頭孢甲肟、頭孢曲松鈉痊癒率和有效率分別為76.47%,66.66%,30.56%與97.06%,87.88%,52.78%;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2.86%,2.94%,5.56%。結論頭孢甲肟治療輕、中度急性下呼吸道細菌性感染、療效確切,安全性較好。
關鍵字:頭孢甲肟;頭孢甲肟;頭孢曲松鈉;急性下呼吸道細菌性感染
頭孢甲肟(cefazolin)為第1代頭孢菌素,於1971年在日本首次上市,臨床套用廣泛;但是,頭孢甲肟的結構中的含硫基團,在劇烈震動下,易發生斷裂,導致高聚物等相關雜質增加。由於含硫基團與膠塞促進劑成分類似,可與膠塞起化學反應產生有害物質,肉眼看其藥粉顏色變黃,溶於注射用水後溶液變渾濁,澄清度不合格,有害物質進入人體增多,最終引起副反應比例明顯增加。
1997年7月,α型頭孢甲肟(α-clcefazolinsodiumhydrate)在日本上市。2001年,三九企業集團深圳九新藥業有限公司與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共同研究,在α型頭孢甲肟的基礎上,發現了其更為精細的結構,即在微觀結構中,2分子頭孢唑林、10分子水和1個鈉離子能形成單晶螯合結構。晶態下頭孢唑林(cefazolin)分子排成1個隧道式空腔,水分子和鈉離子存在於空腔之中,與頭孢唑林一起形成螯合大分子結構,呈穩定的螯合晶體,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批准,將其命名為“注射用頭孢甲肟”。本文觀察了藥品生產出廠1年時的注射用頭孢甲肟與普通頭孢甲肟、頭孢曲松鈉在治療革蘭陽性菌為主引起的社區獲得性下呼吸道急性細菌性感染疾病的療效與安全性,旨在觀察藥品穩定性與臨床療效以及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等關係。
材料、對象與方法
病例選擇
納入標準年齡18-70歲的門診或住院患者,男女不限;有明顯感染症狀、體徵和實驗室檢測異常的急性細菌性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細菌性肺炎、支氣管擴張感染炎等;依從性好。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有青黴素類藥物過敏史;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或造血功能障礙、出血傾向及出血性疾病患者;有中樞神經疾患;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晚期腫瘤、免疫功能缺陷者;有吸毒、酗酒史者;依從性差或病情嚴重,不能完成療程者以及非細菌性感染者。
藥品
試驗藥:注射用頭孢甲肟,規格:每瓶1.0g,批號:0508013。
對照藥:頭孢甲肟,規格:每瓶2.0g,批號:0507312;
頭孢曲松鈉,規格:每瓶2.0g,批號:0502171。
上述藥品由深圳九新藥業有限公司研製生產。
劑量和療程
病人分為3組:試驗組用頭孢甲肟;對照組分別用頭孢甲肟與頭孢曲松鈉。3組均每次靜脈滴注2.0g,每日2次,療程7-14天。
觀察指標
治療期間,逐日觀察並記錄患者的症狀、體徵的變化;給藥前和療程結束時,查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及血電解質;療程前後,細菌培養和X線胸片各1次;治療後,實驗室檢查異常者,須隨訪至恢復治療前水平。
試驗菌種
葡萄球菌屬,腸桿菌,肺炎鏈球菌等革蘭陽性菌引起的感染。
療效判斷標準
臨床療效按衛生部頒發標準分為痊癒、顯效、進步和無效4級,痊癒與顯效2組合為有效率。細菌學療效按病原菌消除、部分消除、不變、替換和再感染5級評定。
藥物不良反應評價
按與藥物有關,很可能與藥物有關,可能與藥物有關,可能與藥物無關,與藥物無關五級評定臨床反應及化驗異常與試驗藥物之間的關係,前3者計為藥物不良反應,統計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全部病例資料審核無誤後,證實資料具有可比性後,3組臨床療效、細菌學療效及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卡方(率)的顯著性檢驗。結果
一般資料
進入臨床試驗病例111例,淘汰及脫落病例8例。其中:不符合試驗方案5例,因患者不合作淘汰1例,細菌培養陰性淘汰2例。故臨床療效評價103例,藥物不良評價105例。
3組年齡、體質量、感染程度等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1),有可比性。
2臨床療效分析
頭孢甲肟、頭孢甲肟、頭孢曲松鈉均每次2.0g;每日2次,治療7-10天,3組痊癒率分別為76.47%、66.66%、30.56%,總有效率分別為97.06%、87.88%、52.78%。結果見表2。
細菌學療效
實驗組34例患者中,26例細菌培養陽性,分離G+致病菌26株,陽性率為76%;頭孢唑啉鈉組33例患者中,24例細菌培養陽性,分離G+致病菌24株,陽性率為73%;頭孢曲松鈉組36例患者中,29例細菌培養陽性,分離G+致病菌29株,陽性率為81%。3組治療後均細菌陰轉,頭孢甲肟與頭孢甲肟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頭孢甲肟與頭孢曲松鈉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安全性評價
實驗組可納入安全性評價者35例,與試驗藥有關的藥物不良反應有1例,為頭暈;B組可納入安全性評價者34例,與對照藥有關的藥物不良反應有1例,為皮疹;C組可納入安全性評價者36例,與對照藥有關的藥物不良反應為2例,頭暈和胃部不適各1例。3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2.86%,2.94%,5.56%。3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討論
藥品的質量與穩定性隨著臨床藥物不良反應的監測系統制度的健全和臨床醫生的對藥品的不斷深度的了解,越來越受到重視。頭孢甲肟的臨床療效肯定,但其穩定性較差,有效期僅為18個月,在存儲、運輸過程中,易與膠塞相互作用,從而引起澄清度不合格;結構中的含硫基因易發生降解,使有關物質升高,對臨床療效產生一定影響。頭孢唑林經結構改進,形成穩定的螯合晶體,有效期增至24個月。
本試驗選擇了出廠一年左右的頭孢甲肟與頭孢甲肟和頭孢曲松鈉,從藥物穩定性與臨床療效相互關係和藥物不良反應相比較,結果表明頭孢甲肟較頭孢甲肟總有效率高(97.06%/87.88%,34例/33例)。頭孢唑林的臨床療效優於頭孢曲松鈉(97.06%/52.78%,34例/36例)。在治療中,可能由於病例選擇以革蘭陽性球菌感染為主之緣故;而頭孢曲松鈉為三代頭孢,對革蘭陰性菌的抗菌活性較強,而對革蘭陽性球菌較弱。結果表明在治療革蘭陽性菌感染為主的社區獲得性下呼吸道急性細菌感染方面,頭孢甲肟有更好的臨床套用價值。

副反案例

頭孢甲肟致過敏性休剋死亡
患者,女性,23歲。因上呼吸道感染,於2004年3月25日上午10:00在個體診所靜滴頭孢甲肟治療。2h後自覺心慌,全身逐漸出現皮疹、無癢,全身乏力、不適,皮疹由少到多,顏色由紅變紫,下午前往醫院就診,按紫癜,上呼吸道感染給予抗過敏、補液等治療。因療效不佳,於17:35轉我院急診搶救。該患者既往有青黴素過敏史。查體:神清,急性病容,全身皮膚黏膜有大量出血點、瘀斑,T37.1℃,BP80/50mmHg(1mmHg=0.133kPa),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乾濕囉音,心界不大,HR130次/min,律齊,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肝脾肋下未及,雙腎部壓痛(-),脊柱四肢活動自如,神經系統無明顯異常。診斷:過敏性休克,紫癜,上呼吸道感染。立即給予多巴胺20mg靜滴,地塞米松10mg、氫化考的松琥珀酸鈉100mg入莫非氏管。17:45~18:10,給予多巴胺4次,劑量分別為20、40、10、10mg。18:00時患者主訴心慌,心率130次/min,雙下肢疼痛,全身不適,BP60/40mmHg。18:45~19:06,給予腎上腺素10次,劑量分別為1mg、1mg、3mg、5mg、3mg、5mg、8mg、3mg、5mg、8mg。18:50患者突然呼吸停止,繼而心臟停搏,瞳孔散大固定,血壓測不到。行氣管插管,於19:08再次給予地塞米松20mg,腎上腺素5mg;19:20給予垂體後葉素12U;19:25搶救無效死亡。
頭孢甲肟適用於治療敏感菌所致的各種感染。主要不良反應為胃腸道反應、血液學反應、一過性肝功異常及皮疹等。對青黴素過敏者,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時應作皮試。此患者既往有青黴素過敏史,但治療時未進行皮試,導致嚴重後果,故應引以為誡。

頭孢菌素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