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岫庵

雲岫庵

雲岫庵,位於浙江嘉興市鷹窠頂山腰,海拔150米,始建於北宋建隆年間(960-962)。庵建成後供奉觀音。一千多年來,雲岫庵曾五廢五興,明朝中葉為鼎盛時期,當時普陀山屢遭倭寇騷亂,曾有僧尼來此避難。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雲岫庵雲岫庵
雲岫庵位於鷹窠頂山腰,海拔150米,庵名出自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詩句:“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點出了庵的雅致幽靜。

歷史

雲岫庵雲岫庵
雲岫庵始建於北宋建隆年間(960-962)。庵建成後供奉觀音。一千多年來,雲岫庵曾五廢五興,明朝中葉為鼎盛時期,當時普陀山屢遭倭寇騷亂,曾有僧尼來此避難。民間傳說,觀世音菩薩道場普陀,因香火旺盛,日夜難以安寧,聽從龍女獻計於晚上跨海來此休息,後走漏訊息,善男信女聞風而至,故有“夜普陀”之稱。到了清鹹豐年間,庵內大部分建築毀於兵火。1983年縣政府重修雲岫庵。1993年省宗教事務局正式批准雲岫庵為宗教活動場所。

布局結構

雲岫庵雲岫庵
雲岫庵依山而築,橫向布局,中為殿堂區,左為遊覽區,右為生活區。在中軸線上,我們可以看到刻有“海上名山”的照壁,進山門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的“雲岫庵”匾額,門前有一明代銀杏,高達20米。進門過鼎爐後依次為天王殿觀音殿藏經閣。庵內有一雪竇泉,滴水成池s=innerlink>泉水清澈甘甜,終年不竭。觀音殿兩側配殿內供有觀音菩薩三十二化身和三十二應身像,配殿內有一“魚洗”銅盆。

東院是遊覽區,院內花木扶疏,中間一口放生池,四周有古戲台、紫藤棚、石桌、石凳和孫中山先生規劃的“東方大港勘測標記”陳列。隔牆東望,有一小成就塔,意為建設小有成就。古戲台於1990年從它處移來,高七米,四角高翹,造型優美,戲台屋脊堆塑著等脊獸,頂為雞籠頂,由100多快雕花板拼接而成,前面柱子上雕有“長板坡”、“望江亭”等戲劇場景,有生旦淨末各式人物56人,栩栩如生。西院是生活區,有茶室、食堂、廚房、招待所等,茶室前有一“鳥還亭”,與庵名相呼應,亭內有一對聯:“遠眺東西兩浙,俯看南北雙湖。”雲岫庵已成為南北湖風景區的一個重要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