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李氏家廟

院前李氏家廟

院前李氏家廟,位於南安市石井鎮的院前村,建於明朝年間。

基本信息

簡介

南安市石井鎮的院前村,是一座瀕海的自然村,背倚楊子峰,天風海濤,景色壯麗。村里為李氏聚居地,李氏家廟就座落於村上。院前李氏肇基年代是在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其時大唐皇室裔孫有李桂林、垂裕、榮昌、繼美四人遷來此間,舊時里號茲福院,村名曰院裡,四人聚居梓里,結茅為廬,以打補維生,後墾荒耕作,逐漸得以發展,改善了生活狀況。其後因故族人流散,故里幾成廢墟,幸賴後世李西坡、西川、西河三昆仲於明朝初期復興家園,自此穩固下來,得以生生蕃息,遂為昌旺,而開大族。

歷史人物

至十一世李敷明,高中明天啟辛酉科進士,任嚴州府同知,謚奉政大夫。十二世李烈亭,諱如玉,明副總兵,與關成功同僚,曾聯袂舉兵抗清,後遭追剿,院前李氏又遭一場兵火之劫,許多青壯之士追隨鄭成功渡台攘荷夷,隨後就在台灣安定下來,繁衍生息,釀為一族。清末民國初,又有一部分族人因商往台,多在台中、花蓮等地聚居,遂壯大焉。
院前李氏興文重教,人文昌盛,歷代人才輩出,明、清二朝邑庠生就達數十餘名,有名望者,中前述之明副總兵李如玉;明天啟進士李敷明,還有其它如文林郎、明經等諸傑,名諱已佚,可見其家族人文毓秀,昌明顯達。但是院前李氏瀕海多事,歷代兵燹寇擾,李氏族民屢避亂它鄉,外遷頗多。及至現在,村里居民在安企生活後,人丁方才興旺,有眾三千餘人。

建築

家廟昔為大宗祠,始建年代不詳,當在明朝年間,清初曾遭兵燹,後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建,光緒二十九年(1893)再修,然歲月滄桑,風雨飄搖,祠宇幾近殘破,1993年海內外鄉親遂鳩金備料,破土興建,1994年告峻,祠宇嚴整如故。
新修的家廟承襲閩南傳統作法,為木石結構建築,其間雕彩並施,精工架設,祠宇二進,面開五間,前設廣庭。主廳為祀堂,設龕祀列祖列宗,堂上高懸“奉政大夫”、“文林郎”以及“總戎”等諸多匾額,昭示歷代榮寵。同時又是藉以激勵後代奮發圖強,以振興鄉里。
輾轉外遷的李氏族裔,有一部分旅居海外。於印尼各埠族親,在抗日期間,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鬥爭中,並為家鄉捐資修建水壩,近年又有捐資助襄,旅新加坡、馬來西亞僑親,也熱愛祖國,情系鄉梓,旅新李德祥兄弟,旅馬李應驗,旅緬甸李世途等人,都曾為家鄉公益事業盡心盡力,有章可表。其餘分布於香港、澳門等地,人數多寡不等。在鄉的族親,以建設家園為己任,並在各個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農業墾植有度,水利設施一再興修,道路交通順暢通達,現代化通訊設施的引進,大大改善了村裡的社會經濟生活。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文化教育事業也有了相應的提高。全村基本脫盲,更有54名大中專生子弟在各自行業中辛勤工作著,而取得高級職稱者,有副教授一名,工程師二名,經濟師二名,律師一名,並有博士生一名,碩士生二名。他(她)們所取得的這一切成就,再現了毓秀昌明的人文景象,在新的時代里,更賦予了“長江後浪”的嶄新內涵。

盤點福建的那些名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