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王祠

閩王祠

福州閩王祠位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慶城路,福州第十九中學旁,坐北朝南。原為五代十國時期的閩王王審知故居。主體建築是大殿,木結構,七架椽、懸山頂,面闊15米,進深11米。殿內雕刻,紋里分明,線條流暢,縷刻精工。殿額“功垂閩嶠”,供閩王像。

基本信息

簡介

閩王祠內庭院閩王祠內庭院

福州閩王祠位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慶城路福州第十九中學旁,坐北朝南。原為五代十國時期的閩王王審知故居。

王審知(862年~925年)治閩29年,促進經濟文化發展,頗有政績,後人譽稱“開閩王”。後晉開運三年(946年),在其故居改立祠廟,奉旨祀典。北宋至清,五度重修。閩王祠保持明代建築風格。祠貌紅牆碧瓦,牆頭呈流線形,襯花飾圖案。正面有三門。中門寬2.1米,高3.2米,門前二隻石獅子,門側二個抱鼓石。大門上碑“奉旨祀典”,下額“忠懿閩王祠”。左右儀門各寬1.5米,高2.5米;右門額“崇德”,左門額“報功”。 

閩王祠主體建築是大殿,木結構,七架椽、懸山頂,面闊15米,進深11米。殿內雕刻,紋里分明,線條流暢,縷刻精工。殿額“功垂閩嶠”,供閩王像。

主要碑刻有恩賜琅琊王德政碑,高4.9米,寬1.8米,唐天佑三年(906年),禮部侍郎於竟撰、弘文館王倜書,記述王審知身世及治閩期間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對外貿易情況,是研究唐末福建歷史的重要資料;乞土勝地碑,相傳後人緬記王審知重農教諭,每年立春,郡守帶領當地官員來祠廟取土,捏制春牛,發動春耕。

目前閩王祠在周末免費向遊客開放,遊客可從福州火車站公交總站乘坐2路、5路、22路、26路、51路、55路、69路公車到五四路口站下車到達閩王祠。

歷史發展

牌匾牌匾

閩王王審知在福建各地可謂家喻戶曉,其祀祠閩王祠就座落於福州市慶城路中段,紅牆橙瓦,飛檐厚壁,一派古樸莊重。

唐光啟年間,王潮、王審知兄弟隨王緒率河南光州固始軍民避戰亂,輾轉粵北、贛州等地,最後入閩。王緒因故為軍吏幽囚而自盡,眾人遂推舉王潮為主,在平定閩南後,唐王朝乃封潮為泉州刺史。景福元年(892),王潮以彥復、審知領軍,兵臨福州,歷經一年爭戰,終於取得福州,而閩中各州郡及“群盜”二十餘輩皆降潰,於是王潮盡有閩中五州之地,乾寧年間,唐主李曄任命王潮為福建觀察使,奠定了閩國的基礎。

王潮約軍於閩海,實行保境息民的政策,閩中遂基本安定,至潮臨終,乃遺命以審知為繼承人,唐末政府遂以王審知為武威軍節度使,福建觀察使,琅琊郡王,後梁初又封為閩王。

王審知在職二十九年,繼續保境息民的政策,輕徭薄賦,將勵工商,任用賢才,興學干政;鼓勵墾荒,三年之內,人民衣食無虞;招集流亡,中原避亂人士,相從入閩,拓墾山林,興修水利,一時閩中大治。除了發展閩海經濟,王審知還審時度勢,向梁唐稱臣納貢,確保家邦安寧。同時,他又大力發展海運事業,一時,“閩越之境,江海通津……”並且遠航至遼東新羅、東南亞等地,主要港口則有泉州、福州等地。

在王氏治閩期間,福建又新設了六縣三鎮二州,加強了管理,這是與閩中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相適應的措施。天復年間(901-904),審知又於福州拓城,建有大城、南月城,北月城,一時金湯瓊池、樓宇林立,府城興旺。

王審知自隨軍人閩及主理閩海事務以來,政績卓著,邦安民頤,經濟、文化等都有了較大的發展,不愧是一位有作為的“閩王”,世人多有口碑,為了紀念他建設福建的功績,後人遂將慶城寺之側的王審知故宅修建為“忠懿王廟”,又稱“閩王祠”。

建築結構

閩王祠外景閩王祠外景

“閩王祠”始見於宋太祖開寶九年(976)下詔賜祠於故宅,經年春季必祀牲醪,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又下詔鼎建祠宇,敕春秋祀典,稱"忠懿閩王祠"。清康熙元年(1662)重修,道光七年(1827)宋碑崩,祠亦破損,得款整修祠宇。1981年重加修葺後,整備一新。

閩王祠南向,中軸線上依次排列為門牆、前庭祀門、後庭和正殿,兩側夾牆,組成了一個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院落。

門牆高大結實,粉以朱色,頂作燕尾脊,輕盈高挑,牆開三個圓拱形門洞,左門上嵌額“報功”、右額“崇德”,中嵌“奉旨祀典”“忠懿閩王祠”,顯示出不同凡響的氣勢,牆門前修有石坪,前立二尊石獅,高2米,歲月滄桑,漸去往日風采,然不失之威嚴,又顯拙樸之態。

前庭間有一亭翼然,亭中樹立“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記述了王審知家世及治閩初期的政績,碑高4.9米,寬1.87米,碑身作圭形,碑文文筆嚴謹,書法持重,是研究五代史、福建通史的重要實物材料,該碑系唐天祐三年(906)敕建的,清郭柏蒼著《竹間十日話》稱它為“天下四大碑之一”。庭左還保留一方明萬歷年間“重修忠懿王祠碑記”,右牆上嵌“乞土勝地”碑,為福建人民紀念閩王開疆功勳而立,每年立春,由郡守率群僚來祠中致祭,在此碑前乞取一丸泥土捏制春牛,發動春耕,自宋迄清,相沿成風俗。

碑刻文化

閩王祠內有從唐代到明代的歷代碑刻,這些碑刻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1961年便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閩王祠前庭的“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為906年(唐天祐三年)唐哀帝李柷所敕刻,碑高4.9米,寬1.87米,厚0.29米,材料為黑色頁岩,底為花崗岩覆蓮基座。碑文意在記錄王審知家世及其治閩功績,是閩王祠內最古老的一座石碑,郭柏蒼稱之為“天下四大碑之一”。撰文者為天佑年間唐朝禮部侍郎於竟,書寫者為弘文館的王倜,碑文行文嚴謹、書法持重,是研究唐末五代福建歷史的重要資料。

五代時的“重修忠懿王廟碑銘”於976年(宋開寶九年)由福州刺史錢昱所樹立,由攝閩縣丞林操書丹,現嵌於閩王祠後牆,碑身為圭形黑色頁岩為料,高3.58米、寬1.8米,龜趺座高0.45米,寬1.83米,殘長1.9米,碑文採用楷書,記載了王審知生平功績及修復該祠的緣由。該碑原來在廟前東側,民國時傾倒斷裂,於是被嵌入後牆。

社會影響

在古代,為了緬懷王審知勸農的教諭,福州當地的郡守在每年立春會率當地官吏來閩王祠取土捏制春牛,以進行發動春耕儀式。全球許多祖籍在閩的王氏後人,包括來自香港、台灣、菲律賓等地的王姓宗親也會來閩王祠參拜。2007年,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王金平的族人也來福州拜謁了閩王祠。

盤點福建的那些名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