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祠

朱子祠

朱子祠為先賢書院主要建築之一,在禮聖殿之右,是專祀朱熹之祠。宋代淳熙間,朱熹知南康軍,勤學教民,興利除害,振興白鹿洞書院,功績卓著。當朱熹離開南康後,諸生為他立生祠。朱熹知道此事後很生氣,即修書致白鹿洞主撤除。

基本信息

江西省九江市 朱子祠

朱子祠朱子祠

簡介

朱子祠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東南五老峰下的海會鎮星子縣白鹿鄉的交界處,為先賢書院主要建築之一,在禮聖殿之右,是專祀朱熹之祠。宋代淳熙間,朱熹知南康軍,勤學教民,興利除害,振興白鹿洞書院,功績卓著。當朱熹離開南康後,諸生為他立生祠。朱熹知道此事後很生氣,即修書致白鹿洞主撤除。宋開禧元年(1205)諸生又以周濂溪、程頤、程灝和朱熹合祀於講堂,稱三賢祠。
宋寶慶二年(1226)贈朱熹為大師,封信國公。紹定二年(1229)改封徽國公。明正統三年(1438)南康知府翟溥福亦建三賢祠於大成殿之左,祀周濂溪、朱熹李渤。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據南康府教授熊士伯之請,南康府知府張象文申覆為朱熹建立專祠。張象文提到:“丁卯,我皇頒賜‘學達性天’扁額,初與大成殿‘萬世師表’同懸,夫‘萬世師表’尊宣聖也,‘學達性天’崇紫陽也,今以紫陽之匾加宣聖之堂,於義弗宜,……余乃與博學熊君士伯言,……特建祠一所,前後一進,專祀朱子,東西位原以鹿洞從事者十四人,額其門白鹿洞紫陽書院。”這樣,朱熹就成了朱子祠的主人,其他人作為配祀了。

組成

現朱子祠內中立朱子自畫像石刻,左有張象文《文公朱子專祠碑記》 ,右有 《白鹿洞書院教條》 碑刻。室內陳列 《朱熹生平事跡》 ,共分九部分:①朱熹畫像;②朱熹生平事跡簡介;③朱熹簡明年譜;④朱熹行跡圖;⑤朱熹道學的形成和他所處的時代;⑥朱熹的哲學思想;⑦朱熹的教育思想;⑧朱熹與當代的哲學流派;⑨朱熹道學對後世的影響。
上懸清康熙手書“學達性天”金字匾額。廳內柱聯:“列嶂成垣永護考亭之遺蹟;環溪作泮遙通泗水之真源”。此聯原在禮聖門,由江西提學僉事高賁書,現由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軍事博物館李鐸補書。李鐸還為“朱子祠”題門額匾。祠內原來還有二聯。一聯為明代周相書:“三賢祠對五老峰,誰是石,誰是匪石,八心萬古絕磨磷;九江水抱一洞院,半由天,半不由天,二代全成造化。”
另一聯為:“裁成天地,造端於中唐,畢力以晚宋;紹述聖賢,元公由嘿契,晦老集大成”。歷代遊人瞻卿朱子祠都懷著崇敬的心情,歌頌朱熹辦學的功績。清代的吳爚文詩云:“昔賢教學地,古洞悶淳風;草野奪師道,規模儼頖宮。水流春樹淨,雲散講堂空;遙想讀書日,落花溪面紅。”
另一首為:“南渡儒林傳,先生第一人;空山尚祠宇,大道豈荊榛。紅鶴有時去,青松終古春;匡廬初識面,唯覺此間真。”即寫景:“水流春樹淨”,“青松終古春”;又寫書院教學的重要:“昔賢教學地,古洞悶淳風”;還寫對朱熹的崇敬:“南渡儒林傳,先生第一人。”

建築結構

朱子祠為磚木結構,硬山頂,灰瓦白牆,平面呈長方形,四柱五開間,三面為牆,前以木板門窗欄護,門上段格心為九何圖形,下部褶板飾以方框,窗門長3.10—3.30米,寬0.58—0.64。外有走廊,長16.30米,寬11.30米。

地理分布

朱子祠朱子祠

八閩大地,擁有崇祀朱熹的祠宇、書院及紀念館就有數十座之多,舉起要者,有尤溪朱子故里、武夷山朱熹紀念館以及建陽考亭書院。
尤溪是朱熹誕生地,這裡擁有朱子遺蹟甚多,南溪書院:朱熹誕生於此,始建於南宋嘉熙元年(1237),祀朱熹及其父朱松,寶▲元年(1253)理宗帝賜額御題“南溪書院”。元代至正年間褒題“海濱鄒魯”;明弘治十一年(1498)又予以擴大浚深。書院一似祀祠,臨衢為華表大門,正中有“活水亭”,邊上有“半畝方塘”,右側為“毓秀亭”,亭上有康熙御題“文山毓哲”匾額。
建陽考亭書院,今圮,只存有“考亭書院”石牌坊一座,造型雄偉,雕鏤精工,莊嚴屹立於廣▲平疇之上,供後人瞻仰憑弔。

武夷山既是道教名山,同時也是一座理學名山,北宋末年,楊時、游酢自洛陽師事二程歸來,逕入武夷,授傳講學,開啟一代學風,武夷山遂為閩學發源地之一。傳至朱熹,乃集大成,在山中築有武夷精舍,始建於南宋淳熙十年(1183),此後,朱熹就在這裡著書立說,聚徒講學。四方學者紛至沓來,如蔡元定、游九言、劉▲、黃乾、真德秀、葉味道等,都曾受業於朱熹門下。有些人還以“繼志傳道”為己任,相繼在九曲沿岸擇地築室,讀書講學,諸如游九言“水雲寮”、劉▲“雲莊山房”、“徐幾“靜可書堂”、熊禾“洪源書堂”等等山中多有朱熹等人的銘刻手跡,武夷山儼然成為祖國東南的一座文化名山,後人將之比於孔廟泰山,謂之“道南理窟”。精舍於南宋末重修後改名為“紫陽書院”,設“山長”教職主持教事;元初改“山長”為“教授”明正統十三年(1448)朱熹八世孫朱洵、朱澍出資重建,改稱“朱文公祠”,崇祀朱熹,並以黃乾、蔡元定、劉▲、真德秀配祀。清康熙年間,又賜予“學達性天”匾額,再加創修。今存舊址,乃康熙五十六年(1708)閩浙總督覺羅滿保“捐俸倡修”的,迄今有二百多年歷史了。

背景人物

朱熹,字元晦,後改為仲晦,號晦▲、晦翁,晚號遁翁、雲谷老人、滄州病叟,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生於尤溪,寧宗慶元六年(1200)卒於建陽考亭。
朱熹自幼聰穎,莊重,曾先後師從劉子▲、李侗、胡憲等儒學名家,深得其閫奧,學業大有進益,尤其是他四度從學李侗,漸以儒學統一佛、老之學,其學術已初具“以經為本”之理學規模。
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朱熹以養親請祠,差監南嶽廟以後,便專意從事著作和講學,並有意於干政議政,先後知南康軍、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有“興舉南康”、“浙東荒政”之舉,頗有建樹,是其民本思想的具體套用、體現。淳熙間又任江西提刑,授朝奉郎,直室文閣,主管西京嵩山崇福宮;十六年(1189)知漳州,力主“正經界”,整頓吏治,蠲免賦稅,並尊儒排佛,宣揚“禮教”,首次刊刻四經(《書》、《易》、《詩》、《春秋》)與四子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提倡經世致用。紹熙三年(1192)知潭州,次年抵任,受到士民盛大歡迎,朱熹干政多年,由於力主經學,痛砭弊端,為人耿直,故屢為朝權所忌,至慶元三年(1197)落職,其學說亦被誣之為“偽學”遭到查禁。然朱熹處變不驚,堅持講論,足跡遍及閩北各地及古田、霞浦、連江、閩清、福州等地。
朱熹平生研學不輟,即使干政,亦不廢學術。曾創“寒泉精舍”,建“白鹿洞書院”、立學宮,築室“竹林精舍”於考亭,後改為“滄州精舍”等等,孜孜研學,侃侃講論,從學者不絕如縷。因其長期講學治論多在閩北,他也曾自謂“建人”。
朱熹生平著作十分豐富,計有《周易本義》、《詩經集傳》等三十幾種;朱熹編次之書《二程遺書》、《近思錄》等十八種;注釋之書如《周易參同契異考》、《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等十五種;朱熹著述而經後人編次成書者有《朱子五經大全》、《朱子語類》等六十四種,總計其生平著述達一百四十二種之多,洋洋灑灑,蔚為大觀。
朱熹辭世時,千名學者齊集建陽西唐石里九峰山下大林谷,為之送葬。嘉定二年(1209),慶元黨禁解馳,朱熹被去一切罪名,賜謚“文”,自此被尊為“朱文公”,歷代數朝,其地位亦屢受擢升,綿延七個世紀。
嘉定五年(1212),朱熹《四書集注》被列為國學必讀教本;淳▲元年(1241),理宗下詔學官將朱熹從祀廟堂;元至元元年(1335),惠宗下詔建朱熹文廟,次年封為齊國公;明永樂十三年(1415),由明成祖作序的《四書五經大全》頒行於天下,並把它為科舉取士之制;景泰、嘉靖二朝,朝廷推行祭朱制度,一如祭孔一般,每年享春秋二祀;清康熙五十年(1712),下詔升朱熹配祀孔廟“十哲”之列,入大成殿立牌,繼之,康熙又命李光地等編撰《朱子全書》、《性理精義》,並親自作序,頒行全國。
朱熹的學說,不僅成為中國的國學,而且從十四世紀始,就已相繼傳布於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國從德川幕府時代起,就以朱熹的學說為官學了。如今,朱熹的學說已為國際學者所重視。朱熹的集理學之大成的代表作—《論語集注》和《孟子集注》這兩療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著作,已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重點,“朱子學”成為國際學術上所關注的課題,研究朱熹已從地區性,發展到全國性、世界性。
八閩大地,擁有崇祀朱熹的祠宇、書院及紀念館就有數十座之多,舉起要者,有尤溪朱子故里、武夷山朱熹紀念館以及建陽考亭書院。

祠楹聯

昔賢教學地;
古洞悶淳風。
——清·吳爚文佚名撰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聯
誠意正心,闡鄒魯之實學;
主敬窮理,紹濂洛之真傳。
——清·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撰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聯
四十六日功名,可知氣運;
一千餘年著述,未墜斯文。
——佚名撰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聯
此聯大略概述了朱熹一生政治生涯的輪廓。朱熹“為官勤政,凡事躬行”,“蒞政纖悉必親苟利於民,雖勞無憚但賦稅出入之簿,逐日檢閱,以防吏胥之弊”(酆一相《隆慶元年建縣官題名碑記》)。他生活儉樸,居住簡陋,“端居托窮巷,廩食守微官”(朱熹《再至同安寄民舍居》)。他任職期滿,代者未至,便借陳良傑之館居住,“終日悠然,如在深谷之中”,因借老聃門人庚桑楚居畏壘之典故,稱其名為“畏壘庵”(朱熹《畏壘庵記》),後來索性提早把行李和眷屬搬回崇安老家。
列嶂成垣,永護考亭之遺蹟;
環溪作泮,遙通泗水之真源。
——佚名撰、李鐸補書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廳內柱聯
此聯原在禮聖門,由江西提學僉事高賁書,現由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軍事博物館李鐸補書。李鐸還為“朱子祠”題門額匾。
裁成天地,造端於中唐,畢力以晚宋;
紹述聖賢,元公由嘿契,晦老集大成。
——佚名撰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聯
大哉!夫子之功,百世權衡,六經羽翼;
遠矣!斯文之統,周程私淑,孔孟聞知。
——清·邊延英撰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聯
九江水抱一洞院,半由天,半不由天,二代十全成造化;
三賢祠對五老峰,誰是石,誰是匪石,八心萬古絕磨磷。
——佚名撰、明·周相書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聯

福州丹陽朱子祠

位於連江縣丹陽街北,今丹陽中心國小內。宋時原為祠廟,明末改建為朱子祠。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祠院落式布局,由前廳、廡廊和殿堂三個部分組成,木結構,正殿坐南偏西,寬22米,六扇門,進深七柱,12.5米,建築面積275平方米,歇山屋頂,正面兩邊翹角下,各透雕一童子,背面兩邊斗拱上透雕有如意。頂托屋面挑檐,結構獨特。殿中兩根大木柱,直徑0.70米,殿中祀朱子像,前設橫案,供祭祀用。
殿前設有方形祭台,祭台正面斜鋪青石制的龍陛浮雕祭台下是花崗石條鋪設的天井,東西兩廡,各7米寬,14.5米長。大殿、廡廊、前廳、均有迥廊相通。大門在左前方,臨街巷有坊,上鑲嵌“朱子祠”青石堅匾,門坊兩邊立一對青石獅。1986年失火僅存門坊豎匾、石獅。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台灣省金門縣朱子祠

簡介

朱子祠為祭祀南宋理學大師朱熹之祠堂,座落於今日金門縣金城鎮珠蒲北路三十五號浯江書院內,祠堂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台閩地區第二級古蹟。朱子祠雖與浯江書院同屬一建築群體,但從上述的整修歷程中可以發現,除了朱子祠尚能保有原來的傳統形制與木構建體外,其它的建築皆已改建為現代樓房或鋼筋混凝土結構,以致不具歷史價值了。因此內政部僅將原建築群中的朱子祠選列為古蹟。

歷史

朱熹任職同安縣主簿,更且一度視學金門,影響日後金門學風甚巨。金門之縉紳因而對朱熹懷有一份尊崇,親近的特殊感情。朱熹祠建築年代最早可以追溯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之間。依據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浯江書院碑記》記載浯江書院始建,乾隆四十一年書院又被徵收為縣署,於是地方商、紳倡議就縣丞署(原金沙書院址)西方之義學原址,闢地新建書院。新建書院規劃:前為儀門、大門;中為講堂,祀文昌帝君;左右東西廊各有學舍八間;外為大庭、照牆;後為朱子祠,翼以圍牆,將諸神像自縣署遷入,書院與朱子祠遂合而為一的建築郡,此即今日浯江書院和朱子祠之基礎規模。

沿革

1964年,金城鎮公所駐用朱子祠,將右廂改建為辦公室。
1971年右廂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建築,為社教館辦公室。
1977年將前儀門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再增建為二層樓房,作為兒童閱覽室。
1978年講堂木結構損壞,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屋頂部份依原樣保留。
1984年朱子祠進行整修維護,講堂、屋頂同時翻修,右廂一列撥與中正國小建為教室,社教館遷出,原址讓與“救國團”支隊部使用。

盤點福建的那些名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