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陳氏支祠

江山陳氏支祠

江山陳氏支祠,在福建省閩江下游的閩侯縣有一個陳氏族姓聚居的鄉村叫陳厝村,村中有座頗有歷史和規模的江山陳氏支祠。走進支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偉的大門樓。門樓作歇山頂狀,門上高懸“尚書第”匾,為清光緒三十二年陳壁任郵傳部尚書時所立,下有于右任書“江山陳氏支祠”橫額,極為耀目,中門兩側各立一面石鼓,材質考究,工藝精美,圖案吉祥。陳氏支祠不僅是族人祭拜祖先的地方,也已成為村文化藝術活動中心。

基本信息

簡介

江山陳氏支祠江山陳氏支祠

南通鎮陳厝村有個江山陳氏支祠,始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至今已有二百餘年。祠堂內每根青石柱上,都題刻著清太傅陳寶琛、清國務總理鄭孝胥、書畫家沈覲冕、洪亮、孟秀棠、國府主席林森,國民黨元老於右任、陳立夫等三十多位名人的墨寶。其聯句意味雋永,書法精妙,可謂一絕。
處於閩江下游的南通鎮,有個陳氏族姓聚居的鄉村叫陳厝村(現分為陳厝村和羅洲村),村中有座頗具歷史和規模的江山陳氏支祠。江山陳氏支祠素以歷代人才輩出而見著,享有“江山陳”之美譽,雖歷經兩百多年風雨,卻魅力不減當年。

歷史記載

福建省閩江下游的閩侯縣有一個陳氏族姓聚居的鄉村叫陳厝村,村中有座頗有歷史和規模的江山陳氏支祠。它始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為奉祀其遷芹洲(陳厝所在地)始祖陳恕。據族譜史料稱,恕,福建長樂陽夏人,宋進士,領三司,於宋景德祥符年間(1004-1007年)遷至陳厝所在的芹洲,歷三十餘代近千年,子裔布海內外,歷代讀書致仕甚多,乃閩侯南通之望族大姓。
陳厝村的江山陳氏源於中原潁川陳氏始祖-陳實。陳實(公元104-187年)系舜帝81世孫;陳胡公48世;固始陳氏始祖孟璉8世裔孫。陳實家潁川,太邱長,德高望重,為潁川陳氏始祖。其後裔遷居固始。潁川陳自陳實6世孫陳潤(265-346)為西晉散騎都尉、南海太守,於惠帝永興元年(304)為避亂從光州固始攜眷入閩,任福州尹。312年辭官隱退,居長樂岱邊,為江山陳直系始祖。;陳潤再傳至第22世陳元約785年。
陳元公為江山陳始祖,官中書侍郎,世居長樂岱邊,有三子:亨、轉、初,分居三地。因此江山陳氏分三支派。亨公留居岱邊。轉公遷居陽廈(今長樂市首占鎮洋尾下村)。初公後亦居陽廈,故此地為江山陳氏主要發祥地。轉公有子岱和岌。

江山陳系元公玄孫陳烈首倡。陳烈字季慈(1018-1093),長樂沙堤元善公長子。烈為鄉賢,隱逸名儒,理學先驅,國子監直講,宣德郎致仕。陳烈與陳襄、鄭穆、周希孟同倡道學,以誠意、正心、知性、知天為本,世稱海濱四先生。陳烈於宋元豐年間(1078-1085)在家鄉陽廈建江山寺於翁山為“江山第一樓”,創立翁山書院,為其讀書處,烈公寓意“江山第一,江山毓秀”,是以取名本族為江山陳氏。又一傳說,一次烈公朝宴之餘,皇帝問曰:“卿家族興旺發達,多有賢能志士,故鄉必有好風水?”答曰:“吾家只是屋前有江河,屋後有山丘而己。”由是欽賜“江山陳氏”。烈即拜謝皇恩,是以世代傳為江山陳。今江山寺碑石刻有“江山寺、江山第一”大字。並有詩:“江山第一亦壯哉,仙居何必問蓬萊,墩迎半占飛來鳳,樹繞瀛洲翠似苔。
轉公之孫、岌公第五子恕公,字推之,領三司。原居陽廈,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遷居侯官南港芹洲(今陳厝)為芹洲江山陳氏祖,世居陳厝,經千年繁衍生息,子孫興旺,全族分15房。迄今又傳37世。現人口約1.3萬人,為江山陳氏中人數最多的支系。
在閩侯縣南通境內的陳厝村。這帶古稱芹洲與南台島一水之隔。新歧江乃芹江出口,江面寬闊,源出樟溪。樟溪水迅急,臨江滸西岸,久壅成洲,方圓二十裏,洲多產芹,故稱芹洲(今含陳厝、洲頭、羅洲、方莊、上洲、洲尾等村)四面環水,又名瀛洲。芹洲為江山陳氏家族主要發祥地,故本族稱芹洲江山陳氏宗族。

建築特色

江山陳氏支祠始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四十七年(1782)因失火而重構,民國二十年(1931)予以重建,又於1991年由江山陳氏三十三裔孫陳發堯主持進行祠堂大修,同年被列為縣級重點保護單位。
“支祠採用三進布局,符合天、地、人的構造,這是支祠的建築特色之一。”支祠建築面積達2300平方米,朝西偏南,中軸線上依次有大門樓戲台、中殿大廳、後殿祖龕及後花園假山池。布局嚴謹、井然有序,兩側築有厚達0.64米的青磚牆及高15米的國君帽風火牆。
走進支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偉的大門樓。門樓作歇山頂狀,門上高懸“尚書第”匾,為清光緒三十二年陳壁任郵傳部尚書時所立,下有于右任書“江山陳氏支祠”橫額,極為耀目,中門兩側各立一面石鼓,材質考究,工藝精美,圖案吉祥。中殿為大廳,面闊五間,進深六間,高十餘米,大木構架系抬梁、穿斗混合式作法,大廳正中額堂號“致愨堂”。後殿為一穿斗式構建築,殿內設神龕,祀列祖列宗神位牌,龕上橫匾為陳立夫題“江山陳氏宗祠”,殿前兩廡設鑾儀,肅穆莊重。新修後,神龕內供各家先祖神主牌三千餘。

名人墨寶

“祠內留有許多名人的墨寶。”“這個是陳寶琛題的。”江山陳氏支祠的獨特之處,還在於祠堂內匾額、楹柱間題聯多系名人手筆,尤以近現代為眾。自清起,有清太傅陳寶琛、清國務總理鄭孝胥、書畫家沈覲冕、洪亮、孟秀棠等,至民國,有國府主席林森,國民黨元老於右任、陳立夫,同盟會會員林之廈,國民福建省省長薩鎮冰及海軍上將陳紹寬等,還有今我軍宿將洪學智等,其聯句意味雋永,書法精妙,可謂一絕。
繞著支祠轉一圈,發現祠堂內每根青石柱上,都題刻著名人的墨寶。“一般墨寶都是寫在紙上再裝裱起來,我們祠堂都是刻在青石柱上。”但在“文革”期間,刻有名人墨寶的青石柱被塗上了白灰,名人墨寶全部被覆蓋。“直到後來重修,才將覆蓋在青石柱上的白灰颳去,名人墨寶才得以重現。”在刻著墨寶的青石柱上,還殘留著白灰的印記。 祠中青石柱上共留下了三十多位名人的筆墨。

美美麗傳說

祠無木不雕無花不貼金

傳說江山陳氏從長樂移居陽岐後,於明朝1636年建立宗祠供奉祖恕公及先妣馬氏夫人,後一支移居芹洲,每逢春秋則按時過閩江到北岸的陽岐祭祀。後因風雨不便,在閩江南岸的芹洲陳厝首建了江山陳氏支祠。“江山陳氏支祠,素有‘無木不雕,無花不貼金’的說法。”

走進江山陳氏支祠,宛如走進了一座雕刻繪畫的藝術展館。在陳氏支祠的房樑上、戲台邊、神龕前,凡是可望之處,無不雕刻著精美圖案。木刻的“孝感動天”、“親嘗湯藥”等二十四孝故事,刻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藝術特點

屋檐上雕的花、鳥等構圖巧妙,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神龕前雕刻的龍,其工藝精湛,讓人驚嘆,雖經歷200多年的風雨剝蝕,卻依舊清晰。還看到所有花鳥、人物圖案色彩金黃,使得殿堂更加熠熠生輝。“這些圖案的表面都貼著黃金片,有的圖案上的金片還是200多年前貼的,雖歷經劫難卻光彩依舊。”
如今,陳氏支祠不僅是族人祭拜祖先的地方,也已成為村文化藝術活動中心,電視機的音樂聲,“嘩啦,嘩啦”的棋牌聲,把祠堂的靜寂滌盪得乾乾淨淨。祠堂的建與毀,遷與修,記載著人間的沉浮,歷史的春秋,文化的傳承。

盤點福建的那些名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