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本·阿比·塔利卜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是伊斯蘭教創始人、先知穆罕默德(穆聖)的堂弟及女婿,在656年至661年間統治阿拉伯帝國。

基本信息

簡介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阿拉伯語:عليّبنأبيطالب,約598年10月23日、599年或600年3月17日—661年1月28日)是伊斯蘭教創始人、先知穆罕默德(穆聖)的堂弟及女婿,在656年至661年間統治阿拉伯帝國。遜尼派穆斯林視阿里為第四位,也是最後一位的正統哈里發;什葉派穆斯林視阿里為第一代伊瑪目,又視阿里及其後裔為穆罕默德的正統繼承者。阿里及其後裔都是穆罕默德祖系聖裔的成員。穆斯林社會因對阿里繼承人身分的問題發生分歧而分成遜尼及什葉兩派。
許多資料都顯示,在穆罕默德在世時,阿里是唯一一個出生在麥加聖域克爾白的人,克爾白是伊斯蘭最神聖的地方。阿里的父親及母親分別是阿布·塔利布·伊本·阿布德·穆塔里布(AbuTalibibnAbdal-Muttalib)及法蒂瑪·賓特·阿薩德(FatimabintAsad),但他卻是由穆罕默德家族撫養的,而穆罕默德則由叔叔阿布·塔利布撫養成人。當穆罕默德受到真主默示時,阿里是首批接受神示的其中一人,他將畢生奉獻給伊斯蘭教。
穆罕默德起程前往麥地那後不久,阿里亦追隨而去。穆罕默德告訴阿里,他已經接受了真主的指示,要將女兒法蒂瑪嫁給阿里。穆罕默德在麥地那領導民眾的十年里,阿里表現活躍,他領導戰士作戰,又傳送命令及信息,他幾乎參與了所有保衛穆斯林社會的戰事。
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本·阿凡被刺殺後,阿里被穆罕默德的同行者選為哈里發,他在任內遇到反抗及內戰。661年,他在庫法的清真寺進行禮拜時被襲,數天后逝世。
在伊斯蘭文化里,阿里因其勇氣、知識、信念、正直、對伊斯蘭教不屈的奉獻、對穆罕默德的忠誠、平等對待所有穆斯林及對敵人的寬容而受人尊敬。阿里是古蘭經注釋、伊斯蘭法學及宗教思想上的權威人士。阿里在幾乎所有蘇非教團里的地位崇高,他的影響力貫通整個伊斯蘭教史。
阿里的父親阿布·塔利布·本·阿布德·穆塔里布是克爾白的管理員,他是古萊什部落的一個分支巴努哈希姆(BanuHashim)的謝赫。阿布·塔利布·本·阿布德·穆塔里布同時是穆罕默德的叔叔。阿里的母親法蒂瑪·賓特·阿薩德亦是巴努哈希姆的族人,故阿里是易卜拉欣之子伊希梅爾的後裔。
許多的資料來源,包括什葉派的紀錄也證實,阿里是穆罕默德在世時唯一一個在麥加克爾白里出生的人,他和母親在那裡待了三天。不過,有一些來源卻爭論阿里是在克爾白外出生,而不是在克爾白里。據傳,穆罕默德將阿里抱在手上,阿里出生後第一個看見的人就是穆罕默德。穆罕默德為他命名為阿里,意指“崇高的”。
穆罕默德與阿里的雙親關係親密,穆罕默德在成為孤兒及失去了祖父沙伊巴·本·哈希姆後,阿里的父親收納了他。阿里出生在穆罕默德迎娶了海迪徹的兩至三年後。阿里在五至六歲時,麥加城內外發生饑荒,影響了阿里父親的經濟狀況,阿里父親須獨力支撐一個龐大的家庭,穆罕默德遂將阿里帶到他的家族裡撫養。

接納伊斯蘭教

阿里人生的第二個階段始於610年以十歲之齡信奉伊斯蘭教,止於622年追隨穆罕默德到麥地那。穆罕默德收到啟示後,年僅十歲的阿里相信他,並信仰伊斯蘭教。根據伊本·易斯哈格及其他的權威人士所說,阿里是第一位信奉伊斯蘭教的男子。史學家塔百里補充,其他一些關於宰德及阿布·伯克爾的說法亦作出類似的主張,認為阿里是第一位穆斯林。一些歷史學家及學者則認為阿里是第一位穆斯林男子的說法不太可靠,因為他當時只是一個男童。
什葉派主張,阿里在信仰伊斯蘭教前沒有參與過前伊斯蘭時期麥加的傳統宗教,這些傳統宗教被穆斯林視為多神教及異教,因此什葉教認為他保存了尊嚴,沒有在其他的偶像前跪拜。遜尼派對此亦持同樣的見解。
阿里不像其他的麥加人民一樣曾經是偶像的崇拜者,因而他對伊斯蘭的信仰不被稱為“皈依”(Conversion)。他曾打破一些以亞伯拉罕塑像為模所造的偶像,並質問人們為何要相信自我創造出來的東西。阿里的祖父沙伊巴·伊本·哈希姆及巴努哈希姆的一些成員在伊斯蘭教出現之前都是一神論信仰的追隨者。

信奉伊斯蘭教後

穆罕默德用了三年時間秘密傳教,後來才公開傳教。據古蘭經所載,穆罕默德被真主指示要引導親人信仰伊斯蘭教,巴努哈希姆部落不久後也信奉了伊斯蘭教。
據塔百里、學者本·卡希爾、阿布·菲達所說,穆罕默德在一些受邀場合上宣稱,任何幫助他傳教的人都會是他的兄弟、他的受託人及繼承者。當時十三或十四歲的阿里願意幫助他。穆罕默德反覆宣示了三次,但只有阿里回響他,穆罕默德於是宣布阿里是他的兄弟及繼承人,人民必須服從他。當時在場的包括阿里及穆罕默德的叔伯,阿布德·穆塔里布大笑,他說他須順從他的兒子,因阿里成為了他的埃米爾。這事件被稱之為告誡聖訓。
雖然在麥加經歷過穆斯林被迫害及杯葛哈希姆系的事件,阿里仍一直支持著穆罕默德。

遷至麥地那

662年,穆罕默德遷居至耶斯里卜(今麥地那)。阿里曾經冒險裝作穆罕默德在穆罕默德的床上睡眠,以挫敗暗殺者的計畫,讓穆罕默德得以安全往麥地那逃生。根據一些聖訓,一首詩文記載了阿里的犠牲精神:“在云云人海當中,他奉獻他的生命來換取安拉的寬慰。”
阿里在該次暗殺陰謀里得以倖存,但他為了執行穆罕默德的指示而再次犯險:“歸還所有托給穆罕默德的一切財產予所有人”。阿里與他的母親、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及另外兩名婦女趕往麥地那。

麥地那時期

穆罕默德時代
阿里在移居至麥地那時年約二十二至二十三歲,穆罕默德在夥伴當中挑選出一些人成為他的手足,阿里是其中一員。
穆罕默德在麥地那的十年里,阿里作為他的副手及代理人表現活躍,又在軍中任職,在戰事裡經常帶領戰士衝鋒陷陣,傳達信息及命令。阿里是穆罕默德部下的將軍,又是他的女婿,在穆斯林社會裡建立了不可動搖的權威。

家庭

File:Medaillonchiite.jpg
1989年敘利亞的阿里畫像在623年,穆罕默德向阿里說,真主命令他將女兒法蒂瑪許配給阿里。穆罕默德對法蒂瑪說:“我已經將你許配給家族裡我最愛的人”。阿里的家庭時常被穆罕默德祝福讚美,穆罕默德在一些場合如宗教布道辯論會等稱他們是聖裔。他們在古蘭經里被多次讚美。
阿里與穆罕默德的獨女法蒂瑪共育有四名孩子,他們的兩名兒子哈桑及海珊被穆罕默德引以為他的男性後裔,授以“堅奈青年的領袖”(堅奈意指天國)的稱號。
他們只過著艱辛的簡單生活。縱觀他們的生平,阿里沒有積累財富,生活貧困。阿里是一位運水及汲水工人,法蒂瑪是一位穀物的研磨工人,他們家裡經常都沒有儲糧。有一天法蒂瑪對阿里說:“我會一直磨到我的雙手長滿水泡。”阿里回應道:“我會一直汲水,直至我胸口疼痛。”
阿里及法蒂瑪的夫婦關係一直維持到法蒂瑪逝世。雖然一夫多妻是被允許的,但阿里在法蒂瑪在生時卻沒有迎娶其他人。他們的婚姻對所有穆斯林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因為這是穆罕默德身邊神聖人物的婚姻。法蒂瑪逝世後,阿里才迎娶其他人並生下了其他的孩子

戰役

File:Levha(panel)inhonorofImam'Ali.jpg
以阿拉伯語書寫著:“沒有任何青壯比阿里更英勇,沒有任何刀劍比佐勒菲卡爾(阿里的佩劍)更鋒利。”除了塔布克戰役外,阿里都參與了所有為伊斯蘭而戰的戰役及征戰。他在這些戰役里除了作為旗手外,還帶領戰士衝鋒陷陣。
在624年的白德爾戰役里,阿里首次以戰士的身分作戰,他擊敗了倭馬亞王朝的瓦利德·本·烏特巴。據一些穆斯林的傳說所述,阿里在是役殺了二十至三十五名敵人,大部分都認為他殺了二十七人。
阿里在戰場上使用一把名為佐勒菲卡爾(Zulfiqar)的分叉劍。他在伍侯戰役里表現突出,在大部分穆斯林軍隊戰敗逃亡後,阿里保護著穆罕默德,因而有“沒有任何青壯比阿里更英勇,沒有任何刀劍比佐勒菲卡爾更鋒利”之說。阿里在海拜爾戰役里是穆斯林軍隊的指揮官,此役後穆罕默德將“安拉的雄獅”的稱號賜予阿里[引用文獻]。在630年的侯乃尼之戰里,他同樣保護著穆罕默德。

伊斯蘭教的使命

穆罕默德指定阿里為古蘭經的其中一名作者,古蘭經是在過去二十年由真主向穆罕默德默示的。伊斯蘭教開始向整個阿拉伯擴散開去,阿里協助制定伊斯蘭教的教令,他又受命擬定侯代比亞和約(TreatyofHudaybiyyah),這是628年穆罕默德與古萊什簽訂的和約。阿里深受穆罕默德信賴,常為穆罕默德傳達訊息及指令。630年,阿里在麥加的一次朝聖大型聚會上誦讀了古蘭經的一部分,那一部分宣布了穆罕默德及穆斯林社會不再受早前與阿拉伯多神教簽訂的盟約約束。在630年征服麥加時,穆罕默德要阿里保證這個過程要兵不血刃,又命令阿里要打破所有巴努奧斯、巴努哈茲拉吉、泰伊等部落的偶像,還要淨化被蒙昧時代多神教所污染的克爾白。翌年,阿里前往葉門傳教。他還負責解決了多次部落的紛爭及壓制了多次部落起義。

宗教辯論

根據聖訓,在631年,一個來自奈季蘭地區(Najran,今葉門北部,部分屬沙烏地阿拉伯所有)的阿拉伯基督徒使團會見穆罕默德,跟他辯論基督教及伊斯蘭教有關耶穌的教義,探討哪一方在爭議先知爾撒(耶穌)是上帝兒子的問題上出錯,伊斯蘭教認為爾撒未必是上帝的兒子:“爾撒確是像阿丹一樣的。他用土創造阿丹……”,穆罕默德說他們應“召集我們各自的孩子,我們的婦女和你們的婦女,我們的自身和你們的自身,然後讓我們祈禱真主棄絕說謊的人”。穆罕默德為了證明他是先知,他攜同阿里、法蒂瑪、孫兒哈桑及海珊一起拜見基督徒使團,又為他自己及他的家人披上斗篷。伊斯蘭哲學思想家阿拉梅赫·塔拜塔貝(AllamehTabatabaei)在《米贊經注》(Tafsiral-Mizan)里提到經文裡的“我們”是指穆罕默德和阿里[引用文獻],他又引述第八任什葉派伊瑪目阿里·里達(Aliar-Ridha)與阿拔斯王朝哈里發馬蒙的討論,引證穆罕默德的後輩較其他穆斯林優秀,以此證明安拉使阿里與穆罕默德的本性相似,阿里因而應有哈里發的繼承權。

蓋迪爾胡木

File:InvestitureofAliEdinburghcodex.jpg
在蓋迪爾胡木對阿里的任命。穆罕默德在632年辭朝回來後,他就有關阿里成為他的繼承人的說法引發了遜尼派及什葉派的爭議。當時穆罕默德在蓋迪爾胡木停止前進,聚集了返途當中的朝聖者並發表講話:
“信眾們,我也是常人,我從真主處接受了啟示並將會蒙受安拉的召喚,我會留下兩件重要的事物給你們:第一是真主安拉之書,它會引導你們邁向光明,你們應該牢牢地把安拉之書放在懷裡,時刻信奉它……第二是聖裔的成員,我在此提醒你們要履行對他們的義務。”
什葉派及遜尼派都認同穆罕默德的這段講話,但他們在解說上卻出現差異。
一些遜尼派及什葉派的資料指出,穆罕默德在演說里又讓阿里站在他的身邊,並握著他的手高舉說到:
“我是所有信奉者的毛拉,阿里也是。”
什葉派認為這一聲明正是任命阿里作為穆罕默德的繼承人及第一代伊瑪目;遜尼派則認為這只是穆罕默德表達他與阿里的親密關係,以及對堂弟及女婿在他逝世後承擔家族的期望。許多蘇非主義者則解釋為穆罕默德將他的宗教權力轉移給阿里,他們視阿里為瓦利(預知者)。
阿里以這個聖訓為依據,在後來堅持他應得的宗教權力,不屈服予阿布·伯克爾及歐麥爾·本·赫塔卜。

穆罕默德的繼承權

File:Mirrorwriting2.jpg
十八世紀以奧斯曼書法寫成的鏡像書寫,指“阿里是真主的代理人”。穆罕默德在後半生將阿拉伯部落整合為單一的穆斯林宗教政體,穆罕默德在632年逝世,引發了繼承穆斯林領袖的爭議。阿里及穆罕默德的家人將穆罕默德的遺體洗淨準備下葬,同時在一些穆斯林參與的塞基法會議上,一位穆罕默德的親密夥伴提名阿布·伯克爾為穆斯林社會的領袖,其他人都紛紛和議,阿布·伯克爾於是成為首任哈里發。一些穆罕默德的夥伴爭論阿里早已被穆罕默德指定為繼承人。
在阿布·伯克爾當選為哈里發後,他與歐麥爾及一些同夥來到法蒂瑪的房子,以獲取阿里及其支持者的宣誓效忠。有資料提出歐麥爾曾威脅要放火來迫使他們出來向阿布·伯克爾效忠,歐麥爾後來果然點燃房屋,並把被焚毀的門戶推向法蒂瑪。阿里見狀後提劍而出,但迅即被歐麥爾及其同伴拌倒,劍亦被奪去,法蒂瑪激動地表示她會“展露她的頭髮”(阿拉伯女性只會在最危急的情況下才會展露頭髮),阿布·伯克爾動容並撤走。據說阿里當時曾說如果有四十人站在他的身邊,他會作出抵抗。阿布·伯克爾成為哈里發既成事實,阿里堅持不會在法蒂瑪在生時向阿布·伯克爾作出效忠誓言。阿里沒有高調地主張他的權利,因為他不願意看到穆斯林社會的內斗。
這事件使穆斯林分裂成遜尼派及什葉派兩大陣營。遜尼派主張穆罕默德從來沒有指定繼承人,阿布·伯克爾是穆斯林選舉出來的第一任哈里發,並承認四大哈里發是穆罕默德的正統繼承者。什葉派相信穆罕默德在蓋迪爾胡木明確地指明阿里是他的繼承者,穆斯林的領導權應歸阿里所有,這是真主的旨意。
遜尼派及什葉派就阿里對阿布·伯克爾及另外兩名繼承人歐麥爾及奧斯曼·本·阿凡的取態上亦存在分歧。遜尼派認為,阿里應接受及支持他們的統治;什葉派則說,阿里已經與他們保持距離,專注於履行穆罕默德的宗教遺志。遜尼派又指出,如果阿里是真主授命的正統繼承人,他理應領導穆斯林民族對付他們(阿布·伯克爾、歐麥爾及奧斯曼),直到落實他的使命,而什葉派就爭論,阿里沒有向阿布·伯克爾等人抗爭,是因為阿里沒有軍事力量在手,如果他真的向他們抗爭,穆斯林將會爆發內戰,而阿里也相信他不需要透過鬥爭來履行伊瑪目的角色
因他與穆罕默德有親密的關係,交際親和及伊斯蘭教的知識廣博,再加上他的功績彪炳,阿里對哈里發的正統性令人信服[引用文獻]。他向阿布·伯克爾表示,他延遲了發表效忠誓言是因為他對他的權利存有信念,即使阿里最終向阿布·伯克爾、歐麥爾及奧斯曼表示效忠時,他也沒有改變他的信念,他這么做只是為了伊斯蘭教的完整統,當時有許多的穆斯林已離他而去。
根據歷史記載,阿里仍主張他的哈里發權利,他說:
“我敢向真主發誓,阿布·古哈法之子以哈里發自居,他一定知道我的身份與哈里發有所關聯,那就正如軸心與磨粉機的關係……我終止了與哈里發的對立,並使之保持距離……”

遺產繼承

穆罕默德逝世後,他的女兒法蒂瑪要求阿布·伯克爾交還屬於他們的財產及斐得克(Fadak)及海拜爾(Khaybar)綠洲,但遭到阿布·伯克爾拒絕,他告訴法蒂瑪,先知沒有任何財產,斐得克是屬於穆斯林的。阿布·伯克爾又對她說:“安拉的使徒說,他們沒有繼承人,他們留下的只有施捨”阿布·伯克爾要法蒂瑪證明她的說法,阿里及烏姆·艾曼都證實穆罕默德將這些財產授予法蒂瑪。法蒂瑪感到惱怒,不再跟阿布·伯克爾談話,她這種姿態一直維持至她逝世。
法蒂瑪逝世後,阿里在歐麥爾時期也想索回法蒂瑪的遺產,但亦被同樣的理由拒絕。繼承阿布·伯克爾的哈里發歐麥爾將他們在麥地那的不動產交還給阿拔斯·本·阿卜杜勒-穆塔利卜·本·哈希姆及阿里,而斐得克及海拜爾的財產則依然是國家財產。

穆罕默德逝世後

在632年穆罕默德逝世至奧斯曼·本·阿凡在656年被刺殺期間,阿里沒有參與過任何的戰役,也沒有擔當任何的職務。在他的妻子法蒂瑪逝世後,他沒有再參與政治事務,他專注於伺候家人,成為一名農夫。阿里在麥地那附近開挖了許多的水井及建造園林[引用文獻],供公眾使用。這些水井在現今被稱為阿里之井。
穆罕默德逝世六個月後,阿里編排了古蘭經的定本,稱為穆斯哈夫(Mus'haf)。定本完成後由駱駝運往麥地那的其他麥地那的民眾手上。這個穆斯哈夫的時序不同於奧斯曼·本·阿凡時期匯集而成的版本。雖然有些民眾不接受阿里所編的穆斯哈夫,但阿里並不反對標準化的穆斯哈夫。

阿里與正統哈里發

阿里一直沒有向阿布·伯克爾宣誓效忠,直到他的妻子法蒂瑪逝世。他參加了阿布·伯克爾的葬禮,但他並沒有參與里達戰爭
阿里向歐麥爾·本·赫塔卜宣誓效忠,成為歐麥爾可靠的顧問。歐麥爾倚重阿里,委任他為麥地那的審判長。阿里建議歐麥爾以希吉拉(穆罕默德遷至麥地那)的時間作為伊斯蘭曆的開端,歐麥爾考慮了當中的政治及宗教因素後接納了建議。
歐麥爾又指定阿里為第三任哈里發選舉會議的成員。阿里是兩名主要候選人的其中一人,但選舉安排對他不利,薩阿德·本·瓦嘎斯與阿卜杜勒·拉赫曼·本·奧夫有血緣關係,而奧斯曼則是阿卜杜勒·拉赫曼的連襟,所以兩人自然傾向支持奧斯曼,歐麥爾亦投票支持奧斯曼。阿卜杜勒·拉赫曼向阿里開出條件,要阿里必須依據古蘭經、穆罕默德的功行及前兩位哈里發所建立的慣例統治,他才支持阿里成為哈里發。阿里拒絕了他開出的第三個條件,而奧斯曼則接納了這些條件。據《辭章之道評註》所說,阿里當時強調了他在伊斯蘭教的重要性,但大部分的選舉人都支持奧斯曼,阿里只得接受。

圍攻奧斯曼

奧斯曼·本·阿凡對其親族巴努阿布德沙姆斯過於寬容,加上被認為苛刻對待最早期的夥伴如阿布·吉爾·基法里(AbuDharral-Ghifari)、阿卜杜拉·伊本·買斯歐德(AbdAllahibnMas'ud)及阿馬爾·伊本·亞西爾(AmmaribnYasir),引起人們的憤慨。不滿情緒及反抗在650年至651年間於帝國的大部分地區浮現,對他的政權及政府的不滿在阿拉伯半島內外蔓延。奧斯曼的親屬,特別是麥爾旺一世掌權後,一些較為著名的夥伴,包括選舉議會的成員轉而不再支持,甚或反對奧斯曼,以對他施加壓力,試圖改變他的行事方式及減弱其親屬的影響力。
此時,阿里沒有直接反對奧斯曼,而是起了抑制的作用。他多次表示不同意奧斯曼對規定的運用,並曾經公開地表示對阿布·吉爾·基法里的同情及支持阿馬爾·伊本·亞西爾。他向奧斯曼轉達了夥伴們的批評,並代表奧斯曼作為磋商者與一些地方反對者進行交涉。阿里與奧斯曼家族似乎因此事而產生猜疑。
歷史學家對於阿里與奧斯曼的關係存有爭議。雖然阿里已向奧斯曼宣誓效忠,但他對奧斯曼的一些政策存有異議。特別是,他在宗教法上的意見與奧斯曼相左,他堅持在一些情況下,宗教刑罰必須要執行,如歐拜德·阿拉·伊本·歐麥爾及瓦利德·伊本·奧卡巴。在650年朝覲期間,阿里在奧斯曼面前指責他更改了禮拜儀式,奧斯曼稱他會利用任何在信仰上他所需的東西,阿里驚呼在這種情況下哈里發應受到制止。阿里竭力於保護夥伴免受哈里發苛待,如阿卜杜拉·伊本·買斯歐德。因此,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阿里即使不是最主要的反對者,也是奧斯曼反對者里的其中一個主要人物,因為阿里是奧斯曼倒台的最大得益者。伊斯蘭學者維爾法特·馬德隆(WilferdMadelung)不同意他們的觀點,他認為阿里實際上得不到古萊什部落支持成為哈里發,再者沒有證據證明阿里與那些支持他的奧斯曼反對者有親密的關係,或證明阿里引導他們。另一些資料則說阿里透過制約,而不是直接反對來發揮影響力。馬德隆引述麥爾旺一世對阿里的孫兒宰因·阿比丁(Zaynal-Abidin)所說的話:
“對我主的態度,沒有人(在伊斯蘭名人當中)比你的爺爺更溫和。”

阿拉伯帝國附庸

656年至661年內戰時穆阿威葉一世控制
658年至661年內戰時阿姆爾·伊本·阿斯控制當選哈里發
阿里在656年至661年間出任哈里發,這是伊斯蘭教史里最動盪的時期之一,可以第一次伊斯蘭內戰來概括。
奧斯曼被刺殺意味著反對者須選出新一任的哈里發。反對者已分成多個陣營,當中包括遷士、輔士、埃及人、庫費人及巴斯拉人,三名候選人分別是阿里、脫勒哈(TalhaibnUbayd-Allah)及祖白爾(Zubayribnal-Awwam)。反對者接觸阿里,要求他接受哈里發之位,一些穆罕默德的同伴亦嘗試說服阿里接受職位,但他拒絕了這個請求,認為自己應擔當顧問,而不是首長。
脫勒哈、祖白爾及其他的夥伴也拒絕了反對者的提議。反對者警告,麥地那的居民必須要在一天內選出哈里發,否則他們將會採取更激烈的行動。為求打破僵局,穆斯林在656年6月8日聚集在麥地那聖寺(Al-Masjidal-Nabawi)以委任哈里發。阿里起初仍不願意接受,因為他最有力的支持者都是叛亂份子,但當其他的夥伴及麥地那的居民都表態催促他接受時,他才接納。據史學家阿布·米赫納夫(AbuMekhnaf)引述,脫勒哈是第一個向阿里發誓效忠的夥伴,另一些引述則認為他們是被迫向阿里宣誓效忠的,脫勒哈及祖白爾都是不情願地支持他。阿里駁斥這種說法,強調他們是自願承認他為哈里發。維爾法特·馬德隆認為,阿里沒有迫使人們要向他宣誓,他們是在清真寺里公開宣誓的。
絕大多數的麥地那居民及叛亂者都向阿里宣誓,有一些重要的部落及人物卻沒有這樣做。奧斯曼的倭馬亞親族逃到累范特,拒絕承認阿里是正統的哈里發。薩阿德·本·瓦嘎斯不在場,阿布德·阿拉·伊本·歐麥爾(`AbdAllahibn`Umar)也沒有宣誓,但兩人向阿里保證,他們不會對抗他。

哈里發的統治

阿里牽涉在內的爭執都保存在一些宗派史料里,這些資料往往存有偏見。不過,史料來源都普遍同意阿里是一個極度虔誠的人、獻身於伊斯蘭教的事務及據古蘭經及聖行而來的法律規則。因他所負的宗教職責,他毅然向犯錯的穆斯林開戰。這些史料也大量記載了他的樸素、嚴格遵守宗教職責及行事公正。有一些人則認為他缺乏政治手腕及靈活性。
在阿里當選為哈里發之前,漢志等地區的局勢不穩,阿里領導的阿拉伯帝國將領土擴張,疆域最大時西至埃及,東及伊朗高原。阿里上任後,他撤走了奧斯曼委任的地方官員,以他那些可靠的助手取締。阿里的顧問穆吉拉·伊本·舒巴(MughiraibnShu'ba)及阿卜杜拉·伊本·阿巴斯(`AbdAllahibn`Abbas)都勸說阿里要謹慎地統治,阿里不從。馬德隆認為,阿里對於他的權利及宗教使命深信不疑,他不願意因政治上的權宜之計而妥協,他已經準備與一些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敵人作戰。奧斯曼的親屬穆阿維葉一世及累范特的統治者都拒絕執行阿里的命令。
阿里成為哈里發後向麥地那的民眾說,穆斯林政體受盡糾紛及不和的折磨,他想肅清所有邪惡。他請求全體人民的言行要像真正的穆斯林,並警告他不會容忍煽動叛亂及被定罪的叛亂分子。阿里收回了奧斯曼封贈的土地,並誓言會收回所有在選舉前封贈的土地。阿里反對首都中央集權控制地方的財政收入,他贊成所收取的稅項及戰利品平等分發給各地方,又會與它們分享國庫的收益。阿里謹慎迴避裙帶關係,包括他的兄長阿基爾·本·阿比·塔利卜(AqeelibnAbiTalib)。這些都是阿里的穆斯林平等對待政策,以回饋穆斯林在早年為伊斯蘭教投身及戰場上的功績。
在巴斯拉戰役後,阿里建立了一個廣泛的聯盟。稅收及戰利品平均分配的政策得到穆罕默德夥伴的支持,特別是輔士。輔士們在穆罕默德逝世後由古萊什領導他們,他們正在尋求伊斯蘭宗教的領導。這個多樣性的聯盟得以建立似乎可歸功於阿里的領袖氣質。這個聯盟被稱為“什葉阿里”,指“阿里的黨派”。不過,阿里在成為哈里發後,大部分支持他的人都是基於政治因素,而不是宗教因素而支持他,部分人也認可阿里的宗教領導。

第一次伊斯蘭內戰

阿伊莎、脫勒哈、祖白爾及倭馬亞王朝的穆阿維葉一世想為奧斯曼之死報復,懲治殺死他的叛亂者。阿里沒有懲治殺害奧斯曼的兇徒及叛亂者,他們因此而攻擊阿里。不過,一些歷史學家相信,他們以此為藉口尋求政治上的利益,作為哈里發的阿里與他們的利益構成了衝突。另一方面,叛亂者稱奧斯曼是正當被殺的,他沒有按照古蘭經及聖行來管治,因此不存在報復的理由。史學家對阿里在這事件上的處境意見不一。一些人認為阿里沒有足夠的實力控制及懲處叛亂者,另一些人則認為阿里同意叛亂者的觀點,也不認為奧斯曼是正當的統治者。
在這種情況下,宗派分裂並造成伊斯蘭教史里的第一次內戰。一些穆斯林被稱為奧斯曼尼斯(Uthmanis),他們認為奧斯曼是正統正當的伊斯蘭領袖,他是被非法殺害的,因此他們認為哈里發之位仍待定,直到阿里遭到報復並選出新的哈里發,阿里只是異教徒的首領。支持阿里的黨派則認為,奧斯曼犯了過錯,他拒絕改變他的行事方式及辭任,故他已經喪失了哈里發之位,而且被正當地處死,阿里才是真正的伊瑪目,與阿里作對的人就是異教徒。穆斯林不能解決正統哈里發之位誰屬的紛爭,內戰更使穆斯林永久地決裂。
奧斯曼·本·阿凡被刺殺隨即爆發了第一次伊斯蘭內戰(656年-661年),在阿里在位時一直持續,內戰在穆阿維葉一世就任哈里發時告終。這次內戰(又稱菲特納)標誌著伊斯蘭國家的統一狀態終結。阿里的敵人以脫勒哈、祖白爾及穆罕默德的妻子阿伊莎為首,他們被阿里一方稱為違抗者。他們在麥加聚集,向巴斯拉進發,希望能夠動員伊拉克人民,以獲得必要的兵力及資源。叛軍攻克巴斯拉,殺害了許多人,他們拒絕向阿里效忠。656年,兩軍相遇並爆發巴斯拉戰役(駱駝之戰),阿里旗開得勝。
阿里委派伊本·阿巴斯管治巴斯拉,將首都遷至庫法,庫法是伊拉克城市,有穆斯林駐守。庫法位於伊斯蘭領土的中央,戰略地位重要。
後來,阿里又受到累范特統治者、奧斯曼親屬穆阿維葉一世的反對,他拒絕向阿里效忠,並呼籲穆斯林要為奧斯曼復仇。阿里與他公開談判,希望能夠得到他的效忠,然而穆阿維葉一世堅稱累范特是自治的,又動員他在累范特的支持者,借詞他的代表團沒有參與阿里的哈里發選舉而拒絕向阿里宣誓效忠。兩軍在隋芬駐紮了超過百日,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談判上。雖然阿里一直都與穆阿維葉一世有多次的書信往來,然而他既不能把他免職,又不能說服他效忠。657年,小規模的衝突終演變成隋芬之戰。一星期後發生了被稱為“喧鬧之夜”(laylatal-harir)的激戰。正當穆阿維葉一世的軍隊被擊潰之際,阿姆魯·伊本·阿斯(Amribnal-Aas)建議穆阿維葉一世讓士兵在矛頭上懸掛穆斯哈夫(寫有古蘭經經文的羊皮或副本),使阿里的軍隊陷入混亂及分歧。阿里雖然看穿了敵軍的計謀,但其部下里只有少數人願意繼續戰鬥下去。
雙方最終同意透過仲裁來解決關於哈里發的爭議,阿里軍中大部分人都拒絕再作戰,這是阿里接受仲裁方案的決定性因素。不過,仲裁人代表阿里抑或庫法人的爭論進一步使阿里軍隊出現分化。阿什阿特·伊本·卡伊斯(Ash'athibnQays)等人反對阿里提名的阿卜杜拉·伊本·阿巴斯及馬利克·阿斯塔(Malikal-Ashtar),堅持阿布·穆薩·阿沙里(AbuMusaAshaari)應成為仲裁者,但卻不被阿里接受,因他在之前曾阻止人們支持阿里。阿里被敦促接納阿布·穆薩為仲裁者。一些在後來被稱為哈里哲派的阿里支持者不滿於仲裁的決定並造反,使阿里要在拿赫魯宛之戰(BattleofNahrawan)里與他們為敵。仲裁使阿里聯盟瓦解,一些人認為這就是穆阿維葉一世的意圖。
翌年,穆阿維葉一世的軍隊入侵及掠奪伊拉克城市。阿里部下的統治者無法制止穆阿維葉一世的攻勢,人民也不支持阿里與他們戰鬥。穆阿維葉一世制伏了埃及、漢志、葉門等地區。在阿里擔任哈里發的最後一年,庫法及巴斯拉人民逐漸轉而支持阿里,因穆阿維葉一世惡性的戰爭行為揭示了他的統治本質。不過,人們對阿里的態度仍有所不同,只有少部分人相信阿里是繼穆罕默德後最優秀的穆斯林,是唯一具有統治資格的人。大部分人都是因不信任及反對穆阿維葉一世而支持阿里。

施政方針

馬利克·阿斯塔被阿里指派為埃及的統治者,從阿里對馬利克·阿斯塔的指示里可得知他的施政理念。這指示被穆斯林、甚至是非穆斯林視為理想的伊斯蘭統治法規,內里詳細敘述了統治者的權利義務、國家的各種職能及當時社會的主要階層。
“阿里寫給馬利克·阿斯塔的指示:
以你的憐憫、慈愛及仁慈之心對待你的國民,不要像一頭貪婪的野獸般面對他們,把他們當作軟弱的獵物。他們在宗教上是你的弟兄們,在構造上與你無異。過失會使他們失察,缺陷會打垮他們,他們會有意或無意地犯下邪惡的行為。原諒並寬恕他們,就像你希望真主原諒並寬恕你一樣。你在他們之上,任命你的人在你之上,而真主則在任命你的人之上。真主要你滿足及實現他們的所求,祂正在考驗你和他們。”
阿里的國民大多是遊牧民族及農夫,故阿里亦重視農業。他指示馬利克要注意開發土地多於收取稅項,要開發了土地才能收取稅項。不開發土地而收取稅項的人會破壞這個國家及人民。

逝世

661年賴買丹月的19日,阿里在庫法的一所清真寺內進行禮拜,哈里哲派的阿布德·拉赫曼·伊本·穆勒傑姆(Abd-al-RahmanibnMuljam)以一柄淬毒的刀劍行刺阿里。阿里被毒劍所傷,在兩天后逝世。
阿里叮囑他的兒子們不要攻擊哈里哲派,即使是哈里哲派的一員殺害了他。阿里向其子哈桑說,如果他能夠倖存,他會原諒伊本·穆勒傑姆並釋放他。如果阿里逝世,伊本·穆勒傑姆應被給予同樣的一擊,不管他會否因此而死,就正如他給予阿里的一擊一樣。因此,哈桑履行吉薩斯(Qisas,等量報復),對伊本·穆勒傑姆給予同樣的一擊。

喪葬

File:Mazar-esharif-SteveEvans.jpg
位於阿富汗馬扎里沙里夫的哈札特阿里神廟(藍色清真寺),少數穆斯林相信阿里葬在這裡。據神學家謝赫·穆菲德(Al-ShaykhAl-Mufid)所述,阿里不希望他的墓地被敵人褻瀆,因而要求他的朋友及家人把他秘密安葬。秘密墓地在阿拔斯王朝哈里發時期被阿里的後裔、第六代什葉派伊瑪目加法爾·薩迪克(Ja'faral-Sadiq)發現。大多數的什葉派穆斯林認為阿里被葬在現今納傑夫伊瑪目阿里清真寺里。
此外,一些阿富汗人卻稱阿里的遺體葬在阿富汗城市馬扎里沙里夫的哈札特阿里神廟(ShrineofHazratAli)。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