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枕石

門枕石

門枕石俗稱門礅、門座、門台、鎮門石等,是用於中國傳統民居,特別是四合院的大門底部,起到支撐門框,門軸作用的一個石質的構件。因其雕成枕頭形或箱子形,所以叫門枕石。 門枕石通常雕刻一些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因此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石刻藝術品。

簡介

門枕石門枕石

門枕石俗稱門礅、門座、門台、鎮門石等,是門檻內外兩側安裝及穩固門扉轉軸的一個功能構件,因其雕成枕頭形或箱子形,所以叫門枕石。台灣民間因曾有乞丐坐在上面,所以又有“乞丐椅”的稱呼。

是擺放在四合院大門門樓兩端的枕石。枕石的門內部分是承托大門的,門外部分往往雕以鳥獸花飾,又叫抱鼓石。

工藝

門枕石門枕石

抱鼓石也有方、圓兩種造型。 門礅的雕刻頗為講究,選材考究,工藝精湛,雕刻物栩栩如生。圓石鼓的兩側圖案以轉角蓮最為常見,講究的可以做成其它圖案,如:麒麟臥松、犀牛望月、蝶入蘭山,也有的做成五世同居(五個獅子)圖案。圓鼓上面一般為獸形,上面有站獅、蹲獅或臥獅(俗稱獅子狗),方鼓子也多雕飾。

台灣地區

台灣民間因曾有乞丐坐在上面,所以又有"乞丐椅"的稱呼。它不僅能承受和平衡門扉的重量,還可強固門框。故其門內部分是承托構件,門外部分是平衡構件。古時候的門沒有鉸鏈、合頁等,是靠門枕和連楹(宋代稱雞棲木)來固定門扇的,如果沒有門枕來抵住門框,開關門扇時就會搖晃不定。後來為了區分門第,便加大門的面積,門外枕石部分也相應地擴大突出,頭部越做越高,以至後來用料用工遠遠超過門枕的實際功能作用,並出現了類似鼓狀的抱鼓石。

閩南地區

門枕石門枕石

在閩南地區的中國民居建築的門枕比較小,呈現凹字形,可以起到托住門的轉軸的作用,而門枕的凹字下的橫桿連線門框兩邊,形成檻,可以在潮濕多雨的南方防止下雨雨水濺進房內,稱雨枕

中國古建築的相關知識

中國古建築泛指近代西方文明決定性地影響中華文明之前,在中國古文化主導下產生的建築物、構築物、建築方法和相關體制。中國古建築的影響範圍遍及半個亞洲和眾多少數民族地區,在世界建築歷史中占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神廟| 斗拱| 彩畫| 瑣窗 | 箍頭| 額枋| | 藻頭| | | | 垂花門| 抄手遊廊| 廂房 | 和璽彩畫| 門樓| 鏇子彩畫 | 金龍和璽| 枋心| 由額墊板| 龍鳳和璽| 龍草和璽| 屏門| 垂蓮柱| 抱鼓石| 門枕石| 版門| 夾桿石| 牌樓| 雀替| 門簪| 懸山| 影壁| 磚雕| 瓦當 | 捲雲紋 | 空心磚| 畫像磚| 藻井| 照壁| 九龍壁| 鐵影壁| 耳房 | 須彌座| 圭角| 疊澀| 穹窿 | 拱券| 束腰| 牙條| 華表| 望柱 | 朝房| 押魚 | 狻猊 | 行什| 歇山式| 鋪作| 垂脊 | 蹲獸| 戧脊| 重檐屋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