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瓦殿

銅瓦殿

廣宗寺創建於明正德年間。《清涼山志》載:“正德初,上為生民祈福,遣中相韋敏建寺。鑄銅為瓦,今稱銅瓦殿。賜印,並護持。命秋崖等十高僧住。”寺內正殿背後立有明正德三年石碑,對創建廣宗寺的情況作了較詳細的敘述。原來,廣宗寺的銅瓦殿,計畫在東台頂建造,後因“峰頂極高,風勢雄猛”,“無益於後”,才選址於此處。除了廣宗寺外,麗水普濟寺、金頂寺和祝聖寺等多處景點也建有銅瓦殿。

銅瓦殿銅瓦殿

廣宗寺

銅瓦殿廣宗寺銅瓦殿
廣宗寺占地面積為二千九百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二十八間,布局小巧緊湊。緊挨道邊的天王殿正中,供有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為銅質,造型很好,那盤腿打坐、大腹下墜、滿臉堆笑、樂觀無憂的樣子,使人觀後受到感染,與大肚彌勒菩薩對笑不已。穿過天王殿,面迎銅瓦殿。
銅瓦殿是該寺的主殿,殿建三間,重檐歇山頂,原頂部為銅瓦銅脊,現留銅脊和少部分銅瓦。木建大殿,上覆銅瓦,在五台山寺廟中僅此一處。殿內佛壇上立木製方格,供有上下兩層聖像。下層三尊是銅鑄“西方三聖”,正中為阿彌陀佛,兩側為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佛家稱西方極樂世界有主佛阿彌陀,身旁有脅侍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是人死後“往生淨土”的地方。上層三尊聖像為泥塑,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兩側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大殿兩壁供有鐵鑄十八羅漢。後壁兩角分別供有藥師佛和阿彌陀佛。正殿內不太寬闊,供有如此多的聖像,使人感到“琳琅滿目”。正殿前內額掛有康熙御匾,上題“雲嵋”二金字。

“鱗鱗萬瓦五峰中,不用泥燒用鑄銅。”眾多的遊客和信徒蜂擁而上靈鷲峰,登峰必到廣宗寺,參觀銅瓦殿。這裡經過補修,殿宇整飭,終日香火不絕,接待遊人和香客入內參觀禮拜。

廣宗寺內東北角還建有一座墓塔,是原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佛學院院長法尊法師的靈骨塔。法尊法師圓寂於1980年12月,終年82歲。他精通藏文,對佛學研究造詣很深,曾對佛教經典作了大量的翻譯工作,把長達二百卷的《大毗婆娑論》譯成藏文。廣宗寺是法尊法師出家的地方,故他的靈骨塔建在這裡。塔高六米,圍基三丈,塔身潔白。塔正面中央的石碑上嵌刻有趙朴初書寫的“翻經沙門法尊法師靈骨塔”字樣。法尊法師的靈骨塔於一九八一年九月落成。

麗水普濟寺

銅瓦殿麗水普濟寺銅瓦殿
普濟寺位於麗江縣城西6公里普濟山麓,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原有大殿、僧院等12個院落,現存3院。由山門、護法堂、大殿、南北廂房等組成。

大殿重檐歇山頂建築,以頂覆銅瓦故又名銅瓦殿。面闊5間22.85米,進深5間20.3米,呈長方形,屋頂銅瓦覆蓋面積為46.4平方米,是雲南唯一倖存的銅瓦建築。普濟寺為滇西北13個喇嘛寺之一。在教儀上有融漢、藏宗教為一爐的特點。

寺內尚存兩顆古海棠樹,古樸蒼勁,枝幹虬蟠,罩滿整個寺院。寺前草坪如茵,麗江壩區風光,可以一覽無餘。寺周梨樹成林,梨花滿坡,每到春來花放,遊人如織。1987年12月,雲南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普濟寺最出名的是大殿鋪蓋的銅瓦和兩棵櫻花古樹。

銅瓦殿為重檐歇山式。一層檐下均施如意斗拱,鋪作繁縛華麗,表現出明清時期漢式斗拱特徵。二層檐下以卷棚式彎橡反瓦裝飾,給人以柔和的曲線美感。額彷下有兩跳藏式出頭梁,抱框及上檻均用藏式蜂窩狀浮雕裝飾。前格子門繪有四尊護法神,檐欄板繪有八仙圖案,反映出佛道兩教兼容的現象。

殿最初是用土瓦覆蓋的,該寺第四代活佛聖露活佛(四代活佛都姓“和”,是麗江當地人)輾轉西南各地講經、集資,於1936年改覆銅瓦,是雲南省唯一倖存的銅瓦殿。 

金頂寺

銅瓦殿金頂寺銅瓦殿
又名銅佛殿,建於明正統年間(1436—1449)。因該寺位於雞足山峰頂,故又稱金頂寺。為抵禦山風和嚴寒,寺院屋頂用銅瓦覆蓋,又稱銅瓦殿、金殿。

金頂寺位於天柱峰頂,東距祝聖寺5.5公里。原有金殿(銅佛殿)一座,文革中被毀。現存山門、三光殿、大殿、楞嚴塔,後又修復兩廂以供食宿。楞嚴塔為密檐式方形磚塔,高40米,共13級,第二級四周裝有鐵欄桿,可供人們攀登眺望。

金頂寺位於雞足山主峰天柱峰的絕頂,海拔3248米,東距祝聖寺5.5公里。天柱峰因高峻挺拔,狀如擎天巨柱而得名,在金頂寺有時還可以見到珍奇的迦葉鳥。現在的金頂寺,由睹光台大門彌勒殿楞嚴塔大雄寶殿等組成,是遊覽雞足山必去的重要景點。金頂不僅有悠久的歷史,還有著名的賞景地:東觀日出、西觀蒼洱、南觀祥雲林海、北觀玉龍雪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歷盡千辛萬苦登臨雞足山頂,對這“四觀”讚賞備至。

金頂寺位於天柱峰頂,東距祝聖寺5.5公里。原有金殿(銅佛殿)一座,文革中被毀。現存山門、三光殿、大殿、楞嚴塔,後又修復兩廂以供食宿。楞嚴塔為密檐式方形磚塔,高40米,共13級,第二級四周裝有鐵欄桿,可供人們攀登眺望。金頂寺在天柱山四觀峰極頂,海拔3248米。明弘治年間,有僧人在此建庵。嘉靖年間(1522至1565年),大理李元陽創建普光殿。

崇禎丁丑(1637年),直指使張鳳翮建善雨亭,並在寺周圍用磚砌羅城,城高八尺,周圍一百餘丈,四方各設門樓,可東觀日出,南觀祥雲,西觀蒼洱,北觀玉龍。接著又廢普光殿,把昆明東郊鸚鵡山太和宮銅鑄金殿遷置峰頂的普光殿原址,命名為金頂寺。

1934年,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在拆除的光明塔原址建楞嚴塔。塔高40米,方形密檐式,內7級,外13級,石礎磚身。皚皚高標、直摩蒼穹。

祝聖寺

銅瓦殿祝聖寺銅瓦殿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創建的祝聖寺,原名缽盂庵,又名迎祥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 六月,虛雲老和尚進京為慈禧太后祝壽誦經,並上書奏請頒賜祝聖寺藏經,聖上準奏,朱批奉旨御賜鑾駕方丈、紫衣、玉印、金鈞、玉環、金缽、鉞斧、藏經一部、如意桌圍等物。慈禧親筆題寫“福祿壽喜”四字予雞足山。光緒皇帝又賜名“護國祝聖禪寺”,敕封虛雲和尚為“佛慈宏法大師”。虛雲奉旨回山後,大興土木,於清宣統元年(1909)改建迎祥寺為規模宏大的祝聖寺。從此,雞足山的發展成了以祝聖寺為中心的三十六寺、七十二庵,共一百零八座龐大的寺廟群,成為國內外佛教徒嚮往的聖地。

峨嵋金頂

銅瓦殿峨眉山金頂銅瓦殿
金頂是世界最壯麗的觀景台。“直到菩提頂,方知景象殊。雲霞千里合,天地一峰孤。”峨眉山金頂觀景台,在極高山中獨一無二。在3079米的海拔高度,站在群峰環合的孤峰之上,觀金殿、金佛、佛光、聖燈、日出、雲海;雪山環繞,如置身蓮花世界,飄飄有出塵之感。金頂是峨眉山寺廟和景點最集中的地方,為峨眉精華所在。過去包括錫瓦殿、銅瓦殿、金頂(金殿)、光相寺、祖殿等。有大小寺廟及寮舍等總計548間,可容千人同時進食,是全山最宏大的一處建築群。在這樣的高山上,建起如此的寺院實屬不易。金頂主要的建築是華藏寺,前後共五進,規模相當雄偉,供奉普賢菩薩。1983年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最早的建築傳為東漢時的普光殿,唐、宋時改為光相寺,明洪武時寶曇和尚重修,為鐵瓦殿。錫瓦、銅瓦兩殿為明時別傳和尚創建。金頂金殿為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妙峰禪師請西蜀藩王潞安捐造的銅殿。瓦、柱、門、欞、窗和四壁都是銅質摻金的,所以稱為金殿。殿高二丈五尺,深一丈五尺,內供有普賢菩薩,旁有萬尊小佛。在陽光照耀下,金光閃閃,光彩奪目,甚至山下都能看到。金頂的得名,即來源於“金殿”。一般寺廟的大門都是朝南的,唯獨峨眉山的都朝東,金頂的銅殿,卻又例外地朝西。

鳳嗚山

銅瓦殿鳳鳴山銅瓦殿
金殿,又名太和宮、北極宮。位於昆明市西北向7公里的鳳嗚山麓。於明朝萬曆三十年(1602年)雲南巡撫陳用賓創建,構造仿湖北武當山太和宮。清代康熙十年(1671年)平西王——吳三桂,用鑄銅重建,故又名銅瓦殿。殿中供奉道教中的神祇———北極玄天真武人帝。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是道教神系中天界尊神。有關真武帝的身世傳說及神話故事,在《說苑》、《朱子語類》、《續文獻通考》、《酉陽雜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歷代神仙通鑑》及《道藏》等書中均有記載。真武大帝聲勢最顯赫、民間信仰最普遍的時期是明代,這是與歷史有關,據說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時,真武帝曾顯靈相助他奪取王位。於是朱棣登上皇位後,詔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並大規模修建武當山道教景點。

相關詞條


世界寺廟

寺廟可以產生一個安定臉孔讓一個不滿的人口變得安定。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築、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