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羅禪寺

皇羅禪寺

皇羅禪寺位於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鎮北段,埝浜村,北靠湘城,東鄰陽澄湖,並有官涇江流經寺後,寺院三面環水,寺內長廊水榭,風景秀美。

基本信息

歷史

皇羅禪寺 皇羅禪寺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寺院始建於唐朝中葉時期,原名為積善庵,當時香火興旺,香客遍布於江南各地,南宋建炎元年(1107年),創自西域僧人德勝,時名為“積善庵”。後元兵內侵,土地荒夷,僧眾散去,庵廢。明神宗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僧心光法師重修積善庵,心光法師圓寂後,醒泉法師重振積善庵為己任,力募修葺,並復置義田,四處講經,使四方信眾無不肅心瞻禮,此庵再度興盛。

清乾隆年間,此庵再度修復,改名“王路庵”,意思是此處有王官、貴族曾停留過,故至今還有官涇橋,官涇河之名。後相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尋父,曾在此留宿一夜,故改名“皇羅庵”,幾經興廢。至民國七年(1918年)村里人施北麟重修,並呈吳縣知事、吳其昌頒布告,告誡民眾:“須知此庵之屬古蹟,自應保存,爾等不得任意糟蹋、侵損致害……,違者嚴懲不怠”全文見第四節 “碑文”吳縣誌。
民國20年(1931年),有上海圓明法師帶二徒來此發心重建寺院,修建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寮房24間等,庵外有田,占地面積一萬平米左右,到抗戰期間,庵內有常德和其徒兩位比丘尼,曾配合我黨地下抗戰工作,並積極參加抗日活動,把庵當做革命秘密交通聯絡點,直到抗日勝利。廣為流傳的《沙家浜》原故事就發生在此地。但不為人知的阿慶嫂原型沈菊英烈士和其子陸義烈士由於叛徒出賣,於1940年初月被漢奸在庵內抓捕,後就義犧牲。沈菊英烈士和其子陸義烈士被蘇州軍分區稱為“母子英烈”,常德師徒被抓入湘城警局,三年內相繼圓寂。(湘城鎮志)陸義烈士之妻石雪珍,在丈夫和婆婆遇 害後,也參加黨的地下工作。為蘇州抗日工作做出巨大貢獻。被譽為當今的“阿慶嫂”。她在解放後政府建造了“陽澄湖抗戰事跡史料陳列館”內當義務講解員,為大眾廣宣愛國主義教育。今已退休,現年87歲,在我寺常住,學佛、念佛、修行。
在大躍進時期,大部分建築被拆除,只剩下觀音殿,文革時連觀音殿也被破壞。後在當地居士的發心下,又建了三間小房,請了一尊釋尊佛像,保留至今。
1995年,在蘇州各屆人士及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由上隆下學法師(蘇州楓橋人)募捐陸續建成了天王殿,觀音殿,西方三聖殿,伽藍亭,妙法橋,及僧眾寮房,更名為“皇羅禪院”。1999年(農曆乙卯年)十二月十六日上隆下學法師圓寂,由上淨下慧法師(河南盧氏人)繼任住持。後又修石牌坊,石亭(佛香亭)修通寺內大道,2001年新建百人念佛堂及齋堂、往生堂、萬佛塔、和寮房60間,(共約3660平方米)放生池,池中供奉一尊4米高的漢白玉滴水觀音,周有四廊,建築百間寮房,有僧眾30多人,寺內長期舉辦念佛法會,每月農曆初一舉行二十四小時念佛法會,信眾中踴躍參加,非常殊勝。四季進香瞻奉不斷,遍及省內外,寺內香菸繚繞,鐘鼓和鳴,念佛誦經者眾多,香客絡繹不絕。
皇羅禪寺 皇羅禪寺
近年來在黨、地方政府和宗教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2005年寺院又有快速發展,向西擴地三十畝,重建天王殿、大雄寶殿(目前已完工約800 ㎡)、觀音殿、地藏殿新建僧寮和居士寮等(約二○○七年完工)。已於二○○五年農曆二月十九日舉行大雄寶殿奠基法會,二○○五年農曆十二月初八日舉行大雄寶殿上樑法會。
寺院每日佛號不斷,已成為有影響力的專修念佛法門的淨土道場。至今全寺占地64畝(38400㎡),經過若干年的建設,千年古剎再現新貌。

主要特色

寺內橫樑、內頂雕花精美,彰顯皇家風範,是長三角地區唯一集北派建築風格的寺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