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福寺

宏福寺

弘福寺,位於貴陽市中心黔靈山,為赤松和尚(1634-1706)創建於清康熙十一年(1672),初創時稱“宏福寺”,後改“弘福寺”,全國重點開放的寺廟之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省最大的佛教園林。

基本信息

寺廟簡介

弘福寺位於貴陽市中心黔靈山,為赤松和尚(1634-1706)創建於清康熙十一年(1672),初創時稱“宏福寺”,後改“弘福寺”。弘福寺佛法為為禪門臨濟,十方院,稱貴州首剎。寺前“九曲徑”石階蜿蜒盤鏇登山,沿途摩崖不絕,經古佛洞、海螺亭、洗缽池達寺門。寺內有大雄寶殿、觀音殿、雙桂樓、水月軒、紅登泉、典廊、花圃、成化鐵鐘和碑刻等。

歷史沿革

(1)1706年,赤松和尚圓寂,葬於黔靈山,塔銘為“傳臨濟三十三代正宗黔靈山道領和尚之。”

赤松和尚曾手輯《黔靈山志》十二卷:星野、勝概、寺院、金像、法語、護法、寺田、源流、清規、塔壚、藝文(上、下),貴陽舉人何素儒訂定,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付梓。民國初年,赤松和尚手輯《黔靈山志》十二卷復由文通書局鉛印出版,1996年重新點校,出版精裝本。

(2)乾隆以後,弘福寺進行了多次維修和重建,與貴陽棲霞寺(東山)並稱“東西二勝”。

清乾隆四年(1939年)清廷頒贈《大藏經》一部給弘福寺,清雍正特許開期傳戒,民國期間這裡曾為貴州佛教會所在地。

(3)1929年果瑤法師於此創建貴州佛學院,曾任孫中山秘書之平剛曾在此講學,學僧八十餘人。

(4)1905年至1946年,弘福寺曾傳戒18次,到1949年,共有赤松"法統"傳承12代。

(5)1983年,弘福寺列為142座全國重點寺觀之一、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1987年7月28日歸還給佛教界管理,由貴州省佛教協會會長慧海法師主持寺務。

(7)2005年9月,心照法師接替慧海法師,出任弘福寺第十六任方丈。

主要建築

弘福寺有三重建築,大雄寶殿(正殿)、觀音殿(中殿)、彌勒殿前(前殿),另配藏經樓、毗盧閣等。各殿閣朱牆碧瓦,恢宏巍峨,雕樑畫棟,曲廊迂迴,蔚為壯觀。近年更於寺外擴建經塔,龍壁,並有石獅、石幢、銅寶鼎、鐵鼎、鐘鼓、幢幡寶蓋、金字匾聯等。設有法物流通處、素香齋、茶室;修復歷任方丈靈骨塔十餘座;新建貴州首座法華塔、開山祖師經念塔、九龍浴佛石壁、鐘鼓樓、天王殿、藏經樓、地藏殿、禪堂、齋堂、僧寮、尊客寮、方丈苑、碑廊等。

景點介紹

九曲徑

登臨弘福寺之盤山古道“九曲徑”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赤松祖師開闢,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鹹豐五年(1855年)兩度整修;新中國建立後,拓寬加固。全徑383級,沿途有“古佛洞”、“洗缽池”、“靈官亭”等古蹟;有“多行好事廣積陰功”、“”、“黔南第一山”、“正法眼藏”等摩崖石刻。大山門上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弘福寺”、“南無阿彌陀佛”;有已故國家副主席董必武題“黔南第一山”。入門兩側有鐘鼓樓,銅鐘重三千餘斤,鑄於明成化五年(1469年),原在城內大興寺,1980年移此。

法華經塔

法華塔矗立於前山門外右前方,塔凡七級,高15米;奉藏《妙法蓮華經》,塔六方,刻三十六佛及佛經摘錄;塔後有建塔因緣功德碑。正對大門是九龍浴佛石壁,經傳釋迦牟尼佛誕生時,九龍吐水為之沐浴。首重殿為天王殿,供彌勒佛及護法四大天王,殿的南側有地藏經碑刻,殿外側兩壁有巨幅繪畫;二重殿為觀音殿,奉三十二臂觀世音,三十二手錶菩薩三十二應身,大慈大悲,尋聲救苦;後有韋陀菩薩,金剛怒目,手持寶杵;第三重殿為大雄寶殿,奉釋迦尼牟尼、阿難、迦葉、文殊、普賢及十八羅漢,均貼真金;牆上有佛陀畫傳。玉佛殿玉佛為緬甸籍華尼宏慧法師請自仰光,釋迦坐像高1.5米,寬1.2米,重900公斤,玉質優良,慈相莊嚴,並有彌勒、觀音等玉雕十餘尊。“放生池”旁有“曲尺亭”和長廊,亭前有櫻花,春來繁花似錦,長年風光旖旎。

雙桂樓

“雙桂樓”前桂花綠蔭如蓋,入秋桂香四溢,令人流連忘返,樓前有聯云:“一院桂蔭疑有雨,四廂花影欲登樓”大殿後有一高台,前立二碑,乃朱德、董必武游黔靈山詩碑,碑後石壁嵌有多塊鐫刻,撰者為乾隆初年雲貴總督吳達菩、貴門州巡撫劉藻、赤松和尚等。弘福寺不僅殿樓林立,還間有“風尺亭”畫廊、“月明池”、“生生泉”“望城台”等。

塔林

寺後毗盧峰下有塔林,為弘福寺歷代祖師及僧人、居士之靈骨安藏處,有名可考者計有赤松、瞿脈、參之、惺慧、光燦、弗雲、湛然、柏青、心月、智明、慈雲、覺崇

世界寺廟

寺廟可以產生一個安定臉孔讓一個不滿的人口變得安定。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築、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