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仁寺[江西省九江市能仁寺]

能仁寺[江西省九江市能仁寺]
能仁寺[江西省九江市能仁寺]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能仁寺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內風景秀麗的廬山北麓,是1983年國務院確定的漢地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據《九江能仁寺同戒錄》和《德化縣誌》載:能仁寺原名承天院,創建於南朝梁武帝時代(502-527)。唐大曆元年(766),有位白雲法師雲遊至此,見寺院一片瓦礫,就結茅為居,募捐修整了大雄寶殿和大勝寶塔,從此香火不斷。宋哲宗元祐六年,增建鐵佛寺。元代以來廢於戰火。明代洪武十二年(1379)重建。弘治二年(1489)改承天院為能仁寺。明萬曆元年(1573)重建了藏經樓。直至清代,乾隆皇帝又賜給能仁寺《大清三藏經》,同治年間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現存的寺院建築,多為同治九年(1870)所建。

基本信息

能仁寺九江能仁寺
能仁寺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境內,始建於南朝梁武帝年間,原名“承天院”。唐大曆年間由白雲禪師重建,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改今名。後多次擴建,與龍池寺舍利寺(均廢)合稱“九江三大叢林”,也是江西省四大名剎之一。(本詞條是一個歧義詞,以下主要介紹九江能仁寺,簡略介紹嘉興能仁寺,江蘇漣水縣能仁寺,廣州白雲山能仁寺,重慶能仁寺,浙江雁盪山能仁寺。)

概述

能仁寺能仁寺
能仁寺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內風景秀麗的廬山北麓。深紅色的山門圍牆上,書寫著“南無阿彌陀佛唵齧”八個大字。這就是九江三大叢林之首,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開放寺廟能仁寺。

《九江能仁寺同戒錄》《德化縣誌》載:能仁寺原名承天院,創建於南朝梁武帝時代(502-527)。唐大曆元年(766),有位白雲法師雲遊至此,見寺院一片瓦礫,就結茅為居,募捐修整了大雄寶殿和大勝寶塔,從此香火不斷。宋哲宗元佑六年,增建鐵佛寺。元代以來廢於戰火。明代洪武十二年(1379)重建。弘治二年(1489)改承天院為能仁寺。明萬曆元年(1573)重建了藏經樓。直至清代,乾隆皇帝又賜給能仁寺《大清三藏經》同治年間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現存的寺院建築,多為同治九年(1870)所建。

能仁寺的建築依坡就勢。寺內地勢平坦,局部略有起伏。三面環坡,紫煙作屏。寺院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分前中後三個院落,在中軸線上展開。

風景看點

能仁寺能仁寺大勝寶塔
能仁寺建築依坡就勢,縱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天王殿、雙陽橋、大雄寶殿、鐵佛殿、藏經樓等建築,寺內殿宇櫛比,佛像莊嚴。猶為引人入勝的是富有神奇特色的“能仁八景”。這八景是:大勝塔、石船、雨穿石、雙陽橋、誨爾泉、鐵佛、冰山、雪洞。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寺內最具特色的建築。磚木結構,單層重檐,八角高翹,朱柱迴廊,顯得古樸莊嚴。殿內供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三尊木雕金佛像,威嚴安詳,光輝普照。左右兩邊塑有十八羅漢,形態各一,栩栩如生。

大勝寶塔

寺中的大勝寶塔是九江市的標誌。大勝塔,明洪武十二年(1379)建。清鹹豐三年(1853)被拆毀三層,同治九年(1870)由九江兵備巡道景福倡修。塔為磚石結構,七級六面樓閣式,通高42.26米。塔門朝西,從第二層起,每層六面均有門,三實三虛。塔內有磚砌梯階,如此可盤鏇而上。此種塔梯結構在我國眾多的古塔中,僅為一例。登塔眺望,潯城風光盡收眼底,匡廬雄姿歷歷在目。

石船

石船,槽狀。長一丈五、寬尺余,側面有銘記,鑿於北宋慶曆六年。相傳宋元祜間,寺僧夢見一面目奇古的鐵佛託夢於他,將乘石船浮江至潯陽。次日寺僧至江邊迎接,果有鐵佛乘石船泊岸,遂找人搬入寺內供奉。鐵佛渡江便成為能仁寺一個有趣的佛教故事。現飛來石船放在天王殿東側的水池中,船上坐一赤膊跣足,面貌奇古的鐵佛。鐵佛,生鐵鑄就。十年浩劫中被毀,現置於石船中的鐵佛,是用水泥雕塑而成。 

雙陽橋

據傳是宋元佑年間(1086-1093)所建,後來僧人在天王殿迦依泉開鑿一長方形放生池,面積240平方米,深3米,池上有三孔石橋一座,石刻雕欄,飛龍走獸,花草卷紋盤刻其上,池水清澈,游魚可數。每當紅日當空,池中出現二個倒影,堪稱奇觀。

西穿石

能仁寺能仁寺
西穿石,是一塊位於大雄寶殿石廓檐下的長高各80厘米、寬50厘米的花崗岩石,呈長方形,長、寬二尺余,高三尺。正面雕有雲頭花飾,底部有銘文,為北宋慶曆三年所鑿。上面一漏斗形洞穴,傳因久置檐下為雨水滴成,故名。這種雨滴石穿的奇物,是鼓勵人們鍥而不捨的一面鏡子

誨爾泉

在大雄寶殿的背後,有一口直徑為40厘米的小泉,深達10餘米,水質清涼甘甜,沁人肺腑,被稱為“仙水”。寺內的僧人認為飲此泉水可益智生慧,增進悟性,他們常在住持的帶領下來泉邊懺悔禮佛,飲水受誨,故名誨爾泉。除此之外,能仁寺還有飛船、鐵佛、冰山、雪洞等景觀,合稱 “八大奇景”。

冰山、雪洞

冰山、雪洞原為兩座小山。傳說一座能噴凍雨,一座能冒雪花。1931年法國傳教士強占寺院東邊土地建修道院時被破壞。寺僧搬來兩塊殘石,沿用原來名稱,置於鐵佛殿院內。

能仁寺除了每日暮鼓晨鐘外,還組建了佛樂團,拍攝過電視片《天音》。它的佛樂融南、北佛樂為一體,保持了肅穆、淡雅的風格。

結構特色

內有氣勢雄偉的“大雄寶殿”,以及金剛殿、鐵佛殿、左右禪房及藏經樓等古建築。此外,寺內原有“大勝塔”、“漢陽橋”、“飛來石船”、“雨穿石”、“冰山”、“雪洞”等八景,現在大部遺蹟尚存。寺院建築整體依坡就勢,布局顯得自然寬宏幽深。

交通

九江市內乘坐12、17、19路公車至庾亮北路下車。

嘉興能仁寺

能仁寺嘉興能仁寺
位於浙江嘉興秀洲區新塍鎮,建於梁天監二年(503),距今已近1500多年。現寺為近年重建。

據舊志記載,唐代興盛佛教,德宗時翰林學士陸贄舍宅築基,名福業院,五代後晉開運二年(945)改稱報國院,宋代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稱承天院,政和七年(1117)改稱能仁院。能仁寺殿宇宏偉,氣勢雄渾,四周環水,原占地70畝,約占鎮區面積的十分之一,與寺相連的石橋也有五座,可見規模宏大。原能仁寺建築左右對稱,山門直對天仙橋,橋南大路橫亘,蒼松夾道,名“松路”,山門往北為金剛殿、大雄寶殿、華嚴閣,金剛殿前有參天銀杏兩株及磚塔兩座,正殿東有陸宣公祠,西有魯班殿、功德林,大殿前有鐘樓鼓樓,東西對峙,在華嚴閣後有地藏殿,東為米業公所,西為蠶皇殿與絲業公所。近年有關部門對古寺逐步進行恢復,已初現古剎風韻。

在能仁寺中還保存有古銀杏一株,樹高23米,樹圍6.4米,樹齡達1490年,系嘉興全市樹齡最長的古樹,建有銀杏園。園內牆上有重建能仁寺禪堂碑記、能仁寺碑記略、能仁寺松路碑記、重建能仁寺功德林碑記等石碑。

能仁寺西北還有問松橋一座,相傳高宗隨南宋殺伐至此,問松樹云:“前不可去耶?”松樹點頭,高宗過橋後,橋亦隨斷,追軍不得度而去。此橋1992年重修。橋東有小靈鷲山館,碑刻現保存在市區攬秀園內。

江蘇漣水縣能仁寺

能仁寺漣水能仁寺
能仁寺位於漣水縣城中山路,原名承天寺,建於唐代,是一座千年古寺。妙通塔始建於公元1023年,至今已有970多年歷史。1948年7月寺塔毀於戰火(中共沈振新部在漣水城,國民黨張靈蒲部在城外,此次戰役漣水城毀壞嚴重)。清雍正本《安東縣誌》記載:“妙通塔,在能仁寺內,宋仁宗敕建,臥佛藏舍利處。。。。。。浮屠七級,皆磚石成,內中並無寸木支柱。頂上望黃河如線。”宋仁宗皇帝為什麼要在這裡建塔呢?說起來還有一段故事。

傳說,宋真宗趙恆年過四十膝下無子,眼看皇位無人繼承,心中非常著急。他到處求神拜佛,祈求上天賜子。玉皇大帝被其虔誠感動,派赤腳大仙下凡,傳說就是宋仁宗趙禎。趙禎降生後日夜啼哭不止。皇室御醫束手無策,宋真宗便命人在全國貼出榜文,以求名醫為太子看病。當時,漣水承天寺有個道行很高的和尚叫臥佛,他揭下榜文,以青石為舟,逆流而上,趕往京城為太子看病。一到皇宮,便抱過太子,舉起巴掌就朝太子屁股上“叭叭叭”地打了起來,而且口中念念有詞。臥佛越說越快,越打越凶。皇后看了心高疼,上前奪過太子,臥佛見狀,用手按摩太子頭頂說“止”。說也奇怪,太子真的不哭了。皇帝皇后皆感驚訝。臥佛說:“我打他四十一下,他將來做四十一年皇帝”。皇后聽他說得神乎其神,又忙將太子送過去請他再打,臥佛說:“開機已泄,再打不靈了”。真宗皇帝心裡十分高興,賜號臥佛為“證因大師”。宋仁宗接位後,臥佛已乘鶴歸天,他聽母后講述上面的故事,便命令在臥佛的家鄉漣水建一座寶塔,賜名“妙通塔”,對臥佛加贈諡號,叫“蹈寶華如來”。宋仁宗在位41年,寶塔41年方建成,老百姓稱她為“神塔”。關於妙通塔的傳說還有很多。

為繼承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豐富城鄉人民的文化生活,發展旅遊事業,1992年8月漣水縣決定成立“能仁寺妙通塔復建工作委員會”,復建能仁寺和妙通塔。1998年5月勘探地宮,挖掘出土了金棺銀槨、佛牙舍利、石碑銅鏡、瓷瓶古幣等珍貴文物18件,海內外媒體進行了廣泛報導,引起轟動。有關地宮出土文物待會請各位領導、各位佳賓觀看圖片展覽。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了解妙通塔出土文物的有關情況後,非常重視,在住院期間欣然為“妙通塔”、“能仁寺”題寫了匾額。1999年6月1日舉行了妙通塔復建工程奠基典禮。2002年4月妙通塔竣工。

妙通塔由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專家路秉傑教授規劃設計,漣水建築公司承建。寶塔基礎直徑22米,塔高68.88米,其中塔剎14米。地上七層,內有樓梯供遊人攀登外,還配有電梯可達塔頂觀白鷺飛翔、覽城區全景;地下一層為地宮,面積400平方米,用於文物珍寶的展出。妙通塔總建築面積1719平方米,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塔基塔高比例協調,層與層面積高度各不相同,避雷消防設施齊備,建成後的妙通塔內置佛像68尊。塔內鈎心鬥角,塔外飛檐走壁。遠看氣勢巍峨,近觀氣度不凡。既有古建特色,又具現代風格。

能仁寺,於2004年8月開工建設,到2007年10月建成。能仁寺占地48.8畝,總建築面積近萬米,總投資約2400萬元。寺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臥佛殿、寶藏經閣、功德碑林等。

廣州白雲山能仁寺

能仁寺廣州能仁寺
廣州著名旅遊勝地棗白雲山上一景,在玉虹洞,為佛教寺院。於清道光四年(1824)由吟堅和尚始建,當時僅有“茅屋數椽”。隨後陸續增建,到光緒年間(1908),成為白雲山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是古代白雲山玉虹澗名剎。自上而下有慈雲殿、甘露泉、大雄寶殿、虎跑泉、六祖殿、玉虹池、石橋、牌坊等建築或古蹟,它們與其它景點一起,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南宋李昂英曾在此築玉虹飲澗亭及小隱軒,結詩社。據番禺志,能仁始建於道光年四年。然據鹹豐三年《重修能仁寺記碑》,其時僅“茆屋數椽,僅避風雨”而已寺僧了塵,俗稱劉四和尚,本順天貴胄,父兄皆官居總兵,本人亦考中武舉後忽悟“大丈夫不當壯遊萬里乎!”遂遊俠四方,至此地,喜玉虹洞之岩壑幽深,拜吟堅上人為師,並發大原“欲作大觀經數十年,積殊累寸,終成宏願,於鹹豐元年開工三年落成。光緒十三年,寺僧惟中又大加擴建,擴建後能仁寺的規模為:牌坊(上書“佛境”)、山門(有蘇曼殊所書“金剛法界”額)、大雄寶殿、慈雲殿(殿下有“甘露泉”)、地藏殿、三摩地(靜室)、無塵地(靜室)六祖殿、寶月閣(知客)、鐘樓、鼓樓、祖師堂、說法堂、庫房、香積櫥、齋堂、客堂,尚保留玉虹池舊跡,當時主持僧維中刻石碣於上,寺前水溪即彌勒坑水。寺門後有石橋,題有“流雲漂月”四字,傳為昔日之虹橋舊跡雲,橋下流水湍急,直瀉而下,今已漸涸。佛殿側之虎跑泉仍在,觀音殿後現保留甘露井,亦名泉也。民國後由虛雲僧主持,香火甚盛,後亦毀於兵災。
能仁寺廣州能仁寺
廣州市政府於1993年投資1500萬參照舊制重建,恢復的景點有鐘鼓樓、大雄寶殿、慈雲殿等,於1995年5月對外開放。能仁寺占地面積為10000萬平方米,地勢三面環山,幽谷深藏,綠樹成萌,內有大雄寶殿、慈雲殿等廟宇,有佛像34尊,對聯11幅,含意深奧,意趣橫生。寺里主要古蹟有虎跑泉、甘露泉、玉虹池、流雲飄月、古橋等,還有抗法英雄黑旗將軍劉永福一筆寫下的一個高2米寬1米的紅色“虎”字,為這個莊嚴靜穆的山寺增添了幾分浩氣。1924年5月19日孫中山先生揩同夫人曾到此遊覽,1966年,日本青年代表團曾來這裡栽下了一片樟樹----“中日青年友誼林。”

能仁寺是白雲山恢復文物古蹟中的典範,它以氣勢宏大,古蹟眾多,靈驗的風水寶地而吸引了許多前來參觀與朝拜的遊客。但能仁寺有一條與別的景區寺廟不同之處是:寺內沒有香火,這是為了更好地淨化白雲山“市肺”的空氣,同時也為了杜絕山火隱患。

重慶能仁寺

能仁寺重慶能仁寺
處在重慶解放碑商業中心八一路旁,距離解放碑中心的直線距離不足100米在高樓林立的中央商務區能夠如此完整地得以保留,也算是奇蹟了這寺廟總共不過兩殿,外加一座供僧人和信徒休息的四層樓房值得一提的是這座隱匿在城市中的寺廟是一座尼姑庵所有的居住者都是女性僧人和信徒皆是。

浙江雁盪山能仁寺

能仁寺是雁盪山十八古剎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於浙江省溫州雁盪山大龍湫景錦溪岩畔,東南對火焰山和戴辰峰,燕尾瀑位居其北,可遠望觀音峰。能仁
能仁寺雁盪山能仁寺
寺初建於北宋鹹平二年(公元999年)。南宋以後,能仁寺在全國的影響越來越大,鼎盛時期,有僧人三百,香客每日千人,成為全國30所最著名寺院之一。寺中有一大鐵鑊,高1.38米,直徑2.4米,鑊重18500公斤,系1092年(北宋元祐七年)所鑄,所以又稱大鑊寺。能仁寺雖然多次遭受兵燹逐漸衰敗,但歷代高僧大德的薪火傳承,為能仁寺積澱了豐厚的歷史文化,成為雁盪山一個重要的人文景觀。

1999年,能仁寺拉開了重建序幕。7年後,在當地旅遊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一座氣勢宏偉、規模龐大的寺院又呈現在眼前。重建的能仁寺,總投資1000多萬元,占地面積25畝,仿宋式建築風格,現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樓、鐘鼓樓、竺摩法師書畫館等建築近20處,其建築群體起伏跌宕、大氣磅礴。

能仁寺的重建落成,將成為雁盪山一個重要的旅遊文化勝地,從而進一步豐富雁盪山的旅遊文化內涵,推動雁盪山旅遊的發展,進一步拓展雁盪山旅遊市場。

相臨景點

廬山景區

廬山天沐溫泉渡假村

三疊泉

龍宮洞

石門澗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