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平羅大地震

銀川-平羅大地震

發生於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震中烈度Ⅹ度強,破壞範圍半徑達380公里。震級估計為8級。極震區長軸與銀川地塹方向一致。《乾隆寧夏府志》記載:“酉時地震,從西北至東南,平羅及郡城尤甚,東南村堡漸減。地如奮躍,土皆墳起。平羅北新渠、寶豐二縣,地多坼裂,寬數尺或盈丈,……三縣城垣堤壩屋舍盡倒,壓死官民男婦五萬餘人”。又據故宮檔案載:靠近黃河的一些城鎮,震後地裂“湧出大水,並河水泛漲進城,一片汪洋,深四、五尺不等,民人凍死、淹死甚多。”這是中國內陸因地震引起河水泛濫成災的一次震例。

(圖)銀川-平羅大地震銀川-平羅大地震

基本資料

(圖)銀川-平羅大地震銀川-平羅大地震

地震日期:1739.1.3 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震中位置:寧夏平羅銀川
震 級:(8)
地震情況:平羅及郡城尤甚,東南村堡漸減。新渠、寶豐(地震後廢)地多坼裂,寬數尺或盈尺,四散溢水,淹沒村堡。官署、廟宇、兵民房屋倒塌無存。房倒火起,火勢甚熾,延燒徹夜,三四日不息。壓死官民50000餘人,被溺、被凍死者亦復不少。三渠之底口淤塞及裂縫者甚多,並倒缺岩�百十處。波及等省47州縣,最遠到河北容城,約900公里。

歷史背景

(圖)銀川-平羅大地震銀川-平羅大地震

1739年1月3日晚8點左右,在平羅銀川一帶發生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8級地震,銀川平原內城鎮村莊房倒屋塌,壓死5萬多人。尤以平羅及以南20公里的新渠,以北25公里的寶豐等縣受災最重,城垣房舍盡行倒毀,平地或突起為丘地,或下陷為沼澤,遍地裂縫寬數米。銀川城破壞亦十分慘重。
這次地震不僅破壞嚴重,破壞範圍和有感範圍廣,而且火災、水災和地表沉陷、液化等次生災害大大加重了災情。地震時值隆冬,當地軍民都以火爐烤火取暖,房屋倒坍火焰蔓延,燒毀衣物、家具、糧食、軍械等。由於地震時大多數人都被壓死壓傷,無人救火,而且各城鎮多處同時起火,火勢越燒越猛,許多地方大火燃燒了5晝夜方熄。銀川總兵官署的印信都被火焚化,官民兵馬多被燒死。由於火災焚毀衣物糧食和地震未倒的房屋,使災民無衣無食無住處,因凍餓而再死傷一批。

銀川平原是黃河沖積平原,地下水埋深極淺,甚至溢積地表,地下水排泄不暢,土壤鹽漬嚴重。地基土層為黃河沖積粉細砂、細砂土湖沼淤泥組成,在猛烈的地震動突然作用下,地基液化失去承載能力,使地表大面積不均勻沉陷,造成許多城垣、倉廒,房屋、建築物的嚴重毀壞。新渠縣城南門陷下數尺,北城門洞僅存如月牙。寶豐縣城廓倉廒半陷入地下。銀川老城東北2公里左右的滿城,城垣下陷,東,南、北三門俱不能出入,僅西門勉強可供行人通過。新渠、寶豐兩座縣城因沉陷成為海塘,不能再修建城堡,地震後縣治被裁汰。滿城縣城也因同樣原因,地震後遷址另建城池。
地基液化不僅使地面大面積沉陷積水成沼,還使地下水產生很高的水壓沿地裂縫噴涌而出,並夾帶大量泥沙塞渠毀田,致使從黃河沿岸至賀蘭山麓均成一片冰海、沙海。特別是寶豐、新渠及各營堡、黃河沿岸,地裂縫寬數米,大水湧出,河水泛漲,一併湧進城鄉,逐成一片汪洋,水深1米至2米多,地震時未倒的房屋大多被水淹沒毀壞,地震時未被壓死的人畜大多被水淹凍而亡。

影響

這次地震之所以造成極慘重的災禍,固然與震級大、烈度高有關,但火災水患地陷、渠毀等伴隨地震而來的次生災害的肆虐,大大加重了災情。因此防震需要採取綜合措施,不僅要防禦房屋倒塌可能直接造成的傷亡損失,還要預防伴隨而起的火災、瘟疫和其他社會性災害,也要預防地質地理環境遭破壞導致的水災山崩地裂地陷狂風暴雨冷凍等災害,方能減輕地震災害對人類的危害。

中國曆次大地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