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連地震

孟連地震

孟連地震,1995年6月30日7時03分43秒;7月10日4時31分32秒;7月12日5時46分43秒,雲南省孟連西中緬交界地區,相繼發生5.5級/6.2級/7.3級三次破壞性地震。震區房屋,生命線工程及水利設施受到嚴重破壞。地震災區烈度Ⅵ度以上面積約一萬多平方千米,包括孟連,西盟,瀾滄,滄源,勐海五個縣,受災人口約60萬人。這次地震對公路橋樑、通訊設施及水利工程也造成了嚴重破壞。地震造成l1人死亡,136人受傷,其中26人受重傷,數千人無家可歸,4.2萬間民房、329所學校、500多家工廠、24條道路受到破壞,直接經濟損失達3億元人民幣。

概述

(圖)孟連地震孟連地震

震區房屋結構主要有:穿斗木結構輕質房、土木結構、磚木、磚混結構及鋼筋混凝土框架房。土木、磚木結構房屋占震區房屋總面積的85%以上,曾多次遭受鄰區地震波及,這次又經三個地震的疊加作用,破壞和內傷十分嚴重。1988年瀾滄-耿馬大地震後,按八度設防興建的磚混、框架結構房屋抗震性能較好,地震中仍有不同程度破壞。這次地震對公路橋樑、通訊設施水利工程也造成了嚴重破壞。

特徵

(圖)孟連地震孟連地震

1.中短期階段震中周圍中強震密集活躍,地震學參數異常顯著
1994年9月19日至1995年5月12日的235天裡,雲南及鄰區共發生MS≥4.7級地震8次,其中6次發生在滇西南地區,而且1995年2月18日至1995年5月12日的83天裡就達4次,震中周圍占3次,震中附近的滇西南地區出現了中強震時間和空間密集活躍,成為1995年5月12日以後雲南省內最突出、最被重視的異常事件。以往的研究表明雲南中強震密集、活躍段結束後的1~6個月(個別9個月),雲南及鄰區可能發生6~7級甚至7級以上大震。某些震例資料表明,7級大震有的就發生在中強震密集區內,如1983年6月24日越南萊州7.0級地震,於1982年2月20日至1983年5月28日的462天內,滇西南地區也形成了中強震時間和空間上的密集活躍,活躍段結束後29天發生了越南萊州7.0級地震。由於中小地震的迅速增加,滇西南地區的地震頻度、能量、b值曲線均有突出的異常表現,這些異常一直是滇西南地區M≥6級地震的中期指標。上述異常為判定滇西南強震的危險性作出了貢獻。

2.震中周圍介質處於非穩態的現象突出
計算以瀾滄台為圓心,150km為半徑範圍內2級以上地震的尾波持續時間比和波速比,分析其月均值時間進程曲線,發現周圍地區的強震前二者均有異常反應,特別是波速比的異常,1988年瀾滄7.6級地震前出現1.4左右的低值變化,1995年孟連西7.3級地震前出現了高達2.0左右的變化,有資料以來兩次出現最大變化後,附近地區都發生了7級地震。表明7級地震前震中周圍介質處於不穩定的現象是突出的。

3.地震活動性短期異常主要是視窗地震
在短期階段於5月12日景谷發生了4.9級地震,景谷視窗的開窗地震,以往對景谷附近滇西南地區3個月內M≥5.0級地震的對應率可達80%,是滇西南最好的短期指標。此外思茅-勐臘帶的ML≥2.5級地震月頻度達異常指標,3個月內滇西南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機率也達70%。

4.前兆觀測異常項目較多
孟連西7.3級地震前共有18個項目、58條前兆觀測異常,沒有發現長期異常。中期有水位、水氡、水汞、氟離子、鈣離子、鎂離子、碳酸氫根、二氧化碳、自然電位、地傾斜、短水準、短基線等12個項目、21個台站、27個台項出現異常,中期異常的台項比和台站比分別為 21.95%和52.5%。短期有深井水溫、水位、水氡、電導率、碳酸氫根、鈣離子、鎂離子水汞、pH值、硫酸根二氧化碳、流量、地傾斜等13個項目、15個台站、24個台項出現異常,短期異常的台項比和台站比分別為19.5%和37.5%。臨震有水位、水氡、地磁Z分量等3個項目、4個台站、4個台項出現異常,臨震異常的台項比和台站比分別為3.3%和10.0%。台站比和台項比最高的都是中期異常,臨震異常最少。據此分析中期異常的台站多,可能表明分布廣,短期異常的台站比比中期減少15%,表明異常在有些台站更為集中。臨震異常的項目不多,但除楚雄地磁距震中423km外,其餘均在震中250km範圍內。據此分析異常開始的時間有逐漸逼近震中的趨勢。

表6為孟連西7.3級地震前定點前兆觀測異常百分比統計表,表中顯示100km內的異常台站和台項比例最高,其次是101~200km。201~500km內的異常比例也不小,與1993年普洱6.3級地震101~200和201~300km的異常比率相比偏高,這有可能和其後1995年10月24日武定6.5級和1996年2月3日麗江7.0級地震的發生有一定的相關性。

影響

(圖)孟連地震孟連地震

震區地質構造複雜,既有南北向的花崗岩體、變質岩體及活動的瀾滄江大斷裂帶,又有北東、北西向斷裂,從而形成菱形網路斷塊構造區。區內活動斷裂主要有:孟連裂打洛斷裂木戛斷裂、瀾滄-勐遮斷裂、勐包-棟達線性影像帶、薩爾溫江褶斷帶、昌寧-雙江斷裂等,它們對震區的構造與地震活動起著控制作用。這些斷裂發育歷史悠久,新構造活動強烈。沿斷裂帶發育著斷崖、斷裂谷地、斷陷盆地古滑坡崩塌及斷錯水系地貌。這些斷裂帶上都曾發生過5級、6級和7級地震。

據推測這次7.3級地震的發震構造為北北西向的勐包-棟達線性影像構造帶。該線性影像帶展布于震區中部緬甸境內,在衛星影像上呈斷續延伸的線性構造寬頻,頻寬20~30km,總體走向北15°西左右,北西端被木戛弧形構造所截,往東南和北東向打洛斷裂相交。也有部分結果不能排除北東向的孟連斷裂是發震構造)。孟連斷裂自瀾滄縣城向西南經孟連、勐阿延出國境,呈北50°~60°東,總體傾向北西。從衛星影像分析,該斷裂向西南可延伸到薩爾溫江一帶。

震區附近1920年以前的歷史地震資料完全缺失,1920年以來曾多次發生強震。在這次7.3級地震震中附近(21°~23°N,98°~100°E),1920年以來曾發生6級以上地震10次,最大地震是1988年11月6日的瀾滄7.6級(表2)。該區是個典型的強震區,在這么小的範圍內從1988~1995年不到10年的時間就發生了3次6.8級以上的地震,地震活動具有板緣地震性質。傳統的板內7級地震發生後,數十年周圍不會再發生7級地震的免疫區概念在這裡不適用。

中國曆次大地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