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大地震

嘉靖大地震

明嘉靖關中大地震,簡稱嘉靖大地震,是發生於明朝嘉靖三十四年臘月十二(1556年1月23日)的大地震。現代科學家根據歷史的記錄,推斷當時的地震強度為地震矩8至8.3級,烈度為11度。

(圖)嘉靖大地震嘉靖大地震

概述

(圖)嘉靖大地震嘉靖大地震震區圖

嘉靖大地震的震中位於陜西華縣。由於地震於午夜(子時)發生,多數人還在熟睡之中,所以引致83萬人死亡,死亡人數與黃河泛濫造成的傷亡相若,是中國歷史上死亡人數最高的地震,方圓二千里(800公里)的人口有六成死亡。據報是因為大多數死者都是居住在陜西黃土高原一些建在崖邊的窯洞里,而當地震發生時,他們被坍塌的窯洞壓死。不過,西方歷史學家對這個數字抱懷疑態度。

嘉靖年間由於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板塊對亞歐板塊的持續碰撞,中國的震情時有發生。明嘉靖三十四年臘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發生在陝西省關中地區東部的大地震,是中國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史稱“嘉靖大地震”。

影響

(圖)嘉靖大地震科學家根據史書記載對嘉靖大地震進行研究

地震禍延97個縣,包括山西、陜西、河南甘肅河北山東湖北湖南江蘇安徽十個省亦受到影響。餘震在半年內每個月都有三至五次。唐錫仁引順治《鄧州志》,指當夜河南鄧縣、內鄉“分聞風雨聲自西北來,鳥獸皆鳴,已而地震轟如雷。”地震造成位下降。邱仲麟引明代《露書》作者姚旅親身經歷,記到關中在地震後所出現的地下水位下降及地溫現象:“關中王孫長房招予游(長安曲江,不羈宗族,謂曲江昔時掘地三尺即及泉,自嘉靖末年地震後,十尺始及泉;昔時冬無青草,地震後,冬且原原芊芊,不殊春日。驗之,信然,蓋地氣漸暖耳。”

而另一方面,他再引賀明靜關於這次地震的研究,談及關中地震後水位下降,僅言及渭南縣在地震後,“水泉半堙,而桔皋以廢”;亦及華縣鳳谷寺石泉涸廢,泉中養魚為此中斷。地震亦造成建築物毀壞。例如小雁塔本來樓高15層,地震後塔頂被震毀,只餘下13層。

(圖)嘉靖大地震嘉靖大地震地震波形圖

現代科學家根據當時的歷史記錄,推斷當時的地震強度為8至8.3級,烈度為11度。重災面積達28萬平方公里,分布在陝西、山西、河南、甘肅等省;地震波震撼了大半箇中國,有感範圍遠達福建、兩廣等地。餘震在半年內每個月都有三至五次。

《明史》記載:“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陝西、河南同時地震,聲如雷。渭南、華州、朝邑、三原、蒲州等處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魚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數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華岳、終南山鳴,河清數日。官吏、軍民壓死八十三萬有奇。”方圓800公里(明代《嘉靖實錄》中所謂“二千里”)六成人口死亡。災民因凍餓和次年瘟疫及其它次生災害而死者,尚未在統計之中。

有明一代發生過數百次的地震災異,其中尤以嘉靖乙卯陝西大地震最為慘重。明政權面對這種慘烈的自然災害,往往採取發銀賑濟和蠲免稅徭等措施,在地方,大災之後的饑荒和病疫往往引起地方社會秩序的嚴重混亂,而在地方的震後救濟中,賑濟和救助成效的好壞,往往只能依賴於州縣官的個人素質和能力,並以維持社會穩定為地方治理的首要目標

中國曆次大地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