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溪地震

疊溪地震

疊溪地震發生於1933年8月25日,震中位於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北部。疊溪這座擁有二百七十餘戶羌人的古老羌城,歷史上重要的軍事要塞——古蠶陵重鎮,竟被地震毀於一旦,只剩下一座殘破不堪,大部分倒塌了的城隍廟。此次地震導致疊溪古城全部建築坍塌,並引發水災,傷亡人數超過2萬。

基本信息

發震時刻

疊溪地震疊溪地震

1933年8月25日15時50分30秒
經緯度
北緯32.0度,東經103.7度
震中位置
中國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北部
震級
7.5級
震中烈度
10度死亡人數
2萬多人

地震描述

震前異象
犬哭羊嘶,蛇出鼠驚,烏鴉慘啼,母雞司晨。
地震經過
震發生時,地吐黃霧,城郭無存,有一個牧童竟然飛越了兩重山嶺。巨大山崩使岷江斷流,壅壩成湖。1933年10月9日19時,地震湖崩潰,洪水傾湖潰出,霹靂震山,塵霧障天,造成下游嚴重水災,僅灌縣境內撈獲的屍體就有4000多具。疊溪地震和地震引發的水災,共使2萬多人死亡。

地震災情

在一卷卷《民國檔案》中,大地震發生後的14天的晚上,由譯電員姚韋莊譯的電文記載,(南京國民政府收到的四川省政府災情報告)“急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軍事委員會內政部財政部、賑務委員會均鑒:頃準鄧軍長錫侯電稱,茂縣八月望日午後二時許地震,勢極洶湧。據調查報稱,茂縣疊溪鎮全部陷落,南北約三十餘里,東西約五十里,松平溝群山倒塌,岷江上遊河流阻塞,松茂大道已無通路,松城情形尚不明了,人民傷亡財產損失為數極巨,全屯均受波及,

疊溪地震疊溪地震
房屋牆垣道路橋樑破壞甚多,實空前未有之奇禍,請轉電懇發款賑濟等由。查此次茂縣發生劇烈地震,疊溪鎮全部陷落,受災奇重,松潘縣城及其他各處因道路不通,輕重尚未查悉,除電復鄧軍派員調查,並由本府令飭松、茂兩縣查具處復外,特先電陳,懇速頒巨款,俾資急賑,無任迫切待命之至。四川省政府叩。”

在《國民檔案》中,我們又查到在次生水災之後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八軍軍長鄧錫侯給南京國民政府主席的呈文:“前次川西屯區茂縣屬疊溪地方,因地震劇烈,山崩鎮陷,岩石橫江,積水深涵成大閘者一處,深約一百餘丈,地名沙灣,成深潭者四處,深不等,其地名大橋、小橋、松平溝魚兒寨。沿江居民,生命財產損失不可計數。毀損屯屬公路值洋七、八萬以上。……災十月十二日,據灌縣楊縣長鈞壽文電報稱:深夜大水,沖沒灌屬之韓家壩、安瀾橋、新工魚嘴、金剛堤、平水槽、飛沙堰、人字堤,與下游之天乙街、塔子壩、農壇灣、安順橋一帶,盡成澤國。迄凌晨水退,堪得人民淹斃者數千人,逃出者五、六千人,財產田廬漂沒亦難勝計,

疊溪地震疊溪地震
大小堰堤破壞尤多。又據中國紅十子會灌縣分會及各機關法團電稱,深夜一鍾大水淹至,上起茂、理、汶川,下迄崇(寧)、郫、溫、雙、崇(慶)、新各縣均受巨災。……現逢聖明當國,食育萬匯。一夫下得其所,若已推諸溝中。伏迄推已溺已譏之量,宏視民猶子之懷,飭下中央經濟委員會、中央賑務委員會準暫就棉麥借款一百萬元。另飭設立四川經濟分會,賑務分會負責保存此項專款,儲作疏積修堰賑災之用。其數不足,望速核拔。如其有餘,當然收回……”。

見者敘述

地震時任茂縣縣長的張雪岩先生1960年8月18日所撰寫的“疊溪大地震親歷記”一文,對當時政府賑災過程作了如下的記述:“屯區遭受如上兩次巨災(水災),從各方面呼籲,雖說也領得一些零星賑款,終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而造災冊的工本和繕寫費反而花得不少,要求較好安排善後,根本無望。

疊溪地震疊溪地震
那時劉湘正謀統一四川軍政,幾經接洽,他好象關心民族,說要派員攜款入山,並協助修治道路,鑿通湖口。後見工程浩大,仍是敷衍了事。又隔一段時間,山東青島紅十字會派員來了,象是國際間的救濟組織,曾親到震、水兩災區調查。縣府派員陪他們一行前往,也花了一些費用,但臨行時說,轉來一定開會決定,放賑時再轉來。望之又久,仍是口惠而實不至。總計兩次災患,人口死傷約在萬人左右,財產損失至少亦在二十萬元以上(詳細數字,年久,記不清),山區本來底子薄,這下就元氣大傷,不易恢復。怎么辦呢?結果仍是‘就地設法,靠人民自救’,一面辦理急賑,使衣食兩項暫能維持,一面就原有場鎮高處建修聊避風雨的茅舍,使災民不致流離失所。同時發放少數賑款,勸其自謀出路。後來了解,有部分災民的生計逐步得到恢復,但亦有不少人於悠久歲月中,艱苦掙扎在饑寒線上度其可憐生活,國民黨政府始終少為之助。”

科學研究

當時政府雖然對賑災之

疊溪地震疊溪地震
事是敷衍了事,但科學工作者卻對地震、水災的調查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當年曾先後兩次參加疊溪地震調查的周郁如先生在1985年寫的《疊溪地震鎖記和對地震初步認識》一文中,對震災的調查作了如下敘述:“賑災後快滿一月,四川善後督辦劉湘,始派人前往調查,調查人有全晴天(成都水利知事公署技術主任)、諸有彬(四川大學學生),還有十餘人同行……。

調查人了解情況後,於10月9日動身回茂縣,將根據調查所得的危急情形報告偽政府,請調民工疏通積水,是日行三十華里,投宿大店古廟內。晚飯後,行路疲勞的人們都已入寢,全晴川與老僧是故人,還在談家常,耳聞河下忽來巨大吼聲,二人急出門去看,只見江水壁立而下,朦朦大霧,如錢塘江潮一般,水已上階,全有手電筒,老僧急拉全急奔廟旁山徑逃避,不及呼喚廟內已入寢的同伴,傾刻水已淹過屋頂,瞬時即將古廟衝去,第一次去調查的人,除全晴川外無一人幸免於難。

成都《新新新聞》民國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號第七版刊登了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科主任常隆慶先生等人對震災及水災的調查情況。他們走遍了極震區內各地,對地震及水災情況作了詳細的調查、了解,收集了很多寶貴的現場資料,拍攝了大量的地震現場照片。對震區的地質地理情況、地震情況、受災情況、震前震時異常現象和損失統計及次生洪水災害的調查和損失統計作了詳細的調查,編繪了疊溪震後的地形圖、地震烈度圖,同時還編寫出《四川疊溪地震調查記》一書,這是中國人自己第一次對大地震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和分析,對地震災情進行第一次全面的巨觀烈度考察。在中國地震史上實現了重要的零的突破。

民間救助

為治理地震災害及後患,在民間,在茂縣、灌縣等地紛紛自發的組織起“震災救濟委員會”、“疏導扶進會”等救災組織,捐資捐款,對疊溪積水進行疏導,當局撥款一萬二千元,調集民工500人,採用以工代賑的辦法,由上校參謀郭雨中負責督工疏導,於1933年12月動工,次年4月完成第一期工程,終使疊溪水患得以穩定,保證了岷江中下游各縣的安全。

疊溪地震疊溪地震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許多可歌可泣的與天奮鬥、與地奮鬥、與水奮鬥的英雄,流傳著許多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故事。岷江河畔的大禹制水,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等動人傳說,至今仍廣泛地在羌區民間傳頌。人們對於這些大智大勇,無私無畏,拯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造福於人民的英雄,永遠銘刻在人民心中,為中華民族的輝煌史冊增添了華章。象常隆慶、周郁如、諸有彬、全晴川、郭雨中等人,在疊溪大地震後的災情調查、賑濟災民、疏通積水中的感人事跡,也將被羌族人民世代銘記。

中國曆次大地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