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吉蘭泰活動斷陷帶

銀川—吉蘭泰活動斷陷帶(Yinchuan Jartai active fault subsidence zone)由銀川地塹、賀蘭山地壘和吉蘭泰地塹組成,三者近於平行斜列,總體走向北北東,構成鄂爾多斯周緣活動斷裂系的西支,東西寬70~120千米,南北長逾3400千米。雖然古近紀時斷陷帶已開始發育,但直到新近紀末才基本造就了現今的構造格局。

銀川—吉蘭泰活動斷陷帶(Yinchuan Jartai active fault subsidence zone)由銀川地塹、賀蘭山地壘和吉蘭泰地塹組成,三者近於平行斜列,總體走向北北東,構成鄂爾多斯周緣活動斷裂系的西支,東西寬70~120千米,南北長逾3400千米。雖然古近紀時斷陷帶已開始發育,但直到新近紀末才基本造就了現今的構造格局。銀川地塹北起石嘴山,南至青銅峽,長約160千米;除兩側的邊界正斷裂外,地塹內還發育5~6條規模較大的正斷層,使古近紀—第四紀地層逐級向中心斷落,形成複式地塹剖面結構。第四系最大厚度達1.6千米,並有三個沉降中心。地塹內還有橫向的隆起和斷裂構造。銀川斷陷西側的邊界斷裂稱為賀蘭山東麓斷裂帶,第四紀期間總體上以垂直正斷為主,兼具右鏇走滑。1739年銀川—平羅8級大地震即發生在這條斷裂帶上,造成了著名的紅果子溝明代長城錯斷。賀蘭山斷隆東陡西緩。吉蘭泰地塹的基底主要由古老變質岩構成,盆地內新生界厚度達2~3千米,其中第四系最大厚度約400米左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