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二七革命紀念館

鄭州市二七革命紀念館

鄭州二七革命紀念館(塔)位於鄭州市區中心二七廣場,占地面積352平方米,為聯體雙塔,塔高63米,共14層,始建於1971年9月。館內主要陳列展覽內容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京漢鐵路工人舉行大罷工的史實。

基本信息

概況

鄭州市二七革命紀念館二七紀念塔
鄭州二七紀念館座落在鄭州市中心的二七廣場。為了紀念1923年京漢鐵路大罷工中犧牲的烈士、繼承和發揚京漢鐵路工人的革命鬥爭精神,195年鄭州市人民政府將原鄭州市西門外長春橋舊址擴建為“二七”廣場。廣場中央建三角形木質塔一座,頂豎五角星,周圍種植花壇草坪。1971年7月1日,在原址動工重建鋼筋混凝土紀念館。同年9月29日落成,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1986年11月,二七紀念塔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5月,紀念塔更名為“鄭州二七革命紀念館”。1993年4月9日江澤民總書記為該館題寫館名“鄭州二七紀念館”。後更名為“鄭州二七紀念館”。

二七紀念塔占地面積352平方米,建築面積1923平方米,平面呈兩個五邊形關聯,是我國建築獨特的聯體雙塔。塔高63米,共14層,其中塔基座為3層石欄環閱台。塔頂建有鐘樓,六面直徑2.7米大鐘,大鐘報時演奏東方紅樂曲,鐘聲宏厚,悠揚悅耳。鐘樓頂端矗9米混凝土旗桿,上置紅色五角星一枚。塔底有地下室通道可從廣場入口進入塔內。塔內一邊為鏇樓,一邊為展室,遊人可登樓盤鏇至塔頂,登臨眺望,鳥瞰市容風貌。

館內主要陳列有4層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史料。二七紀念館全年開放。2006年6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展廳分布

鄭州市二七革命紀念館鐵路工人大罷工的圖片展
展室設在二七紀念塔2~6層,總面積250平方米。分3個展室、四個主題。展品有實物、圖片、模型、圖表、照片和文字資料,其他展室為臨時性展覽。

1986年初,該館的《二七革命鬥爭史陳列》參加了有全國18個革命紀念館、博物館參展的《中國革命之路》大型博覽會,中央電視台作了報導。與此同時,1989~1998年,組織革命傳統教育小分隊深入學校、工廠、機關、農村、部隊,做革命傳統報告數百場,受到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獲得了高度評價,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館藏

鄭州市二七革命紀念館從二七紀念塔頂層鳥瞰鄭州市區
館內共8個展室,陳列二七鬥爭的史料和文物,櫃外陳設大件文物、油畫和模型等。

館內收藏有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黃河鐵橋竣工紀念鐵碑

京漢鐵路通車後,用過的大鐘;

1921年工會收繳會費用過的小布口袋;

1922年工人俱樂部證章;

“八月罷工”時用的汽笛;

1923年京漢鐵路總工會證章;

二七大罷工工人糾查隊員用過的斧子和大錘把;

被捕工人在保定監獄戴過的手銬腳鐐等主要文物。

歷史意義

鄭州市二七革命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二七紀念塔(館)座落在鄭州的市中心二七廣場,位於人民路、二七路、解放路、中原路、西大街、德化街六條市區主要道路的交匯處,周圍與華聯商廈、商城商廈、天然商廈、亞細亞商場、金博大商場、百貨大樓、國際友誼廣場隔路相望。
二七紀念館是鄭州的一個標誌性建築。占地面積352平方米,建築面積1923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平面呈兩個五邊形並聯,是我國建築獨特的聯體雙塔。塔高63米,共14層,其中塔基座為3層石欄環繞閱台。塔身為11層,每層頂角為仿古挑角飛檐,綠色琉璃瓦覆頂。塔頂建有鐘樓,六面直徑2.7米大鐘,大鐘報時演奏《東方紅》樂曲,鐘聲宏厚,悠揚悅耳。鐘樓頂端矗9米混凝土旗桿,上置紅色五角星一枚。有地下室通道可從廣場入口處進入塔內。塔內一邊為鏇梯,一邊為展室,遊人可登梯盤鏇或乘電梯而上到至塔頂,登臨眺望,鳥瞰市容風貌

二七紀念塔,是為紀念二七工人大罷工而建。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各站工人在鄭州普樂園(今二七紀念堂),成立京漢鐵路總工會。由於遭到封建軍閥的阻撓和破壞,大會決定在2月4日舉行全線總罷工。2月7日軍閥吳佩孚肖耀南帝國主義的指使下,對鄭州、江岸、長辛店的罷工工人進行了殘酷鎮壓。全線工人同仇敵愾,不怕犧牲,同反動派進行了英勇頑強的鬥爭。在這場鬥爭中,共產黨員、工人領袖林祥謙施洋以及高斌等40多人被殺,399多人負傷,激起了全國工人大罷工的革命怒潮。這就是有名的“二七大罷工。

1925年2月7日,京漢鐵路工人在鄭州召開全路工人代表大會,莊嚴宣布:恢復京漢鐵路總工會。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於1926年10月15日,又殺害了鄭州分會負責人汪勝發司文德,並把二位烈士的頭顱懸掛在“長春橋”(今二七紀念塔地址)的電線桿上。但是,英雄的鐵路工人並沒有被嚇倒,他們繼續戰鬥著。“二七”大罷工的偉大鬥爭,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為了紀念這次偉大的罷工運動和“二七”烈士,繼承和發揚“二七”光榮革命鬥爭傳統,1951年,在原“長春橋”舊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廣場,當時的廣場是一個街頭大花園苗圃,綠樹掩映中,一個尖尖高高的一座15米高的木製紀念塔,上面有個大大的紅五星,到了晚上,塔身上掛著的好些電燈泡和塔周圍的幾盞路燈齊放,照得四周亮堂堂的。不少市民來此逛街休閒,煞是熱鬧,因而當時的鄭州市民都叫木塔為燈塔。

另外,還有種說法為:它只是1951年鄭州城鄉物資交流大會的臨時性建築。老百姓以為那是政府建的二七紀念塔,便如此喚將起來。它是鄭州人意外地賦予了木塔以政治涵義,無意間把它和1923年2月7日那場著名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聯繫到了一起。

1971年夏天,一場風雨過後,屹立了20年的15米高二七塔砰然倒地。

歷史轉變

鄭州市二七革命紀念館鄭州市二七革命紀念館

1971年國慶節正式對外開放時都是贈票,沒幾天便開始5分錢一張票對外賣票了,那時每天平均參觀人數六七千,最高記錄是1.2萬人,他用“擁擠不動”來形容當年二七塔空前絕後的紅火年代。

二七塔高63米,共14層(包括地宮),平面為並聯的兩個五角形,因稱雙塔。當時的二七塔上不僅僅是二七大罷工展覽;它的二層是新華書店,三、四層才是二七大罷工展覽,六層是文具,七層當時賣糖菸酒,八層是郵電、銀行,9層放16毫米的小電影……

1973年10月14日,在參觀了洛陽龍門石窟後,周恩來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於晚上八點半抵達鄭州火車站,時任鄭州市警備區副司令員、鄭州市革命委員會主任的王輝在車站迎接總理。

20世紀70年代的夜鄭州,雖也是路燈高照、家家亮燈,但終究不如今天的燈火輝煌。總理坐在車上無語,只是偶爾會把視線轉移到車窗外,瀏覽一下鄭州的街景。在此之前,總理來過鄭州,對這座城市並不是完全陌生。車過二七廣場時,總理突然好奇地問王輝:“這是什麼建築,過去來鄭州時我怎么沒見過?”王輝回答:“是二七紀念塔。”總理接著問:“什麼時候建的?”王輝說:“1971年。”路上總理沒有再詳細追問,但到了中州賓館的大廳,總理突然止步,想了想,然後對隨行人員說:“你們到二七塔看看,把情況了解了解。”

大約半個月之後,當年最具權威的媒體之一《人民畫報》把“鄭州二七紀念塔”作了封面。這是二七塔建成後第一次以“政治明星”的氣宇亮相全國,據說這是周總理親自安排的。

20世紀70年代末,中蘇邊境形勢緊張,王輝率部調往內蒙古,從此離開了鄭州。

離開鄭州多年後,有一次王輝從國外回來時買了一台錄音機。他把這台錄音機寄給二七塔第一任館長吳天平,叮囑她一定要把參加過二七大罷工的老鐵路工人的話錄下來作資料。

1986年11月,二七紀念塔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5月,紀念塔更名為"鄭州市二七革命紀念館"。

1992年後,二七塔周圍演繹了一場聞名全國的商戰,一個“亞細亞太陽”在二七塔東南方大放光芒。就是在那種濃烈的商戰氣氛中,一個賣音響的老闆租下了二七塔一層的辦公室,二七塔的北門打開後成了這家專賣店的門面。幾年後一個高級官員對此表示了強烈不滿:“沒錢,我給!還不成嘛!”

1993年4月9日,江澤民總書記為該館題寫館名“鄭州二七紀念館”。現更名為“鄭州二七紀念館”,隸屬鄭州市文化局。

1999年二七塔重新粉刷整修後,再也不許掛廣告、搞租賃賣東西了。今天的二七塔有三層的基本陳列,是關於二七大罷工的圖片展,長年不換;其他是配合形勢的展覽,是臨時性的。

二七紀念館曾被市政府及旅遊局命名為鄭州市十大旅遊景點之一。

相關歷史事件:“二·七大罷工”

(圖)工會用章工會用章

1923年2月7日,湖北督軍肖耀南藉口調解工潮,誘騙工會代表到江岸工會會所“談判”,工會代表在去工會辦事處途中,遭到反動軍隊的槍擊,赤手空拳的工人糾察隊當場被打死30多人、打傷200多人。反動軍隊還闖進工人宿舍,大肆搜捕,造成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江岸分會委員長、共產黨員林祥謙被捕後,反動軍警把他綁在電線桿上,用刀逼迫他下令復工。林祥謙高呼:“上工要總工會下命令,我的頭可斷,工是不能上的!”他寧死不屈,英勇就義。武漢工團聯合會法律顧問、共產黨員施洋也慘遭殺害。

慘案發生後,中國共產黨發表《為吳佩孚慘殺京漢鐵路工人告工人階級與國民書》,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為自由而奮鬥。儘管反動軍閥到處捆綁工人,用恐怖手段強迫工人復工。但工人們堅持鬥爭,在沒有得到總工會復工命令以前堅決不復工,各地工會也都拒絕單獨談判。罷工鬥爭堅持到2月9日,京漢鐵路總工會的武漢工團聯合會為避免不必要的犧牲,保存力量,準備將來進行更大的鬥爭,於是忍痛下令復工,大罷工宣告結束。在這場鬥爭中,京漢路各地工人死50餘人,傷數百人,被捕和被迫流亡的有1000多人。接著,各地軍閥也都對工人運動採取了高壓政策,全國第一次罷工高潮被迫暫時轉入低潮。

二七大罷工充分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最勇猛的奮鬥精神和最偉大的犧牲精神。它以工人的頭顱和鮮血,進一步喚醒了中國人民,使人民更加認識到帝國主義勢力和封建軍閥是中國各族人民不共戴天的敵人,必須與之鬥爭到底。這次罷工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中的影響。罷工血的事實也告訴我們,要推翻反動的軍閥統治,單靠工人階級的孤軍奮戰是不行的,必須發動廣大的農民階級,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這就為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如何聯合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以反對軍閥;如何開展農民運動,結成工農聯盟。在罷工鬥爭中面對荷槍實彈的軍閥,赤手空拳的工人只能遭到殘酷的屠殺,這就為我黨提出了武裝鬥爭問題。罷工雖然失敗了,但共產黨人並沒有消沉,而是在積蓄更多的力量,準備進行更大的鬥爭。

交通信息

(圖)鄭州市二七革命紀念館鄭州市二七革命紀念館
市內交通:乘2、9、26、28、32、57、58路等公車可到。

中國博物館遺址

中國博物館遺址你知道多少呢?有沒有你熟悉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