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縣博物館

承德縣博物館

承德縣博物館1987年成立。文物展廳面積260平方米。有玉器、書畫、刺繡等珍貴文物2000多件。

基本信息

簡介

承德縣博物館成立於1987年9月,系與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合署辦公。現有職工6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4人,中級職稱和高級職稱各1人。館舍面積420平方米,其中文物展廳260平方米。多年來,承德縣博物館始終把文物工作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著對人民民眾實施社會教育這一主題,努力將各項工作做到實處。

展廳分布

書畫展廳

承德縣博物館御製避暑山莊七十二景畫冊
承德縣博物館承德縣博物館
書畫時代風格的形成,是和當時的政治經濟、生活習慣、物質條件等有密切關聯的,也就是說不能脫離它的時代背景。如寫字,自古至今就有過許多變化。宋以前人寫字,席地而坐,一手拿簡冊,一手懸肘揮寫,後來用高桌子,手和臂的姿勢以及執筆的方法也隨之而改變。再後來由於科舉制度的盛行,不同時期的考試規定,對書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明代規定雖要寫小楷,但書畫還未限制。由於寫小楷筆鋒活動的範圍有限,手指握管離開筆毫的距離變近了,手臂也隨著貼著桌案。清代試卷到康熙以後更為嚴格,要求行行整齊,字字勻稱,橫平豎直,又光又圓,於是連手腕都挨著桌面了,形成了所謂館閣體的書風。這固然屬於科舉仕祿範圍的現象,但卻是在野的文人、方行的僧道,由於種種關係的影響,也常無形中反映出那一時期的風氣。若問某時代的書風究竟是怎樣,這便須把各代的字跡擺出來觀摩比較,才能理會。只憑觀摩,不作有意識地比較分析,不會看出差別;而只從理論上講求差別不多接觸實物,也仍然是空談而已。再以書法為例:不僅書法本身關係重要,即從文學方面來看,不論是詩是文,辭彙的運用,事跡的敘述,思想感情的表達,也都能看也它的時代風格。例如陸機《平復帖》的句法語氣,在明朝人的句法中是不會有的。再就書札行款格式來說,自晉唐至明清也有很大的

變化,連稱呼都不相同。今天我們用"千古"作為對死者的衷悼,明代卻用來對生人表示尊敬。清人書畫題款慣用的"某某仁兄雅屬",明人是不會這樣寫的。

不同時代的字,筆畫也不同。武則天時新創的字,不可能在南北朝時出現。古代寫書、刻本的書籍可以憑避諱字來斷定朝代,這種鑑別方法對書畫又何嘗不適用?還有作者的生卒年代、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制度等等,也都直接或間接有助於判斷時代、區別真偽。不同時代的繪畫也有不同的風格。古代繪畫創作的操作方式也和元明以後文人案頭作畫的方式不同。唐宋以前,壁畫盛行,畫家們是站著畫的,就是在絹至少上作畫,也多繃在框架上,立著束畫,像今天畫油畫似的。大約從宋代開始,將紙絹平鋪桌上的作畫方式才漸漸興起來。框架繃絹的畫法後來只在民間畫工中還沿用下去。這種立畫的用筆角度和手臂的力量與平畫不同,它的效果也就處然兩樣,這與上述的書法效果問題是同一道理的。

中國玉器

中國從原始社會開始生產玉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獨立的專業,多集中於畿、都邑。自宋至清,蘇州成為全國性的制玉中心。歷代王室朝廷皆設有玉器作坊,進行生產。因玉硬度較高,加工時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故加工過程大體有選料、畫樣、鋸料、做坯、打鑽、做細、光壓、刻款等若干工序。仿古玉還要增加“致殘”和“燒古”等工序。奴隸社會治玉以青銅工具為主。封建社會由青銅工具逐步變為鋼鐵工具。石英砂硬度高於玉,因此自古用於磨玉,又名“解玉砂”。當無齒鋸前後推拉或鉈、鑽鏇轉接觸玉材時,放進用水調勻的石英砂,隨工具運動而琢磨成器。玉器的造型、花紋都是靠這種方法製成。所以,先秦稱琢玉,宋人稱碾玉,今稱碾琢,以示與雕刻、工藝有別。

承德縣博物館織錦緞戲衣

中國玉器的藝術風格歷史演變如下:

在中國南方,良渚文化的大型玉璧和高矮不同的多節玉琮,標誌著治玉工藝已與石器工藝開始分離。玉器造型較為複雜,已能碾琢陰線、陽線、平凸、隱起的幾何形及動物形圖案裝飾,具有樸素稚拙的風格。

商周時代的玉器以形象單純、神態突出,多用雙勾隱起的陽線裝飾細部為其特徵,並出現了俏色玉器。

春秋戰國時期玉器工藝有了廣泛的發展,各諸侯國競相碾治,精益求精。

秦漢玉器與精雕細刻的春秋戰國玉雕相比,在藝術風格上趨向雄渾豪放。

漢玉隱起處常用細如毫髮的陰線雕飾,有如古畫上的遊絲描一般剛勁有力,以彌補其立體感不強的弱點。這是漢玉技法上的一個特點,對後世玉器有著深刻影響。

承德縣博物館慈禧百蝶長袍

唐、宋玉器色如羊脂,光澤瑩晶,質地精良,技術精湛,禽獸花卉的題材和玲瓏剔透之器增多,寫實能力大為提高,開始出現世俗化的傾向,在形神兼備上達到了極高的造詣。這與當時繪畫、雕塑藝術的成熟有著密切的關係。

元明清時期南北兩地玉器普遍發展,是中國玉器史上極其光輝的時代。現存北海團城內的元代瀆山大玉海,明汪興祖墓出土的玉帶板,朱翊鈞墓出土的玉圭、玉帶鉤、玉盂、玉碗、玉壺、玉爵、玉佩等可以代表這時期玉器的特點。

在繼承宋代玉器特點的同時,出現加工粗放或碾琢繁瑣的兩種互相排斥的傾向。元明玉器還受到文人書畫的影響,發展了碾琢文人詩詞和寫意山水畫的玉器,也往往鐫刻名家款識,追求文人高雅的情趣。清代乾隆時期的玉器因玉材豐富、皇家提倡和社會需要,技藝成熟達到空前的高峰。另外,中國維吾爾族的碾玉工藝富有地方色彩,是中華民族玉器藝術寶藏的組成部分。在後期封建社會仿古思潮影響下,以“返樸”為目標,追仿“漢玉”風格而生產的各式玉器,被稱為仿古玉,這種玉器始於宋而盛於明清,有著自己特殊的美學價值,也是古代玉器的組成部分。

宮廷織繡

承德縣博物館黃緞彩繡十二章龍袍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繅絲、織綢印染和刺繡的國家。特別是錦、絹、繡、帛、縑等產品,還遠銷世界各地。漢唐以來,經過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國內生產的織繡品運銷波斯、羅馬,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代,不但能織錦、緙絲、刺繡,還由單純實用範圍,發展到生產一些專供欣賞的藝術品。明代成化、弘治以後,絲紡織業又有了改進,發展到在綾絹上提織各色花紋。明末,蘇州市場上有綾、絹、沙、綢、羅、布六種織機作為商品販賣,所織成品“巧變百出,花色日新”。

清代絲織品在繼承歷代成果的基礎上達到頂峰時期。以江南地區的江蘇、浙江兩地生產最盛,民間絲織品作坊發展到上千台織機,生產規模和數量都超過了官營織造,絲織品也隨之遍及全國。供皇宮王公大臣享用的高級絲織繡品是由清廷內務府在江寧(南京)、蘇州、杭州設定的“織造衙門”組織當地招工巧匠負責內廷“供奉”。每年按廣儲司緞庫、茶庫擬定的花樣、顏色和數量進行生產。宮廷內務府設有染作、衣作,皮作,滿足皇室日常消費,同時還提供大量的絲織品賞賜給少數民族首領。

清宮御用的彩織錦緞源於江寧(南京)織造。蘇州以織造宮廷賞賜品為主,還織“上用”和“官用”兩類。上用專供帝後用;官用,是為賞賜官府、王公所用。杭州織造除織造御用袍服外,也為皇室供奉絲、綾、杭綢等。少數民族首領來覲見皇帝時,為表示尊敬也將本民族生產的棉織品和絲織品作為貢品獻給皇帝。

精品館藏

承德縣博物館朱繪灰陶壺

朱繪灰陶壺

戰國

高71.5,口徑20.5,腹徑23厘米,壺口方形,上有蓋,蓋面大於壺口。頸部細長,腹鼓出,最寬處在腹之中段,故無下垂感,圈足甚高。橫截面皆為下方形,器戲曲兩側作一對夔龍耳,神態生動。另兩面有鋪首銜環,頸下半部和腹部均攤剔出四方形和四圓形作為裝飾,上面加飾朱繪。

這是一件大型的模仿青銅器禮品製成的朱繪陶壺.,造型優美,製造工藝精湛,是一件少有的陶製珍品,價值極高。

青花白地穿花龍大碗

嘉靖

承德縣博物館青花白地穿花龍大碗

青花瓷器是以氧化鈷為著色劑,在瓷胎上繪畫,高溫燒成的瓷器。燒成後花紋呈藍色,因此稱青花。

青花瓷器的白地藍花有明淨、素雅之感,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深受國內外人士的喜歡。

青花瓷器始於唐代。元代景德鎮窯臻於成熟。明清兩代成為瓷器生產的主流,尤其是康熙時期的青花,從胎質、釉色、紋飾方面,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色調青翠鮮明,濃淡相間,層次分明,素有"青花五彩"之譽。不同時期的青花瓷器,從胎質、器型、花紋、釉色、款式等方面,有不同的特點。

承德縣博物館蟠桃雙鶴圖軸

蟠桃雙鶴圖軸

清代

橫128、縱36.25厘米。清代畫家鄒一桂所繪。

紙本設色,畫面兩隻丹頂鶴立於青石之上姿態悠閒,石隙間畫桃樹一株碩果纍纍富有質感,峰巒之間瀑布鞋飛流而下。整個畫面靜中寓動充滿了大自然生機盎然的意趣。

畫左上方有鄒一桂題詩一首和臣鄒一桂恭畫落款,“乾隆御覽之寶”朱篆大方印,鈐有白篆印章二方,朱篆印章三方。

仙蹤欽縛圖

承德縣博物館仙蹤欽縛圖
清代

作者:金廷標,是位有成就的清代宮廷畫家。

此畫軸紙本設色。畫面中層巒疊嶂,峰巔草木蔥鬱,飛瀑懸練山岩,煙靄雲霧漂浮於山際。一神仙架雲而下,立於主峰上,山石下臥一虎,二位老者面向神仙跪拜,林中一蛟龍爺視上方神仙。

整個畫面充滿離奇的藝術魅力,以傳神的筆致繪出了天下太平,神仙,人獸和睦相處的美好意境。

作者從另一面謳歌了康乾盛世的景象。畫左上方有“乾隆鑑賞”“乾隆御覽之寶”二方章,左下方鈐“臣金色廷標恭畫”等五方印章。
白玉如意

乾隆

全長21厘米。玉料為羊脂白玉,器身兩個如意相互纏繞,上鏤雕大小九個靈芝,柄尾浮雕萬年有餘圖案,中部有瓶盒,盒內刻有“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盒蓋陰陽魚紋,瓶盒底部皆陰刻雲紋。如意系僧具之一,有以搔背,故名如意。後端作靈芝或雲葉形,柄微曲,賦與吉祥之意,互相贈送以示祝賀。

清代盛行進送如意的習俗。這件如意造型奇詭,雕工非常精美,是乾隆時期傳世如意中的上乘佳作

保護文物

承德縣博物館粉彩八桃盤

承德縣調查發現有相當數量的文物流散在民間,為使流散的文物回歸博物館,2004年年初,承德縣博物館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了文物大徵集活動。

3年多來共新徵集文物1054件,大大豐富了承德縣博物館的館藏。在這些文物中,有新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石斧、肩石鏟、戰國青銅短劍、三翼銅鏃、遼代鐵農具、金代銅盆、元代銅法器、鐵煎鍋等。大量的民俗文物如編葦席用具、襪板、稱量用具、台式鐵燈、鞋拔子、掏耳勺、老式耳套、針線笸籮、古舊圖書等。同時,還徵集“文革”文物達400餘件以及一定數量的表現農業合作化時期的農具等。

鼓勵教育

承德縣博物館黃地三彩雙龍大盤

從1984年開始,舉辦長期的文物展覽。展品精選了本縣內徵集的各類文物500餘件。除了正常的歷史文物展覽,還承辦一些臨時展覽。比如1997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借用河北省博物館的展品,舉辦了《血肉築長城--河北人民抗日紀實》大型圖片展。縣委宣傳部、縣文體局、縣教育局等聯合發了通知,縣直各單位踴躍前來觀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學校舉辦"看展覽,頌家鄉"的主題徵文,學生們結合文物展覽,抒發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懷。每年,我們都接待各界觀眾2000人次以上。在辦好文物展覽的基礎上,承德縣博物館還開拓思路,求得社會的支持,舉辦文物知識競賽活動,將本縣歷史及文物概況編成試題,讓觀眾在參觀展覽的時候回答試題,然後評出一二三等獎,予以物質獎勵。這項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歡迎。尤其是1999年,博物館搬遷到新址,面臨文物裝箱、展廳布置、經費短缺等一系列困難,但為了慶祝建國50周年,還是盡最大努力將展覽搞了出來,並自籌經費舉辦了知識競賽。在國慶期間,每天都有幾百人前來參觀,有的老人被人攙扶著,登上六樓展廳,觀看展覽,領取試題。縣領導讚揚說:"你們為精神文明建設做了一件好事"。除此之處,博物館還注意把文物展覽辦到基層。一些出土文物較多的鄉鎮,把文物拍成照片,由文化站到各村去巡迴展覽,很受民眾歡迎。

精神文明建設

承德縣博物館霽紅釉瓷缽

承德縣是革命老區,戰爭年代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史跡。近年來,博物館集中人力,集中時間,下鄉進行革命文物調查。通過走訪、座談,向老軍人、老幹部、老黨員了解情況,徵集實物,收穫很大。有的村幹部說:"你們這么做太及時了。要是不抓緊做,將來的青少年都不知道什麼是戰爭,什麼叫吃苦。"1999年,調查了十幾個鄉鎮的30多個村,整理了文字材料20多份,5萬多字。這些材料,不僅為以後的愛國主義教育、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的珍貴教材,還在《承德日報》《承德晚報》《中國博物館通訊》等報刊上發表,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

輿論宣傳

承德縣博物館轎瓶

大力宣傳文物的意義、作用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關係。

首先是編印簡報。每年編印四期《文物簡報》,將本縣的文物工作動態、文物出土信息及保護文物的意義等印發到各鄉鎮、各部門。其次是撰寫論文,投寄給有關報刊。幾年來,已經在省以上公開專業報刊發表論文、文章30多篇。三是結合本職工作,隨時動筆撰寫材料。四、積極籌劃,辦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年來,承德縣博物館千方百計,籌措資金,維修了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湯泉行宮、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朝陽洞。1999年,在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又重修了縣城邊上的毛主席按語碑。毛主席按語碑是為紀念1955年農業合作化運動中毛主席為承德縣朝梁子村所寫按語而建的,原建於"文革"時期。維修工程完工後,縣政府將其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舉行了隆重的揭碑儀式。

交通指南

地址:河北省承德市承德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