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博物館

焦作市博物館

焦作市博物館,成立於1965年4月,同年7月郭沫若先生為焦作市博物館題寫了“焦作市博物展覽館”館名。原館址位於焦作市人民公園內,占地2275平方米,展室僅有403平方米。該館下設陳列部、社教部、保管部、辦公室、保衛科、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等部室。現有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10人。

基本信息

概況

焦作市博物館焦作市博物館
焦作市博物館成立於1964年,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了館名。1996年,博物館新館建成開放,新館座落在焦作市建設路中段,占地面積24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500平方米,是一組由平面呈幾何圖形的主展樓、輔展樓、文物庫房、技術用房等組成的立體藝術建築群,整個館區草木蔥鬱、名花繁茂,展區寬敞明亮,格調新穎,碑苑古樸莊重、肅靜幽雅。

焦作市博物館館藏豐富,極具地方特色,有陶器瓷器、玉器、銅器、錢幣、書畫、石刻、木器、雜器等10大類2萬餘件,其中漢代五鳳熏爐東漢陶倉樓元代雜劇俑等因多次參加全國和出國文物展覽而享譽海內外。

根據“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焦作市博物館充分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一場所,對社會和廣大人民民眾進行了宣傳教育。先後舉辦了《焦作市改革開放成就展》、《崇尚科學文明、反對迷信愚味》、《珍愛生命、拒絕毒品》、《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展》、《焦作市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成果展》、《慶祝建黨八十周年展》、《焦作山水國際攝影展》等百餘個大型展覽。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近年來,焦作市博物館先後榮獲“河南省文物安全保衛工作先進集體”、“全省文化系統先進單位”、“全省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省文物徵集工作先進集體”、“全省文物庫房管理先進集體”等稱號,並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文明單位”。

基本陳列

該館基本陳列為《焦作市改革開放成就展》及《歷代石刻藝術展》等。

基本陳列《焦作改革開放成就展》位於主展廳一樓,展區面積近千平方米,展線110米,陳列有400餘副圖片和實物,展覽共分9個部分:

1、“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焦作”;

2、“焦作行政區劃沿革”;

3、“獨特的經濟地理優勢”;

4、“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水平”;

5、“黨的思想建設”;

6、“城市建設”;

7、“小康村建設”;

8、“中外記者看焦作”;

9、“縣(市)區風貌”。

整個展覽全面、系統的反映了焦作市建市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工業農業、科技、城市建設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等各個方面蓬勃發展和取得的輝煌成就。展廳中央陳設著目前我省最大的沙盤模型——焦作全貌,沙盤面積60多平方米,以1:20000水平比例展現了焦作市地形地貌及行政區劃,沙盤上安裝有電路控制系統,可以顯示焦作各行各業所處位置和重要的建設項目,如:黃河公路大橋、焦鄭高速公路、南水北調工程等。

以碑苑形式展現了基本陳列《歷代石刻藝術展》於2001年元月正式開放,展區面積約500平方米,陳列了焦作市漢至近現代各個歷史時期的50餘件碑碣、墓誌、造像等石刻文物精品:有北朝精美的造像碑、有唐宋神妙的書法藝術、有宋金時期完整的線刻24孝圖、有紀念元代著名學者許衡的墓石、有明末記載峰類是蝗蟲天敵這一自然科學現象的碑記、有近代反映焦作煤礦發展的英福公司和中原公司的刻石等。

焦作市博物館館藏品豐富,極具地方特色,整理上架文物有3315件。每年均有新品入藏,主要類別有瓷器、陶器、石器、玉器、書畫、銅器、錢幣、雜器等八項,其中漢代青銅器、東漢大型彩繪陶倉樓、元代雜劇俑等由參加全國文物展或由國家舉辦的出國文物展而享譽海內外。

館藏

焦作市博物館館藏品豐富,極具地方特色,整理上架文物有3315件。每年均有新品入藏,主要類別有瓷器、陶器、石器、玉器、書畫、銅器、錢幣、雜器等八項,其中漢代青銅器、東漢大型彩繪陶倉樓、元代雜劇俑等由參加全國文物展或由國家舉辦的出國文物展而享譽海內外。

陶倉樓

焦作地區出土的陶倉樓以其古樸的造型、雄偉的氣勢、高超的技藝和深厚的內涵,在數以萬計的漢代陶製明器中脫穎而出,被稱為古老山陽的象徵和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曾多次在國外展出。

座陶倉樓由灰陶細泥製成。五層連閣式陶倉樓於1973年在我市山陽區馬作出土,高161厘米,寬144厘米,主樓形如寶塔,雄偉莊嚴,附樓呈倒錐形,小巧精緻,整體建築相得益彰。五層彩繪陶倉樓於1984年3月在我市待王鎮白莊出土,高145厘米,寬81厘米,通體遍施彩繪,絢麗多姿。

當陽峪窯

當陽峪窯盛產碗、盤、缽、罐、花瓶、燈壺以及各種小玩具,胎質有白胎、灰胎、沙胎及缸瓦胎,釉色有白釉、醬色釉、黑釉、絞胎彩釉等,以剔花而著名,以絞胎膠釉而獨樹一幟。遙想當年,連綿的太行山路上,有多少車輛來來往往,瓷器源源不斷地送往汴京,送往江南塞北。這片荒址上,曾經有多少窯工揮汗如雨,匠心獨運,又有多少窯主在這裡躊躇滿志,富甲一方?他們當年燒出的成千上萬件的瓷器,到底是什麼樣子?白玉瓷盤,輕輕扣擊發出什麼樣悅耳的響聲?細小的勾線毛筆,蘸什麼樣的釉彩,勾出什麼樣的花紋?那絕妙的工藝程式是什麼?經過怎樣的手、怎樣的心、怎樣的日夜守侯,才能點赤鐵為金玉,使一把普通的瓷土變的有骨有肉、有靈有性、有韻有情?流入民間,他們怎樣溫暖了百姓人家的生活;陳設王室,又怎樣裝飾了豪奢的夢?

歷史展出

根據“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焦作市博物館充分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一場所,對社會和廣大人民民眾進行了宣傳教育。先後舉辦了《焦作市改革開放成就展》、《崇尚科學文明、反對迷信愚味》、《珍愛生命、拒絕毒品》、《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展》、《焦作市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成果展》、《慶祝建黨八十周年展》、《焦作山水國際攝影展》等百餘個大型展覽。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近年來,焦作市博物館先後榮獲“河南省文物安全保衛工作先進集體”、“全省文化系統先進單位”、“全省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省文物徵集工作先進集體”、“全省文物庫房管理先進集體”等稱號,並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文明單位。”

中國屋檐下

河南省博物院、焦作市博物館與比利時皇家藝術歷史博物館聯合在比利時50年宮舉辦了“中國屋檐下”展覽,展出的藏品主要為河南省各地出土的建築明器,其中焦作參展的藏品有40餘套。比利時聯邦科學政策指導委員會主席菲利浦·梅唐斯、中國駐比利時大使章啟月、比利時皇家藝術歷史博物館館長阿娜·卡昂·德萊河南省博物院副院長丁福利等500多名中外嘉賓出席了開幕儀式。章啟月在開幕式上表示,河南省是中國中原文化的發祥地,此次展出的文物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文化特徵和古代中國人的生產、生活方式。

焦作市博物館館長羅火金作為布展組的負責人,應邀到比利時布展。這次參展的藏品主要有漢代和明代的陶倉樓、陶倉,漢代的陶水榭、伎樂俑,漢、宋時期的人物俑,秦、漢時期的瓦當,商代的建築構件,明代的琉璃脊獸等119套,其中焦作參展的藏品有陶倉樓、陶倉、陶水榭、伎樂俑等,共40餘套。這次展覽展出的藏品均為在河南省各地出土的精美的建築明器,能讓比利時人進一步了解古老文明的中國、多彩的中國、現代的中國。建築明器作為我國古代先民隨葬使用、記錄現實生活的實物,不僅直觀、形象地表現了我國古代建築物的形制和技巧,而且反映了一定的社會風尚和習俗,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藝術與社會生活的重要資料。

這是我國首次在歐洲舉辦中國古代建築明器展覽。這次展覽在比利時引起了轟動,有關專家給予了高度評價。

發展規劃

在新的歷史時期,博物館發展呈現出日新月異的良好態勢,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越來越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博物館人,如何跟上新時代步伐,更好地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貼近實際、貼近民眾、貼近生活的要求,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筆者想就中小博物館陳列展示和宣傳教育方面談一些體會和探索。

陳列展示從基礎抓起貼近實際,服務社會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的視窗,處於服務民眾服務社會的最前沿。焦作市博物館所舉辦的每一個展覽都立足於博物館自身的實際,量體裁衣,遵循陳列規律,力求在形式和內容上有新的創意和突破,在展覽的每個環節、每個細節上下功夫,追求盡善盡美。

在對待表現近現代史展覽選題上,焦作市博物館多次召開職工、學者、民眾座談會,認真聽取大家的意見,確定了“百年滄桑——焦作近現代史陳列”命題之後,圍繞展覽主線,經過爭論和研究,一致認為:焦作以煤興市,圍繞它來做文章最貼切,最能反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焦作人民反抗英、日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的英勇鬥爭精神。為了與現實接軌,突出焦作改革發展的偉大成就,特意增加了焦作由黑色到綠色的城市轉型部分。在展覽的最後,特設立一塊近代文物捐獻單位和個人版面,別看這一小塊版面,所發揮的作用很大,既傳遞了博物館對這些無私捐獻者的敬意,也號召社會各界支持博物館,走進博物館。

體現“以人為本”思想,是博物館各項展覽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編寫“百年滄桑——焦作近現代史陳列”文字大綱過程中,工作人員多次深入到焦作煤業集團礦志辦、圖書館、檔案館、市市黨史辦、市檔案局、市志辦、市旅遊局、焦作日報社等單位,查閱翻拍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到干休所、軍乾所走訪老紅軍、抗日英雄、模範人物,對史料反覆考證、對內容構架數易其稿,甚至連每一句話、每一個詞組都要做到字字斟酌,反覆推敲,儘量做到運用恰當。如從原命題“百年滄桑看焦作——焦作近現代史陳列”到“百年滄桑——焦作近現代史陳列”,從單元標題“年輕焦作”到“青春焦作”等等,字裡行間都充滿了陳列設計人員的艱辛、努力及追求。

文物基本陳列“懷川藏珍——焦作市青銅器、陶瓷器精品展”,在重視形式設計如展櫃燈光、色調、環境等的基礎上,把重點放在大綱文字內容的深刻理解上,如文物的說明、解釋、詞意延伸、功用多處環節得到了深化。對於生僻不易理解的文物名稱,除加注拼音,還附加許多說明。如“簋:guī,相當於現在的大碗,用來盛黍、稷、稻、梁等。”為了加大文物展示的信息量,把重點文物的來歷用途、寓意同與之相關聯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一併表現,更好地促使觀眾易於消化其內涵,獲取更多的知識,進而拉近了觀眾參加文物展覽的距離,使之具有親近感,避免枯燥和乏味的感受。如在展示“蒜頭形秤砣、秤盤”時,我們把莫高窟254窟壁畫中“屍毗王本生圖”及提桿秤者圖放大在圖版上進行對比說明,雖然木製提桿由於年代久遠已不存在,但展示的秤盤秤砣已能說明,它是我國迄今已知的最早桿秤實物,在研究度量衡歷史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宣傳教育貼近民眾、貼近生活

宣傳教育是博物館走向社會、走向民眾的重要形式和目的,貼近生活實際,才有生命活力,切忌空洞、呆板說教。利用館校文明共建與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建立長期合作,既解決了博物館講解人員匱乏的難題,又使學生得到了學習鍛鍊的機會,實現了雙贏和互補。在講解服務工作中,嚴格要求,一絲不苟,定期開展培訓。針對不同的參觀群體:小學生、中學生、老弱殘疾人員,採取靈活多變的講解方式,收到了良好效果,起到了聯繫觀眾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在這支講解員隊伍中,還吸收了英語講解人員,彌補了外語講解的缺陷,並且以此為突破口,在河南省講解員大賽中,取得了佳績。

宣教工作要不斷在形式和內容開拓創新,焦作市博物館在堅持送展下鄉、文物免費鑑定、諮詢、定期召開座談會,新聞媒體宣傳等形式外,發揮臨時展覽常換常新、適合不同觀眾群體口味的優勢,把教育活動延伸開來。例如:舉辦珍稀蝴蝶標本展,專門從海南空運上千隻活蝴蝶,建立蝴蝶谷,吸引了大批觀眾駐足觀看,五顏六色的繽紛蝴蝶也增加了展覽的生氣。昆蟲標本展,設立免費製作標本區,激發了青少年學生的興趣,每一件親手製作的標本備受學生們的珍愛,增添了成就感。“書畫展”,聘請書畫家到展室進行現場講解,為學生開闢臨摹學習的課堂。“南北極科考展”,專門設立大型投影區,播放專題片,增加觀眾對南北極的了解。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一個多月時間裡,焦作市博物館舉行了近十次專題活動,既有近現代史陳列,也有民間收藏精品展,還有書畫展覽。這些大型活動全部免費對外開放,一時間,博物館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其中,博物館與民間收藏協會、政通拍賣行成功舉辦了“焦作首屆當代書畫藝術品拍賣會”,由於雙方精心籌劃,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拍賣會取得了超出預想的效果。

重視觀眾的意見和建議,是改進我們工作的一劑良方。對於座談會、問卷調查、觀眾留言等,安排專人收集整理,力爭儘快使之件件得到落實。如設立觀眾休息區,免費發放宣傳資料、增添文物復仿製品、工藝品專賣等,有些看似細小的問題,我們都作為大事去辦,並從中吸取教訓,逐步提高博物館的社會作用。

人物

在博物館內還主要展出了一部曆法--《授時曆》,把他的製作經歷一一展現在我們面前。這部曆法的研究者就是中國著名的天文學家--許衡

許衡

元代傑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學家、思想家,河內李封(今河南省焦作市李封村)人.官至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監祭酒。他是元代初期的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他鑒於當時干戈擾攘,民生凋敝的勢態,一再向元世祖建議要重視農桑,廣興學校,以“行漢法”作為“立國規模”。他說:“古今立國規模,雖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民心。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漢法,乃可長久。故魏、遼、金能用漢法,歷年最多。其他不能用漢法者,皆亂亡相繼。史冊具載,昭昭可見也。”從而可知,許衡的政治理想是要實行儒家的仁政以獲得民心。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以海宇混一,宜協時正日”,故須摒棄沿用已久舛誤甚多的金代(大明曆)而創製新曆。於是,遂命許衡“領太史院事”,全面負責這一工作,並以王詢郭守敬為副,共同研訂。經過全們的積極努力,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終於完成了這一艱巨複雜的任務。在此期間,許衡以年屆七旬的高齡,辛勞擘劃,艱苦備嘗。創製了簡儀、仰儀、圭表、景符等天文儀器,在全國各地修建27所觀測台,進行實地觀測。制訂了《授時曆》。他用近世截元法代替了上元積年法,並推算出了365.2425日為一年,這個結論,比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實際數字只差26秒,比歐洲著名的《格列高利歷》還要早三百年。《授時曆》使用的時間,前後達363年(公元1281年~1644年)之久,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一部曆法,是中國曆法史上的第四次重大改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