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辛店二七紀念館

長辛店二七紀念館

長辛店“二七”紀念館位於在北京市豐臺區長辛店火車站西邊的公園內,距盧溝橋1.5公里,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2公里,與北京市中心相距15公里。長辛店“二七”紀念館由四個四合院組成,房屋結構為青水磚牆,房檐嵌黃色琉璃瓦。四面各有一中式門樓,整體設計清新別致,古樸典雅。長辛店“二七”紀念館共有8個展室,室內放置的展櫃中,陳列著“二七”革命鬥爭的史料和文物,櫃外陳設著大件文物、油畫和模型等。長辛店二七紀念館收藏和保存著京漢鐵路工人革命鬥爭的大量實物,既是長辛店“二七”大罷工和工人運動的紀念地,又是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場所。

基本信息

展館簡介

長辛店二七紀念館長辛店二七紀念館

“二七”大罷工是中國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峰,是京漢鐵路工人在中國共產黨和勞動組合書記部領導下進行的一次爭人權、爭自由、反帝、反封建軍閥的政治大罷工。罷工雖然失敗了,它卻為工人運動留下了經驗教訓和光榮的歷史。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工人階級的這一偉大運動,於1983年由中華全國總工會、鐵道部、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資興建長辛店二七紀念館,歷時4年竣工。紀念館占地面積6600平方米,建築面積2300平方米。1987年2月正式向遊人開放。紀念館共有8個展室,室內放置的展櫃中,陳列著“二七”革命鬥爭的史料和文物,櫃外陳設著大件文物、油畫和模型等。長辛店二七紀念館收藏和保存著京漢鐵路工人革命鬥爭的大量實物,既是長辛店“二七”大罷工和工人運動的紀念地,又是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場所。

與已經建廠110年的二七機車廠相比,1987年2月7日才正式對外開放的二七紀念館要年輕許多。可是在許多老工人心中,二七紀念館裡保存的是他們為之奮鬥多年的“二七精神”。

位於豐臺區長辛店火車站西花園南里甲15號的是一座革命歷史紀念館。1983年動工興建,1987年2月7日正式對外開放。館舍是由四合院連線而成,占地面積約660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2382平方米,館內共8個展室。“紀念館是彭真親筆題寫的館名。”王偉利介紹說,“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工人俱樂部就是在這裡建立的長辛店工人俱樂部,而這就是後來中國工會組織的發源。”

在館藏的數百件文物和歷史照片中,主要都是關於發生在1923年京漢鐵路“二七”鬥爭的歷史與文物。包括“二七大罷工”時工人糾查隊員用過的斧子和大錘把、被捕工人在保定監獄戴過的手銬腳鐐、1923年京漢鐵路總工會籌委會副委員史文彬用過的座鐘和修表工具等。

民族活動

龍慶峽冰燈藝術節1月15日——2月28日是繼哈爾濱冰燈遊園會之後,我國規模最大、且成為傳統遊覽項目的冰燈藝術展,也是世界上緯度最低的大型室外露天冰燈展。

龍慶峽冰燈,以其鮮明的主題、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冰燈與彩燈有機結合的形式,在中國冰燈藝術界獨樹一幟,成為中國民間藝術百花園中的奇葩。北京廠甸文化廟會農曆正月初一——正月十六廟會原是寺廟的一種宗教活動,人們在廟內燒香禮佛,廟外還有各種飲食攤、貨攤,還有一些助興的雜耍曲藝表演,從而形成以民俗文化表演為主的活動。近年來,隨著時代變化,古老的廟會亦增添了不少新內容,如借廟會之時洽談生意等,但展示民俗一直是廟會最主要的特色。

館藏

長辛店二七紀念館長辛店二七紀念館

館內共8個展室,陳列二七鬥爭的史料和文物,櫃外陳設大件文物、油畫和模型等。

館內收藏有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黃河鐵橋竣工紀念鐵碑;

京漢鐵路通車後,長辛店火車站用過的大鐘;

1921年工會收繳會費用過的小布口袋;

1922年工人俱樂部證章;

“八月罷工”時用的汽笛;

1923年京漢鐵路總工會證章;

二七大罷工工人糾查隊員用過的斧子和大錘把;

被捕工人在保定監獄戴過的手銬腳鐐等主要文物。

歷史事件

長辛店二七紀念館罷工人員合影

1923年2月7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京漢鐵路工人為爭取成立總工會的自由和工人階級的政治權利,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舉行了震驚中外的二七大罷工,這次罷工以鄭州京漢鐵路總工會為中心,北起長辛店,南至漢口,使長達兩千多里的京漢鐵路癱瘓,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的高潮,施洋、林祥謙等52位先烈在這次罷工中英勇犧牲。這次大罷工,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推向了頂峰,在中國革命史和中國工人運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二七大罷工,又稱京漢鐵路大罷工,是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中規模最大、最有影響的一次。

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工人在鄭州舉行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但在開會前夕,直系軍閥吳佩孚竟下令禁止開會,工人們對軍閥的無理行動,表示極大的憤慨,決定照常召開成立大會。2月1日吳佩孚派軍警包圍會場,到達鄭州的大會代表衝破了軍警的阻攔,進入會場,宣布了京漢鐵路總工會正式成立。開會不到15分鐘,即與軍警發生衝突。會後,反動軍警又包圍了代表的住處,監視代表行動,占領、封閉、搗毀總工會和鄭州分會的會址,代表們被強迫出境。當晚,總工會決定於2月4日京漢鐵路全體總罷工,提出“為自由而戰,為人權而戰!”為了便於指揮這次罷工鬥爭,總工會移至漢口江岸辦公。從2月4日上午九時起,僅用3個小時就實現了全路數萬名工人全部罷工,所有客車、貨車、軍車一律停駛,京漢鐵路立即癱瘓。

犧牲精神

長辛店二七紀念館長辛店二七紀念館

2月7日,軍閥吳佩孚終於下了毒手。湖北督軍肖耀南藉口調解工潮,誘騙工會代表到江岸工會會所“談判”,工會代表在去工會辦事處途中,遭到反動軍隊的槍擊,赤手空拳的工人糾察隊當場被打死30多人、打傷200多人。反動軍隊還闖進工人宿舍,大肆搜捕,造成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江岸分會委員長、共產黨員林祥謙被捕後,反動軍警把他綁在電線桿上,用刀逼迫他下令復工。林祥謙高呼:“上工要總工會下命令,我的頭可斷,工是不能上的!”他寧死不屈,英勇就義。武漢工團聯合會法律顧問、共產黨員施洋也慘遭殺害。

慘案發生後,中國共產黨發表《為吳佩孚慘殺京漢鐵路工人告工人階級與國民書》,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為自由而奮鬥。儘管反動軍閥到處捆綁工人,用恐怖手段強迫工人復工。但工人們堅持鬥爭,在沒有得到總工會復工命令以前堅決不復工,各地工會也都拒絕單獨談判。罷工鬥爭堅持到2月9日,京漢鐵路總工會的武漢工團聯合會為避免不必要的犧牲,保存力量,準備將來進行更大的鬥爭,於是忍痛下令復工,大罷工宣告結束。在這場鬥爭中,京漢路各地工人死50餘人,傷數百人,被捕和被迫流亡的有1000多人。接著,各地軍閥也都對工人運動採取了高壓政策,全國第一次罷工高潮被迫暫時轉入低潮。

二七大罷工充分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最勇猛的奮鬥精神和最偉大的犧牲精神。它以工人的頭顱和鮮血,進一步喚醒了中國人民,使人民更加認識到帝國主義勢力和封建軍閥是中國各族人民不共戴天的敵人,必須與之鬥爭到底。這次罷工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中的影響。罷工血的事實也告訴我們,要推翻反動的軍閥統治,單靠工人階級的孤軍奮戰是不行的,必須發動廣大的農民階級,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這就為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如何聯合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以反對軍閥;如何開展農民運動,結成工農聯盟。在罷工鬥爭中面對荷槍實彈的軍閥,赤手空拳的工人只能遭到殘酷的屠殺,這就為我黨提出了武裝鬥爭問題。罷工雖然失敗了,但共產黨人並沒有消沉,而是在積蓄更多的力量,準備進行更大的鬥爭。

歷史人物

項英項英

項英

項英(1898—1941)原名德隆,化名江鈞。湖北武昌人。1923年2月任京漢鐵路罷工委員會總幹事,是二七大罷工的主要領導人之一。6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之後連任黨的第三至六屆中央委員。1924年後任中共中央職工部長,先後在武漢和上海領導工人運動。

1941年1月皖南事變,被叛徒劉厚總(副官)殺害。項英為了事業,放棄了家庭的幸福。他一生只與女兒共同生活了12天,與他兒子一起才睡過一個晚上。

林祥謙

長辛店二七紀念館林祥謙

林祥謙(1892--1923),福建閩侯人。1922年1月江岸工人俱樂部成立後,任俱樂部財務幹事。同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黨的領導下,積極參加工人俱樂部的工作,為工人謀利益,深得民眾的信任和愛戴。10月江岸工人俱樂部改名為京漢鐵路江岸分工會,他是江岸分工會的領導成員之一。不久又當選為江岸分工會委員長。

1923年2月1日同各工會、團體代表到鄭州參加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遭到北洋軍閥吳佩孚的禁止和破壞,他和代表們一起,不顧禁令,衝破軍警的包圍圈,進入會場,舉行會議。會後,總工會為抗議軍閥的殘暴行徑,決定於2月4日舉行全路總同盟罷工,他被指定為江岸地區罷工的總負責人。

在罷工中,他始終戰鬥在第一線。2月7日,吳佩孚、肖耀南等對罷工工人進行殘酷屠殺,造成了二七慘案。同日他遭到逮捕,被縛於江岸東站的電桿上,面對敵人的屠刀堅貞不屈,高呼:“頭可斷,血可流,工不可復!”英勇就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