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與環境規劃

資源與環境規劃

資源與環境規劃與政府相關部門(環境、商業、水土保護、國土信息和調查)或公司(固體燃料、電力)或地區政府的職業生涯關係密切。這是一個跨學科的專業,組成部分主要包括:生物科學,地球科學,經濟學,政治科學和地理,同時還有一門哲學專業所提供的環境倫理學。

基本概念

資源與環境規劃相關書籍
資源與環境規劃是人類為使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對自身活動和環境所做的時間和空間的合理安排。

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環境規劃的主要內容是:人類活動方面包括環境保護活動的目標指標項目措施資金需求及其籌集渠道的規定和環境保護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活動的規模、速度、結構、布局、科學技術的反饋要求;環境方面包括環境質量和生態狀況的規定。環境規劃的類型,按環境要素可分為污染防治規劃和生態規劃兩大類,前者還可細分為水環境、大氣環境、固體廢物、噪聲及物理污染防治規劃,後者還可細分為森林、草原、土地、水資源、生物多樣性、農業生態規劃;按決策層次可分為巨觀環境規劃和詳細環境規劃;按規劃地域可分為國家、省域、城市、流域、區域、鄉鎮乃至企業環境規劃;按規劃時間跨度可分為長期(15年以上)、中期(10~15年)、近期(一般5年)環境規劃。環境規劃編制的程式為:發現問題(當前和規劃期的)並找出原因,初步確定環境保護目標,提出實現目標的備選方案,方案評價及優選,環境與經濟相協調的綜合分析和最終確定目標與方案6個步驟。

內容

資源與環境規劃環境規劃圖
資源分為:
1、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
2、計算機系統中的硬體軟體的總稱。如存儲器中央處理機、輸入和輸出設備資料庫、各種系統程式等。由作業系統進行系統的、有效的管理和調度,以提高計算機系統的工作效率。
馬克思《資本論》中說:“勞動和土地,是財富兩個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義是:“其實,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轉變為財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373頁,1995年6月第2版。)馬克思、恩格斯的定義,既指出了自然資源的客觀存在,又把人(包括勞動力和技術)的因素視為財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來源。可見,資源的來源及組成,不僅是自然資源,而且還包括人類勞動的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還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識)等資源。

據此,所謂資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物質能量信息的總稱,它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是一種自然存在物或能夠給人類帶來財富的財富。或者說,資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一種可以用以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積累的客觀存在形態,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石油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
資源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客觀存在。資源一般可分為經濟資源非經濟資源兩大類。經濟學研究的資源是不同於地理資源(非經濟資源)的經濟資源,它具有使用價值,可以為人類開發和利用。

環境(environment)是相對於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環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隨中心事物的變化而變化。
圍繞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間、條件和狀況,構成中心事物的環境。通常所稱的環境就是指人類的環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則從法學的角度對環境概念進行闡述:“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蹟人文遺蹟、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城市鄉村等。”

其他定義:是指圍繞著人類的外部世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的綜合體。環境為人類的社會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廣泛的空間,豐富的資源和必要的條件。

另外定義:組織運行活動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氣、水、土地、自然資源、植物、動物、人,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人類活動對整個環境的影響是綜合性的,而環境系統也是從各個方面反作用於人類,其效應也是綜合性的。人類與其他的生物不同,不僅僅以自己的生存為目的來影響環境、使自己的身體適應環境,而是為了提高生存質量,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改造環境,把自然環境轉變為新的生存環境。這種新的生存環境有可能更適合人類生存,但也有可能惡化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在這一反覆曲折的過程中,人類的生存環境已形成一個龐大的、結構複雜的、多層次、多組元相互交融的動態環境體系(HierarchicalSystem)。
環境分類一般按照空間範圍的大小、環境要素的差異、環境的性質等為依據。
人類環境習慣上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亦稱地理環境。是指環繞於人類周圍的自然界。它包括大氣、水、土壤、生物和各種礦物資源等。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在自然地理學上,通常把這些構成自然環境總體的因素,分別劃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土圈岩石圈等五個自然圈
社會環境是指人類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為不斷提高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通過長期有計畫、有目的的發展,逐步創造和建立起來的人工環境,如城市、農村、工礦區等。社會環境的發展和演替,受自然規律、經濟規律以及社會規律的支配和制約,其質量是人類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標誌之一。
如從性質來考慮,可分為物理環境化學環境生物環境等。
如果按照環境要素來分類,可以分為大氣環境水環境地質環境土壤環境生物環境
通常,按照人類生存環境的空間範圍,可由近及遠,由小到大地分為聚落環境、地理環境、地質環境和星際環境等層次結構,而每一層次均包含各種不同的環境性質和要素,並由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共同組成。

資源與環境規劃相關書籍
1.聚落環境
聚落是指人類聚居的中心,活動的場所。聚落環境是人類有目的、有計畫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而創造出來的生存環境,是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關係最密切、最直接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聚落環境中的人工環境因素占主導地位,也是社會環境的一種類型。人類的聚落環境,從自然界中的穴居和散居,直到形成密集棲息地鄉村和城市。顯然,隨著聚居環境的變遷和發展,為人類提供了安全清潔和舒適方便的生存環境。但是,聚落環境乃至周圍的生態環境由於人口的過度集中、人類缺乏節制的頻繁活動、以及對自然界的資源和能源超負荷索取同時受到巨大的壓力,造成局部區域、以至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因此,聚落環境歷來都引起人們的重視和關注,也是環境科學的重要和優先研究領域。
2.地理環境
地理學上所指的地理環境位於地球表層,處於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交融帶上。它下起岩石圈的表層,上至大氣圈下部的對流層頂,厚約10~20km,包括了全部的土壤圈,其範圍大致與水圈和生物圈相當。概括地說,地理環境是由與人類生存與發展密切相關的,直接影響到人類衣、食、住、行的非生物和生物等因子構成的複雜的對立統一體,是具有一定結構的多級自然系統,水、土、氣、生物圈都是它的子系統。每個子系統在整個系統中有著各自特定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環境都是生物(植物動物微生物)賴以生存的主要環境要素,它們與生物種群共同組成生物的生存環境。這裡是來自地球內部的內能和來自太陽輻射的外能的交融地帶,有著適合人類生存的物理條件、化學條件和生物條件,因而構成了人類活動的基礎。

3.地質環境
地質環境主要指地表以下的堅硬地殼層,也就是岩石圈部分。它是由岩石及其風化產物—浮土兩個部分組成。岩石是地球表面的固體部分,平均厚度30Km左右;浮土是包括土壤岩石碎屑組成的鬆散覆蓋層,厚度範圍一般為幾十米至幾公里。實質上,地理環境是在地質環境的基礎上,在星際環境的影響下發生和發展起來的,在地理環境、地質環境和星際環境之間,經常不斷地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和循環。例如,岩石在太陽輻射的作用下,在風化過程中使固結在岩石中的物質釋放出來,參加到地理環境中去,再經過複雜的轉化過程又回到地質環境或星際環境中。如果說地理環境為人類提供了大量的生活資料,即可再生的資源,那么地質環境則為人類提供了大量的生產資料,特別是豐富的礦產資源,即難以再生的資源,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將與日俱增。
4.宇宙環境
宇宙環境,又稱為星際環境,是指地球大氣圈以外的宇宙空間環境,由廣漠的空間、各種天體、瀰漫物質、以及各類飛行器組成。它是人類活動進入地球鄰近的天體和大氣層以外的空間的過程中提出的概念,是人類生存環境的最外層部分。太陽輻射能為地球的人類生存提供主要的能量。太陽的輻射能量變化和對地球的引力作用會影響地球的地理環境,與地球的降水量、潮汐現象、風暴海嘯等自然災害有明顯的相關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活動越來越多地延伸到大氣層以外的空間,發射的人造衛星、運載火箭、空間探測工具等飛行器本身失效和遺棄的廢物,將給宇宙環境以及相鄰的地球環境帶來了新的環境問題

系統分類

資源與環境規劃資源與環境規劃
資源與環境規劃在人類經濟活動中,各種各樣的資源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形成一個結構複雜的資源系統。每一種資源內部又有自己的子系統。資源系統可從性質用途等不同角度進行不同的分類
(一)按資源性質分類
1、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質資源和自然過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術經濟環境條件下對人類有益的資源。
自然資源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

從資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劃分為再生資源非再生資源
再生資源:即在人類參與下可以重新產生的資源,如農田,如果耕作得當,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斷為人類提供新的農產品。再生資源有兩類:一類是可以循環利用的資源,如太陽能空氣雨水、風和水能、潮汐能等;一類是生物資源。
非再生資源:(或耗竭性資源),這類資源的儲量、體積可以測算出來,其質量也可以通過化學成分的百分比來反映,如礦產資源。
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的區分是相對的,如石油煤炭是非再生資源,但它們卻是古生物(古代動、植物)遺賅在地層中物理、化學的長期作用變化的結果,這又說明二者之間可以轉化,是物質不滅及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的表現。
從資源利用的可控性程度,可劃分為專有資源和共享資源。
專有資源:如國家控制、管轄內的資源。
共享資源:如公海太空信息資源等。
 
2、社會經濟資源和技術資源
自然資源、社會經濟資源、技術資源通常被稱為人類社會的三大類資源。社會經濟資源又稱社會人文資源,是直接或間接對生產發生作用的社會經濟因素。其中人口、勞動力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條件。
技術資源廣義上也屬於社會人文資源,其在經濟發展中愈益起著重大作用。技術是自然科學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套用,是直接的生產力,是改造客觀世界的方法、手段。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生產工具的改進,不同時代生產力的標尺是不同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由科學技術來決定的。在當代,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集中表現在鄧小平的論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二)按資源用途分類
1、農業資源
2、工業資源
3、信息資源(含服務性資源)
(三)按資源可利用狀況分類
1、現實資源:即已經被認識和開發的資源。
2、潛在資源:即尚未被認識,或雖已認識卻因技術等條件不具備還不能被開發利用的資源。
3、廢物資源:即傳統被認為是廢物,而由於科學技術的使用,又使其轉化為可被開發利用的資源。

特點

資源與環境規劃相關書籍
資源與環境規劃的主要特點在自然資源(環境資源)和社會資源上,這兩項都是系統的學科。而規劃則是將其聯繫在一起從而改造生態,為人類以及自然界造福。
(一)自然資源系統的特點
根據人類對自然資源的認知度,其主要特點是:
1、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規律性
2、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無限性(現實資源是有限的,但開發利用及轉化是無限的);
3、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
4、自然資源的系統性等。
(二)社會資源系統的特點
社會資源同自然資源相比較,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1、社會性
人類本身的生存、勞動、發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形態、社會交往、社會活動中實現的。勞動力資源、技術資源、經濟資源、信息資源等社會資源無一例外。社會資源的社會性主要表現在:
(1)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產生不同的種類、不同的數量、不同的質量的社會資源。
(2)社會資源是可超越國界、超越種族關係的,誰都可以掌握和利用它創造社會財富。
2、繼承性
社會資源的繼承性特點使得社會資源不斷積累、擴充、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就是人類社會知識積累到一定階段和一定程度的產物,就是積累到"知識爆炸",使社會經濟發展以知識為基礎,這種積累使人類經濟時代發生了一種質變,即從傳統的經濟時代(包括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有局部質變)飛躍到知識經濟時代,這是信息革命、知識共享必然的結果。社會資源的繼承性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1)人力資源通過人類的遺傳密碼繼承、延續、發展。
(2)通過載帶信息的載體長期保存、繼承下來。人類社會通過書籍、音像、磁帶和教育手段等,繼承人類的精神財富。
(3)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人又把生產勞動中學會的知識、技能物化在勞動的結果--物質財富上而繼承下來。

社會資源的繼承性,使人類社會的每一代人在開始社會生活的時候,都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邁步的。
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人類一方面把前人創造的財富繼承下來,另一方面又創造了新的財富。也正因為這樣,科技知識不斷發展,一代勝過一代,並向生產要素中滲透,使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生產設備不斷更新,科研設備得到改進,並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社會財富的積累、反過來又加速了科技的發展。
3、主導性
社會資源的主導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社會資源決定資源的利用、發展的方向。
(2)把社會資源變為社會財富的過程中,它表現、貫徹了社會資源的主體——人的願望、意志和目的。這就是馬克思講的“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頁。)
4、流動性
社會資源流動性的主要表現是:
(1)勞動力可以從甲地遷到乙地。
(2)技術可以傳播到各地。
(3)資料可以交換,學術可以交流,商品可以貿易。
利用社會資源的流動性,不已開發國家可以通過相應的政策和手段,把優秀國家的技術、人才、資金引進到自己的國家。
5、不均衡性
社會資源的這種不均衡性是由以下原因形成的:
(1)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
(2)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
(3)管理體制、經營方式的差異性
(4)社會制度對人才智力科技發展的影響作用的不同
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都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必不可少的投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