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指月

論語指月

世人大都知道文化大家馮夢龍在通俗文學方面的傑出成就,而對它孜孜矻矻從事的經學成績卻視而不見,這不能客觀反映其學術成就。為此,永嘉旅京學者阿袁(陳忠遠)特從《馮夢龍全集》中的《四書指月》析分出《論語指月》和《孟子指月》二書,在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綜觀馮氏說解對《論語》頗多闡發和對深入理解《論語》大有幫助。書中保留了許多名不見經傳者頗具見地的解說,也評斷了經學大家朱熹經解的是非;此外,他指出其中文法的高妙處對讀者頗有{裨益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明代中後葉以來,世人幾乎都知道明代文化大家馮夢龍先生在通俗文學方面的傑出建樹,因為“三言”(亦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早已廣為人知而且深受好評,但對其在經學方面的獨到建樹,今人恐怕所知者鮮。其實,馮氏在諸如《論語》《孟子》和《春秋》等經學方面的非凡造詣,早已為業內人士所矚目,因為其書在晚明讀書界尤其是科舉生員中因風靡一時而成了“暢銷書”的;另一方面,馮氏對經學的研究,亦真可謂孜孜��地畢生從事著,並為此頗感得意。我們現在看來,馮氏在傳統經學方面的深入研究及其突出成果,確實有他的獨特建樹。綜觀其經學方面的書籍,不難看出馮氏所著視覺獨特,語言平易,獨闢蹊徑而時有卓見,不由不令人拍案叫絕;她們是同類書中不可多得的而且也是頗具成就的經學研究著作。由於馮夢龍對《論語》的熟習研究,所以他的評點時有卓見,使讀者在閱讀之後不但可加深對這一經典著作的深切理解,而且還可得到原文之外的寫作技巧和通經技能。本書經永嘉籍青年學者阿袁重行厘定、增編與校正後,體例更為清晰,而其對其中的錯訛多所糾正,並據多種版本的《論語》原文進行對校(同時也隨筆糾正了諸如朱熹等經學大家的訛誤),如此一來,讀者閱讀起來也就更為方便和確鑿了。有關專家指出,人手馮氏《論語指月》一冊,即可不必更看其他版本之《論語》矣。――這實在可謂是深有眼力的“的評”。

作者簡介

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馮夢龍先生為明代學者、詩人、文學家、經學家戲曲家文學批評家等。

他的作品比較強調感情和行為,最有名的作品為《古今小說》(亦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三言與稍後凌�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三言兩拍”,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典代表。馮夢龍以其對小說戲曲民歌笑話等通俗文學的創作、蒐集、整理、編輯,為我國文學做出了獨特的貢獻。而自身孜孜��從事並且也很為得意的經學著作,則為馮氏贏得了不菲的社會聲望和頗為可觀的經濟收益,躋身當時的“暢銷書”行列而無忝。現有二十來卷的《馮夢龍全集》(影印本)多種。

阿袁,原名陳忠遠,字定之,號藥愚居士,筆名阿袁等;溫州永嘉人。阿袁先生為中國當代青年學者,文學家格律詩人,魯迅學家,百科學術委員會委員。

阿袁曾先後出任溫州市主流媒體暨北京國家級媒體記者、編輯,北京國家級出版社編輯,現兼任特聘教授等。阿袁撰有《唐詩故事》、《宋詞故事》、《詩詞正韻》、《藥愚對韻》、《魯迅詩編年箋證》、《歷代名流詩文公案直判》、《魯迅先生的心裡話》和《詩祖陳子昂與女皇武則天》等10餘部專著,共約500萬字。這些著作大多由人民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和中國青年出版社等出版發行。而他編注的明代文化大家馮夢龍先生關於國學方面的學術論著《論語指月》和《孟子指月》等,則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辛卯(2011年)春間,阿袁《魯迅詩編年箋證》一書研討會由人民出版社、北京魯迅博物館中國人民大學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共同召開,其專精的學術成就受到了有識之專家的一致讚嘆。據了解,該書糾正了200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最新版《魯迅全集》和“魯研界”歷來研究中的大量訛誤,被稱為是魯迅詩研究的集大成者

此外,在學術研究過程中,阿袁還發現並糾正了《辭源》、《辭海》、《文選》、《全唐詩》、《全宋詩》、《康熙字典》、《幼學瓊林》、《詩韻合璧》、《淵鑒類函》、《四庫全書》(其中一部分)以及多種版本的《中國古代文學史》等權威書籍中為數眾多的錯訛。與此同時,阿袁的學術經歷被多種辭書或名典收錄。

編輯薦語

關於《馮夢龍經學選集・論語指月》――

中國兩千多年來所有考生和普通國人的修身寶典

深入闡釋半部即可打天下亦可治天下的聖人睿語;

明代通俗文學第一人馮夢龍詳盡解說的經學力作

書摘

子曰不憤章

【論語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指月】“不啟”、“不發”、“不復”,三段截看。“憤”、“悱”在未教先,是能疑者;反“三隅”,在既教後,是能悟者。不知此理而不安於不知,故“憤”;略知此理而知猶未徹,心口吞吐如有所隔,是“悱”也。“三隅”,借言推類,非偏全始終之說。只就這件道理,看得圓活,又可教以別一件道理。○教人之法,最忌說盡。依我作解,障彼悟門,此大病也。故不啟發者,正以進之啟發;“不復”者,正以進之能“反”。重學者身上理會。子曰君子求章

【論語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指月】“求”字,《蒙引》兼為學處世言,看來處世亦是為學中事。此章與為己為人亦無大別,但“為”則原其隱衷,而“求”則指其實。實用力處言之曰“求”,有望得恐失、爭多嫌少許多意思。“求諸己”,全要在不“求諸人”上照看;“求諸人”,全要在不“求諸己”上照看。○君子會得己真,看得己大,自己取用不盡,故只“求諸己”;小人看得自己一毫沒有,富貴在人掌握,聲名在人齒頰,全向人討生活。或以孟子“反求”之說為證,此特“求己”中一節;這“求諸己”,不待有不得方求。

子曰君子矜章

【論語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指月】以理持己,自不拂人;以理處人,自不失己。須合兩句想出君子正直和平之養。○“而”字是轉語。矜易爭,群易黨,“不爭”、“不黨”,才見君子矜群之妙。與和、同、驕、泰辨似是之非者不同。兩“不”字要看得自然,非戒爭黨以善其矜群也。【原書批註:矜流於爭,君子入於小人;群跡於黨,小人托乎君子。】○矜如執玉、捧盈,有矜持意。朱子曰:是自家把捉的意思。《注》“莊”字,只作“嚴”字看。居己於是,居人於非,是非相角,便有“爭”意。“不爭”,不惟無矜之忿戾,並無古之稜角峭厲,天理方正,自然如此矜莊耳。“爭”、“黨”莫說粗,只有此念頭便是。《注》“心”字、“意”字,宜玩。○張彥陵曰:世道之禍,莫大於“爭”與“黨”,然勢必借“君子”之名,方能高自標榜。故夫子揭出“君子”二字,為立異同者藥石。

子曰君子不以言章

【論語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指月】舊主用人聽言各為一途,近專主聽言串說,似勝。聽言者固不以舉人,而亦不以人廢之。【原書批註:此為言善而人不善者發。】如此,則不受言之害,而但收言之利矣。○“不以人廢言”人字,勿說芻蕘工瞽,只是其人未必賢。

子貢問曰有一言章

【論語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指月】“一言”,一句話。看子貢口氣,正欲求之而不得其方,明是反約的光景。○“終身行之”,謂行此“一言”也,非“子張問行”之行。朱《注》甚明。且曰“可以終身行”,則“行”亦不問世也,顧其心之安理之可而已。○“其‘恕’乎”,乃玩此“一言”,有深味不盡意。“不欲”、“勿施”,不但解“恕”字,正解所以“終身可行”處。【原書批註:“不欲”是壅“行”之端,“己”是造“不欲”之端。】“己”字重看,包有心字在,此是“終身行”的根本。人心惟“不欲”處最真,故《大學・�矩》,亦只以所惡言之。“勿施”,不但外面不施這件事,且裡面不起施的念頭;言“勿施”,則所施可知矣。○只這個“身”字,便是隔閡之端。夫子指出“恕”字,先令此身有所安頓處,然後可運不礙之局。“不欲”是壅“行”之端,“己”是造“不欲”之端。把此身放在公共之中,則爾我之隔,當念貫通,“終身可行”,便是“一貫”的道理。

南宮适問章

【論語】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此處斷句,即據即猶龍氏說也,而與朱子等異。。”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指月】“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是未定之詞;羿、�是已然事,故“然”字當屬“禹、稷”句,乃轉下落重語。“躬稼”,是說他微時事,不指平水土、教稼穡言。○說羿、�,不言其篡逆,而言其善射、蕩舟;說禹、稷,不言其有大功德於民,而言其“躬稼”,此正精神注射處。羿、�自負絕世之技力,無論保天下,以之自保有餘矣,而乃不得其死;耕者賤業,而反有天下傳之無窮。可見成敗禍福,一毫不由人安排,惟有反身修德而已。然此意卻在言外,妙處在說不了。“夫子不答”,其論已是無容再答也。徐而玩味,轉見深長,故於其出而反覆嘆之。“君子”,以人品言;“尚德”,以心術言。惟“尚德”所以為“君子”,只一意。○只可泛說當世尚權力而輕道德,故適有感而言,不可說適有所指,夫子有所諱。【原書批註:《春秋》之義,有案而無斷,夫子亦與適存其案而已。】

子曰君子而不仁章

【論語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指月】仁、不仁,在心上說,要細。“有矣夫”,疑詞;“未有”,決詞。君子是仁的,反把個不仁來勘他,而仁始可危;小人是不仁的,反把個仁來證他,而不仁始可畏。君子當慎防,小人亦當亟反。○舊雲此章是論仁,不是論君子、小人;然細玩口氣,似側重“小人”句。刻求君子,正以深絕小人。若作論仁之難,不似夫子要人急回頭意。故張彥林云:此章似專為小人假仁者發,決言“未有”。不欲開依附之門,使小人有所藉以自飾也。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