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區

西部地區

中國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廣西、陝西、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內蒙古等十二個省、市和自治區。其土地面積53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56%;目前有人口約2.87億,占全國22.99%。西部地區疆域遼闊,人口稀少,是我國經濟欠發達、需要加強開發的地區。全國尚未實現溫飽的貧困人口大部分分布於該地區,它也是我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

基本信息

西部地區簡介

西部地區西部地區

中國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十個省市區,面積540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陸地面積的57%。其南北跨越28個緯度,東西橫貫37個經度,遠離海洋,深居內陸;自然條件豐富多彩,紛繁複雜。“三原四盆”是其基本地勢特徵——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占據西部的大部分,柴達木、塔里木、準噶爾和四川盆地位居其中;“一高一乾一季”構成了西部的三類自然區,既青藏高原區、西北乾旱區和局部地區的季風氣候區,呈現出各自的自然特點。

西部地區的自然資源特別豐富。其水能蘊藏總量占全國的82.5%,已開發水能資源占全國的77%,但開發利用尚不足1%。其礦產資源的儲量十分可觀。依據已探明儲量,西部地區的煤炭占全國的36%,石油占12%,天然氣占53%。 全國已探明的140多種礦產資源中,西部地區就有120多種,一些稀有金屬的儲量名列全國乃至世界的前茅。該地區的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秦兵馬俑、莫高窟、九寨溝等均位於西部地區。

新中國成立50年來,西部地區的工業體系、交通通信、科技教育等都有了較大發展,為進一步開發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西部地區與十多個國家接壤,陸地邊境線長達12747公里,如此之長的陸地邊境線,無疑為西部地區發展邊境貿易展現了誘人的前景,歷史上穿越西部地區的"絲綢之路"曾是中國對外交流的第一條通道。今日的西部地區定然會伴隨西部大開發的進程,日益繁榮,再現輝煌。

我國的西部民族眾多、地域廣袤,在長期的歷史變遷中孕育了燦爛的文化。西部文化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態性,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給西部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台。抓住有利機遇,不斷整合西部民族文化資源,對於推動西部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主要區域

西部:
重慶市50(渝或巴)、四川省51(川或蜀)、貴州省52(貴或黔)、雲南省53(雲或滇)、內蒙古自治區15(內蒙古)、廣西壯族自治區45(桂)、西藏自治區54(藏)、陝西省61(陝或秦)、甘肅省62(甘或隴)、青海省63(青)、寧夏回族自治區64(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5(新),共12個省、市、區。

自然資源

西部地區西部地區

1986年,國務院在制定“七五”計畫時,綜合考慮了各地區生產力發展水平、地理位置與區位特點,以及行政區劃的情況,把全國大致劃分為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其中西部地區包括了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9省區。在2000年實施西部大開發時,又加入了已經直轄的重慶,還加入了屬於中部的內蒙古、屬於東部的廣西。所以,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西部已經包括了12個省、市、自治區,土地面積681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71%;人口約3.5億,占全國總人口的28%。

我國西部地區地域遼闊,礦產資源豐富,經地質勘查探明有儲量的礦產有161種,探明礦產儲量潛在價值在全國總值中占50.45%,其中45種主要礦產潛在價值占全國總值的50.8%,比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探明儲量潛在價值之和還多。西部是我國的資源富集區,也是我國工業化發展的能源基地。中國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居世界第16位,而西部地區的儲量占全國總儲量的64.5%。中國的水力資源蘊藏量居世界第1位,而西部地區的蘊藏量占全國的82.5%。此外,許多礦藏資源的大部分儲量集中在西部地區。在西部大開發中,西部用資源去支撐中國的經濟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但是在西部資源的開發中,我們也要注意不能走傳統的開採道路。在過去數十年的西部開發中,雖然西部地區的經濟有長足的發展,但同時環境與生態被破壞的現象也十分嚴重,各種環境與生態危機都主要發生在西部地區。所以,雖然西部地區有了一些發展,但是西部地區在環境與生態方面付出的代價是十分沉重的。在長期形成的國內分工格局中,西部地區工業結構很不合理,表現為能源和原材料工業比重大,粗加工工業比重大,其中大多數傳統企業技術落後、設備陳舊,既無法與東部先進企業相競爭,還造成大量的環境污染。西部地區萬元產值排放的污染物,要比東部地區高出1至5倍。西部地區傳統的粗放式資源開採與加工方式,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和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西部是我國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國有一半的生態脆弱縣和60%的貧困縣在西部。西部地區土地侵蝕面積達410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侵蝕面積的83.3%和西部地區國土面積的60.6%。西部地區每年因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500億元,占當地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13%。因此,在新時期西部開發戰略中,要注重發展與資源的協調、開發與環境的協調。

西部地區的自然資源特別豐富。其水能蘊藏總量占全國的82.5%,已開發水能資源占全國的77%,但開發利用尚不足1%。其礦產資源的儲量十分可觀。依據已探明儲量,西部地區的煤炭占全國的36%,石油占12%,天然氣占53%。全國已探明的140多種礦產資源中,西部地區就有120多種,一些稀有金屬的儲量名列全國乃至世界的前茅。該地區的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秦兵馬俑、莫高窟、九寨溝等均位於西部地區。

所轄省區

重慶市

重慶,簡稱巴、渝,別稱巴渝、山城、渝都、橋都,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大中央直轄市,五大國家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溫泉之都;國務院定位的四大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及政治、航運、文化、科技、教育、通信等中心,全國綜合交通樞紐,西部最大的水上交通樞紐。

重慶是內陸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擴大對外開放先行區,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長江上游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和生態文明示範區,中國中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示範區,國家實行西部大開發的涉及地區和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重慶曾為中華民國戰時首都、遠東反法西斯指揮中心。

四川省

四川簡稱“川”、“蜀”,1952年9月1日正式成立。四川位於西南腹地,地處長江上游,東西最大跨度1075km,南北最大跨度921km。四川東鄰重慶,南接雲南、貴州,西銜西藏,北連青海、甘肅、陝西;四川河網密布,水系發達,岷江、沱江、雅礱江、嘉陵江縱貫四川。

省會成都曾是西部地區第一大城市,四川省定位的世界的經濟、金融、航運中心。

貴州省

貴州省簡稱“黔”或“貴”,位於中國西南的東南部,介於東經103°36′-109°35′、北緯24°37′-29°13′之間,東毗湖南、南鄰廣西、西連雲南、北接重慶和四川,資源富集,發展潛力巨大。全省東西長約595千米,南北相距約509千米,面積約17.6萬平方千米,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8%,共有9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88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千百年來,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創造了多姿多彩的貴州文化。“公園省”貴州處處是景,是休閒養生度假勝地。

雲南省

雲南省位於中國西南邊陲,省會昆明。雲南省簡稱“滇”或“雲”,是人類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猿人,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我國和亞洲最早人類。戰國時期,這裡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雲南,即“彩雲之南”,另一說法是因位於“雲嶺之南”而得名。總面積約39萬平方千米,占全國面積4.11%,在全國各省級行政區中面積排名第8。總人口4596萬(2010年),占全國人口3.35%,人口排名為第12名。與雲南省相鄰的省區有四川、貴州、廣西、西藏,雲南省的3個鄰國是緬甸、寮國和越南。北回歸線從該省南部橫穿而過。

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壯語:GvangjsihBouxcuenghSwcigih),1958年建立自治區至1965年更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首府南寧市。位於華南地區西部,南瀕北部灣,與越南接壤,民族有漢族、壯族等族,使用語言有漢語(粵方言、桂柳話、平話等),少數民族的語言有壯語等。廣西擁有無盡的海洋資源;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孕育了大量珍貴的動植物資源;尤其盛產水果,被譽為“水果之鄉”。還有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燦爛的文物古蹟,濃郁的民族風情,使廣西獨具魅力。廣西是一個多民族的地方,又是全國三大僑鄉之一。

西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東經78°25′至99°06′,北緯26°44′至36°32′之間。它北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北連線青海省,東連四川省,東南與雲南省相連;南邊和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和克什米爾等國家和地區接壤,形成了中國與上述國家和地區邊境線的全部或一部分,全長近4000公里。西藏以其雄偉壯觀、神奇瑰麗的自然風光聞名。她地域遼闊,地貌壯觀、資源豐富。自古以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首府為呼和浩特。位於中國北部邊疆,西北緊鄰蒙古和俄羅斯,面積118萬平方公里。以蒙古族和漢族為主,還有朝鮮、回、滿、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全區分設9個轄地級市,3個盟;其下又轄12縣級市、17縣、49旗、3自治旗。包頭市、巴彥淖爾、赤峰、烏蘭浩特、烏蘭察布、烏海、呼倫貝爾、通遼、鄂爾多斯等為自治區內主要城市。主要山脈有大興安嶺、賀蘭山、烏拉山和大青山。東部草原遼闊,西部沙漠廣布。年均氣溫-1~10℃,全年降水量約50~450毫米。已探明礦藏60餘種,稀土、煤、銀等儲量巨大。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位於亞歐大陸中部,地處中國西北邊陲,總面積166.49萬平方公里,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六分之一,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個國家接壤;陸地邊境線長達5600多公里,占中國陸地邊境線的四分之一,是中國面積最大、陸地邊境線最長、毗鄰國家最多的省區。境內與甘肅、青海、西藏相鄰。地形以山地與盆地為主,地形特徵為“三山夾兩盆”。新疆沙漠廣布,石油、天然氣豐富,是西氣東輸的起點、我國西部大開發的主要陣地。

青海省

青海省為我國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簡稱青,因境內有全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青海位於我國西北地區,面積72.23萬平方公里,東西長1200多公里,南北寬800多公里,轄6州、1地、1市、51個縣級行政單位,與甘肅、四川、西藏、新疆接壤。青海東部素有“天河鎖鑰”、“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沖”和“玉塞咽喉”等稱謂,可見地理位置之重要。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4.3萬人,有漢、藏、回、土、撒拉、維族、蒙古、哈薩克等民族。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江河源頭”、“中華水塔”。

甘肅省

甘肅省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地處黃河上游,地理坐標位於北緯32°3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東接陝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內蒙古、寧夏。甘肅省因甘州(今張掖)與肅州(今酒泉)而得名,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唐代曾在此設定隴右道,故又簡稱甘或隴。轄12個地級市和2個自治州,省會蘭州。古屬雍州,是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與蒙古接壤,像一塊瑰麗的寶玉,鑲嵌在中國中部的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上,東西蜿蜒1600多千米,縱橫45.37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總面積的4.72%。

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NingxiaHuiAutonomousRegion),簡稱寧,位於北緯35°14~39°23,東經104°17~107°39之間。是我國五大自治區之一。寧夏自治區首府銀川。處在中國西部的黃河上游地區。南北相距約456公里,東西相距約250公里,總面積為6.6萬多平方千米。寧夏東鄰陝西省,西部、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與甘肅省相連。自古以來就是內接中原,西通西域,北連大漠,各民族南來北往頻繁的地區。

陝西省

陝西,簡稱陝或秦,又稱三秦,為中國西北一省級行政單位,省會古都西安,位於中國內陸的腹地,屬於黃河中游和長江上游,地理坐標處於東經105°29′~111°15′,北緯31°42′~39°35′之間。面積約21萬平方千米,人口3733萬,下轄10地級市及1農業示範區。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古,為連線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樞紐。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陝原為界,原西由召公管轄,後人遂稱陝原以西為“陝西”。陝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為中華之源,在歷史上較長時期一直簡稱為“秦”。

文化意義的西部

風景風景

從文化西部的角度看,上古時代,無論西北還是西南,都與中原地區有著密切的交往。從西漢起,西部已進入中國歷史的視野。唐代,西部的概念進一步擴大,它包括了青藏高原的腹地、雲貴高原、北方草原、遼闊的西域,甚至沿絲綢之路越過帕米爾高原。漢唐兩朝眾多的公主遠嫁烏孫、吐谷渾、契丹、突厥、回紇、南詔等地和親,使神奇的西部文化與內地的聯繫進一步加深。

在漫長的歷史中,西部地區相繼建立了一系列邦國性質的地方政權或酋長性質的土司政權,如西夏、吐谷渾、大理、“西域三十六國”等,它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明顯的特殊性,在創造自己歷史的同時,形成了眾多的民族。幾千年來,經過不斷地遷徙、分化、融合、發展,作為獨立的族群,許多原生民族雖然已經消失了,但我們從今天眾多的少數民族以及漢族中可以發現它們的身影,這些民族大多在發展和形成過程中與其他民族融合,並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化。顯然,多民族是西部的一個突出特點。在目前我國已認定的55個少數民族中,有將近50個世居在今天的西部地區。在西部,除了五個民族自治區,其餘各省市也都有大量的少數民族人口和民族自治區域,以青海省為例,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45.5%,民族自治區域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98%。在雲南省生活著25個世居民族,其中有十多個民族是雲南獨有的。這一特點決定了西部與眾不同的民俗民風,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由於西部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生活,形成了其別具一格的西部文化。從地域和文化個性上看,它至少可以劃分為幾個大的文化圈:黃河流域為中心的黃土高原文化圈,西北地區的伊斯蘭文化圈,北方草原文化圈,天山南北為核心的西域文化圈,青藏高原為主體的藏文化圈,長江三峽流域和四川盆地連為一體的巴蜀文化圈,雲貴高原及向東延伸的滇黔文化圈等。這些文化圈具有各自相對明顯的個性或風格。黃土高原文化悠遠古樸,伊斯蘭文化充滿異域色彩,北方草原文化熱情奔放,西域文化顯出東西合璧之美,藏文化凝重神秘,巴蜀文化古色古香,滇黔文化富於人性化的歡樂。這種多樣性的文化形態與各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觀念、習俗、宗教、藝術以及悠久歷史、生存環境緊密相聯,是一種廣義的文化集合體。

民族文化

西部民族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特徵。

地域性

西部地理複雜多樣,西北地區遼闊無垠,西南地區山水切割,青藏高原嚴寒高拔。西部文化在這裡也表現出了鮮明的地域性。西北地區歷史悠久、地域廣大,它孕育的文化在質樸中藏著博大;西南地區民族眾多,山川縱橫,這裡的文化顯得細膩抒情;青藏高原起伏跌宕,莊嚴靜穆,它的文化則處處透著神秘和誘惑。

民族性

西部在久遠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並形成了包括語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舞蹈、節目、服飾、建築、手工藝、禮儀習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產方式等在內的民族文化。這些內容有的在不同民族中是相近或相似的,有些則相去甚遠。即便是同一民族因為部落不同或居住地不同在許多方面也有很大差異,民族文化由此更顯豐富多彩。

多元性

西部民族文化不是一種完全封閉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綜合體,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將許多外來文化的因素轉化吸納為自己的成分,從而變得生機勃勃。歷史上有三條重要通道貫穿西部,將西部向東與中原地區緊密相連,向西同更加廣闊的地域溝通。一條是穿越大西北並一直延伸至歐洲地中海沿岸的古絲綢之路,一條是貫通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唐蕃古道,另一條是穿過西南雲貴高原並經青藏高原通往尼泊爾印度甚至更遠方的茶馬古道。這三大道路除了帶來了貿易和人民之間的交往,更傳播了文化。中原漢文化源源不斷傳入西部,古歐洲地中海文化、古阿拉伯文化、古印度文化、中亞文化等等也紛紛匯集這裡。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在西部的發展就是由此而來,其中最為獨特的文化現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傳佛教

活態性

西部民族文化以其濃厚的鄉土氣息活躍在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中。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並不是一座荒蕪廢棄的跡址,而是數萬人生息的家園;流傳千年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依舊在藏族民間傳頌;古老的歌舞、服飾仍在質樸地表達著對生活的嚮往;現代文明的傳播與擴張並沒有使這種古老的文化遠離人們的生活,而是代代傳承,綻放異彩。西部文化所表現出的活形態,或者是原生態的特點,具有濃重的人性化、情感化的色彩,這正是西部民族文化最具魅力的一面。

脆弱性

脆弱性是西部民族文化的又一個特徵。地域性造成的相對封閉與分割,制約了西部民族文化的整體發展。地域廣闊、交通不便、人口相對稀少和分散的特殊環境形成了小範圍、小規模文化發展狀態。另外,西部少數民族大多沒有文字,文化的傳承主要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傳,缺少文字記載的穩定性,不利於對外傳播和交流。

西部民族文化是一座異彩紛呈的文化資源寶庫,它所包涵的內容極其豐富,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它不僅為研究文化人類學、宗教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生態文化學等學科提供了寶貴財富,也為文化產業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同時也對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

發展進程

中國西部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地域特色濃郁,自然與人文融為一體,形態多姿多彩,獨具魅力,開發潛力巨大。如何使西部寶貴的民族文化資源在深入的開發和挖掘中形成品牌,形成規模、形成產業,走出西部、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已成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轉變觀念。由於諸多原因,西部民族地區對文化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樹立文化經濟的新理念,把文化作為產業來發展的意識還比較淡薄。推進西部民族文化產業必須衝破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從傳統的觀念中解放出來,創新思路,著眼於市場需求,把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納入全國、全世界的格局中去思考;把珍貴的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結合起來,在繼承中創新,使豐富的文化產品轉化為文化商品;把西部民族文化的價值觀、審美觀傳播出去,展示其強大的生命力。

二、創新機制。建立富有活力的民族文化生產經營機制,是發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必須在文化建設中引入產業機制,實現文化的自我積累和長期穩定發展。要注重抓好總體規劃,按照不同文化類別制定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的地區間合作規劃,要從不同的類型著眼,打破省際界限,根據各民族的特點,以“大文化圈”為前提,按照產業的要求,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要建立多元化的文化產業投入機制,理順政府與產業的關係,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管理機制;要鼓勵、支持各類文化團體和個人拓展文化市場;要創新用人機制,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勵機制;要結合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結構調整步伐,建立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管理機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要有緊迫感和前瞻性,力求在機制創新上有新思維、新辦法、新措施。

三、規劃項目。深入挖掘西部文化資源,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就必須選準項目,確定項目,加快項目建設。要認真研究和分析西部民族文化的特點、價值、優勢及發展前景,以創新的精神,搞好項目規劃,找準發展民族文化的切入點,對文化資源進行整合、配置,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避免重複和類同,集中精力開發優勢項目,創造區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四、打造品牌。要經過挖掘和加工,顯示出文化品位和價值,只有把文化資源打造成品牌,將民族文化推向市場,民族文化產業才能形成和發展。因此,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視民族文化的“打造”和“加工”,不斷創新品牌,不斷提高文化品牌在國內外的競爭力,爭取最佳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五、加大投入。實現民族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在資金投入上需要發揮政府和社會資本兩個積極性。(社會資本包括個體、民營資本及外資)。西部地區必須改革投入模式,拓寬融資渠道,提高資本運營水平,探索建立促進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有效投資體制。既要從完全依靠政府投入的觀念中解放出來,又要結合西部地區經濟及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加大政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同時應將政府的投入重點放在對民族文化產業前期發展的扶持上來,提供並創造必要的發展條件和環境。社會資本的利用要堅持用市場經濟的辦法運作,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廣泛地吸納社會資本的進入,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團體、個人依法投入文化產業。

六、最佳化環境。最佳化環境是西部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提。這種環境的最佳化既有硬環境的要求,也有軟環境的要求。要注重轉變政府職能,將政府辦文化向政府管文化(服務)的方向轉移,不斷強化服務手段,改進服務質量,提高辦事效率;要致力於依法管理文化,創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環境,加強巨觀調控,建立健全地方性文化法規及政策;要努力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打破傳統觀念,真正把文化作為產業來認識、來發展;要創造優良的社會環境,在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中保持穩定、和諧、團結奮進的良好氛圍;要建立有利於文化消費的市場環境,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完善文化市場運行機制及管理體制?

西部民族文化的對外交流,目光不僅要投向國際市場,還應注重國內及港澳台地區。在交流的內容上要力爭體現民族特色和區域特徵。在交流的方法上既要運用傳統的方法,如演出、展覽、文化活動等,又要創新思路,引入市場機制,採取網路、影像等現代手段。總之,要通過多種形式、採取靈活的方法,在國際和國內充分展示中國西部神奇的民族文化,樹立“文化大西部”的形象。

“10+2+2”是西部地區的最新定義.中國西部由西南五省市(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重慶),西北五省市(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寧夏)和內蒙古、廣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兩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組成.其土地面積53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56%;目前有人口約2.87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22.99%。西部地區疆域遼闊,人口稀少,是我國經濟欠發達、需要加強開發的地區。全國尚未實現溫飽的貧困人口大部分分布於該地區,它也是 我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西部地區的自然資源特別豐富。其水能蘊藏總量占全國的82.5%,已開發水能資源占全國的77%,但開發利用尚不足1%。其礦產 資源的儲量十分可觀。依據已探明儲量,西部地區的煤炭占全國的36%,石油占12%,天然氣占3%。全國已探明的140多種礦產資源中,西部地區就有120多種,一些稀有金屬的儲量名列全國乃至世界的前茅。該地區的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秦兵馬俑、莫高窟、九寨溝等均位於西部地區。新中國成立50年來,西部地區的工業體系、交通通信、科技教育等都有了較大發展,為進一步開發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西部地區與十多個國家接壤,陸地邊境線長達12747公里,如此之長的陸地邊境線,無疑為西部地區發展邊境貿易展現了誘人的前景,歷史上穿越西部地區的“絲綢之路”曾是中國對外交流的第一條通道。今日的西部地區定然會伴隨西部大開發的進程,日益繁榮,再現輝煌。西部不僅有許多歷史文化,還有美麗的大草原,今年也因為這些可愛的景色,西部的大部分地區都被世界稱讚,獲得不少的榮譽。 西部開發地區包括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西藏、廣西、雲南、貴州、四川和重慶等省、市、自治區。

西部大開發動員令

1999年6月,江總書記在西安就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加快開發西部地區,對於推進全國的改革和建設,對於保持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不僅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會意義。從現在起,這要作為黨和國家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西部開發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改革的春風陣陣吹過。至此世紀之交,偉大的中華民族又面臨著一個重大抉擇:為改變西部地區的落後面貌,協調東西部經濟均衡發展,充分發揮我文明古國地大物博的自然優勢,黨中央不失時機地作出了西部大開發的偉大戰略部署。祖國的繁榮富強是每一炎黃子孫最大的心愿,美好的生活是勤勞的中國人民共同的願望。西部,作為更廣闊的生存與發展空間,正等待我們去探索、去開拓。一石激起千層浪,中央的戰略成為國人矚目的焦點,社會各階層無不為之心潮澎湃,雀躍不已。傳媒人從來不會將自己置身於熱點之外。在這樣的歷史機遇面前,如何向世人介紹西部的風土人情、豐富資源、無限商機與璀璨文化;如何向西部人展示上海的熱情友好、時代形象、繁華經濟與海派文化;如何推動東西部在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教育等各方面的廣泛交流,的問題成為上視人當前急需思考。

經濟建設

經濟報告經濟報告

中國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廣西、陝西、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內蒙古等十二個省、市和自治區。其土地面積53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56%;目前有人口約2.87億,占全國人口的22.99%。西部地區疆域遼闊,人口稀少,是我國經濟欠發達、需要加強開發的地區。全國尚未實現溫飽的貧困人口大部分分布於該地區,它也是我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

"10+2+2"是西部地區的最新定義.中國西部由西南五省市(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重慶),西北五省市(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寧夏)和內蒙古,廣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兩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組成.其土地面積53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56%;目前有人口約2.87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22.99%。西部地區疆域遼闊,人口稀少,是我國經濟欠發達、需要加強開發的地區。全國尚未實現溫飽的貧困人口大部分分布於該地區,它也是我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新中國成立50年來,西部地區的工業體系、交通通信、科技教育等都有了較大發展,為進一步開發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西部地區與十多個國家接壤,陸地邊境線長達12747公里,如此之長的陸地邊境線,無疑為西部地區發展邊境貿易展現了誘人的前景,歷史上穿越西部地區的"絲綢之路"曾是中國對外交流的第一條通道。今日的西部地區定然會伴隨西部大開發的進程,日益繁榮,再現輝煌。

加納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