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效應

蘇東坡效應

詩人蘇東坡的兩句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即人們對“自我”這個猶如自己手中的東西,往往難以正確認識;從某種意義講,認識“自我”比認識客觀現實更為困難。因此,“人貴有自知之明”。社會心理學家將人們難以正確認識“自我”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蘇東坡效應”。

簡介

蘇東坡效應可不是“天外來客”。它的產生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自從一位美國控制論專家創立模糊集合理論以來,以模糊集合論為核心的模糊理論在全世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矛盾普遍存在於客觀世界中,模糊性亦寓於萬物運動之中。雞蛋可以孵雞,當小雞未啄出蛋殼之時,總不能說它仍是蛋,亦不可稱之為雞。石蠟從固態變成液態,也會經過明顯的中介過渡。客觀世界就是在模糊與清晰的矛盾鬥爭之中發展的。

對自我的認識也是如此。客觀事物的模糊性反映在人的大腦之中,便產生了概念上及思維上的模糊性。由於人的思想往往不能全面地、精確地反映客觀,這就常使人腦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大於客觀模糊性;又因為人類還具有自己的倫理、道德,意識、情操,這又使得這一人文領域的模糊性變得更為複雜。

試驗

蘇東坡效應廬山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證明人確實容易拔高自己。他找來25個人,他們相互之間都是老熟人,因此比較了解各自的優缺點。實驗者請他們每個人分別根據9個標準即文雅、幽默、聰明、愛交際、講衛生、美麗、自大、勢利、粗魯,對所有包括自己在內的人排名次。比如,根據文雅標準,誰最文雅排第一,其次為第二......以粗魯為標準,誰最粗魯排第一,其次排第二......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要對自己和其他24個人進行評價,這樣,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方面都有一個自我評價,還有24個他人做出的評價。經過統計分析發現,這25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誇大優點和掩飾缺點的傾向。

從這個實驗能看到,對優良品質的自我評價常常比別人的估計高,對不良品質的自我評價則常常比別人的估計低,也就是說更容易拔高自己。懂得了這一點,就可以明白,為什麼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這實際上就是為了克服有意無意地拔高和美化自己的傾向,使能更科學、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當然,這裡的謙虛謹慎,並不是要求大家隨意貶低自己,認為自己不行。“人貴有自知之明”,是說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看到自己的長處,這樣在學習和工作中才能揚長避短,取得好成績。一個人的自我評價也不是在封閉著的自我意識中自然地形成的,而是在與周圍各種各樣的人的接觸中,注意他們對自己的態度,想像他們對自己的評價,並以此為素材,把它作為一個客觀標準內化到自己的心中而形成自我形象的。由此可見,自我評價中有許多也是社會對自己評價的反映。

啟示

蘇東坡效應拿破崙

正確得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個體還需要悅納自我,即包括喜歡和欣賞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改正和接受自己的缺點和短處。每個人都有自己不足的一面,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誠實地檢討自己的得與失,尤其是敢於正視自己的不足,可以改的一定要改正,某些客觀存在不能改正的心平氣和的給予接納,不要總是去排拆它。一個人老是不接受自己的不足與短處,就會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不利於個體的成長。在人的一生中,用不著羨慕別人的容貌和姿態,用不著為別人的大肆宣傳所蠱惑,也不用懾於別人的威名,人云亦云,亦步亦趨,而應做的是接受自己,保持本性,不要自我欺騙,不要自我誇大,不要自我貶低,更不要為自己感到恥辱難堪。自我接受也意味著接受那些改變自己,使自己更接近自己理想的所有優點和潛力,從而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標準和令自己創造成功的方法。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明明就站在這個山中,卻偏偏不識其真面目。明明自己就擁有“自我”,卻偏偏不自悟,或者僅是個模模糊糊的認識。這就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蘇東坡效應”。

對自我的認識,如同觀察所有事物的方法一樣,自然不妨近些,再近些。潛入海底,可證龍宮之虛;登上月球,更信玉兔之無。倘遠遠一瞟,霧裡觀花,隔岸看戲,就很難認清真面目。然而近觀,也並非一味地越近越好。對此,有人比喻道,猶如看畫,從一定的距離與角度看去,齊白石的蝦趣圖真是形似而神似,栩栩如生。

蘇東坡效應魯迅

但是,倘過於貼近去看,又只盯住一處,滿眼不過幾個墨團,便無甚意趣了。看畫如此,看人亦然。魯迅先生說人是怎樣的美人,倘用放大鏡照她搽粉的臂膊,也會只看見皮膚的褶皺及褶皺中的粉和泥的黑白畫。名作與美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平常的作品與普通的人們了。對自我的認識,也很有這種太遠了不行,太近了又不行的境況。

一方面,角色扮演者對“自我”的認識具有顯而易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客觀事物的模糊性又使得人們對“自我”的認識增添了難度。

鑒此,“蘇東坡效應”無疑敲起了警鐘。

這當然不是被“蘇東坡效應”牽著鼻子走,向“自我”甘拜下風,只好讓對“自我”的認識模糊下去。不,當然不能這樣。在“蘇東坡效應”敲響的警鐘聲中,應該聽到的是這樣一種召喚:保持警覺,切勿盲目,力求對“自我”認識得全面些,清晰些……

辦法總是有的。克服“蘇東坡效應”的辦法,是深入“此山中”探幽微,跳出“此山外”覽全景。概而言之,就是要從微觀巨觀這兩個“視角”的“結合點”上對準“焦距”。

蘇東坡效應蘇東坡

而這“主我”與“賓我”在開展“自我內向交流”的過程中,又會出現三種自我狀態,即“長者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太”、“幼者自我狀態”。這種種自我狀態,是指在相互關係中占優勢的某一種相對穩定的行為方式,與某個人的實際年齡並無聯繫。“長者”代表著社會的繼承性,這一自我狀態是指以父母的地位對待子女的狀態,其姿態特徵,表現於對人採取批評教育等行為,表現為“長輩”的訓誡,還表現為向他人提供庇護,保衛和保護。“應該幫助別人”、“任何人都不可輕信”。 “成人”代表了現實的行為,這一自我狀態的目標在於客觀地收集來自外界的信息,支配著人有秩序地、理智地,與外界要求相適應地行動,並作出冷靜的估計,對一切事物作出公允的評判。那什麼叫“幼者自我狀態”呢?“幼者”表示人的直率情感,是指以小孩子的態度和行為方式表述自己的見解,表現為兒童特有的一切衝動性(輕信、嬌氣、異想天開以及任性調皮,氣量狹小等等),表現為對周圍世界的直率態度(相當天真),表現為幼稚行為(頑皮,浮躁等等)。“我是一個可愛的人,所以人人都該誇獎我”;“我是一個弱小的人,所以人家才欺負我”。

這三種自我狀態中的任何一種,都可能對具有暫時的或長期的優勢,並使產生與之相應的感覺、思考與行動方式。每一個人的“自我”都是這個“長,成、幼”的三位一體。就個人而言,最為理想的應該是讓這三種狀態處於正常化之中,就是說,要根據特定的情境、特定的要求,表現出哪一種自我狀態。

蘇東坡效應三大啟示:

啟示1:最大的劣勢是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

一個人的最大劣勢是什麼?有的人可能覺得是出身不好,有的人可能認為是家庭貧窮,有的人可能認為是沒有高學歷,還有的人可能認為是沒有出眾的相貌……不錯,這些都是一個人在當代社會競爭中的劣勢,不過他們既然已成客觀事實,我們只能先接受它們。若想徹底改變它們,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唯有客觀地認識自己,認清自己的優勢,激發進取的信心,從而不斷改變這些不良的現狀。

啟示2:通過別人來充分認識自己

"認識自我"一直是縈繞在人們心頭的一個難題。中國有句成語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希臘戴爾波伊神托所的入口處矗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寫著"認識你自己"五個醒目大字,這都充分表明認識自己是多么重要。然而認識自我並非單純靠自己,有時候藉助別人來認識自己,往往更為客觀、公正。

啟示3:最好的聽眾是自己,請與之"對話"

想要認識自己,就要與自己良好地"對話"。這種對話是在內心深處的拷問和反省,是正與邪的相互抗爭,也是自己思想鬥爭的根本形式。通過"對話"分辨是非,從而不斷完善自己。

管理定律(四)

1920年產品工業化生產以後,管理成為一個流行的話題,每個行業,每個部分多滲透著管理的科學,其中套用了很多的管理定律。而管理好一個團隊,有時還用到了心理學的知識。讓我們用互動百科的力量一起來學習一下成功的管理定律和心理效應知識。

千奇百怪的效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