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效應

配套效應,又稱狄德羅效應,是系統論的延伸,是指事物改變自身適應系統,或改變環境適應自身的一種現象。配套效應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像魚生活在水中,水幹了,魚就不能身存了,魚和水就是配套的,是一個系統。

簡介

配套效應,是系統論的延伸,是指事物改變自身適應系統,或改變環境適應自身的一種現象。配套效應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像魚生活在水中,水幹了,魚就不能身存了,魚和水就是配套的,是一個系統。人,根據自己的能動意識,去協調環境,適應環境的行為,也屬於配套效應的範疇。

歷史案例

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丹尼斯·狄德羅,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圖案高雅的酒紅色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可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家裡尋找感覺,總覺得家具風格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於是為了與睡袍配套,舊的東西先後更新,書房終於跟上了睡袍的檔次,可他卻覺得很不舒服,因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

兩百年後,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在《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把這種現象稱作為"狄德羅效應",亦可稱作為"配套效應",也就是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的現象。

相關介紹

慎用“配套效應”
在報刊和網路上,有的作者引用配套效應作為理論依據,闡述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相關觀點。通常都是先對配套效應作一番介紹:18世紀法國哲學家丹尼斯·耿德羅穿上朋友送的高雅酒紅色睡袍後,就更換書房舊家具、地毯與之配套。兩百年後美國哈佛大學的朱麗葉·施羅爾在《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把這種現象稱作為“狄德羅效應”,亦稱作為“配套效應”,也就是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平衡的現象。然後闡述如何運用配套效應來改進教育教學工作,如:
1.學科教師根據配套效應,發現後進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表揚,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成績。
2.班主任根據配套效應,為學生準備幾件有價值的“睡袍”,以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3.學校根據配套效應,在學生動起來以後,努力提高教師素質,以便對學生進行高層次引領。
……
很遺憾的是以上對配套效應的內涵理解有誤,運用不當。配套效應是經濟學上的一個概念,我們要弄清它的來龍去脈和本質內涵。18世紀法國哲學家丹尼斯·狄德羅穿上別人贈送的一件華貴睡袍,感到書房內的家具、地毯扎眼。為了能和新睡袍配套,他更換了高檔的家具、地毯。可是配套後他仍感到不舒服,因為感到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於是寫了《與舊睡袍離別的痛苦》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二百多年後,美國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在《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把這種過度消費的現象稱之為狄德羅效應,亦稱為配套效應。朱麗葉·施羅爾批評這種“新睡袍導致新書房、新領帶導致新西裝的攀升消費模式”,呼籲人們“立即終止攀升,只購買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不要盲目追求配套,過度消費。
很明顯配套效應指的一種過度消費現象。丹尼斯·狄德羅穿上新睡袍追求新書房,可配套後仍不舒服,並沒有“達到心理平衡”。朱麗葉·施羅爾把這種過度消費的現象稱之為狄德羅效應,要求“立即停止攀升”,對此是持否定態度的。
把應持否定態度的配套效應予以肯定,並試圖在教育教學中運用,實在是南轅北轍,張冠李戴。配套效應的誤用啟示我們治學要有嚴謹的態度,否則就會走進“迷宮”。我們接觸外來的名詞術語時,要了解它的來龍去脈,弄清它的內涵,而不能望文生義,或以訛傳訛。
當然教育上也不是沒有配套效應,如那種在學校建設中脫離實際的攀比,過度消費的現象就是需要“立即停止”的。我們應當理直氣壯地反對那種在學校建設中片面追求配套的配套效應。

現實舉例

在女兒房間放了一盆花
由於怕太陽直射,我把那盆綠葉吊蘭從陽台移到了女兒的房間。輕輕地擺放在她書架的頂端,嫩綠的莖條,橢圓形的葉子,披拂下垂著,宛如一掛綠色的小瀑布。旁邊緊靠著的就是女兒嬌柔嫵媚的十八寸彩照,兩者交相輝映,小屋頓時青春靚麗起來了。
女兒放學回家,走進自己的房間,第一眼就發現了這一變化。“哇,媽媽,太漂亮了,你太有創意了。”“好看嗎?那這盆花就歸你管理了。”說著,我就到廚房忙活做飯了。
做好了飯,招呼老公和女兒出來吃飯,幾聲叫過之後,也不見女兒的身影。我的火就上來了,心想,叫你吃飯,你也這么拖拉,猛地推開們,正準備大聲呵斥她,卻被眼前的景象愣住了。只見女兒正坐在床頭整理她的一堆衣物,我環顧了一下她的房間,先前凌亂的寫字檯變得井然有序了,書整齊地擺放在一旁,雜亂堆放的筆全都歸結到筆筒里了,被子也由先前的長方形變成了豆腐塊。太陽真是從西面出來了,一向不知收拾房間的女兒,今天竟然自己動手把房間整理得這么整潔,我又驚又喜。“小叢,老師今天布置你們整理房間的作業了嗎?不錯,完成得真好。”“什麼呀,媽媽,我這不是為了配套嗎?你把那么漂亮的花放在我房間,我總得給它個好環境吧。”
真是意想不到的效果呀。先前為她不收拾自己的房間,我沒少勸過她,甚至罵過,但都效果不佳,一盆花草竟然讓她立馬行動起來了。我想到了曾經讀過的一個故事:
女兒的這種現象不就是現實版的“狄德羅效應”嗎?於是,我也開竅了。由此想到了在女兒身上讓我頭痛的一系列事情。字一直寫得很潦草,是不是應該給她提供一個精美漂亮的本子呢,學習一直缺乏競爭意識,總滿足於10名左右,是不是應該向班主任提議一下,給她換一個名次比她更好,學習比她更積極的同桌呢。
由此看來,作為父母,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應該用一點“狄德羅效應”。其實,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無論是好的行為還是不良的習慣,都可以找到引起這一行為的一件“睡袍”。如果我們給孩子的是劣質的“睡袍”,那么你就別想孩子的行為有多高尚;如果我們給孩子的是優質的“睡袍”,那么孩子就會努力陪之好的行為習慣。
推而廣之,學校教育,又何嘗不需要這種“狄德羅效應”呢?從事教學工作的我,也要在教學工作中,去密切關注學生周圍的環境,善於觀察尋找學生思想轉變的“睡袍”,適時地送給學生一件目標“睡袍”,激發起學生自我轉化的內在動機,實施行為配套的自主要求,從而增強教育的效果。
一盆平常的花,帶來的卻是意象不到的教育效果。我拉著女兒的手走出她的房間,並高興地告訴她:“以後媽媽要經常送給你花一樣的好東西。” 

千奇百怪的效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