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吳淞江上海段別稱]

蘇州河[吳淞江上海段別稱]

蘇州河,長江支流黃浦江支流吳淞江上海段俗稱,民間一般認可的河段是:起於上海市區北新涇,至外長江東側匯入黃浦江。有時也泛指吳淞江全段。蘇州河沿岸是上海最初形成發展的中心,催生了幾乎大半個古代上海,後又用100年時間成為搭建國際大都市上海的水域框架。蘇州河下游近海處被稱為“滬瀆”,是上海市簡稱的命名來源。

基本信息

簡介

蘇州河蘇州河
黃浦江主要支流,又名吳淞江,是上海境內僅次於黃浦江的第2大河。因發源於蘇州附近的松陵地區,古名“松江”,又因流域在古代吳國境內,故稱之為“吳淞江”。吳淞江源出太湖瓜涇口,穿過江南運河,流經吳江、蘇州、吳縣崑山嘉定青浦等縣市,在上海市區外白渡橋附近注入黃浦江。全長125公里,平均河寬約40~50米,流量平均僅10立方米/秒,旱季則接近於零。低水位時水深2米左右,是上海通往江蘇南部主要水上交通線和上海市區重要航道。蘇州河,一條沉澱了這個城市的繁華、往事、傳說和所有的垃圾的河。

基本介紹

蘇州河蘇州河呈現“水清岸綠"
蘇州河最初不叫“蘇州河”。據戰國時期《尚書》記載,蘇州河當時叫“松江”。《後漢書》中記曹操打算以“吳凇江鱸魚”招待客人,由於當時松江地處吳國,所以又記為“吳松江鱸魚”。唐朝中期,杜甫有詩句“剪取吳淞半江水”,第一次出現“吳凇江”的名稱。上海開闢後,英國僑民在吳凇江坐船逆江而上,可達蘇州,故稱之為蘇州河。到1848年,上海道同與英國駐滬領事在簽定擴大英租界協定時,第一次正式把吳凇江寫作“蘇州河”。
蘇州河據《史記》記載,古代的松江(現稱蘇河)與東江婁江為太湖的三條主要泄水通道,其中以蘇州河為最。唐朝時,東江和婁江已經淤淺而蘇州河河寬10千米,水勢浩淼。北宋年間,蘇州河由於海岸灘涂堆積,河寬還剩1.8千米。到了元朝,蘇州河下遊河寬僅為50~70米,成為很小的河流。明朝初年,蘇州河流域洪水泛濫,後經分流和建設水閘,水勢才得以改善。1569年,巡撫海瑞主持疏浚蘇州河,改變了歷史上黃浦江是蘇州河支流的觀念,確定了蘇州河是黃浦江支流的地位,基本形成了蘇州河今天的樣子。

蘇州河第一景:外白渡橋;第二景:郵政博物館;第三景:弄堂,蘇州河北岸還有很多弄堂,有些正在被拆除。想必不久以後它們將全部消失。這些弄堂不同於人們印象里的石庫門、新式里弄等建築形式。而完全是雜亂的布局,有點像北京那種胡同。其間還星羅著些小工廠和倉庫;第四景:藝術,蘇州河沿岸聚集著許多創意產業園區;第五景:上海造幣廠;第六景:半島花園;第七景:華東政法學院,幽幽的夜色里依然能夠感覺到她的魅力。

百年變遷

蘇州河蘇州河
蘇州河水由西向東流入黃浦江。但上海的都市化則是從東頭的河口開始,溯流向西延伸的。沿河兩岸曾經錯落地散布著農田濕地蘆葦、溝汊,冷僻的地方野氣愈重,“秋風一起,叢葦蕭疏,日落時洪瀾回紫”。在都市化的鋪展之勢面前,這些土生土長的東西已不能與膨脹的經濟共棲,它們不得不一步一步地向後退去。在它們騰出來的空間裡,參差地立起了英國領事館禮查飯店百老匯大廈、文匯博物院、新天安堂光陸大戲院、公濟醫院大檔、郵政局大樓、自來水廠、天后宮、河濱大樓、自來火房、聖約翰書院(後為聖約翰大學)等等各擅勝場的建築。這些樓群臨水而立,時人譬之為“連雲樓閣”。它們以商業繁華為擴展中的都市畫出了一種側面的輪廓,流經其間的蘇州河就此成了一條城市的內河。
一百多年來,城市長足發展的過程是與人力影響和支配蘇州河的過程連在一起的。人力的影響和支配,使蘇州河日甚一日地被兩岸的社會經濟構造所籠罩,也使蘇州河在不息的流淌之中一點一點地失去了自然本色。
20世紀中期那一場改造中國的革命,使許多東西都發生了變化,但這一條流過城市的河流卻仍然在視野之外。40多年前,國小課本描述工廠里的煙囪冒出來的濃煙,是以盛開的黑牡丹為比喻的。其誇張和遐想既顯露了文人浪漫的不著邊際,又真實地記錄了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對工業化的理想與期望。
在21世紀到來的時候,沿河兩岸正在新播綠色。綠色的延伸促成了希望和憧憬的延伸。我們期待著新世紀的蘇州河重現煙雨中的靈秀,夕照下的嫵媚;水裡魚游,岸上鳥鳴。有萬千心愿的牽動和盼望,這一天已經來到。

周邊環境

蘇州河蘇州河風景圖
蘇州河真正意義上的橋樑始建於19世紀末,即溝通當時英美租界的蘇州河口的“威爾斯橋”。原先此橋為木結構,20世紀20年代在其側另建鋼結構大橋,即著名的“外白渡橋”。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位於上海城區的蘇州河段先後建成了18座大橋。19世紀所建多為木結構,20世紀初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這些橋中不少為租界工部局所建或改建,因此一般橋樑都集中於蘇州河東段,且多帶有濃郁的歐洲城市拱橋風格。自外白渡橋以西,分別有乍浦路橋、四川路橋、河南路橋、福建路橋、浙江路橋、西藏路橋……若沿蘇州河西行,便可細細品味這些老橋的風韻。
20世紀90年代以來,蘇州河的橋樑經過維修、改造和擴建,又增添了許多新的面貌。登高望去,點綴於河上的座座橋樑,已然化為件件精緻的樂器,匯入了蘇州河美妙的重奏樂章。
蘇州河邊的新老住宅
從蘇州河沿岸看,東段弄堂較少,民居也多為高級公寓,但獨立的宅院建築和新式里弄也未見(除原英國領事館邊上的領事私邸可算“獨立宅院建築”外)。而自河南路起到恆豐路,則弄堂密布,它們建築年代迥異,式樣也不盡相同。例如斯文里,位於蘇州河南岸、大通路兩側(稱東西斯文里),縱向南伸至新閘路,是上海新式石庫門弄堂建築的早期代表,其建於1916年。概括而言,新式里弄(石庫門)建築不同舊式之處便在於,新式大量採用西方結構、裝修設備和裝潢材料,外觀上也更有“洋派”之氣。
在今天的蘇州河岸,新造的高樓也比比皆是,和老房子形成對比。
蘇州河畔的歷史建築
也許您以為,“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盛名為外灘所專有,其實,蘇州河沿岸又何嘗不是呢?
坐落於四川路橋北堍的郵政局大樓,便是這些建築中較為突出的一座。大樓建成於20世紀20年代中期,屬折衷主義建築風格。8層高的塔樓雄偉而不呆滯,頂部為巴洛克風格的裝飾亭,原有天使群雕和兩組主題雕像,環繞樓頂及裝飾亭(“文革”中盡毀,現有的雕像為20世紀90年代的作品),配以大樓兩側的科林斯柱,端莊秀麗,樓內二層門市,寬敞華貴,時有“遠東第一大廳”之譽(現今的內部結構布局已有變動)。值得一提的是,該大樓為上海第一座鋼筋結構和磚石外牆的建築,竣工之際著實轟動了一番。
蘇州河沿岸的優秀建築不計其數,如原英國領事館、河濱大樓、公濟醫院大樓、上海總商會大樓。建築是歷史的一部分,當您在蘇州河邊凝神關注那一棟棟建築時,您也正在關注著歷史本身。

河流整治

蘇州河蘇州河治理
2007年5月,上海通過了《蘇州河綜合治理方案》。市政府提出兩個治理目標。一,2000年底消除黑臭;二,2010年魚蝦重現蘇州河。

歷史上的蘇州河水質清澈。二十世紀初,隨著上海人口、經濟的發展,蘇州河受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日益嚴重,1920年市區河段開始出現黑臭。以後,逐漸加劇、擴散,1978年上海境內河段全部受到污染,市區河段終年黑臭。經調查,造成蘇州河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生產、生活污水的排放、沉積在底泥中的有機物的釋放、支流帶入的污染、上游來水的水質較差、截流系統的溢流、不利的水動力條件、船舶污染及市政雨污水泵站的排放等。污染的蘇州河嚴重影響上海成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形象,嚴重影響上海的可持續發展。上海人的母親河?蘇州河又清澈了,魚兒重返蘇州河。如今,蘇州河邊的一塊塊綠地成為周邊地區居民清晨健身的好去處;一幢幢高樓從蘇州河畔崛起,蘇州河沿線的住房早已被房產商瞄準,成為房產商開發的“黃金地段”;蘇州河裡能捕捉魚蟲和小魚,綠色浮萍飄上了河面。

橫跨10個區域、與300萬上海市民朝夕相伴的蘇州河原本水質清澈。1911年,曾在蘇州河恆豐路立交橋附近建造閘北水廠。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上海人口增多,工業快速發展,大量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都排入蘇州河,使得河水受到污染。20年代,蘇州河水質出現了黑臭現象。1928年,閘北水廠被迫遷到軍工路現址,改以黃浦江水為水源。此後,蘇州河污染逐年加重,1978年,上海境內河道全部遭受污染,成為蘇州河黑臭最嚴重期。

據上海市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徐祖信介紹,工業污水、生活污水和農業污水、畜禽污水等隨意排放直接導致了蘇州河的河道自淨能力不斷減退。嚴重的有機污染、底泥對水質的污染、支流對幹流的污染、不利的水動力條件加劇了對蘇州河水質的污染和水上航運的影響。

根據蘇州河第三次調水試驗的調查表明,造成蘇州河水質黑臭的突出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木瀆港、彭越浦、新涇港3條支流帶來的嚴重污染,每天約有25噸的污水排放進入蘇州河;二是市政泵站初期雨水排放造成的衝擊污染,每逢下雨,沿線的37座泵站滿溢,直接導致污染負荷;三是防洪灌溉影響河水流動,使得污染物負荷累積,污水團迴蕩,水中的氧氣逐漸消耗盡,水生的動物和植物不能生存,直接導致了蘇州河出現黑臭。

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是一項“民心工程”。這項綜合整治工程是一項長期並且複雜的系統工程,上海歷屆市委、市政府對蘇州河整治工作予以高度重視,這是上海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1988年8月,時任市委書記的江澤民同志題詞:“決心把蘇州河治理好。”為進一步加強對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領導,1996年,市政府成立了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領導小組,徐匡迪市長擔任蘇州河整治領導小組組長,陳良宇常務副市長和韓正副市長擔任常務副組長。如此強大的領導陣容,在上海還是第一次。

按照市委、市政府治理蘇州河“以治水為中心,全面規劃,遠近結合,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方針,市政府把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確定為2000年到2002年上海城市管理和環境建設的“重中之重”,要求以蘇州河治理為重點,帶動全市中小河道整治,加快規劃設施建設的步伐,充分發揮現有設施的作用。通過系統的截污、治污、引清、清淤、曝氣和綠化等17項工程措施,計畫投資人民幣200億元,要求2000年基本消除蘇州河幹流黑臭,消除蘇州河與黃浦江交匯處的黑帶。

萬名建設者經過3年多的努力,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在治水方面總投資8605億元的一期工程已經全面進入建設高潮,在兩岸環境整治和綠化建設方面也已經取得階段成果。

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一期工程包括水域和陸域的整治,水域為上海境內的53.1公里河道和相應的支流河網水體,重點在於改善水質。陸域範圍東起黃浦江、西抵江蘇省界、南鄰淀浦河、北達蘊藻浜,總面積達855平方公里,整治重點是建設市區段長23.8公里、寬16-20米的綠化帶。

一期工程內容包括10個子項目,從水污染治理、水資源調度、沿線景觀改造三方面入手,對蘇州河幹流、主要支流和虹口港進行綜合整治,實施期為1998-2002年。

蘇州河早期的蘇州河
蘇州河治理一期工程自2007年以來,已經有7個子項目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截至11月20日,六支流截污工程土建部分全面展開,已經敷設管道61500米,完成沉井231座,14座泵站中的7座已經開始設備安裝,7座正在進行上部結構施工,累計完成工作總量的74%。年內可完成乾管土建施工和設備安裝,基本完成收集系統土建工程,預計2001年上半年竣工。

虹口港、楊浦港旱流污水截流工程已經完成10072米管道敷設,石洞口城市污水處理廠已經完成一體化反應池樁基工程和圍堰工程。其中經過繁鬧市區的管道採用了高科技手段,幾乎是悄悄地從居民的樓底下穿行的。

綜合調水是2008年年底可以消除蘇州河幹流黑臭的主要措施。從5月31日起,蘇州河綜合調水措施成為蘇州河整治的一項常規性工作。調水主要通過吳淞路閘橋漲潮關閘、落潮開閘,將蘇州河水體變成由西向東單向流動的河流,使河內的污水不再因潮水的漲、落而上下迴蕩。為了配合綜合調水,木瀆港彭越浦新涇港以及蘊藻浜等河道的閘門也相應實行調度方案。

蘇州河綜合調水工程中的吳淞路橋閘改造和彭越浦泵閘建設工程已經竣工,並投入運行,保證了年內蘇州河幹流基本消除黑臭,上游26公里的河道防汛牆建設也已經完成,上游的河道疏浚正在進行,已經疏浚約116.09萬立方米預計12月底竣工。

由於2008年6月19日入梅,7月2日出霉,屬於“空霉”,因此調水難度大。經過各方的努力,2008年6月10日,蘇州河基本消除了黑臭,8月,在蘇州河裡出現了綠萍、魚蟲、烏龜水生動植物

自2008年5月31日調水以來,在感官上,蘇州河幹流已經基本不黑臭了,過去兩岸的居民夏天不敢開窗,2008年夏天可以開窗了。從蘇州河河口、鐵路橋、曹家渡等處的水體觀測點反映的情況看,除部分時間受泵站排污影響外,蘇州河幹流基本消除黑臭,水色呈青灰色或者青黃色。本來匆匆掩鼻而過的市民,如今開始向蘇州河投去了關注的目光,綠萍、小魚、綠林、高樓,蘇州河所有的這一切變化,成了街頭巷尾老百姓的談資。

蘇州河支流污水截流工程是蘇州河治水的主要措施,也是蘇州河消除黑臭的重要前提。支流污水截流工程的污水收集範圍約200平方公里,計畫截流污染源1635個,截流污水量25.44萬噸/日,排放污水的80另外,一期40石洞口城市污水處理廠將削減六支流截污中北片污水對長江大水體的污染。支流污水截流工程已經按計畫全面開展,對截流的污染源單位的納管工作已經啟動,2009年6底以前將完成污染源的截污納管。閘北區糞碼頭搬遷在2009年上半年完成,長壽路橋以東的環衛碼頭搬遷也力爭明年一季度完成。

2002水質進一步改善,長壽路橋以東將建成濱河林蔭道,2010州河與黃浦江、蘇州河幹流與支流水質的同步改善,全面提高水體質量,恢復水系環境生態功能,使市區河段中有魚。

蘇州河流域的管理將有法可依,市政府頒布了《上海市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管理辦法,並於1998年1日實施,目前正在制訂《上海市蘇州河環境管理條例》將是上海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內容。

蘇州河的水將更清,上海的天將更藍。據透露,蘇州河從長壽路向東,那時不再有運輸的駁船,而是一個旅遊河道,就像法國塞納河、英國的泰晤士河德國萊茵河

現狀標準

蘇州河蘇州河橋
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一期工程經過五年的努力,實現了市委、市政府確定的目標。
一、幹流水質主要指標年平均值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景觀水標準
由於堅持了截污治污、重在治本,蘇州河幹流在消除黑臭以後,主要指標CODCr、BOD5和DO年平均值基本達到了國家規定的景觀用水標準(Ⅴ類水)。
最為黑臭的武寧路橋斷面水質數據表明,蘇州河幹流水質總體上呈現出逐年好轉的良好趨勢。與1998年相比,2002年DO濃度幾乎增長了一倍,CODCr、BOD5及NH3-N濃度的降幅也均在60%以上,說明水質明顯改善。而DO的增加,也為蘇州河生態系統的進一步恢復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河道生態系統逐步改善
隨著河道水質逐步好轉,蘇州河生態系統也在同步改善,水生生物種類和底棲動物生物量不斷增加,水體的生物毒性下降,水中開始有魚。
1.在污染最嚴重的武寧路橋斷面,市環境監測中心於2000年8月第一次從底泥中發現昆蟲幼蟲的蹤跡。這表明,隨著河水污染程度的不斷降低,生命開始重新回歸。
2.蘇州河下游著生動物種類及多樣性增加。2002年上半年與1999年綜合調水前的監測數據相比,游著生動物狀況有明顯改善,武寧路橋和浙江路橋斷面種類數有大幅度增加(增加近50%),多樣性指數也分別由99年的0.8和1.0上升到1.3和1.4。水質生物評價從重污染恢復到中污染,表明一期工程實施後下游水質改善顯著

3.蘇州河下游的底棲動物生物量明顯增加。如北新涇斷面底棲動物的生物量由1999年的288個/m2增加到1178.7個/m2,增加了300%;武寧路橋斷面也由調水前的未檢出增加到112個/m2。同時底棲動物種類也有一定變化,2001年下半年在武寧路橋斷面發現了清潔指示種橢圓蘿蔔螺(Tubifexsinicus)和中華海鮎(Ariussinensis),說明武寧路橋斷面的底質已得到了很大改善。
4.動物優勢種發生變化。與1999年相比,2002年上半年蘇州河下游斷面底棲動物優勢種仍為2種寡毛類:霍甫水絲蚓(Limnodrilushoffmeisteri)和蘇氏尾鰓蚓(Branchiurasowerbyi),但所占比例發生一定變化。例如,武寧路橋需氧生活的蘇氏尾鰓蚓占總個體數的百分比為7.5%,而1999年僅為3.2%,增加了三倍多。從蘇氏尾鰓蚓所占百分比可以看出,2002年上半年蘇州河下游斷面底質的氧含量與1999年同期比較有了一定的增加。
5.蘇州河水體毒性下降。2001年對蘇州河幹流水體進行魚類急性毒性試驗的結果顯示:蘇州河浙江路橋、武寧路橋、北新涇、趙屯四個斷面的水樣在96小時內使試驗魚類(斑馬魚)致死的比例均小於20%,沒有達到急性毒性規定的50%試驗魚類致死的標準,說明蘇州河水體毒性得到很大的改善。
6.蘇州河市區段魚類品種有所增加。2001年7月在市區段出現了成群的小型魚類,對採集到的樣本進行分類鑑定,確認為鯉形目的高體鰟鮍魚鱂形目食蚊魚。同年11月還採集到了科的麥穗魚鬥魚科鬥魚
三、蘇州河市區六支流截污率達到75%以上
經過市、區兩級政府五年的共同努力,至2002年底,蘇州河市區六支流範圍內的截污率達到75%以上,昔日污染最嚴重的三條支流━━彭越浦、木瀆港、新涇港的水質得到改善。
四、虹口港和楊樹浦港水系旱天基本消除黑臭
虹口港和楊樹浦港水系平均旱流截污率為50~60%,同時實施調水措施,虹口港和楊樹浦港水系旱天基本消除黑臭。
五、兩岸髒亂差現象有所好轉
完成長壽路橋以東環衛碼頭的拆除工作,沿河建成約10km長的綠化帶,綠化面積達16萬m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