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渡

曹家渡

曹家渡素有“滬西小上海”之稱。上海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們都知道曹家渡,相比之下,“曹家渡”這個名詞對年紀較輕的上海人來說就比較陌生了。曹家渡位於靜安區西北部,東起膠州路,西到長寧路、江蘇路,南臨武定西路、新閘路,北至長壽路、安遠路,面積約1.5平方公里。 曹家渡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境域幾經由西向東變遷,現在範圍大部地域屬靜安區,兼跨普陀、長寧兩區。由長壽路、萬航渡路、長寧路、長寧支路、萬航渡後路5條道路交匯,形成輻射道路網,習稱曹家渡五角場,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

基本信息

曹家渡概述

曹家渡地域優勢獨特,多條市中心重要幹道在此交匯;商業上受靜安寺、中山公園、長壽路三大商圈輻射影響,已成為上海重點發展的12個區域商業中心之一。地域優勢加上成熟的商住區定位,曹家渡成為一個以高檔綜合商業服務為特色的新興中心區域。

沉澱與蛻變

曹家渡得名於400年前吳淞江原有曹家渡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舉人曹守常一族由安徽歙縣遷此定居,故址在今長寧區曹家弄北,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據《法華鄉志》及川沙區曹路鄉曹氏族譜記載,曹氏先祖於明隆慶元年至萬曆四十七年(1567~1619年),為利兩岸村民交通便利,在今吳淞江南北兩岸三官堂橋與長生庵間(今長寧區曹楊路橋附近)建渡亭,設義渡,稱曹家渡。上海與寶山、嘉定等西北地區水陸交通多取道於此,曹家渡逐漸聞名滬上,這一帶地區即以曹家渡為名。後因吳淞江淤淺,乃造石橋以利行人,人稱曹家橋。清初,吳淞江疏浚開闊後橋廢,仍由曹氏族人恢復曹家渡義渡,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形成曹家渡市。

上海開埠後,清政府為鎮壓太平軍起義,自曹家渡至梵皇渡修築軍路,道光十一年(1861年),被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越界闢築極司非而路(今萬航渡路)及其支路(今萬航渡後路),兩路交匯至三角形地帶,俗稱三角場。市區逐漸擴展,市面日興。隨後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恆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鬧市地段。據《法華鄉志》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人購地建築油車(榨油業),是為城市之始。繼而西段開設繅絲廠,東段開辦麵粉廠,招募男女工作,衣於斯,食於斯,聚集於斯者不下數千人。由是馬路兩旁造房開店,百工居肆而市成矣。面臨吳淞江,帆檣雲集,富商巨賈,莫不挾其重資設廠經商,除繅絲、麵粉兩廠外,如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牛皮廠、榨油廠、電燈廠,不數年間相繼成立,市面大為發達,東西長兩里許,鱗次櫛比,煙火萬家”。以上記述,概括了曹家渡成為滬西商業鬧市的由來和發展歷程。進入20世紀後,公共租界工部局於三角場東西繼續越界築路,陸續開闢勞勃生路(今長壽路)、白利南路(今長寧路)、康腦脫路(今康定路)、星加坡路(今餘姚路)等多條馬路,成為今日之曹家渡五角場。在吳淞江上增建了船埠、碼頭。道路闢築引來商肆密集,數年間,沿道路、江岸皆成街衢。20年代初,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場西側(今長寧路東段)辟設駛往虹口的10路公共汽車線路。從此商市日漸東移至五角場地區,成為交通便利、工商業興盛的大集鎮。三角場一帶則市場衰落,僅剩零星小店。曹家渡在20年代初屬上海縣,1927年上海建市後,其南岸屬法華區,北岸屬蒲淞區,並設曹家渡鎮。兩岸雖行政分治,而商賈貿易、交通往來連成一片,與市區融成一體。1928年,由吳淞江北岸各廠集資,上海特別市督造,1929年在原曹家渡口東首建木橋1座,稱曹家渡橋,船渡遂廢。因三官堂廟坐落橋南堍,俗稱三官堂橋。以橋南堍為中心,分東、中、西3市,規模大過鄰近法華、周家橋等集鎮,尤以五角場的東市最為繁榮,成為曹家渡中心地區,民眾稱之為“滬西小上海”。三官堂橋南北堍兩側,有號稱全市最大農產品集貿市場,抗日戰爭期間,曹家渡被日軍侵占,先後由偽大道市政府和上海特別市政府管轄,租界與日軍分割統治,凡越界築路範圍內的行政、警務均屬租界管轄,偽政府警察局無權過問,由此造成越界築路兩側成兩不管地區,為地痞流氓和漢奸提供了活動場地,臭名昭著的汪偽殺人魔窟——76號特務機關就在曹家渡南面。曹家渡一帶不僅有“花會總會”、“白粉窩”、祥生賭檯、大新賭檯、日本妓院等罪惡場所,更有以搶劫為生的匪徒混跡其中,偷竊詐欺司空見慣,市民莫不視為畏途,被稱為兇殺、搶劫、吸毒、賭博、嫖娼等活動猖獗的“滬西歹土”,成為人人談虎色變的“下只角”,當時《申報》等報刊幾乎天天披露其種種醜行,居民深受其害。30年代起,由外地來曹家渡地區謀生者日眾。抗日戰爭期間,虹口、閘北災民因避戰亂,紛紛逃難至此聚居,簡屋棚戶成片出現,形成五方雜處的貧民窟多處,如忻康里、太平里、小莘莊、盧薛宅、曹家宅等都是著名的舊式里弄和棚戶集中地。公共租界內的商賈也在戰亂中遷入此地經營,造成畸形發展,人口激增,市面更見熱鬧。1937年曹家渡橋被日寇炸毀,隨後修復。整個地區缺乏市政建設,市面環境雜亂,道路狹窄,人行車流,擁擠嘈雜,交通事故不斷。1949年,又增建曹家渡西橋,與東橋均為5孔簡陋木橋,行人眾多而搖擺欲墜。曹家渡已成為眾多中小型工廠與居民住宅雜處,中小商店密集的人口稠密地區。馬路兩側是商店鋪面,多為磚木結構2層樓房,居民以磚木結構舊式里弄為主。雜處於居民住宅間的都是廠房簡陋、設備陳舊的小廠。地區公共設施除主要道路外,其餘街巷都狹窄擁擠,路面不平,住房伸手可觸對面,無法通行車輛。缺乏水電供應,棚戶居民用水靠半夜到馬路旁偷開消防龍頭取水。熱天蚊蠅密集,時疫流行。居民中流傳“地不平,燈不明,水不淨,走路不太平”。區片內,除有幾家小戲院外,學校、醫院均無。人口密集的小莘莊僅在為給蔣介石祝壽而由地方各界湊錢造了一所簡陋的幼稚園。

解放後,曹家渡分屬江寧(今靜安)、普陀、長寧3區管轄。在逐步規劃整治過程中,先後遷移部分工廠,調整商業網點,成為一個擁有大小商場、商店100多家,行業齊全的商業中心。對船埠碼頭也進行了改建整頓。1952年,已有各類中低檔商店803家,從業人員3299人,註冊資金107萬元。保持“滬西小上海”稱號。1956年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後,通過擴、並、改、轉,調整淘汰迷信品行業,發展綜合性商店。調整後有商店191家,從業人員803人。“文化大革命”期間,隨著市政建設開展,收縮商業網點,至1978年僅有商店80家,從業人員810人。

1978年後,長寧區商業向西轉移,曹家渡地區隨著工廠、學校等破牆開店,商業網點基本平穩發展。至1992年底,共有商店81家,從業人員1357人,年銷售額9167.5萬元。其中社會三產商店19家,占總數23.46%。此外還有小商品市場、舊貨市場、農副產品市場及花鳥綜合市場。

曹家渡東、西兩橋因損壞嚴重,於60~70年代先後拆除,架臨時鋼橋1座。1979年改建大型永久性鋼筋混凝土橋,1980年通車,定名曹楊路橋,成為連線市區西部曹楊路與江蘇路的南北交通要道。將原三官堂橋農貿市場從萬航渡後路遷至曹楊路橋南堍,成為禽蛋市場,年活雞銷售量占全市80%。

80年代初,曹家渡地區交通、工商業等經過綜合治理,拓寬了道路,調整了公交路線,遷走大部分工廠,整修改建了居民住宅,妥善安排了農貿市場,地區面貌煥然一新。國小、幼稚園及地段醫院等設施日益完善。改革開放以來,曹家渡呈現更新面貌。每天有大量煤炭、棉花、糧食、造紙原料、建築材料在此裝卸。曹家渡以優越的地理位置,已由3區規劃為重點開發建設的地區,經歷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巨變。1996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靜安區人民政府順應民心辦實事,在全市率先將整個小莘莊地區實行舊區改造,於年底將舊房全部拆除,居民遷往新建的靜安新城,在原地建成了高檔住宅小區——達安花園。優美的社區環境、嶄新的住宅樓群、方便的生活設施,曹家渡地區呈現出現代化新社區的雛形。

20世紀90年代,曹家渡地區已成為滬西商業、經濟中心。地區面貌大為改善。先後竣工落成的高層建築有智慧廣場、怡灃大廈、申達大廈、新宏安大廈、星光名門、康定汽車公寓、武定汽車公寓、宏安家園、宏昌樓、雲華公寓、神州大樓、上海知青、采虹坊、陽光新苑、三鑫花園、達安花園、藍朝部落等商住樓、商務樓、居民樓。還有上海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上海市公安局指揮大樓等國家機關辦公樓落戶在武寧南路,形成鱗次櫛比、蔚為壯觀的高樓群,標誌著曹家渡地區已成為滬上突飛猛進的現代化建設的縮影。

商業成為滬西中心。陸續有開開商廈、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滬西商廈、曹家渡家具城、曹家渡服飾廣場、元博大酒家、家樂福大賣場等大型商業巨子在此開張。飲食業除美林閣、杭州知味觀等大型名店外,還保留了滬西狀元樓(糟貨)、蘇州黃天源(糕團)等傳統特色名店,膾炙人口,吸引了無數顧客。

隨著市政建設的發展,曹家渡地區依然保持著滬西主要交通樞紐之一的地位,有13、40、45、54、63、94、136、148、316、520、765、922、935、941等公交線路在此交匯,四通八達輻射到全市各個角落。

作為連線眾多上海主幹道的交匯口,同時又是大型居住區,曹家渡交通優勢顯著。區域內有近十條公交線路、軌道二號線,至高架武寧路上下口,車程僅5分鐘。 針對區域眾多公交線路換乘難的問題,靜安區常規公共運輸規劃規定:除新辟公交線路、延伸現有公交線路外,重點設定曹家渡等三個公交換乘樞紐,形成轉運便捷的公交服務網路。曹家渡將形成一個由地下、地面、高架所組成的多平面、現代化立體交通體系。

交通線路:

以曹家渡為終點的車有:23、13、45、824 、765 、143 、327 、951 。

途徑曹家渡的車有:54、94、44、62、136 、922 、321 、323 、941 、840 、316 、520 、562 等。

教育生活配套

教育配套 生活設施
餘姚路第二幼稚園(餘姚路487弄19號) 聯華超市
市西初級中學(萬航渡路600號) 家樂福(武寧路20號)
康定中學(延平路341號) 沈堅強游泳俱樂部
七一中學(分部)(餘姚路818號) 星之健身館
上海市一師附小(萬航渡路299號) 宏圖三胞
靜安區第二中心國小(餘姚路441號) 鍋比盆大
靜安國小(長壽路827號) 餘姚路菜場(餘姚路397號)等多家菜場
滬西電影院
百聯友誼商城

歷史沿革

曹家渡 曹家渡

曹家渡位於境域西北部,蘇州河東南。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華商購地建築油車,繼而開辦繅絲廠、麵粉廠,遂使大批工人就近定居,馬路兩旁造房開店而成市。由於臨近吳淞江,水路運輸方便,富商巨賈開設洋紗廠、織布廠、雞毛廠、榨油廠、燈泡廠和鴻成泰、徐同春糧行等,市面逐漸發達。後因戰事頻繁,遷此避難的居民驟增,棚戶簡屋迅速發展,商肆遂由北向南、由西向東延伸,形成滬西商業集鎮。地區內米業、油醬、柴炭、小百貨等商店大量開出,春園茶樓、浴身池浴室、滬西狀元樓菜館、伍坤山彈花店、謙泰新煙雜店陸續開業,滬西電影院華光劇場開幕,商市繁榮。

上海解放後,曹家渡一帶聚居大量勞動人民,商業網點漸向周邊地段擴展。曹家渡地處靜安、長寧、普陀3區交界,其中心地五角場又是5條馬路會合之處,人流、車流集散於此,自然形成滬西商業、飲食服務業集中的鬧市。這個地區東起餘姚路口,西靠華陽路,南至曹家宅,北達蘇州河,其間店連店、鋪接鋪,屬靜安區轄的商店有104家(不包括個體戶),隨意小吃、大眾點心是其特色,供應餛飩、麵條、大餅、油條、豆漿、粢飯、菜包、生煎饅頭等,開市早,品種多。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店供應中低檔為主,行業門類比較齊全,有百貨、服裝、五金、交電、日用雜品、煙紙雜貨、糧油醬雜、鐘錶眼鏡、綢布呢絨以及修配服務等。

曹家渡 曹家渡

改革開放以來,曹家渡地區商業向多層次消費發展。開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此開設開開眼鏡行、開開金銀飾品行,供應名牌眼鏡和黃金飾品。原大眾商場經過裝修,成為開開公司金沙江分公司。原曹家渡副食品商場改造為有自選商場、餐飲娛樂的亞細亞購物中心。新開的金店有春江金店、起舞金銀飾品商店等4家。90年代初,以小吃、點心、家常菜為主的曹家渡飲食業,向多方位發展。到1993年,有酒樓、餐廳、快餐店等29家,其中有健民浴室挖潛開設的百味雞快餐,由茶樓改營的春園酒樓,有新開的美又美快餐店和台灣玉山酒樓,以及擁有10開間店面的滬港合資超群西餅店,配套供應快餐、麵包等。歷史悠久的滬西狀元樓發揚寧幫萊特色,突出看家菜招客,經過店面改造,面目一新。曾被人稱“下只角”的曹家渡,已成為靜安區商業中心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