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婁賽道

蒙特婁賽道

蒙特婁賽道是由永久賽道和街道組合而成。它被建在蒙特婁市區附近的一座人造島嶼上的一處被稱為聖母院(Ile Notre Dame)的地方,交通十分方便。是由蒙特婁當地一位名叫莫瑞斯·布瑞斯伯斯的人(Maurice Brisebois)修建。

基本信息

蒙特婁賽道蒙特婁賽道

賽道名稱:加拿大維倫紐夫蒙特婁賽道
地址:Circuit G. Villeneuve Casier postal 248 Succursale Place d
賽道彎道名稱:1,塞納(Virage Senna);2,孔科爾德(Pont De La Concorde);3,哈姆皮姆(Pits Haimpim);4,卡斯莫(Virage Dw Casimo)
賽道長度:4.361公里
賽道記錄:1分13秒622 (2004,巴里切羅,法拉利)
比賽總長度:305.270公里
比賽總圈數:70圈

賽道簡介

蒙特婁賽道頒獎台蒙特婁賽道頒獎台

蒙特婁賽道是由永久賽道和街道組合而成。它被建在蒙特婁市區附近的一座人造島嶼上的一處被稱為聖母院(Ile Notre Dame)的地方,交通十分方便。

自從1978年賽道建成後,在隨後的數年間,賽道在原先設計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不過,賽道上大多數地方仍保持了皮爾特最初的設計理念,“這條賽道總是創造美好的比賽,”皮爾特說。

1982年,蒙特婁賽道的名字以雅克·維綸紐夫的父親吉爾·維綸紐夫命名,這是為了紀念吉爾·維綸紐夫這位偉大的加拿大車手。

維倫紐夫賽道之所以事故多發,主要原因在於它對賽車機械而言是一條非常艱苦的賽道,尤其對剎車是極大的挑戰,無數的事故都是由剎車失靈所導致的。另外,維倫紐夫賽道對速度的要求使得車隊傾向於將賽車的下壓力調到最低,同時為了平衡下壓力減小對賽車抓地力的影響,車隊也會用上最軟的輪胎。這條賽道絕對令人記憶深刻,車手的精力必須非常集中。

修建背景

蒙特婁賽道蒙特婁賽道

是由蒙特婁當地一位名叫莫瑞斯·布瑞斯伯斯的人(Maurice Brisebois)修建。但是,使得這條賽道成為F1大獎賽的比賽賽道的人,卻是生於英國的加拿大人羅傑·皮爾特(Roger Peart) ,他憑藉自身的才華和眼界為F1創造出了一條最具挑戰性的賽道之一。

加拿大正式成為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的其中一員是在1967年的8月27日,當時的比賽場地是在Bowmanville, Ont.的Mosport公園賽道,這條賽道距離多倫多東邊100公里。隨後的一段日子裡,加拿大大獎賽一直在Mosport與Circuit Mont Tremblant in St. Jovite, Que.輪流舉行。直到1971年,在蒙特婁的Mont Tremblant,加拿大汽車運動俱樂部與賽道擁有者對於安全問題無法達成一致之後,Mosport才被確立為永久的比賽場地。而Mosport並沒有一直將F1比賽舉辦下去,最後也因為與Mont Tremblant相同的理由放棄了加拿大大獎賽的舉辦權。當時,為了避免加拿大失去F1,一條新賽道是必須的,而歷史機遇就這樣降臨到聖母院。

拉巴特·布爾瑞(Labatt Breweries)的出現,為加拿大爭取到了F1的舉辦權並負擔了賽道的費用,多倫多市議會在1977年的12月5日正式拒絕在CNE舉辦加拿大大獎賽。同時,拉巴特立即官方宣布了他們的意圖:在蒙特婁組織比賽。通過4個月的漫長等待,直到1978年的4月下旬,蒙特婁市的執行委員會才正式決定支持拉巴特的這個項目。皮爾特拿出了草圖和初始的設計,並在春天到歐洲將他的設計稿交給CSC審查。在做了一些小修改後,他的設計被蒙特婁的工程師轉換為藍圖。

皮爾特、貝諾特·摩爾盧克斯、布瑞斯伯斯,以及摩納哥大獎賽的一些重要人物在1978年5月初出席了F1官方最終的蒙特婁賽道的設計定稿儀式。6月28日賽道基地開始動工,同年9月5日完工,賽車也在賽道上進行了首次測試。蒙特婁賽道修建好後,這條賽道就深受F1車手的喜愛,高速的直道和髮夾彎需要非常好的操控和準確的制動,這成為眾多車手渴望征服此地的原因。

賽道特性

蒙特婁賽道緩衝區蒙特婁賽道緩衝區

蒙特婁的吉爾斯·維倫紐夫賽道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有多處可以超車,對於引擎及剎車的要求也很高,因為有幾處必須急減速的地方,而在Pit入口前的大直線對於引擎更是一大考驗。這條賽道有兩件需要考慮的事,一是這條不常用的賽道極多污垢;而第二件事是賽道有很快的直路之餘也有很多種類的彎道。好的行車線,剎車平衡,賽車耐用性和抓地力都是主要的考慮。

維倫紐夫賽道的不少地方都比較顛簸,由於賽道的快速道與急彎相連,對賽車的剎車系統有較高的考驗。尤其是在第一個直道之後的死亡彎角,車手幾乎都是擦著護牆駛過,可是一旦剎車過晚或輪胎抓地力不足,往往車身就會橫撞在護牆上或直接衝到草地中去。

另外,湖面吹來的風也常常會在比賽中給車手控制賽車造成一定難度。所以,在過去的幾年中,幾乎都只有一半左右的車手能夠完成該站的比賽,而更早些完成比賽的賽車則更少。一般,在這裡參賽大多數車隊都會為賽車選擇較軟的輪胎,當然也有些車隊也試圖採用略硬的輪胎使他們的車手能擁有更多的超車機會。

賽道攻略

蒙特婁賽道副看台蒙特婁賽道副看台

蒙特婁賽道,沒有特別的直道,但是有一個死亡彎角:塞納 (Virage Senna),第一個彎道就足以使最好的車手陷入麻煩,因為出彎後馬上就進入一個扭曲的S形彎道,車手幾乎都是擦者護牆駛過,但是一旦剎車過晚或輪胎抓地力不足,那往往就車身橫撞在護牆上或到草地中去除草。因為賽道很通暢,所以它有多處超車的機會。

維倫紐夫賽道的起跑直路非常短,起跑後可以很快加速到300公里/小時,然後狠踩剎車進入第一個彎道。要通過這個著名的“之”字彎得分2步走,首先是一個2檔的左彎,賽車以時速112公里左右駛過這個彎道,出彎之後立即換到1檔,然後剎車,因為接下來的是一個狹窄的反角度彎,賽車到達彎頂時的時速只有65公里,轉向近180度。出了這個彎道後有一小段直路,可以用4檔、260公里/小時的速度迎來下一“之”字彎。

這一個彎道是維倫紐夫賽道的典型彎道,可以用120公里的時速通過第一部分,然後稍微加速,以140公里/小時的速度出彎。接下來的彎道是整條賽道唯一一個高速彎道,賽車能以每小時250公里的速度通過,儘管車手在這裡會感受到巨大的離心力,但由於這裡地勢平坦,因此它對F1賽車手來說不是什麼大問題。高速出彎以後得小心側滑,必須大腳剎車以校正賽車角度,並減速至82公里/小時進入下一個彎道,接著得在彎道中小心處理賽車的平衡以獲得足夠的出彎速度。

然後賽車再一次加速到300公里/小時以上,但在賽車場上得有這樣的心理準備:每一段高速後面必然跟著棘手的彎道。這裡是又一個證明。直路的盡頭在一座橋下,這裡的路面非常顛簸,所以掌握剎車點極為困難,而這正好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超車機會,一旦剎車過晚,就會被後車輕易超越,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前車剎車不準所留出的空檔,換到高檔全速前進,直到進入全場最慢的一個髮夾彎,彎頂處賽車手將減速到55公里/小時。

賽車離開這個髮夾彎時的速度對整圈比賽的成績影響很大,因為假如出彎速度不夠快,就很容易在接下來的大直路被拋離,這一路段的時速將達到330公里。跑完直路後,在維倫紐夫賽道上的一圈即將結束了,然而不要放鬆,它還有最後一個考驗:要是你不能安全地通過最後一組彎道,一切努力都將白費。賽車時速必須在2秒之內從直路尾的325公里急速減至115公里,而剎車距離一般只有115米,這時彎頂處的路面上有無數賽車輪胎上脫落下來的橡膠碎末和從河岸吹來的塵土,它們使賽車輪胎的抓地力大減,因此要非常小心地拿捏出彎的角度,否則賽車將一頭撞到防護牆上,即使能調整好出彎角度,賽車也得貼著牆壁才能離開這個最後的彎道,千萬不能有一點兒閃失,否則就無緣見到數十米之遙的終點了。

賽道記事

蒙特婁賽道蒙特婁賽道

命名:這條賽道以我們所熟悉的著名加拿大籍車手雅克·維倫紐夫的父親,另一位著名冠軍基利斯·維倫紐夫命名,當時是1982年,基利斯·維倫紐夫剛剛在一個月前的比利時大獎賽中因車禍喪生,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加拿大車手,從此以後蒙特婁賽道就改名為基利斯·維倫紐夫賽道。

悲劇:最慘重的悲劇就發生在1982年,迪迪爾·皮諾尼的法拉利賽車熄火停在了起跑線上,福特車隊的里卡多·帕烈蒂剎車不及,從後連人帶車一下扎到了法拉利的車尾上,最終帕列蒂傷重不治身亡。另一次不幸的事故發生在1980年,“13”這個在西方被視為不祥的數字發揮了它的威力:當時是第13屆加拿大大獎賽,同時是整個賽季的第13站;雷諾車隊的尚.皮埃爾.雅皮列從第13位起跑,結果跑到第26圈(26=13×2)時撞車出局,雅布列在這次車禍中折斷了雙腿,並因此結束了他的F1生涯。斷腿的不止雅布列一人,現役車手潘尼斯也曾在此地撞斷過腿,而亞歷山大·沃茲則於1998年從一次賽車翻滾的事故中死裡逃生。

趣事:最搞笑的一幕是1991年的加拿大大獎賽,英國名將曼塞爾遙遙領先進入最後一圈,他以為勝券在握,坐在車內向歡呼的觀眾頻頻揮手致意,沒料到他的威廉士賽車這時突然熄火,曼塞 爾只好眼睜睜地看著尼爾森.皮凱特輕輕鬆鬆地拿下冠軍。

紀錄:法拉利車隊在蒙特婁成績一直不錯。因為是老維蘭紐夫的母隊,這裡的觀眾一向對法拉利鼎力支持。歷史上法拉利曾9次贏得加拿大大獎賽錦標。麥可·舒馬赫在這裡五次奪冠。而他的弟弟拉爾夫·舒馬赫也在2001年獲得分站冠軍。

歷屆冠軍榜

年份奪冠車手所屬車隊年份奪冠車手所屬車隊
1988塞納麥拿輪車隊(McLaren)1989伯特森威廉士車隊(Williams)
1990塞納麥拿輪車隊(McLaren)1991皮考特貝納通車隊(Benetton)
1992博格麥拿輪車隊(McLaren)1993普羅斯特威廉士車隊(Williams)
1994麥可·舒馬赫貝納通車隊(Benetton)1995阿萊士法拉利車隊(Ferrari)
1996達蒙·希爾威廉士車隊(Williams)1997麥可·舒馬赫法拉利車隊(Ferrari)
1998麥可·舒馬赫法拉利車隊(Ferrari)1999哈基寧麥拿輪車隊(McLaren)
2000麥可·舒馬赫法拉利車隊(Ferrari)2001拉爾夫·舒馬赫威廉士車隊(Williams)
2002麥可·舒馬赫法拉利車隊(Ferrari)2003麥可·舒馬赫法拉利車隊(Ferrari)
2004麥可·舒馬赫法拉利車隊(Ferrari)2005雷克南麥拿輪車隊(McLaren)
2006費爾南多·阿隆索雷諾(Renualt) 2007劉易斯·漢密爾頓麥拿輪車隊(McLaren)
2008羅伯特·庫比卡寶馬(BMW)

F1相關信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