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琳·雅各布

艾琳·雅各布

艾琳·雅各布(伊萊娜·雅各布)出生在法國巴黎的郊區,父親是物理學家,母親是心理學家。伊蓮娜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孩。伊蓮娜3歲時,父親接受了來自日內瓦的科研邀請,於是舉家遷往瑞士。9歲時,伊蓮娜便曾參加表演,11歲開始登台演出。幾年後,伊蓮娜考入日內瓦藝術學院,並和朋友們組建了小劇團,頻頻活躍於學校的舞台。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艾琳·雅各布 艾琳·雅各布

姓名:艾琳·雅各布(譯名),伊萊娜·雅各布(譯名)英文名:Irène Jacob籍貫:法國性別:女生日:1966-07-15出生地:Suresnes, France 星座:巨蟹座

成長經歷

伊蓮娜·雅各布出生在法國巴黎的郊區,父親是物理學家,母親是心理學家。伊蓮娜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孩。伊蓮娜3歲時,父親接受了來自日內瓦的科研邀請,於是舉家遷往瑞士。9歲時,伊蓮娜便曾參加表演,11歲開始登台演出。幾年後,伊蓮娜考入日內瓦藝術學院,並和朋友們組建了小劇團,頻頻活躍於學校的舞台。

1984年,伊蓮娜回到巴黎繼續深造,進入法國國家戲劇學院。1987年,她被法國電影大師路易斯·馬勒看中,扮演了《再見,孩子們》中的一個小角色,這部影片後來囊括了愷撒獎的七項大獎和威尼斯電影節的兩項大獎。隨後的幾年裡,伊蓮娜陸續接拍了幾部電影,卻都中規中矩反響平平。1990年,正在同戀人穿越美國的伊蓮娜接到一份試鏡的邀請,而拋出這橄欖枝的正是名聲顯赫的波蘭大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他正為影片《兩生花》物色女主角。原定影片中的維羅尼卡由安迪·麥克道威爾扮演,可基耶斯洛夫斯基對《再見,孩子們》中的鋼琴師青睞已久。最終,伊蓮娜得到了角色,《兩生花》將這位從影僅有4年的女演員推上了巔峰,25歲的伊蓮娜震驚了法國,先是獲得坎城電影節的最佳女演員獎,接著是愷撒獎提名。

伊蓮娜開始輾轉於世界各地,出演了多部在法國、美國、英國、德國、波蘭和俄羅斯拍攝的影片。繼首次合作的三年後,53歲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再次選擇了伊蓮娜,《藍白紅三部曲之紅》不僅為三部曲的終結篇,還是他的謝幕之作,更是為伊蓮娜度身打造的告別禮物。翌年,伊蓮娜又出現在義大利國寶級大師安東尼奧尼的《雲上的日子》里,她在第四段故事中扮演了一個無名女孩,一個虔誠的信徒,除了對上帝的愛,無欲無求。她抱著肩膀心無旁騖的大步走,男孩問:“如果我對你說我愛你會怎樣?”她答道:“就像在明亮的房間裡點燃蠟燭。”伊蓮娜之後的電影,也都如同這段台詞,從未蓋過初時的光芒。

星路歷程

1987年,在路易斯·梅勒(Louis Malle)的電影Au Revoir, Les Enfants里,她扮演了一個鋼琴教師的小角色,這也是她的大銀幕處女作。在飾演過一些法國電影之後,幸運的艾琳被波蘭電影大師Krzysztof Kieslowski挑選來扮演《薇羅尼卡的雙重生活》(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中的雙重角色—Veronika/Veronique。也正因在這部片子裡的出色表演,她獲得了1991年坎城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雖然後來也曾主演過一些美國電影,艾琳·雅格布的主要精力還是集中在一些小製作的法國電影上。1994年,憑藉在《藍白紅三部曲》(Three Colors)《紅》里的表演,她再一次贏得了國際上的廣泛好評。自那時起,艾琳的大部分作品是和許多風格迥異的歐洲導演合作完成的。其中包括奧利弗·派克(Oliver Parker) (導演了1995年的《奧賽羅》(Othello), 艾琳在片中飾演苔絲蒙德(Desdemona),並用英語完成了所有台詞), 魏姆·文德斯(Wim Wenders),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 (雲上的日子, 1995), 和休·哈德森(Hugh Hudson) (for My Life So Far, 1999). 艾琳偶爾也會出現在一些美國電影裡,如喬治·西肯魯伯德(George Hickenlooper)的The Big Brass Ring,她在這部政治題材劇里飾演了一位對競選醜聞緊追不捨的記者。——摘自《艾琳·雅格布的雙重生活》

影視作品

《 The Inner Life of Martin Frost 》 (2007) ...Claire Martin《 Educación de las hadas, La 》 (2006) ...Ingrid《 Bob's Not Gay 》 (2006) ...(as Irene Jacob)《 South of Hope Street 》 (2006) ...《 Liaisons ordinaires 》 (2006) ...Irene《全新的法國 Nouvelle-France 》 (2004) ...Angélique de Roquebrune《 Automne 》 (2004) ...Michelle《 Légende de Parva, La 》 (2003) ...La mère de Parva (voice)《 Nés de la mère du monde 》 (2003) ...Clara Sidowski《 Mille millièmes 》 (2002) ...Julie《 Londinium 》 (2001) ...Fiona Delgrazia《 Lettre d'une inconnue 》 (2001) ...The unknown woman《 Léaud l'unique 》 (2001) ...Herself《 Affaire Marcorelle, L' 》 (2000) ...Agneska《 The Pornographer: A Love Story 》 (2000) ...《英倫四月天 My Life So Far 》 (1999) ...Aunt Heloise《大銅鈴 The Big Brass Ring 》 (1999) ...Cela Brandini《諜網情迷 History Is Made at Night 》 (1999) ...Natasha Scriabina/Anna Belinka《 Film-Fest DVD: Issue 2 - Cannes 》 (1999) ...Herself《 Cuisine chinoise 》 (1999) ...Patricia《美國警官 U.S. Marshals 》 (1998) ...Marie Bineaux (Sheridan's girlfriend)《 Cuisine américaine 》 (1998) ...Gabrielle Boyer《絕命大逃亡 Incognito 》 (1997) ...Prof. Marieke van den Broeck《動地驚天愛戀過 Victory 》 (1995) ...Alma《前世今生 All Men Are Mortal 》 (1995) ...Regina《奧賽羅 Othello 》 (1995) ...Desdemona《雲上的日子 Al di là delle nuvole 》 (1995) ...The Girl《紅色情深 Trois couleurs: Rouge 》 (1994) ...Valentine《秘密花園 Secret Garden, The 》 (1993) ...Mary's Mother/Aunt《雙面薇若妮卡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La 》 (1991) ...Weronika/Véronique《 Bande des quatre, La 》 (1988) ...Marine《孩子們,再見 Au revoir les enfants 》 (1987) ...Mlle Davenne

榮譽獎項

1991年,第四十四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ca薇洛妮卡的雙面生活)

影響及評價

艾琳雅戈布是我所遇到的3,4個最為出色的演員之一。她十分的溫柔優雅,善解人意。"Irene Jacob is one of three or four extraordinary persons I've met in this job. (...) She is extremely gentle, delicate, sensitive."

——Jean-Louis Trintignant

假如我和演員之間能夠互相理解,我就能在拍攝時得到我想要得效果。在艾琳身上,我得到更多,因為她總是給的更多。"If we understand each other, then during the shooting I'll get what I'm expecting, or in the case of Irene, I'll get more because simply, she gives more.”—— Krzysztof Kieslowski

艾琳把她的角色表演的令人信又真摯感人。她有的一種內在的力量,但第一眼看到敏感而靦腆的她時,你是難發現的。"Irene plays her role in a very convincing and heartful way. She's got a kind of inner force which you would not expect to discover at the first sight in this delicate and rather shy person."——Wim Wenders伊蓮娜·雅各布總是給我一種糅合著情感與沉思的生命的味覺。她的表演並非迷戀於技法,某種意義上,那是由她的內在氣質而決定的,故而她的經典角色無一例外地表現出心靈敏銳、沉靜寡言而略帶悲觀的特徵。她特別適合扮演以女性為主人公、或者以女性世界為靈魂的電影(例如《維諾尼卡的兩重生命》和《紅》),而絕不是做一個男性話語世界的美麗陪襯——事實上,她也美得驚人。

——漢征西將軍曹侯 原創評論

歷屆坎城電影節影后

第1屆 米歇爾·摩根 《田園交響曲》 法國 | 第3屆 伊莎·美蘭達 《鐵欄那邊》 義大利 | 第4屆 貝蒂·戴維絲 《愛娃的故事》 美國 | 第5屆 李·格蘭特 《偵探故事》 美國 | 第6屆 Shirley Booth 《小謝巴,回來吧》 美國 | 第9屆 蘇珊·海華 《明天我哭泣》 美國 | 第10屆 朱麗葉塔·瑪西娜 《她在黑夜中》 義大利 | 第11屆 Bibi AnderssonEva DahlbeckBarbro Hiort af OrnäsIngrid Thulin 《生命的門檻》 瑞典 | 第12屆 西蒙·西格諾里特 《上流社會》 法國 | 第13屆 Melina Mercouri 《永遠不會是星期日》 希臘 | 第13屆 Jeanne Moreau 《如歌的行板》 法國 | 第14屆 索菲亞·羅蘭 《苔絲姑娘》 義大利 | 第16 Marina Vlady 《同窗鴛夢》 法國 | 第17屆 Anne Bancroft 《吃南瓜的人》 美國 | 第18屆 Samantha Eggar 《收藏家》 美國 | 第19屆 瓦內莎·立德格拉夫 《摩根,一宗合適的案子》 美國 | 第20屆 Pia Degermark 《埃維拉·馬迪岡》 瑞典 | 第22屆 瓦內莎·立德格拉夫 《絕代美人》 英國 | 第23屆 Ottavia Piccolo 《麥泰洛》 義大利 | 第24屆 Kitty Winn 《尼特爾公園的混亂》 美國 | 第25屆 Susannah York 《影像》 愛爾蘭 | 第26屆 瓊恩·伍德沃德 《伽馬射線效應》 美國 | 第27屆 Marie José Nat 《舞會的小提琴》 法國 | 第28屆 Valerie Perrine 《萊妮》 美國 | 第29屆 Dominique Sanda 《弗拉蒙蒂的遺書》 義大利 | 第29屆 Mari Torocsik 《苔麗夫人,你在何處?》 匈牙利 | 第30屆 舍利·杜瓦爾 《三婦女》 美國 ; Monique Mercure 《攝影師馬丁》 加拿大 | 第31屆 吉爾·克雷伯格 《自由之女》 美國 ; 伊莎貝爾·於佩爾 《維奧萊塔·諾齊埃》 法國 | 第32屆 莎莉·菲爾德 《諾瑪·雷》 美國 | 第33屆 Anouk Aimee 《失足》 法國 | 第34屆 伊莎貝爾·阿佳妮 《占有、四重奏》 法國 | 第35屆 亞德維加·揚科夫斯卡·切斯拉克 《另一個視線》 匈牙利 | 第36屆 伊莎貝爾·於佩爾 《皮耶拉的故事》 義大利 | 第37屆 海倫·米倫 《恩怨情天》 英國 | 第38屆 諾爾瑪·阿萊昂德羅 《官方說法》 阿根廷 | 第38屆 Cher 《面具》 美國 | 第39屆 芭芭拉·蘇科娃 《羅莎·盧森堡傳》蘇聯費爾南多·托雷勒 《談情說愛》 巴西 | 第40屆 芭芭拉·海爾希 《羞怯的人》 美國 | 第41屆 芭芭拉·海爾希、朱迪·梅林達·姆夫西 《隔離的世界》| 第42屆 梅麗爾·斯特里普 《黑暗中的呼號》 美國 | 第43屆 克·讓達 《審訊》 波蘭 | 第44屆 艾琳·雅各布 《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 法國 | 第45屆 Pernilla August 《最美好的願望》 瑞典 | 第46屆 霍莉·亨特 《鋼琴課》 美國 | 第47屆 維爾娜·利希 《瑪戈王后》 義大利 | 第48屆 海倫·米倫 《喬治王的瘋狂》 英國 | 第49屆 布倫達·布萊森 《秘密與謊言》 英國 | 第50屆 卡西·伯克 《不要吞咽》 英國 | 第51屆 艾羅迪·布歇娜塔莎·雷尼埃 《天使夢幻的生活》 法國、比利時 | 第52屆 塞弗蘭·卡內勒 《人性》 法國 | 第52屆 埃米莉·德凱納 《羅塞塔》 比利時 | 第53屆 比約克 《黑暗中的舞者》 冰島 | 第54屆 伊莎貝拉·於佩爾 《鋼琴教師》 法國 | 第55屆 凱蒂·奧廷恩 《沒有過去的男人》 芬蘭 | 第56屆 瑪麗-喬西·克羅茲 《野蠻入侵》 加拿大 | 第57屆 張曼玉 《清潔》 法國 | 第58 漢娜·萊斯洛屆 《自由區》 以色列 | 第59屆 佩內洛普·克魯茲卡門·毛拉Lola DuenasBlanca PortilloYohana CoboChus Lampreave 《回歸》 西班牙 | 第60屆 全度妍 《密陽》 韓國 | 第61屆 Sandra Corveloni 《越線》 巴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