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薇若妮卡》

《雙面薇若妮卡》

兩個同樣名為薇洛妮卡的女孩子,20年前在兩個城市同時出生,一個是波蘭人,一個是法國人。她們有同樣的相貌,有同樣的音樂愛好,但卻從來沒有見過面,只是心靈仿佛相通,好像感覺到世界上還有另一個自己存在。波蘭的薇洛妮卡成為音樂劇的主唱,在一次表演中不幸暴斃在舞台上;法國的薇洛妮卡則不禁感到心黯神傷。

基本信息

影片概述

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雙面薇若妮卡》雙面薇若妮卡

主演:伊蓮娜·雅各布 Irène Jacob

卡里娜·謝魯斯克 Kalina Jedrusik

對白語言:法語/波蘭語

上映日期:1991年5月15日 法國 ...

類型:愛情/奇幻/劇情

片長:98 min

劇情介紹

“你說冥冥之中會不會有另一個人和你一模一樣,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孤單的?”

火車緩慢的前行,陽光透過玻璃窗溫和的瀰漫進來,金黃色優雅的色調,她靠在窗邊,孤獨而又柔美的微笑。指尖輕輕轉動光滑圓潤的玻璃球,那一片窗外景物同樣緩慢的掠過,樹木,天空,有種眩暈的錯感,是巫婆的水晶球嗎?讓一切規則的事情變幻、變幻,擠壓在狹小的空間裡。繼而突然感覺到內心深處隱隱的一點感應,時空像已轉換了數年。

一個波蘭少女,一個法國少女,一般年紀,一樣的名字:薇羅尼卡。她們有著一樣天籟般的嗓音,音樂天賦,和心臟病。波蘭的薇羅尼卡喜歡唱歌,她的聲音很美,在清澈的雨水中飛揚,唱到淚流滿面。 法國的薇羅尼卡也喜歡唱歌。她對父親說:“我有個怪異的感覺,我覺得我並不孤獨,這世界上不止我一個。”父親說:“當然不。”

木偶藝人在那裡演出。小小的舞台上,美麗的舞娘跳著腳尖上的舞蹈。漂亮的白顏色紗裙,細膩而纖弱的舞步,像在輕柔的雲朵里飛翔。她高高的躍起,輕盈的落地。突然舞娘弄傷了自己的腳,被關在了黑漆漆的盒子裡。待到重新出來的時候,變成了絢爛的蝴蝶。法國的薇羅尼卡深深的沉醉在表演里。而神秘的線偶人卻似乎掌控著她們兩人的命運……

演員介紹

《雙面薇若妮卡》伊蓮娜·雅各布 開始輾轉於世界各地,出演了多部在法國、美國、英國、德國波蘭俄羅斯拍攝的影片。繼首次合作的三年後,53歲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再次選擇了伊蓮娜, 《藍白紅三部曲之紅》不僅為三部曲的終結篇,還是他的謝幕之作,更是為伊蓮娜度身打造的告別禮物。翌年,伊蓮娜又出現在義大利國寶級大師安東尼奧尼的《雲上的日子》里,她在第四段故事中扮演了一個無名女孩,一個虔誠的信徒,除了對上帝的愛,無欲無求。她抱著肩膀心無旁騖的大步走,男孩問:“如果我對你說我愛你會怎樣?”她答道:“就像在明亮的房間裡點燃蠟燭。”伊蓮娜之後的電影,也都如同這段台詞,從未蓋過初時的光芒。

幕後製作

關於影片

《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將宿命的神秘感和豐富敏感的感性情緒發揮到了一種極致的境界,基耶斯洛夫斯基自己說:“那是一個純粹關於感覺與敏感性——而且還是無法用電影表達的敏感性——的故事”。從影片開頭段落的寫意以及與情節的脫節我們就能體會到導演所營造的神秘氛圍,我們沿著這縷神秘的氣息走下去,會感受到整部影片都被不可知的宿命論和非理性的神秘力量所牽引所籠罩。影片大部分鏡頭被處理成金黃色的色調,傳達出法國式的神秘感,基耶斯洛夫斯基對這種色調的處理進行了解釋:“有了它,《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的世界才趨於完滿,足堪辯識。”當鏡頭被金黃色的濾鏡賦予一層看似不真實的光芒,基耶斯洛夫斯基帶領我們走出現實,走入心靈,在一片寂靜祥和中感受生命的真諦。

英國感知論的代表人貝克萊曾發問:事物可以由感知確定存在,那么在感覺之外的存在是什麼?他認為在唯理與唯心之間存在著間隙,這種間隙被後來的神秘主義所填補了。這種說法正應和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這部作品,兩個維羅尼卡的存在,互相感知卻未曾謀面,導演用鏡頭潛入了她們的內心世界,捕捉了她們細密的情緒,令她們的靈魂在不同時空自由交流。這看似是一個不真實詭異的故事,但是影片終了,又有誰不相信冥冥中有另一個自我在觀照現實中的自我,兩個自我在不同的時空緯度中互相關愛互相牽扯。而對於基耶斯洛夫斯基來說,貝克萊所指出的唯理和唯心之間的間隙正是他自由創作的暢遊空間。

這個故事瀰漫著一種悽美的愛憐。善於捕捉人物內心世界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喜歡觀察生活的碎片,喜歡在不知前因後果的情況下拍下驚鴻一瞥的生活點滴,穿梭在巴黎和華沙兩個城市間,他感受到其間微妙的神秘力量,他將這種冷靜、敏感、細膩融入在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之中,在鏡頭平緩的推拉間那種悲感撲面而來。藉由他高超的表現技藝,深邃的思考緯度令得影片被贊為是一部“以女人的觀點、以她的感性、她的世界觀為經緯的女性電影”。

關於導演

《雙面薇若妮卡》《雙面薇若妮卡》

出生在華沙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一方面在共產黨的文化制度中成長,另一方面他的思想又與深厚的天主教文化和波蘭社會的嬗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基耶斯洛夫斯基以冷靜而理智的目光注視著紊亂而脫序的波蘭社會,他觀察到被緊張、無望的情緒和對未知未來的恐懼所籠罩著的波蘭人。天生悲觀主義,滿懷懷疑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曾經說過:“我們生活在一個艱難的時代。在波蘭任何事都是一片混亂,沒有人確切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甚至沒有人告訴我們為什麼要活下去。或許,我們應該回頭去探求那些教導人們如何生活,最簡單、最基本、最原始的生活原則。”他所感受到的整個世界也普遍瀰漫著猶疑,在微笑背後隱藏著的是人性的冷漠。因此他的電影作品中永遠逃脫不了宿命這個永恆的主題,在其中融會了他對生命,對命運,對人性等深邃嚴肅的思考。

這位被尊為“當代歐洲最具獨創性、最有才華和最無所顧忌”的電影大師,他的電影語言就象哲理一般講述著人類精神層面的存在狀態,然而他的作品並不顯得生澀難懂,並被公認為“既有伯格曼影片的詩情,又有希區柯克的敘事技巧”。《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則充分體現了他兼二者之長的深厚功力。宿命和神秘本身都是充滿懸念的詞,因此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中無一不看見他精心建構的敘事結構,無論是《機遇之歌》中生命偶然性所帶來的物是人非,還是《殺人短片》本就充滿敘事推動力的主題,還是精心構思的“三色”。而《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這個題目就飽含著濃烈的戲劇性氣息,而影片以平行蒙太奇的方式講述兩個維羅尼卡在不同時空的生活,在相互的對應中創造出誘人的敘事動力。

在這個世界我們不乏洞察真理的哲人,也不乏故事講得驚心動魄的敘述者,然而基耶斯洛夫斯基這位以畢生體驗窮究個人生命的導演,他似乎在兩者間找到了一個完美的契合點。這位不妥協於政治,但向觀眾妥協,不把自己看成天才,但把自己的“受限”看作一種職業道德,不要個人至上,但不追求單向度藝術自由或探索的導演,他的作品不會被人遺忘,因為對生命這個人類終極思考的母題將永遠不會結束。

花絮

·一位十五歲的女孩子告訴基耶斯洛夫斯基,自從看了《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她知道靈魂的確存在。基耶斯洛夫斯基聽後覺得,只為了讓一位巴黎少女領悟靈魂的確實存在,拍那部電影就值得了。

·影片《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的成功,讓當年25歲的伊萊娜·雅各布一舉成名。

·基耶斯洛夫斯基本來是想讓安迪·麥克道威爾來演薇羅尼卡。

精彩對白

木偶師:我要讀給你聽嗎?1966年11月23日,是她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那天凌晨三點,她們同時出生在兩個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國家,都是黑頭髮,褐綠色的眼睛,兩歲的時候都學會了走路,有一個在爐子上不小心燒傷了手,幾天后,另外一個也伸手去摸火爐,但手及時移開了,然而,她根本不知道她是無意識想燒傷自己……喜歡嗎?書名就叫“某某人的雙重生命”。我還不知道給她們取什麼名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