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歌皇后》

《瑪歌皇后》

《瑪歌皇后》是由法國浪漫主義文豪大仲馬的作品改編而成,描寫十六世紀法國宗教戰爭期間,宮廷所發生一連串關於宗教與政治的故事。該片當年在英國上映時票房60萬英鎊,成為當年票房最高的外語片。也是英國歷史上票房收益最高的外語片之一。

基本信息

劇情梗概

劇照 劇照
法國影壇的宮闈巨製,改編自大仲馬的文學名著。 伊莎貝爾.埃珍妮 擔綱飾演瑪爾戈,她原是國王的妹妹,卻遭三個兄弟視為性慾俘虜。母后 凱薩琳 是家族領袖,為了達成政治陰謀而將信奉天主教的瑪爾戈許配給新教的 亨利 國王為妻。婚禮過後,即發生宗教大屠殺,新教徒拉莫在危急關頭為瑪爾戈所救,其後更跟她墜入愛河。
我們觀眾不太熟悉本片描述的歷史背景,故對劇情發展可能難明其中複雜奧妙之處,但本片在製作上的豪華燦爛卻有目共睹,宗教大屠殺動作高潮也令人矚目驚心,反映了導演 帕提斯.雪 何處理古裝巨片的功力。光:歷史上最美麗的 法國 公主是誰?一百個人中有九十九個會告訴你,是瑪戈王后,這些美麗的應象都來自於那部由法國美女阿佳妮出演的豪華宮廷片。故事裡的瑪戈王后當然美若天仙,且而是絕對完人。作為法國的公主,瑪戈為了政治要嫁給不愛的人,婚禮當晚就碰到是一名新教教徒的愛人,宗教上差異並沒有減少他們之間的愛,可是勢不兩立教派之爭卻令她的愛人死在斷頭台上。電影結束在瑪戈王后痴痴地捧著愛人頭顱的畫面上,這個鏡頭真是經典之極,讓多少渴望浪漫的男人希望能夠這樣死去!
影:真實的 瑪戈 王后是什麼樣子?沒錯,她的確是法國的公主,那沃爾的王后,當年的第一代美人。可是不要忘了那時並不是路易十四的全盛 法國 ,一代公主不過也是在破舊的宮殿里度日,完全不是電影中那樣如詩如畫的風光。瑪戈也並非一個真正的情痴之女,實際上在當時的歐洲,她是以浪蕩和亂交聞名的公主之一。據說她的情人有上百個之多,而且她還與自已的親兄弟有著亂倫的曖昧關係。最有名的傳說是她的襯裙上吊著一排小盒子,每個小盒子裡面都是為她決鬥而死的貴族心臟——至於這位絕代佳人的後來——她被已成為法國國王的丈夫拋棄,中年發胖,嗜酒如命,仍舊找了很多的情人,最後因為高血壓而不知所終

幕後製作

故事情節複雜,人物眾多,若不太熟悉本片的歷史背景,對劇情發展可能難明其中複雜奧妙之處。但本片在製作上的豪華燦爛卻有目共睹,宗教大屠殺動作戲也令人觸目驚心,反映了謝侯處理古裝巨片的功力。該小說曾多次被搬上銀幕,另一個著名法國版本:1954年由名導讓·德雷維爾導演,阿貝爾·岡斯編劇,由珍妮·莫羅扮演瑪戈,採用象徵和隱喻手法來呈現這個歷史故事,但評價比不上後作。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Margot伊莎貝爾·阿佳妮/Isabelle Adjani----
Henri de Navarre丹尼爾·奧圖/Daniel Auteuil----
Charles IX讓·雨果·安格拉德/Jean-Hugues Anglade----
Catherine de Médicis維爾娜·麗絲/Virna Lisi----
Henriette de Nevers多米尼克·布蘭科/Dominique Blanc----
Anjou帕斯卡·格里高利/Pascal Greggory----
Charlotte of Sauve艾莎·阿基多/Asia Argento----
Coligny讓-克勞德·布里亞利/Jean-Claude Brialy----
Un conseiller巴貝特·施洛德/Barbet Schroeder;Alexis Nitzer----
Jeune Egorge格萊戈爾·科林/Gregoire Colin----
CoconnasClaudio Amendola----
GuiseMiguel Bosé----
OrthonAlbano Guaetta----
MaurevelJohan Leysen----
La nouriceMichelle Marquais----
AntoinetteLaure Marsac----
Du BartasEmmanuel Salinger----
L'aubergisteJean-Marc Stehlé----
MendèsOtto Tausig----
Armagnac布魯諾·托德契尼/Bruno Todeschini----
Le bourreauTolsty----
Le Cardinal貝爾納·維爾萊/Bernard Verley----
RenéUlrich Wildgruber----
ProtestantLaurent Arnal;Bernard Nissile;Nicolas Vaude----
Charles IX's BodyguardChristophe Bernard;Roman Massine----
Polish AmbassadorMarian Blicharz----
ThiefDaniel Breton----
2nd Escardon Volant瓦萊麗亞·布諾妮-泰特琪/Valeria Bruni Tedeschi----
Henriette's ServantCécile Caillaud----
CrussolMarc Citti----
PageErwan Dujardin----
EvequeJean Douchet----
TellignyPhilippe Duclos----
Lady in WaitingMarina Golovine----
Polish AbassadorZygmunt Kargol----
Gaede Nancay卡洛斯·洛佩茲/Carlos López----
Commis Rene(as Charles Nelson)Charlie Nelson----
Fille Cuisine Egorge(as Julie-Anne Rauth)Julie-Anne Roth----
1st Escadron VolantMelanie Vaudaine----
uncredited)Ivo Canelas;Anabela Teixeira;José Alves;Luís Gaspar----
Une courtisane(uncredited)伊蓮娜·德·芙吉霍爾/Hélène de Fougerolles----
Lady(uncredited)Dalila Carmo;Mafalda Vilhena----
Wedding Crowd(uncredited)Fernando Lupach;Maria Rueff----
Protestant(uncredited)Peter Michael;Nuno Tudela;Carlos Vieira----
Extra(uncredited)Florbela Oliveira----
Catholic(uncredited)Margarida Reis----
Girl(uncredited)Patrícia Tavares----
職員表
職員表
製作人:克勞德·貝里/Claude Berri;Pierre Grunstein;Carsten Meyer-Grohbrügge;Paulo Trancoso
導演:帕特里斯·夏侯/Patrice Chéreau
副導演(助理):Raul Correia;Dominique Furgé;Emmanuel Hamon;Jorge Queiroga
編劇: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père;帕特里斯·夏侯/Patrice Chéreau;達妮埃爾·湯普森/Danièle Thompson;達妮埃爾·湯普森/Danièle Thompson
攝影:菲利普·魯斯洛特/Philippe Rousselot
配樂:Goran Bregovic
剪輯:Hélène Viard
選角導演:Margot Capelier
藝術指導:Richard Peduzzi;Olivier Radot
服裝設計:Moidele Bickel

影片評論

這部1994年獲 康城 影展評審團大獎的影片,猶如一本歷史書中的精美插圖,將我們帶回1572年的 法國 。一直牢牢把持著王權的 凱薩琳 皇后操縱了一場歷史的悲劇:她一方面將自己的女兒 瑪歌 嫁給了新教派的領袖 亨利 國王,以營造她與新教徒之間和平的假象,另一方面卻在女兒出嫁後的第6天,策動了一場法國歷史上駭人聽聞的大屠殺,甚至連他的兒子——查理四世的親信也不放過,這個曾舉行過盛大婚禮的城市,在一夜之間成了6000多個新教徒的墳墓。雖然對此歷史事件不甚了解,但這絲毫不影響觀眾理解這部場面宏大的電影,在開片的婚禮場面中,瑪歌與亨利在走過紅地毯時有一段對話,寥寥數語便交待了全片的重要人物以及他們在政治與宗教上的敵對或聯盟。雖然信息高度密集,但這部台詞不多的影片還是呈現出了相當清晰的歷史脈絡,導演以精到而老練的敘事方式展現了人們在宮廷糾紛中曖昧而惶恐的生存狀態以及在明爭暗鬥中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關係。
導演在屠殺新教徒的那場戲中花足了功夫,儘管導演在當年的坎城影展後已將這段戲做了刪節,但還是有人認為這是該部電影的敗筆,雖然導演在表現屠殺的殘酷性上,顯示了其非凡的功力,但“太冗長、太血腥”的場面似乎僅僅在視覺刺激上“原地踏步”,反而在整體上削弱了對瑪歌這個人物的內心刻畫。
瑪歌的扮演者是曾經出演過 《羅丹的情人》《地下鐵》 的法國國寶級紅星—— 伊莎貝拉-阿加妮 ,儘管在1989年的《羅丹的情人》和這部《瑪歌皇后》中,她有著相同的美艷和激情,但最終,1994年的 坎城 最佳女主角還是給了她的“母親”——凱琳玲的扮演者,也許後者在表演中顯現出的外表陰冷和內心脆弱,比“美貌”更有力量地能凸顯了女性在男權統治世界中的矛盾與尷尬。
《瑪歌皇后》歷史與宗教的編制
一、歷史
《瑪歌皇后》是由法國浪漫主義文豪大仲馬的作品改編而成,描寫十六世紀法國宗教戰爭期間,宮廷所發生一連串關於宗教與政治的故事。
故事圍繞一條主線,天主教與胡格諾教的爭戰。十六世紀初的時候,天主教是法國國教,當時的教會隸屬宮庭貴族所領導。顯然地,這些由貴族所領導的天主教─不論是宗教教義,或更重要的由宗教延伸出來的政治趨向─背離了市井街民的心。中下階級吩嚷著宗教改革。
由瑞士傳到法國的喀爾文教,就是在這一切由天主教支配的社會的反動下,逐漸從宮廷壓迫的縫隙中竄出,更以一種蔓生的姿態,讓越來越多人成為喀爾文教的信徒。這些新教徒在法國被稱作胡格諾教派。
衝突只會越加激烈,因此有一五六二年的胡格諾戰爭,直至一五七0年暫時休戰;因此有一五七二年八月,胡格諾教派領袖納瓦爾國王亨利和查理九世的妹妹瑪格麗特的政治婚姻。這部電影的序幕。
二、宗教
電影第一幕就是 胡格諾教天主教 的糾紛,而大大小小的宗教衝突貫穿整片。那場十多分鐘的屠殺,想必更是讓悲涼侵襲上整個背脊。
那場屠殺,就是歷史上的 聖巴多羅 買大屠殺(St. Bartholomew's Day Massacre),發生於一五七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在這次悲劇中,新教徒幾乎被屠殺覆滅,而教庭聽聞訊息後,盡以鑄造紀念幣和繪製壁畫來作為天主教全面勝利的慶賀。荒謬至極。但從婚禮上母后凱薩琳的對話「一個婚禮再加上一次戰爭,有什麼比 法國 人合解更好的?」就早已見到這場誅戮的宣言。
瑪歌也許是其中最有人性的角色,因此遭受其它兄弟的揶揄:妳的先生才改信天主教,而妳卻成了新教徒。在一連串過程中,可以發現宗教信仰早已淪為政治權力的象徵─迫使人改教,即是權力上的勝出─像是某種意識型態。
但也不必過於惶恐,這只是又一次政治披上宗教的衣裳,又一次將權力的觸角侵犯了神旨,這不僅發生在十七世紀十八世紀、甚至二十一世紀。人民被犧牲了,宗教又何嘗不是?
三、性與政治
再提性與政治。
性與政治一直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的過程本身其實就是權力過程,而權力即是政治行為。因此傅科將性與權力視為社會關係中三元對立的兩項,格雷.魯賓也直接指出「性永遠是政治性的」。看完《瑪歌皇后》,最先浮現的是荒淫,而後是荒淫所包覆的那些權力搔首弄姿的模樣。
瑪歌在新婚之夜到城鎮尋找共度男人的那幕,就顯見了相當強烈的權力騷動。她與陌生人( 莫爾頓 )的上層/下層階級,甚至因為階級權力而倒置的女/男關係,都在一句「可以免費給你」,與其後的性之中描繪出來。
在第二次關係中莫爾頓的一段話,「我愛妳今天這個樣子,在這房子裡全裸、流亡,忘記一切,沒有過去、未來,沒有家,沒有裝飾,那些象徵愛的墳場的裝飾」,更貼近了性與權力這纏繞交錯的節枝。
其它,如亨利與瑪歌的婚姻本身、後段瑪歌遭其它王儲暴力相向等很多細節─甚至我覺得查理九世與亨利之間亦有所超越─都圍繞著政治行動。
宗教、性、政治都是權力的臉孔,幾個世紀以來它不斷笑著說:愚昧的人們,戰爭吧!(咦,大家都愛這樣的笑容?)
四、其它
除了主線的敘述之外,還有幾個次要的故事線索,包括瑪歌與莫爾頓的感情、亨利與查理九世的關係、亨利與瑪歌、太后與眾兒女等。《瑪歌皇后》這部電影很混亂,但在故事的架構中又能讓人捕捉到一個秩序且完整的人物網路,每層關係都是人性的部份投射。其中有幾幕讓我印象深刻。
第一個當然就是聖巴多羅買大屠殺。在電影元素的構成方面,在這裡也有一個明顯分野,在前的奢華宮庭的畫面,後的連綿不絕的戰事,色彩也由花樣的構成陷落至一片釉藍的灰黑之中(此外,宮庭/街景的畫面色調也有相當大的落差)。死亡與鮮血不斷鋪陳以至屍野橫陳的那一景,觸目驚心。
而後查理九世誤食毒藥的場景,也將權力鬥爭中的荒誕完完全全地暴露出來,母后的淚是好尖銳的諷刺。
電影結束於瑪歌懷擁著莫爾頓的頭盧說「有什麼要緊,只要我唇上有微笑」,在整齣電影一再響起的聖樂之中,是一種無奈、一種無奈吧。

精彩對白

瑪歌皇后 瑪歌皇后
(as Henri and Margot walk down the aisle after being married)
(Henri和Margot婚後漫步在長廊)
Henri: Your mother hates me.
Henri:你的母后恨我。
Margot: Yours hated me.
Margot:你的也恨我。
Henri: Yours killed mine.
Henri:你的殺死了我的。
--------------------------------------------------------------------------------
Charles IX: One who gives life is no longer a mother once she takes that life back.
Charles IX:奪去自己孩子生命的人不配叫作母親。
--------------------------------------------------------------------------------
Margot: La Mole would die for us!
Margot:La Mole可以為我們獻出生命!
Henri: For us?
Henri:為我們?
Margot: Yes, for us.
Margot:是的,為我們。
Henri: He'd die for another night with you.
Henri:為了能跟你再次共度良宵他可以獻出生命。
--------------------------------------------------------------------------------
Anjou: Welcome to the family Henri; it's a bit peculiar but not that bad.
Anjou:歡迎來到我們家 Henri;雖然這兒有點奇怪但並不是那么糟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