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泄

脾泄

脾泄,病名。又名脾瀉。指飲食或寒濕傷脾,引致脾虛泄瀉。《素問·至真要大論》:“太陰之勝,濕化乃見,善注泄。”《難經·五十七難》:“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丹溪心法·泄瀉》指出:“老人奉養太過,飲食傷脾。”也是脾泄的常見病因。宜用機要白朮芍藥湯、扶脾散,或六君子湯加味方;久病脾泄,大便失控者,宜兼固澀、升提治法。參見滑泄、脾瀉、泄瀉條。

中醫學病名。由於脾臟關係所致的腹瀉。

病理

脾泄脾泄
脾泄又名脾瀉。指飲食或寒濕傷脾,引致脾虛泄瀉。《素問·至真要大論》:“太陰之勝,濕化乃見,善注泄。”《難經·五十七難》:“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丹溪心法·泄瀉》指出:“老人奉養太過,飲食傷脾。”也是脾泄的常見病因。宜用機要白朮芍藥湯扶脾散,或六君子湯加味方;久病脾泄,大便失控者,宜兼固澀、升提治法。參見滑泄、脾瀉、泄瀉條。
屬氣虛。

忌破氣,下,消導,苦寒,諸藥錄後。

宜溫中補氣,升清,甘溫,甘平,佐以辛香。

人參、白朮、炙甘草、薯蕷、白扁豆、車前子、蓮肉、茯苓、白芍藥、升麻肉豆蔻、縮砂密、柴胡、橘皮、白

脾泄脾泄
萊菔、木香、丁香、藿香。

兼有濕及痰,經年不愈,糞色白者,須服丸制松脂。

治療

黃蘗(三錢)、元參(三錢)、防風(三錢)、大黃(一錢)、知母(三錢)、炒梔子(三錢)、石膏(三錢)、茺蔚(三錢)此方乃通治眼目外瘴之方,借治目。亦宜,方取諸品清熱瀉火,使火不上熏,則目疾自除,而防風一味,獨以去風者治火,火動風生,去風則火勢自熄,茺蔚一味,又以利濕者清熱,濕蒸熱遏,利濕則熱氣自消。...

《食鑒本草》即有記載:“粳米,皆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 《本草經疏》

脾泄脾泄
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為五穀之長,人相賴以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無毒,雖專主脾胃,而五臟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因之而強健。”可以說凡虛弱之人,粳米皆宜,尤脾虛之人,最宜食之。
糯米
性溫,味甘,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脾虛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孫思邈說:“糯米,脾病宜食,益氣止泄。”所謂脾病,乃指脾虛為病之義。 《本經逢原》說得好:“糯米,益氣補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滯。若作糕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
鍋巴
又稱鍋焦。性平。《本草綱目拾遺》中說它“補氣,運脾,消食,止泄瀉”。凡脾虛不運、飲食不香,或食不消化,或脾虛久瀉者最宜食用。古方中亦常用之,如小兒常用健脾消食的“鍋焦丸” ,治老人脾泄的“玉露霜”。《梁侯瀛集驗良方》中用以治療“老幼脾虛久瀉不愈”就是用鍋巴同蓮子肉為末加白糖調服,頗有效果。
西國米
脾泄脾泄
又稱西谷米,西米。白淨滑糯,營養豐富。性溫,味甘,能溫中補脾,凡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頗宜。《柑園小識》記載:“西谷米健脾運胃,久病虛乏者,煮粥食最宜。”
番薯
俗稱甘薯、山芋、紅薯。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 《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綱目拾遺》認為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脾虛之人,可用番薯當主糧,常食之。
薏苡仁
俗稱苡仁米、六穀米。有補脾健胃的作用。明·李時珍說它“能健脾益胃”。 《本草經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補脾”的記載。脾虛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相關搜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