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腎陽虛證

脾腎陽虛證

脾腎陽虛證是由於素體陽氣虛,或年老體弱,陽氣不足,或脾陽虛日久,波及腎陽,導致脾、腎陽氣均不足的病證。脾虛陽氣不足,多引起大腸功能失調,表現為或腹瀉,或便秘。吸收不良綜合徵、潰瘍性結腸炎、習慣性便秘常出現或伴有此證。

基本信息

脾腎陽虛

脾腎陽虛症是指由於脾腎陽氣虧虛,溫化失權,表現以泄瀉或水腫為主症的虛寒證候,形寒肢冷,腰膝或下腹冷痛,久泄久痢不止,或五更腹瀉,完谷不化,糞質清冷,或面浮身腫,小便不利,甚則腹脹如鼓,質淡胖,舌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主症

下利清谷、腰膝酸軟、肢體浮腫、形寒肢冷。

臨床表現

下利清谷或久瀉滑脫或五更泄瀉,少腹冷痛,腰膝酸軟,小便不利、面目肢體浮腫,甚則腹脹如鼓,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

證情分析

脾腎陽虛則不能腐熟水谷而下利清谷,甚則氣下陷則滑脫不禁,腎主二便,腎陽虛故可見五更泄瀉,下焦虛寒故少腹冷痛,腎虛則腰膝酸軟無力。腎臟陽氣虛虧,則氣化不利而水無所主,又脾臟陽虛水無所制,故小便不利而肢體浮腫,甚則水聚腹中則腹脹如鼓。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脾腎陽氣虛衰則全身臟腑無以溫養充實,氣血無以滋生,故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舌淡胖、苔白滑,沉微亦為陽虛陰盛的表現。

本證的發展及影響

本證發展可致水濕泛濫、陽氣衰竭,或全身臟腑功能嚴重紊亂、氣機停滯而死亡。也可造成水氣凌心等危象。本證如陽氣漸復,則可轉變為單純的脾陽虛、腎陽虛等證:也可轉變為一般陽虛證。
本證與相關證候的鑑別
本證與單純的脾陽虛或腎陽虛證之不同在於本證兩者兼而有之,且水腫之症尤為突出。本證與陽虛水泛證之不同在於本證脾虛症狀較為明顯。本證與心腎陽虛證之區別為一則兼心陽虛、一則兼脾陽虛,而均有腎陽虛證。本證與一般陽虛證的區別在於本證以脾腎兩髒之虛寒較為突出而一般陽虛證是指全身性一般虛寒之證。

辨證要點

脾腎二髒機能減弱和陽虛水泛是本證的審證基礎。
只要掌握;1.有脾虛見症,2.有腎虛見症,3.有陽虛寒象和水氣泛濫見症,即可斷為本證。本證輕重懸殊,當注意區別。輕者寒象輕微,一般泄瀉,水腫不甚、重則腹大如鼓,寒象顯著或滑脫不禁。

病因

腎為先天之本,腎陽是一身陽氣之根本,脾臟依靠腎陽的溫煦才能正常運化水谷精微,運化水濕。
脾為後天之本,脾運化水谷精微以充養全身,腎所藏之精雖稟受於先天,但須不斷繼養於後天。
腎主水液,也須和脾主運化水濕的功能相配合,才能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
因此,脾腎兩髒相互依賴,以保證運化水谷精微和水液代謝功能的正常進行。
脾腎久病,耗氣傷陽,以致腎陽虛衰不能溫養脾陽,或脾陽久虛不能充養腎陽,則最終導致脾腎陽氣俱虛。
脾腎陽虛證的病因較為複雜,如年老體弱,勞倦內傷,久病不愈等均可引起本證。根據病情發展變化的不同情況,有由脾及腎與由腎及脾之分。由脾及腎者,多為脾胃本弱,或為飲食所傷,或憂思傷脾,或寒濕困脾,或因泄瀉、痢疾、水腫等病日久遷延不愈致脾陽虛衰。
脾虛則運化無力,不能化生精微以充腎,或水濕內停,影響陽蒸化水液的功能,日久導致腎陽不足,最終而成脾腎陽虛證。至於由腎及脾者,或因先天稟賦不足,腎陽素虧,或後天調養失慎,房勞傷腎,或久病耗傷腎陽,而腎陽先虛,則陽失於溫煦;或腎水泛濫,使脾陽受傷。日久則形成脾腎陽虛證。總之,無論脾陽虛衰,或腎陽不足,在一定條件下,均可發展成為脾腎陽虛證。

臨床表現

脾腎陽虛證的主要臨床表現包括三個方面:

陽虛寒盛

氣機凝滯,而見面色㑳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腹中冷痛。

水谷失運而見腹脹

久瀉久痢,甚或五更泄瀉,下利清谷。

水濕泛濫

而見小便不利,面浮肢腫,甚則腹脹如鼓;或見小便頻數,餘瀝不盡,或夜尿頻多。舌質淡胖而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細弱,也為陽氣虧虛之象。
脾腎陽虛證的治療,根據由脾及腎,或由腎及脾,病在脾腎側重不一,治療也有所區別,但總以溫補脾腎為基本原則。附子理中湯、濟生腎氣丸、右歸丸、脾腎雙補丸、真人養臟湯等方劑可隨證選用。

飲食治療

脾腎陽虛症是由於素體陽氣虛,或年老體弱,陽氣不足,或脾陽虛日久,波及腎陽,導致脾、腎陽氣均不足的病症。脾虛陽氣不足,多引起大腸功能失調,表現為或腹瀉,或便秘。吸收不良綜合症、潰瘍性結腸炎、習慣性便秘常出現或伴有此症。

宜忌食物

陽虛泄瀉者:泄瀉多於黎明之前發生,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後則安;陽虛便秘者,大便艱澀、排出困難、腹中冷痛;兩者的共同之處是都有面色蒼白、手腳發涼、喜暖怕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遲。

宜食食物:

性質溫熱、具有補益腎陽、溫暖脾陽作用的食物,如秈米、狗肉、羊肉、雞肉、豬肚、淡萊、韭菜、辣椒、刀豆、肉桂等。
陽虛便秘者:更宜食既溫補又通便的食物,如核桃仁、香菇、靈芝、薤白、海參、海蝦等。
陽虛泄瀉者:更宜食既溫補又止瀉的食物,如糯米、鏈魚、河蝦、乾薑、花椒等;具有收澀止瀉的食物,如石榴、烏梅、蓮子、芡實等。

忌食食物:

性質寒涼、易傷陽氣,或滋膩味厚難以消化的食物或藥物,如蘆薈、粳米、蕎麥、莜麥、豆腐、豬肉、鴨肉、松子、花生、苦瓜、茭白、芹菜、冬瓜、茄子、空心萊、菠菜、龍眼、香蕉、蜂蜜等。
陽虛便秘者:還需忌食收澀止瀉、可加重便秘的食物,如蓮子、石榴、芡實、烏梅、糯米、河蝦等。
陽虛泄瀉還需忌食具有潤下通便作用的食物,如核桃仁、芝麻、銀耳、海參、海蝦、牛奶、兔肉、龍眼、桃子、蘿蔔等。

食療參考方

羊肉羹:煮熟的瘦羊肉80克,用刀背砍成泥狀,置碗中,注入60毫升羊肉湯,放少許鮮薑汁、蒜泥、料酒、味素、鹽、澱粉,拌勻後置籠上蒸45分鐘,熱食。
尖椒雞丁:尖辣椒100克,掰成拇指甲大小;雞胸脯肉60克,切成丁塊,以料酒、鹽、鮮薑汁、蒜泥煨好後,入油鍋過至九成熟撈起,然後以油鍋旺火爆炒尖椒至七成熟,放入雞丁,炒熟後置盤中,以雞湯加入適量鹽、味素勾欠,澆汁於雞丁、尖椒上即可,熱食。
核桃仁粥(宜於陽虛便秘):核桃仁30克,研成膏狀,注入50毫升熱水拌勻濾汁;秈米50克煮粥,米熟爛後將核桃汁加入再煮,待無核桃生油氣後即可,熱食。
糯米粥(宜於陽虛泄瀉):糯米50克,狗肉湯250毫升,文火燉煮成稀糊狀,加適量胡椒、味素即可,熱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