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大細胞增生症

肥大細胞增生症

肥大細胞增生症(mastocytosis)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肥大細胞增生性疾病,肥大細胞又稱組織嗜鹼細胞,正常人骨髓中僅占有核細胞的0.03%,增生特點為組織學上肥大細胞增生性浸潤,臨床表現類型有皮膚受累型、皮膚及骨骼受累型、骨髓、肝、脾、淋巴結受累型。主要侵犯皮膚,但可累積其他系統或器官,通常為良性過程,只有少數是惡性疾病。

基本信息

概述

系統性肥大細胞增生症(systemic mastocytosis,SM)是一種皮膚骨骼淋巴結、內臟及單核-巨噬細胞系統中以肥大細胞異常增生為特徵的較為少見的疾病。肥大細胞又稱組織嗜鹼細胞,正常人外周血中無之,在骨髓中僅占有核細胞的0.03%,肥大細胞分布於全身各疏鬆結締組織、如血管周圍、皮膚、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系,肝、脾、淋巴結、胸腺等處。肥大細胞的顆粒中含有組胺、肝素、嗜酸粒細胞趨化因子。緩慢反應物質、 5-羥色胺等,其中以組胺含量最高。當肥大細胞脫顆粒或胞質破碎釋放組胺等之後,常見皮膚潮紅、心動過速、低血壓、皮膚瘙癢及皮膚劃痕症(+ )等表現。本症分布廣泛,但多見於以色列及白色人種。我國已有數例報導,男女均可罹患,病因不明。

臨床表現

(一)皮膚受累型

亦稱色素性尋麻疹,此型最為常見,約占本症的90%以上。其特徵是部分皮膚(易見於面部、頭皮、背部等處)色素沉著,當搔抓或針刺時出現明顯的尋麻疹,常為圓或橢圓形、淺或深褐色的斑疹,皮膚活檢時真皮內有大量肥大細胞存在。色素性尋麻疹一般出生後即可見,但約25%出現於青春期、成人階段。

(二)皮膚及骨骼受累型

有些SM病例除皮膚外,還伴有骨骼損害。骨活檢顯示骨皮質增生,有相當可觀的纖維化而呈成骨性改變。可能與肥大細胞分泌的透明質酸酶、血清素及肥大細胞有促進網狀纖維形成能力有關。亦可見溶骨性病變,與肥大細胞長期浸潤壓迫有關,此溶骨性病變可被誤診為骨轉移癌。

(三)骨髓、肝、脾、淋巴結受累型

即系統性肥大細胞增生症,骨髓中可見大量肥大細胞增殖,肝、脾、淋巴結因肥大細胞浸潤而呈不同程度的腫大。

血象

(1)常見輕~中度貧血,為正常細胞正常色素性。

(2)白細胞數增多或減少,分類時可見嗜酸粒細胞增多,與肥大細胞釋放嗜酸粒細跑趨化因子有關,嗜鹼粒細胞、單核細胞亦可增多。白細胞減少者可見淋巴細胞相對增多。

(3)血小板數正常或減少。

(4)成熟紅細胞形態學大致正常。

骨髓象

肥大細胞增生症肥大細胞增生症
(1)增生明顯活躍。

(2)粒系細胞百分率正常或減低,常見嗜酸粒細胞增多。

(3)出現數量不等的異常形態的肥大細胞,常>20%,成堆分布,有幼稚型、成熟型及破碎型。胞體大小多在18~20mm之間,但30~40mm者亦可見到,多呈圓形、橢圓形、少數不規則形、鈍棱形及魚鉤狀,胞膜呈撕裂狀者較易見到。胞質呈淡粉或淡藍色,內有多數暗紫紅色、較粗大的嗜鹼性顆粒,可見吞噬紅細胞、白細胞現象。胞核相對較小,呈圓形、橢圓形、啞鈴狀,雙核乃至三核、分葉狀核均可見到,染色質較細,有的可見核仁。

(4)巨核系細胞常減少。

(5)成熟紅細胞形態大致正常。

(四)SM合併肥大細胞性白血病

在前述SM的基礎上,外周血中出現肥大細胞達30%以上。導致白細胞總數增高而成為肥大細胞性白血病。骨髓中肥大細胞百分率常>50%,粒、紅、巨核系細胞明顯減少。約4%~5%的SM患者發展成為肥大細胞性白血病,預後差,生存期約為3~9個月。

診斷

肥大細胞增生症肥大細胞增生症
形態學診斷主要通過瑞—姬氏染色的骨髓片查找肥大細胞。用甲苯胺藍染色可進一步證 實肥大細胞,其特點為胞質中充滿甲苯胺藍染色陽性的玫瑰紅色顆粒。特別有助於不典 型肥大細胞的診斷。生化學診斷血中及尿中組胺含量明顯增高為確診本症之佐證。

影像學診斷通過X線平片發現骨骼的成骨性或溶骨性破壞,胃腸道X線造影可見消化性潰瘍及腸道黏膜粗糙水腫等現象。

1.肥大細胞瘤
⑴上肢多見,但任何部位均可發疹,童兒型青春期可自愈。
⑵皮疹特點:為淡紅色或淡棕色斑塊,呈卵圓形,表面光滑或桔皮樣。皮疹受摩擦後,又可形成風團樣改變,甚至發生水皰。
2.色素性蕁麻疹
⑴多於出生後3~9個月發病,至青春期而愈。少數成人發病,則難以消退。四肢和軀幹多見。
⑵皮疹呈圓形或卵圓形的色素性斑丘疹,摩擦後能引起風團。
3.惡性肥大細胞增生病
⑴多見於成人,有明顯的瘙癢。預後往往不好。
⑵皮疹為象牙色的浸潤肥厚或呈苔蘚樣變,褶皺處如腋窩及腹股溝處呈彈性假黃瘤改變。皮膚劃痕征常為陽性。
⑶周圍血中可發現不成熟的肥大細胞。

鑑別診斷

應與色素痣、黃色瘤、皮膚劃痕症等鑑別。
1.色素痣:多發於兒童期或青春期的色素性物,可呈斑狀乳頭狀或結節狀,無任何自覺症狀,皮損處摩擦後不發生風團。
2.黃色瘤:皮膚表現桔黃色或棕紅色斑片、丘疹、、結節或腫塊。伴發心血管及肝脾等損害。病理變化為真皮泡沫細胞或黃瘤細胞呈群集浸潤。
3.皮膚劃痕症:對外來的機械性刺激於皮膚上產生風團或先有瘙癢,搔抓後片刻可見條索狀風團。

治療

治療方法,包括H1,H2拮抗劑色甘酸二鈉皮質類固醇,PUVA等。對一些新的療法,如干擾素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劑雷射治療等也作了初步的介紹和評估。

對孤立性的肥大細胞瘤可行手術切除。對全身性肥大細胞增生症口服賽庚啶或色甘酸鈉效果較好。硝苯吡啶10mg,每日3次,可緩解症狀。

預後

本病的預後取決於發病年齡及其類型,兒童單個肥大細胞瘤通常數年內消退。幼兒廣泛性色素性蕁麻疹50%的病例在少年期消退。少數病例可發展為系統性病變,但僅極少數發生死亡。

防治

對肥大細胞增生症無有效治療方法,只能口服肥大細胞穩定劑如酮替芬、曲尼司特等。當發生肥大細胞綜合徵時立即肌注1:1000腎上腺素0.4-0.6ml,靜脈滴注氫化考的松加維生素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