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靜脈阻塞綜合徵

肝靜脈阻塞綜合徵

肝靜脈阻塞綜合徵(hepatic vein obstruction syndrome)又稱Budd- Chiari綜合徵(BCS)、Chiari綜合徵Rokitansky綜合徵、肝靜脈血栓形成綜合徵、肝靜脈反流障礙綜合徵等。由於某種原因而致肝靜脈或(和)下腔靜脈閉塞閉塞可先發生於肝靜脈而後延伸到下腔靜脈,或與之相反。

基本信息

概述

肝靜脈阻塞綜合徵肝靜脈阻塞綜合徵病理圖

肝靜脈阻塞綜合徵(hepatic vein obstruction syndrome)又稱Budd- Chiari綜合徵(BCS)、Chiari綜合徵Rokitansky綜合徵、肝靜脈血栓形成綜合徵肝靜脈反流障礙綜合徵等。由於某種原因而致肝靜脈或(和)下腔靜脈閉塞閉塞可先發生於肝靜脈而後延伸到下腔靜脈,或與之相反。1970年Hirooka將肝靜脈阻塞綜合徵征分為7型,但就手術水平,有人根據下腔靜脈阻塞的特徵、肝靜脈受累的情況將Hirooka分型簡化為4型。1846年Budd首先記載了肝靜脈血栓形成,1898年Chiari報導13例,並將肝靜脈阻塞綜合徵征作為獨立的類型。

肝靜脈阻塞一般分為二類。一類為肝靜脈乾至下腔靜脈的阻塞,稱Budd-Chiari綜合徵;另一類為肝內肝靜脈小分支阻塞,稱肝小靜脈閉塞症

Budd-Chiari綜合徵是指肝靜脈乾和(或)下腔靜脈的肝靜脈入口處有一段完全或不完全阻塞而引起的徵候群。本綜合徵的病因有原發及繼發二種。原發性者主要是先天性血管異常,如下腔靜脈膜性阻塞所致的肝靜脈阻塞。繼發性者可由血液凝固性積升高疾病(如紅細胞增多症),肝癌及腹腔腫瘤,腹部創傷及某些口服避孕藥等引起的該段靜脈血栓形成所致。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病理變化主要為肝淤血,肝細胞萎縮、變性以至壞死。此外,還有出血,即淤於肝竇內的紅細胞進入竇外壓力較低的Disse腔及萎縮的肝板內。慢性病例則發展為淤血性肝硬變。

病因

肝靜脈阻塞綜合徵肝靜脈阻塞綜合徵MRI圖
肝靜脈或其主幹和(或)下腔靜脈肝段受壓、血栓形成、新生物的閉塞或壁上有膜或網狀物。肝後上部分鄰近肝靜脈主幹和下腔靜脈的各種病變,如惡性腫瘤血管瘤血腫阿米巴膿腫、囊腫(如包蟲囊)、梅毒的樹膠腫等可壓迫肝靜脈。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或繼發)、鐮狀細胞貧血白血病溶血性貧血等血液疾病,長期服用避孕藥,腹部鈍傷、慢性炎症性腸炎、急性酒精性肝炎、膽管炎胰腺炎盆腔感染、靜脈閉塞性疾病以及妊娠,可通過血凝固機制異常或靜脈內皮損傷,以致發生血栓形成而導致肝靜脈阻塞綜合徵。此外還有30%病例病因不明。

小兒則以先天性肝靜脈狹窄、肝靜脈內膜炎為主要病因。
發病機制:

肝靜脈屬於門靜脈系統。正常人70%的脾靜脈血匯入門靜脈。有三方面的病理生理可以形成門脈高壓征:①靜脈炎或血栓形成;②肝硬化;③肝靜脈或其主幹和(或)下腔靜脈肝段梗阻本症小兒患者以先天性肝靜脈狹窄、肝靜脈內膜炎為主要病變。可繼發脾功能亢進往往出現全血細胞減少、皮膚黏膜出血骨髓增生等脾功能亢進的表現。肝內和肝外兩型門脈高壓的共同特點為,嘔血(上消化道出血)、脾臟腫大和腹水。

臨床表現

肝靜脈阻塞綜合徵肝靜脈阻塞綜合徵病理圖
嬰兒至老年均可患肝靜脈阻塞綜合徵征,男女發病率大致相等。

急性BCS突然發生腹痛腹部迅速膨脹,體格檢查可發現黃疸,肝大伴壓痛,大量腹水,但肝頸靜脈回流徵陰性血壓低,小便少,血磺溴酞鈉(BSP)瀦留,轉氨酶上升。手術時見肝大,呈紫藍色。病人大部死於循環失常、肝功能衰竭或胃腸出血。慢性BCS時,症狀發生較慢,可有黃疸脾腫大,蜘蛛痣。
併發症:急性BCS病人大部死於循環失常肝功能衰竭或胃腸出血。慢性BCS可並發肝硬化脾功能亢進。
診斷:肝靜脈阻塞綜合徵征肝功能損害程度相對較輕,結合實驗室檢查和輔助檢查結果診斷。
鑑別診斷:肝靜脈阻塞綜合徵征須與心源性肝淤血、肝硬化和肝小靜脈閉塞病相鑑別。

檢查

主要表現為BSP異常瀦留、鹼性磷酸酶和轉氨酶輕度升高、血漿白蛋白可下降,但蛋白電泳γ球蛋白不升高。下腔靜脈膜性閉塞者常有蛋白尿
其它輔助檢查:

可做腹腔鏡檢查、B型超音波檢查。核素掃描、血管造影檢查,如肝靜脈造影經皮的肝靜脈造影、下腔靜脈造影、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等。

治療

肝靜脈阻塞綜合徵肝靜脈阻塞綜合徵病理圖
可採用如手指或導管的直接破膜術等根除性和各種門-體靜脈轉流或斷流術等非根除性手術不能手術者則應設法減少腹水可利用利尿劑或行腹不超濾回輸,但效果是暫時性的1976年曾有用肝移植治療成功之報導。

介入微創傷治療開通肝靜脈阻塞技術有:用帶導向器的穿刺針或光滑微細導絲通過阻塞區,用球囊擴張阻塞,向阻塞區置入支撐器(金屬支架)。具體治療原理及步驟:(1)從大腿根部穿刺股靜脈,插入直徑1.5mm左右導管做下腔靜脈造影、測壓,然後進行肝靜脈造影和測壓。(2)肝靜脈完全阻塞時,可從股靜脈頸內靜脈送入特製導絲、穿刺針至肝靜脈-下腔靜脈匯合處,用穿刺針開通阻塞;複雜病例,有時需要聯合經股靜脈、頸靜脈及經皮肝穿刺途徑開通肝靜脈阻塞。(3)用球囊(氣囊狀)導管擴張狹窄區,如果為隔膜型阻塞,僅用擴張術即可消除阻塞。(4)置入支架於阻塞區,目的是克服擴張後組織“回彈”,提高遠期療效,支架的功效類似於開鑿隧道時的支撐物。(5)術後需要抗凝治療3~6個月,可按醫囑服用華法令阿司匹林潘生丁,同時針對原發病因(如免疫紊亂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進行治療,術後第一年內每隔1~2個月複查都卜勒超聲,以後間隔3~6個月複查。術後發生再狹窄(症狀再出現)的比例約3%~5%,可用介入方法再次開通。
用介入方法治療肝靜脈阻塞具有創傷較小、成功率高(約95%)、適應症較廣、絕大多數患者於術後3~10天症狀消失或明顯緩解、復發率很低等優點,中國一些介入治療基礎較好的大型醫院多能開展此項治療。

布―加氏綜合徵(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肝靜脈和下腔靜脈阻塞所致的肝後性門靜脈高壓症候群。以往認為該病是少見病,隨著對該病的認識水平和影像檢查手段的提高,BCS的發現率逐漸增多,院自2001年8月至 2005年3月治療5例,成功4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5例,男3例,女2例,年齡8歲~25歲,平均年齡17.2歲;病程6個月~3 a,確診前均擬診肝硬化治療。

1.2 臨床主要症狀和體徵 

腹水5例,肝大5例,下肢水腫3例,食管靜脈曲張2例,消化道出血2例。下肢靜脈曲張和皮膚色素沉著 1例,腹壁靜脈曲張1例。

1.3 影像學檢查 

根據5例彩色超聲檢查均有肝靜脈狹窄閉塞,有2例伴肝段下腔靜脈狹窄。CT檢查2例,顯示肝尾葉代償性增大,增強掃描肝靜脈未顯示,奇靜脈和半奇靜脈擴張形成側支通道。MRI檢查1例顯示肝尾葉代償性增大,肝靜脈阻塞。下腔靜脈數字顯影(DSA)造影5例均未顯示肝靜脈,2例顯示肝靜脈開口“乳頭”征,2例肝段下腔靜脈狹窄,下腔靜脈側壓顯示狹窄兩端無明顯壓力差。經皮經肝穿刺肝靜脈造影顯示肝靜脈節段性阻塞2例,長0.5 cm~1.0 cm,膜性阻塞2例,4例均顯示肝靜脈擴張;1例顯示肝靜脈廣泛性閉塞,副肝靜脈細小並節段性閉塞。

1.4 方法 

先經頸靜脈途徑穿刺,行下腔靜脈造影,然後經皮經肝穿刺肝靜脈造影。肝靜脈膜性閉塞的2例,用硬質導管導絲順行開通肝靜脈後,建立經皮經肝肝靜脈頸靜脈導絲軌道,用0.5 cm~1.2 cm球囊行肝靜脈擴張成形。肝靜脈節段性狹窄閉塞的開通,用RUPS100肝穿裝置,在B超引導下經頸靜脈途徑,穿刺肝段下腔靜脈,建立經皮經肝肝靜脈頸靜脈導絲軌道,然後經頸靜脈途徑用0.5 cm~1.2 cm球囊進行擴張成形,或植入血管內支架。術後抗凝治療:肝素4 000 IU/d,靜脈注射1周后改口服阿司匹林和潘生丁,2個月後複查彩色超聲,了解肝靜脈通暢情況。

2 結果

根據5例肝靜脈型BCS,2例節段性阻塞段長為0.5 cm~1.0 cm,1例單純球囊擴張術(PTA)處理,1例PTA後放入血管內支架;2例膜阻塞均單純PTA。另1例肝靜脈廣泛性阻塞者,顯示副肝靜脈細小,並節段性阻塞,試用破膜針直接穿刺開通失敗,未行TIPSS。成功的4例,術後1 d~15 d患者症狀和體徵明顯好轉和消失。隨訪6個月~3 a,肝臟縮小,彩超複查,3例肝靜脈通暢。1例膜性閉塞者於PTA後10個月後發生再狹窄,再次PTA後6個月再狹窄,植入血管內支架,未再發生狹窄。

預後

急性型者出現急腹症後幾天,迅速死於休克或肝性腦病;慢性者的預後決定於病因、閉塞的部位、程度以及能否經手術得到糾正,一般可存活數月至數年。
預防:

引起本症的病因各不相同,應注意防治各種感染性疾病,如阿米巴膿腫包蟲囊腫梅毒的樹膠腫、慢性炎症性腸炎、盆腔感染等。注意規律飲食和飲食衛生,防止酒精性肝炎胰腺炎膽管炎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